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海岸地貌教案 教案 49 次下载
- 4.2 地貌的观察(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45 次下载
- 5.1 植被(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47 次下载
- 5.1 植被(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 46 次下载
- 5.2 土壤(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46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课题】 4.2 地貌的观察2 | 课型:新授课 | ||
主备: | 审核: | 时间: |
|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知识目标: 运用视频、图像,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2.通过人类利用自然,尊敬自然升华人地关系 | |||
【教学重点】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 |||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 | |||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 |||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1.地貌形态与规模 (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级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描述 (1)选址:选择视野比较开阔地方。 (2)顺序: (3)手段: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1)绝对高度 获得应用: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 (1)坡度: ①表示: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 ②应用 (2)坡向: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如图中(单位:米)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则图中n=4,d=100米,H大=400米,H小=100米,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ΔH)。 计算公式为(n-1)d≤ΔH<(n+1)d。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00米≤ΔH<500米。 ②陡崖的绝对高度。 a.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图中崖顶的绝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400米≤H顶<500米。 b.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图中崖底的绝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0米<H底≤100米。 (3)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①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H<(n+1)d。 ②例证:如图所示(单位:米),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H<400米。
【课堂检测】 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 (2)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 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 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 (1)A (2)B [(1)山脊处的等高线向地势较低(等高线上的 数字注记较小)处凸出,可先据此确定山脊,然后根据一 般的定向方法确定其走向。(2)等高线密集,表明坡度陡 峭;等高线稀疏,意味着比较平缓。图示山体西北坡等高 线上密下疏。]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教师总结,知识拓展,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获奖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读图思考,小组活动,活动思考,课后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