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拓展】必修上册(阅读6):乡土主题《差序格局》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拓展】必修上册(阅读6):乡土主题《差序格局》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拓展】必修上册(阅读6):乡土主题《差序格局》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拓展】必修上册(阅读6):乡土主题《差序格局》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拓展】必修上册(阅读6):乡土主题《差序格局》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拓展】必修上册(阅读6):乡土主题《差序格局》,主要包含了格兰亨姆的公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费孝通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儿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②,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侧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屁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拥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阎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休。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十九期)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已,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 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的道德系统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绝不放松的。孔子并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他不像墨翟,一放不能收。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一点,我将留在下篇里再提出来讨论了。
    ①选自《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略有改动。
    ②【格兰亨姆的公律】:现在译作“格雷欣定律”,意思是说,如果有两种价值一高一低的货币同时在流通领域中交易,则价值较高的货币会逐渐退出流通,即下文的“坏钱驱逐好钱”。格兰亨姆(1519—1579),现在译作“格雷欣”,英国银行家。
    延伸阅读
    “差序格局”的社会学想象力①
    夏玉珍 刘小峰
    1949年前,中国社会学者所奋斗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西学东渐的历史处境下如何既参与世界学术之林,又努力构建社会学的本土化,使得社会学避免“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这是学术场域本身意义上的;二是在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探索一条能连接传统与现代、融合东西方文明的道路来医治当时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社会改革良方,这是学术目的意义上的。在此背景下,费孝通于早期农村社会经验调查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对当时社会转型的敏锐洞察力和职业社会学者的应有心智品质,于“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上抽象勾勒出《乡土中国》,极具“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差序格局”的社会学想象力
    美国学者赖特·米尔斯语义上的“社会学想象力”,面对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转型过程,至少应涵盖这样三个层面:首先是在微观事实与宏观结构之间进行穿梭的贯通能力,即穿透个体经验与社会结构的能力,这是米尔斯本义上的社会学想象力的基本内涵,“人们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它们”;其二是穿透历史与现实的洞察能力,即一种通透性的历史视角和能力;其三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一种文明及其转型的独特逻辑和微妙运作进行解析的能力,它“探究个人在社会中,在他存在并具有自身特质的一定时代,他的社会与历史意义何在”。笔者认为,“差序格局”应成为《乡土中国》中最具有创造性学术想象力的卓越代表,因为它完美地诠释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应有内涵。“差序格局”思想或世界观,不仅具有穿越个体经验与社会结构的理解能力,也具有通透性的历史意蕴,更有一种对文明及其文化转型的独特分析力度,而这几者本来即一体多面关系,在社会转型中不可分割。
    要论述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寻觅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最初文本分析。在《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一章中,费孝通力求以最质朴的语言赋予“差序格局”最生动的内涵“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陶示的中心…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除了耳熟能详的“水波纹”形象解读以及与西方社会“拥柴成堆”的“团体格局”对比外,费孝通还对“差序格局”问题做了如下补充性界定。一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一个很好的是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二是:“我们儒家最考究的就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和自已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综合当前学术界对费孝通“差序格局”的理论争鸣和经验考证,都以以上三处释义为起点和标尺,只不过大多数学术研究往往只重视或注意到某一片面维度如“水波纹”形象,而不同程度轻视或忽视了其他维度,如“北极星为中心的譬喻”就经常遭到忽视。
    探询那个时代的经典文本《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当代重新诠释应深刻认识到以下五个维度,缺一不可,而这却也正凸显了“差序格局”浓厚的社会学想象力意蕴。这种心智品质和洞察能力能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结合起来,在结构和个人、历史与传记、宏观与微观之间穿梭来发现社会问题、理解社会变迁,同时并持有学术自觉的反思精神。
    第一,“差序格局”概念的读者想象力。
    一般意义上,尽管有论者认为,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阐释中,“没有对于概念的明确定义”,以及从中难以得到“严格的准确的学术结论”,进而导致争论不休。但多数学者认可,费孝通不对“差序格局”作概念界定,在文风上可以理解为是讲课稿或散文体,但其本身也有一个比喻方法的使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星”“天空”都是极富有比喻意义的形象,是故,差序格局的巧妙形象化比喻手法运用(水波纹和北极星为中心的空间形象)某种程度上也许比严格演绎、推理和经验论证更能引发深刻的学术洞见与启示,因为它给人们留下了大量自由发挥、身临其境的想象空间。再者,这形象化构想也赋予了“差序格局”以动感和美感。反之,如果对“差序格局”予以明确概念限定反而会制约了读者的想象力,其适用范围必受到概念先验论的思维束缚。
    第二,“差序格局”穿越个体经验与社会结构的理解能力。
    费孝通既然有意对“差序格局”作了如上三种解读,相对应的诠释也应该意味着自有一种偏重,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我们发现“差序格局”学术想象的魅力,在于它对个体微观经验与社会宏观结构的同时把握。如果说“水波纹”形象主要侧重社会结构中的个体经验面向上的平面亲疏人际关系,强调血缘、地缘之关键纽带和公私、群己关系的相对性,那么“北极星譬喻”则侧重立体社会等级结构,等级差异的不断再生产是通过系列社会文化制度实现的;儒家人伦规范即构成这种差序格局生成结构的基本内核,它既有个体价值内化维度,又有外在结构强制性维度。
    第三,“差序格局”的历史向度。
    “差序格局”思想并不是费孝通的独有发明,它有一个学术接力的历史累积过程。早在1915年,杜亚泉就将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原理概括为“差等法”,他认为:“差等之法,以自己为社会之中心,由亲以及于疏,由近以及于远,若算学中等差级数然。”差序格局这种思想其实是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大合唱,如潘光旦于1936年谈到中国社会的个人与群体关系时,也认为“推”字最为关键,“这种关系是一种‘推广’与‘扩充’的关系,即从自我扩充与推广至于众人,即从修身始,经齐家治国,而达于平治天下。在实际上呢,大家并没有推与扩得很远,往往到修身与齐家的步骤而止”。实则即使在费孝通对“差序格局”概念一文的释义中,他也明确表达借鉴了潘光旦关于“说伦”的思想,来阐释儒家人伦之于差序的意义。
    第四,“差序格局”对于文明及其转型的独特分析力。
    差序格局,不仅是道德和伦理的,也是经济和政治的,是社会组织的原则,这几者本来在传统社会中就是不可分割的;即使当代中国社会,它也是一体多面的。费孝通构想的“差序格局”对于中国个人、社会及其互构关系有其独到理解,它是一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动态”格局,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这是一种反西方传统二元对立模式的思维架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如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关系的界限也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是故,当代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社会向后传统社会的过渡阶段中也特别对势力和人情深有感触,这些都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人际关系圈子因中心点的变化而大小。这种差序社会文明不仅意味着传统社会个体从出生便要开始面对这业已成为社会事实的,通过一系列教化权力、资源配置、儒家规范等制度化手段来建立并巩固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它还意味着社会群体成员各自从自我推出去和自己发生社会联系的那一群人建构的一轮轮差序关系结构。因之,这种差序性的日常社会格局是建构、能动的,同时更是生活的、历史的。
    第五,“差序格局”的学术关怀。
    “差序格局”和《乡土中国》中提炼出来的许多概念一样,费孝通于《序言》中坦承本质上是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的,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和“观念中的类型”。在韦伯②的语义里便是,“它不是假设,但它为假设的构造提供指导;它不是对现实的描述,但它旨在为这种描述提供明确的表达手段”。作为理想型层面的“差序格局”。指涉的是一种纯粹的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人们借助这一概念和方法对现实做出衡量,把它与现实做出对比,而且“抽象的理想类型的形成,并不是作为目标,而是作为手段来考虑的”。此外,作为理想型层面的“差序格局”,不仅应体现所处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则,还就其本身的价值而言是中立的,和价值判断没有任何关系。同时,它并没有概括也不试图概括现实事物的所有特征,只是为了研究的目的意向侧重凸显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因此,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序言坦言,“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社会”,且在《乡土中国》中进一步论述中国的基层社会并不是没有团体格局的,只是比较上的一个区分罢了。
    二、费孝通的洞察能力和知识反思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与文化,更是对他所处时代和所经历事情的人生体验与思考,也于此体现了其浓郁的社会学想象力的心智品质。费孝通道:“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因为在这种(差序性)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我们发现费孝通所抽象的“差序格局”意象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形象概括和中国人行动逻辑的深刻揭示,同时在更深层次上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质。
    诚然,中国人对于人、社会、历史的认知框架自然不是西方社会主观、客观二分的体系。费孝通晚年于《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中论述道:“中国的世界观,更像是一种基于‘内’‘外’这个维度而构建的世界图景:一切事物,都在‘由内到外’或‘由表及里’的一层层递增或递减的‘差序格局’中体现出来。”时值93岁高龄的费孝通对于中国人之世界观的这些认识同他早年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内核是“差序格局”的构想是惊人一致的。在中国这种“差序格局”圈子社会中,社会结构自然就是社会群体成员过往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中能动建构起来的社会生活模式,亦即社会关系结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社会结构再生产机制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和形塑人们的认知结构,不断更新并巩固这种人们之间交往的“差序格局”世界观,这就是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结构的双向建构过程。
    费孝通晚年也更敏锐地注意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应坚持社会科学研究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意吸收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并积极呼吁中国学者应有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乡土中国、文化自觉与费孝通对半个世纪后现代中国历史的勾连使我们看到了这种观照和这种视角更为广阔的画卷。
    但是,我们也必须予以深刻知识反思和学术警醒,在中国本土社会研究的“词”与“物”培育和深化过程中,60年前费孝通构想的“乡土中国”生活和生产模式已经发生了剧烈变革,因为现实经验中“乡土中国”模式正遭遇全球现代性和市场化的严重冲击和解构。而在知识进化过程中,一个概念的流行往往就是它自身空洞化的开始,“乡土中国”及其许多命题包括“差序格局”在走上神坛成为经典的同时,本身却成为一个越来越不被反思和讨论的东西,成为中国研究中一个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筐”,费孝通在构造它时原初的含义和学术关怀则逐渐被人们淡忘。这体现于:一是费孝通语义上的“乡土中国”成为不少政策研究者改造、重建中国现实乡村社会的最好镜子,进而以此代替对中国当下的深入调查并构成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束缚了许多学者的理论思维,现实鲜活的经验则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二是,不少研究轻率地将60年前费孝通的经典描述等同于传统中国甚至当下中国,费孝通建构的许多原本是分析性的概念如“熟人社会”“差序格局”,被许多不太注重知识反思的经验研究者实体化了。这些研究给社会公众的印象还停留在以“乡土中国”为参照蓝本在讲地方性故事,或以村落风貌和田野趣闻为“乡土中国”范式做当代诠释,进而抛弃了现实研究应有的社会学想象力。这个面向上,中国研究之所以长期裹足不前,正在于它的理论发现成了大众常识,而社会理论的反思性将有助于破解这一|困境。
    是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我们必须加强中国研究的文化主位意识,倡导学术自觉。因为,有限的经验素材是作为整体进入研究者的视域的,当代中国研究尤其是乡村研究中,我们既要避免获取碎片化的田野素材之后匆匆进入理论对话,也要避免基于理论化约的抽象力量而忙于宏大叙事。总之,在新语境中需要我们不断开放学术心态。加强学术反思,建设性批判和传承费孝通的既有学术遗产。
    ① 选自《社会学家茶座 第4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略有改动。
    ②【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阅读任务
    1、学术著作中的核心概念凝聚着作者的思考,同时集中反映了其学术境界。“差序格局”作为《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是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一大理论贡献。阅读这两篇文章,结合作者对“差序格局”的阐述和评价,说说你对这个概念内涵和价值的理解。
    2、第二篇文章认为费孝通在阐述“差序格局”时,以水、星、天空等意象进行比喻,“给人们留下了大量自由发挥、身临其境的想象空间”。你在阅读《差序格局》时有这样的感受吗?和共同感兴趣的同学结成小组,展开讨论,并结合《乡土中国》中对其它概念的阐述,分析作者行文的特点。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