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7.2 数乘向量教学设计
展开《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4(A版)》
教学重难点:1.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潮汐变化规律,用函数思想解决具有周期变化的实际问题
2.对问题实际意义的数学解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三角函数模型。.
3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具有周期变化的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对问题实际意义的数学解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三角函数模型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分析收集到的数据,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刻画数据所蕴含的规律,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利用模型解释有关实际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
2、巩固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会初步利用图象解三角不等式,巩固二分法求相应方程近似解。
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一些实际计算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设备:PPT 几何画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问题提出,探究解决
【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若干年后,如果在座的各位有机会当上船长的话,当你的船只要到某个港口去 ,你作为船长,你希望知道关于那个港口的一些什么情况?
【生】水深情况。
【师】是的,我们要到一个陌生的港口时,是非常想得到一张有关那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数值表。那么这张表格是如何产生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探究1:如图所示,下面是某港口在某年某个季节每天的时间与水深的关系表:
时间 | 0.00 | 1.00 | 3.00 | 6.00 | 8.00 | 9.00 | 12.00 | 15.00 | 18.00 | 21.00 | 24.00 |
水深 | 5.0 | 6.25 | 7.5 | 5.0 | 2.84 | 2.5 | 5.0 | 7.5 | 5.0 | 2.5 | 5.0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什么信息?
【生】(思考中)发现水深的最大值是7.5米,最小值是2.5米。
【师】水的深度变化有什么特点吗?
【生】水的深度开始由5.0米增加到7.5米,后逐渐减少一直减少到2.5,又开始逐渐变深,增加到7.5米后,又开始减少。
【师】大家发现,水深变化并不市杂乱无章,而是呈现一种周期性变化规律,为了更加直观明了地观察出这种周期性变化规律,我们需要做什么工作呢?
【生】需要画图。
【师】非常好,下面大家拿出一张白纸,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水深为纵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上面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点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去。
(学生活动:作图)
2.问题提出,探究解决
【师】 大家可以发现如果我们用平滑的曲线将上面所描各点连起来,得到的图象形状,跟我们前面所学过哪个函数类型非常的乡象?
【生】跟三角函数模型很象。(师板书)
【师】下面你们能把刚才同学所给的这个函数模型给求出来吗?
(学生活动,求解解析式)
【生】由图得
【师】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近似刻画水深与时间关系的三角函数模型,为了保证所选函数的精确性,通常还需要一个检验过程(因为时间关系,老师事先已经帮大家检验过了,这里就不检验,同学们可以下去检验下)有了这个模型,我们要制定一张一天24内整时刻的水深表,就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下面同学算一下在4时的时候水深是多少?
(学生计算,最后教师呈现水深关于时间的数值表)
时刻 |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7.00 | 8.00 | 9.00 | 10.00 | 11.00 | 12.00 |
水深 | 5.000 | 6.250 | 7.165 | 7.500 | 6.250 | 5.000 | 3.754 | 2.835 | 2.500 | 2.835 | 3.754 | 5.000 |
时刻 | 13.00 | 14.00 | 15.00 | 16.00 | 17.00 | 18.00 | 19.00 | 20.00 | 21.00 | 22.00 | 23.00 | 24.00 |
水深 | 6.250 | 7.165 | 7.500 | 7.165 | 6.250 | 5.000 | 3.754 | 2.835 | 2.500 | 2.835 | 3.754 | 5.000 |
【师】有了水深关于时间的函数模型以后,作为船长考虑的问题还没有结束,因为船只在进出港时,每艘船只的吃水深度是不一样,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把这两方面的情况都考虑进去的一个问题:
问题探究2:一艘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试问:该船何时能够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师】货船能够进入港口所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师生一起分析)
【师】只有当“实际水深吃水深度+安全间隙”时,船只才可以进去或离开港口。
怎样用数学语言将这一条件给转述出来呢?
【生】,即,
(师生齐分析)解三角不等式,通常我们是算去边界值,然后再确定解的范围。
【师】令
(学生活动:操作计算器计算),
【师】我们知道三角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有解就有无数个,那么在[0,24]范围内,其他一些解该怎么求呢?我们来看图象情况。(电脑呈现图象)
发现:在[0,24]范围内,方程的解一共有4个,从小到大依次记为:
那么其他三个值如何求得呢?(学生思考)
【师】得到了4个交点的横坐标值后,大家结合图象说说货船应该选择什么时间进港?什么时间出港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1】货船可以在0时30分钟左右进港,早晨5时30分钟左右出港;或者是中午12时30分钟左右进港,在傍晚17时30分钟左右出港。
【生2】货船可以在0时30分钟左右进港,可以选择早晨5时30分,中午12时30分,或者傍晚17时30分左右出港。
【师】上面两位同学分别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进出港时间方案,同学们说说看,哪一种情况更符合实际或者说更安全。
(学生讨论,最后确定方案1为安全方案,因为当实际水深小于安全深度时,货船尽管没有行驶,但是搁浅后船身完全可以馅入淤泥,即使后来水位上涨,也很可能船身不再上浮)
【师】大家看看刚才整个过程,货船在进港,在港口停留,到后来离开港口,货船的吃深深度一直没有改变,也就是说货船的安全深度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货船载满货物进港,在港口卸货,在卸货的过程中,由物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随着船身自身重量的减小,船身会上浮,换句话说,随着货物的卸载,货船的安全深度不再向开始那样一直是一个常数,现在它也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变量,而实际水深也一直在变化,这样一来当两者都在改变的时候,我们又改如何选择进出港时间呢?请看下面问题:
问题探究3:一艘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师】题目中“必须停止卸货”,是在货船即将面临什么危险的时候呢?
(学生讨论)
【生】当实际水深快要小于或等于安全水深的时候,就必修停止卸货。
【师】那么我们先把货船安全需要满足的条件给写出来:
安全即需要:实际水深安全水深
即:,
【师】这样的不等式大家会解吗?
【生】不会
【师】用代数的方法不会解的时候,我们不妨从几何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电脑作图并呈现)
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当快要到P时刻的时候,货船就要停止卸货,驶向深水区。
那么P点的坐标如何求得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P点横坐标即为方程解,很显然,精确解我们是无法求得,我们只能是求得其近似解,同学们回忆回忆,前面我们在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时候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生】二分法,
【师】如何用二分法求得近似解呢?
(师生一道分析)
由图得点P在[6,7],故我们只需要算出6,6.5,7三个时刻的安全水深与实际水深的数值表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
时间 | 实际水深 | 安全水深 | 是否安全 |
6.0 | 5米 | 4.3米 | 安全 |
6.5 | 4.2米 | 4.1米 | 较安全 |
7.0 | 3.8米 | 4.0米 | 危险 |
货船应该在6时30分驶离港口。(可能有的同学有些异议,可以讨论)
【师】从这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如果有时候时间控制不当,货船在卸货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货还没有卸完,不得已要暂时驶离港口,进入深水区,等水位上帐后在驶回来。这样对老板来说就会造成才力、物力上的巨大浪费?这显然不是老板愿意看到的。那改怎么来做呢?
(学生讨论)
【生】可以加快卸货速度,也就是加快安全深度下降速度。
【师】看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探究4:若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货物卸空后吃水深度为2米,为了保证进入码头后一次性卸空货物,又能安全驶离码头,那么每小时吃水深度至少要以多少速度减少?
理论迁移 :
例 弹簧上挂的小球做上下振动时,小球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s(cm)随时间t(s)的变化曲线是一个三角函数的图象,如图.
(1)求这条曲线对
应的函数解析式;
(2)小球在开始振
动时,离开平衡位
置的位移是多少?
课时小结,认识深化:
3-1回顾我们整个探究过程,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数据-----画散点图(为了更加直观形象揭示变化规律)
第二阶段:根据图象特征---选择适当函数类型,并求得函数类型
第三阶段: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 在整个探究过程,我们用到数学常见的一些思想方法:
(1)对实际问题处理过程是,首先是挖掘其中的数学本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在对一些数据处理的过程用到了估算的思想;
(3)在用代数方法处理困难的一些题目的解决中,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在方程的求解过程中,用到了算法中“二分法”思想。
1、教学评价
(1)、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为主,教师为辅。
(2)、在建立三角函数模型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函数模型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对潮汐问题的剖析足够深入,又让学生在独立建模的过程中掌握了整个三角函数模型建立的过程以及使用已建立的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利用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处理了实际生活中货船进出港问题,这只是三角函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冰山一角”,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做个有心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同时并努力去尝试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3,5,7题
高中数学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1.3 正弦型函数 y=Asin(ωx+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1.3 正弦型函数 y=Asin(ωx+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拓展模块1.1 和角公式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拓展模块1.1 和角公式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合作探究,收获总结,达标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7.2 数乘向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7.2 数乘向量教案及反思,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