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乘法。(教材第18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逐步发展并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运用加法计算得出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体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儿童乐园吗?在儿童乐园里,你们都玩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儿童乐园去寻找并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二、学习新课
认识乘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主题图)
(1)读图提取数学信息。
师:在儿童乐园里,小朋友们在做什么?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汇报)
汇报:①有4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2人。②有3条船,每条船上有3人……
(2)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派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
①坐小飞机的有几人?
②坐小火车的有几个人?
③划船的有几人?
④坐游戏的有几人?
(3)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师:有多少人坐小飞机?怎样列式?(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2+2+2+2=8(人)
师:在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师: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表示:2×4=8(人)或4×2=8(人)。
(4)乘法算式的读法。
教师讲解: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5)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板书并讲解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2 × 4 = 8(人)
或 4 × 2 = 8(人)
⋮ ⋮ ⋮ ⋮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师强调:2表示相同的加数,叫乘数;“×”叫乘号;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也叫乘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或2个4相加的和,叫积。
(6)利用乘法解决其他问题。
师:我们再来算一算有多少人坐小火车。(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小火车的每节车厢里有4人,共有6节车厢,求有多少人坐小火车,就是把6个4相加,即4+4+4+4+4+4=24(人)。
师:你能直接用乘法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尝试,同桌相互检查,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纠正学生说得不正确的地方)
教师板书:4×6=24(人)或6×4=24(人)
师:4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用列乘法算式解答剩下的问题,并说一说算式的意义。(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派学生代表汇报)
汇报1:划船的有几人?3×3=9(人),表示3个3相加。
汇报2:做游戏的有几人?2×3=6(人)或3×2=6(人),表示2个3相加或3个2相加。
……
师:观察这些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教师小结:用乘法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第1题:(1)3+3+3+3=12(只)
3×4=12(只)或4×3=12(只)
(2)7+7=14(个)
2×7=14(个)或7×2=14(个)
第2题:5×5=25(个)
3×5=15(块)或5×3=15(块)
3×6=18(盆)或6×3=18(盆)
第3题:(1)4×3=12或3×4=12
(2)2×6=12或6×2=12
第4题:4 6 8 10 2×5=10(格)或5×2=10(格)
10 15 20 5×4=20(格)或4×5=20(格)
第5题:第16页:5×3=15(块)或3×5=15(块)
第17页:4.(1)5×3=15(格)或3×5=15(格)
(2)3×4=12(格)或4×3=12(格)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
儿童乐园
2+2+2+2=8(人) 2×4=8(人)或4×2=8(人)
2 × 4 = 8 读作:2乘4等于8
4 × 2 = 8 读作:4乘2等于8
⋮ ⋮ ⋮ ⋮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答:有8人坐小飞机。
4×6=24(人)或6×4=24(人)
答:有24人坐小火车。
1.创设问题情境,把乘法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充分利用了教材的情境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相同加数求和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的联系。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乘号的来历
乘法是最早产生的运算之一。“×”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与加法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他用斜着写的加号表示相乘。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易与字母“X”混淆,主张用“·”。从此“·”表示相乘的用法也相当流行。现在,欧洲大陆派(德、法等国)规定用“·”作乘号,其他国家则以“×”作乘号,用“·”作小数点,而我国规定用“×”或“·”作乘号都可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上册三 数一数与乘法儿童乐园第2课时教案,共9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秋游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课桌有多长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