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本课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学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所传达出来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本篇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愚公移山》一文,面向的学生群体是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能读懂文章大意的能力。因此,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章,读准字音和停顿;二是了解文章大意,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句式;三是知晓寓言体裁及本文主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大意,探究文章内涵。
2.过程与方法:理解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衬托、对比手法的表现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的精神,正视成长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大意,探究文章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衬托、对比手法的表现效果。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同学们随我一起走进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2.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3.作品简介
旧说《列子》为列子所著,今人多疑是魏晋人伪托《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4.写作背景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5.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这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6.分段理解
1)第一段:
文章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面积、高度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写出了存在的困难,为下文写愚公移山、神人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2)第二段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办法是什么?毕力平险,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4)分析“其妻献疑”的内容。
愚公之妻对移山心存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土石无处安放。其话语中带有关心和担忧的意味。
(5)表示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杂然相许。
(6)表现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山之高:高万仞; 山之大:方七百里;人之老:年且九十;人之少:子孙荷担者三夫;
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
(8)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
①既表明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支持
②为了和下文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
3)第三段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 应是哪一种笑? ——嘲笑(讥笑)。
(2)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是哪一句? ——河曲智叟亡以应。
(4) 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分析“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
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愚公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6)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7)文中主要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智叟和愚公。 语言描写
(8)第③段中“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①顶针;
②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发展的眼光,以及他决心造福子孙后代的宏愿。
4)第四段
(1)“帝感其诚”的“诚”是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
(2)用天神搬走两座大山做结局的作用是什么?
以神话作结,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①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4)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它所强调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
7.文本特色
(1)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孩子的“跳”,智叟的“笑” “止”,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以及精彩的语言描写,用语准确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画面感极强。
(2)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3)善用对比和衬托
愚公与智叟的对比,寓意深刻;山的高大、路途的遥远、神灵的惧怕与感动等有力地衬托了愚公的坚定与执着。
(4)情节一波三折
开头写山的高大,接着写移山的决定,家人的态度,邻人的帮助,智叟的讽刺,愚公的反驳,神灵的帮助等,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八、本课总结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愚公,你是移山呢?还是搬家呢?请写出你的观点,理由和结论。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选出优秀的作品,全班进行展示评价。
十、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出入之迂塞——明了移山之利——深知可移之理———感天动地——不愚
十一、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学生在就对故事内容早就熟知,对其寓意也有一些的认识,为文言版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学们对该故事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经验,具有文言文基础,但是在正确理解愚公精神方面,探究其时代意义需要还须再加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本课的难点,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重要方法,本课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朗读较少,学生也没有放开去读,这一点要加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愚公移山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凸显文题,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注释,译文,合作探究,分析人物,深入探究,课外拓展,学生齐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