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毕业班摸底诊断性测试 历史 含答案bychun
展开新都区2022届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
文科综合试题 历史部分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1至7页,第II卷(非选择题)7至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姓名、班级、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并将考生条形码粘贴在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郭店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中,也证实了先秦儒家对古代经典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与阐述,“《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礼》,交之行述也;《乐》,或生或教者也……”。据此可知
A.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D.百家思想走向融合
25.在西周的国家观念中,“王土”实行分封,任其自我管理;“王臣”分隶于各级贵族,同于奴仆或农奴。而秦始皇“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制度上保障了上下一体的有效管理,并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从而使农民获得了人格独立。这种变化反应了
A.铁犁牛耕在全国普及 B.制度革新推动社会进步
C.秦朝制度为后世沿用 D.重农抑商改变经济结构
26.唐代住宅的私密性受到保护,法律规定“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街坊之间共用一口井既很普遍,也是一种风俗,有时如果自己独自凿井,还会引来他人非议。由此可知,当时
A.限制个人的生活自由 B.经济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C.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 D.坊市分离便于城市管理
27.下表统计了部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国祚(王朝大致维持的时间)与皇帝在位人数;据此可以推断出
A.皇帝的个人才干决定王朝兴衰 B.民族融合利于国家的治理
C.激烈的权力斗争加快王朝衰落 D.南方开发保障国家的繁荣
28.明朝嘉靖时期,实行“一条鞭法”,以银纳税。最开始在南直隶和江浙试行,较为顺利,而后在北方推广,却出现了官员和农民共同抵制的现象。能够保障此政策有效合理施行的方法是
A.建立统一的税收法律体系 B.根据南北经济差异调整政策
C.派遣宦官镇压北方的官民 D.宣传纲常名教加强思想教育
29.徐光启是晚明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官至内阁大学士,他提倡“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宋应星作《天工开物》则强调“皆需试见而后详之”;李时珍也指出“医者贵在格物”。这说明当时
A.封建政府支持科技发展 B.科学家的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科学研究注重理论升华 D.科学界对空谈学风有所反思
30.1861年,浙江海盐县乡民沈掌大因勒贡、完粮、征税、乡官贪酷等,聚集乡民千余人至乡官局质问乡官姚成初,遇黄湾数百乡民亦来控诉,遂共同拆毁局屋,扣押姚成初,并沿途捉打乡官。几日内发展到上万人,并配合清军攻打海盐通元、屿城等地。作为个例,此事可以说明,太平天国后期
A.基层治理出现严重问题 B.已背叛农民阶级的立场
C.面临中外反动势力包围 D.未能突破传统斗争模式
31. 表1 清季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
由上表可以推论,清末时期
A.自然经济解体 B.自然灾害严重 C.工业发展受阻 D.重农抑商破产
32.张之洞开办湖北织布局时,引进美国棉种,令江夏等10州县棉农“小心培植”,并采取措施奖励农民种棉。左宗棠在兰州开办织呢局,附近乡民大量养羊。由此可见
A.农本政策进一步得到强化 B.工业化推动农村经济转型
C.内地农村被卷入世界市场 D.地方督抚侧重发展轻工业
33.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A.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B.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C.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D.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34.1898年,《时务报》、《申报》、《湘学报》等近代报刊杂志被视作“金科玉律”,被读书人争相购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也被视作“屺上天书”受到士子的追捧。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科举考试新制的出台 B.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 D.近代化需要实用人才
35.1905年,京师大学堂举办第一次运动会,其《告来宾文》解释运动会的宗旨说道:“窃谓世界文明事业皆刚强体魄之所造成也。吾国文事彪炳,而武力渐趋于薄弱,陵夷以至今日为寰海风涛之所冲激,士大夫之担学事者,乃知非重体育不足以挽积弱而图自存。……开运动会,使学生等渐知尚武,渐能耐劳。”由此可见,京师大学堂体育教育意在
A.促使学生素质均衡发展 B.全面接轨西方教育体制
C.提高国民素质以振国威 D.培养吃苦耐劳优秀品质
第II卷(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4题为选作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周礼·大司徒》的记载来看,西周时已相当重视人口生养了,所谓“保息六政”中,第一条就是“慈幼”。自春秋战国以来,充足的人口不光是一个文明延续的根本,更是国家赋税徭役与战争实力的保障,因而历代王朝基本都继承了西周鼓励生育的政策,《国语·越语》就记录,“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对违反计生对象的处罚也很严厉,据《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要缴五倍人头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初,便发布了《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加强生育风气的引导,动员富人赞助无法娶亲的穷人,将生育的好坏、鳏寡人口的数量,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指标,进行考核;提倡“男子娶寡妇、寡妇再改嫁”这样的政策,否定男子娶二婚女不体面、女子“从一而终”的旧观念。
——摘编自《贞观元年婚姻诏令考释》等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就有一些学者意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国传统时代的人口观出现了变化。宋代人口总数峰值达到8000余万,在这种背景下,历史学家马端临认为“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提出了重视人口质量和整体素质的“计生”理论。
到了清末,人口膨胀到4亿之众,社会弊病丛生,历史地理学家汪士铎就把太平天国的爆发原因归结为中国的“人多”,并提出了一系列极端的、违背情理的人口控制措施,如推广溺女之法,施送断胎冷药,严再嫁之律,立童贞女院等。
——摘编自《文献通考》三《汪士铎人口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口生育政策的特征并分析其价值。(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以来学者人口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材料的历史启示。(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上图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或人物所在的地点。请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或一组地名,以“探索”为主题进行历史写作。(要求:紧扣主题,自拟题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该选作题为必选)(15分)
材料 1905年,孙中山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词,第二年,孙中山在《同盟会军政府宣言》中提出:“维我中国开国以来,以中国人治中国,虽间有异族篡据,我祖宗常能驱除光复,以贻后人。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大义所在”。1912年,孙中山在就职宣言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民国九年,他在演讲中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恰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是完了。”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并概述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6分)
2022成都新都区高三上学期毕业班摸底诊断性测试历史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成都新都区高三上学期毕业班摸底诊断性测试历史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成都新都区高三上学期毕业班摸底诊断性测试历史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成都新都区高三上学期毕业班摸底诊断性测试历史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