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区域练习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3198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节 认识区域练习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3198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节 认识区域练习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3198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练习题 试卷 3 次下载
- 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 试卷 3 次下载
- 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4 次下载
- 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达标检测 试卷 5 次下载
-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练习题 试卷 4 次下载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认识区域免费课后复习题
展开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我国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四类主体功能区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下列关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类主体功能区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四类主体功能区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四类主体功能区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四类主体功能区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界线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 )
A.地理差异是区域划分的基础,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4.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文化区 ③温度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⑥ D.③④⑤
5.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
①温度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根据下列几个区域,回答下面两题。
①我国北方方言区 ②暖温带 ③上海自由贸易区
④西部经济地带 ⑤四川盆地
6.上述区域按照自然要素指标来划分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⑤
7.上述区域中尺度最小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8.图1、图2划分的分别是( )
A.地形区、自然区
B.行政区、工业区
C.自然区、行政区
D.地形区、工业区
9.有关图1和图2中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区域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图2中区域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划分的
C.图1中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D.图2中区域有大有小,为不同层次的区域
题组二 区域的特征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要素特征联系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10.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寒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11.该区域自然要素特征联系示意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稳定性
12.该区域与我国东部地区交换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这说明( )
A.该区域与其他区域有联系,但其内部没有联系
B.该区域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
C.区域间是有联系的,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D.说明区域间实现了经济全球化
人类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这种饮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14.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③开放性 ④层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5.若甲表示我国东部地区,乙表示我国中西部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水源 ②资金 ③能源 ④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6.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劳动力 ②矿产 ③技术 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17.甲、乙两区域的这种联系,最能说明区域具有哪种特征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层次性
18.读山东省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东自古人杰地灵,风景优美。西部地区文化古迹众多,如聊城的光岳楼、山陕会馆,济宁的太白楼、曲阜的“三孔”;东部半岛地区风景名胜众多,如崂山、昆嵛山风景区。结合山东省地形图,分析形成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
(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日渐突出。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山东省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异,共同发展呢?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下题。
1.()该流域新垦区( )
A.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2020安徽安庆五校高二期中联考,)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3.(2020安徽安庆五校高二期中联考,)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多低温冻害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关于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B.边界具有确定性
C.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D.区域内部无差异
5.()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变化 B.水分条件变化
C.地势高低差异 D.农业类型差异
太行山脉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千米,“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地。现今“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昔日的军事关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2020重庆一中高二期中,)“太行八陉”因公路、铁路而变成了通途,说明区域的界线( )
A.先以屏障功能为主,后向联系功能转变
B.只具有屏障功能,阻抑区域相互渗透
C.先以联系功能为主,后向屏障功能转变
D.只具有接触功能,促进区域相互联系
7.(2020重庆一中高二期中,)“太行八陉”的变迁可以促进太行山脉东西两侧( )
A.自然地理特征趋于相似
B.人口密度日益接近
C.农业地域类型趋于相同
D.风俗习惯日益接近
题组二 区域的特征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该图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的( )
A.连续性 B.差异性
C.相似性 D.联系性
9.()下列表示江苏省三大区域间人口主要流向和体现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开放性
B.③→②→① 整体性
C.②→①→③ 差异性
D.③→①→② 过渡性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到2020年东北地区振兴的奋斗目标是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下图为东北地区图。
(1)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 。
(2)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
(3)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11.()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读图,回答下题。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大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上图简述京杭大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专题强化练一 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选择题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的汉代蜀地织锦,此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四川古称“蜀国”和“蚕丛之国”,但是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的完整蜀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蜀锦起源于四川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原料充足 B.官府扶持
C.技术精湛 D.水运便利
2.()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完整蜀锦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市场狭小 B.气候潮湿,不易保存
C.地形崎岖,交通闭塞 D.战事频发,损毁严重
读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这说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
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
4.()图中字母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正确的是( )
①a—吊脚楼 ②b—蒙古包
③c—窑洞 ④d—四合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气候全年湿润
B.全年气候温和,分旱雨两季
C.高原地形,地势高峻
D.河阔水深,水流湍急
6.()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 )
A.排出低地积水 B.碾磨谷物
C.压滚毛毡、造纸 D.风力发电
我国某地的高台民居(图1)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民居之一。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三面临河。房屋搭建随意,以土坯和杨木作为建材。有些房屋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图2是该区域河流流量及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7.()高台民居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四川盆地
8.()将民居建在高崖上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持室温,冬暖夏凉
B.便于雨季排水
C.避免受夏季洪水影响
D.利于冬季防风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1 区域的划分与区域特点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7课标Ⅱ,1,4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2017课标Ⅱ,2,4分,)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2017课标Ⅱ,3,4分,)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考点2 地理环境对民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19海南单科,12,2分,)该镇位于( )
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D.山东省
5.(2019海南单科,13,2分,)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
A.寒潮 B.台风
C.泥石流 D.冰雹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2019江苏单科,25,3分,)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双选)( )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B.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C.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7.(2019江苏单科,26,3分,)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双选)( )
A.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B.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C.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D.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2017课标Ⅲ,1,4分,)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9.(2017课标Ⅲ,2,4分,)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10.(2017课标Ⅲ,3,4分,)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其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下图是我国各省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数量分布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安徽六安一中高二下开学考试,)对图中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白山红景天—位于山间盆地,气候湿热,风力小
B.宜兴紫砂陶—当地多紫砂泥土,传统制陶历史悠久
C.安塞苹果—地处内蒙古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D.山西老陈醋—当地盛产稻米,拥有独特的酿造技术
2.(2020安徽六安一中高二下开学考试,)设立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意义是( )
A.保护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促进产业集聚
B.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树立市场形象
C.保障国际市场秩序,促进有序合作与竞争
D.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比重
二、非选择题
3.(2020四川遂宁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位于本州岛西侧的白川乡合掌村四面环山,冬季多降雪,稻田纵横,水库、水渠众多,有独特的传统民居“合掌造”。“合掌造”一般坐北朝南,它是一种屋顶以稻草和茅草覆盖的木造建筑,屋顶厚且陡峭,呈人字形,如同双手合十。
(1)分析白川乡合掌村冬季多降雪的原因。
(2)根据下表,简要说明“合掌造”建筑特点对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作用。
特点 | 作用 |
木造建筑 |
|
坐北朝南 |
|
屋顶以厚厚的稻草和茅草覆盖 |
|
屋顶陡峭,呈“人”字形 |
|
(3)简析合掌村水库、水渠众多的自然原因。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基础过关练
1.C | 2.A | 3.A | 4.C | 5.A | 6.D | 7.B | 8.C |
9.C | 10.B | 11.A | 12.C | 13.C | 14.A | 15.D | 16.B |
17.C |
|
|
|
|
|
|
|
1.C 由材料可知,四类主体功能区是按综合指标划分的。
2.A 四类主体功能区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3.A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故选A。
4.C 文化区、温度带、干湿区和三江平原的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而图示区域A的边界为明确界线。
5.A 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为指标将某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区,故温度带和干湿区属于以单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区域。根据地形、气候等指标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某个区域划分为若干文化区,故我国三大自然区和文化区属于采用综合指标划分的区域。
6.D 暖温带是根据积温来划分的区域,四川盆地是根据地形来划分的区域,故②⑤属于按照自然要素指标来划分的区域。
7.B 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上海市的一个区域,属于材料中最小尺度的区域。
8.C 图1反映了非洲西北部地区由北到南植被的地域分异,故图1划分的是自然区;根据区域轮廓及国界线可以确定图2为非洲西北部国家分布图,故图2划分的是行政区。
9.C 图1示意非洲西北部植被类型的划分,图中区域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图2为非洲西北部国家分布图,图中区域有些是依照经纬线划分的,有些是以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事物划分的,图2中的区域虽有大有小,但为同一个层次,即国家。
10.B 该区域的显著特点是深居内陆和气候干旱,且由该区域的典型农业“绿洲农业”可知,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11.A 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图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整体性特征。
12.C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劳动力资源不丰富,其与我国东部地区交换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属于区域间联系,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13.C 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可以解暑降温;四川地处盆地,空气湿度大,吃麻辣食品有利于祛湿防病。
14.A 两地的饮食习惯都是由气候引起的,这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两地饮食习惯的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15.D 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若甲表示我国东部地区,乙表示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西部地区高,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资金和技术。
16.B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输出的是技术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输入的是矿产,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劳动力短缺,接纳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劳务人员。
17.C 甲、乙两区域的这种联系,最能说明区域具有开放性特征。
18.答案 (1)西部地区多平原,历史上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形成了很多文化古迹。东部半岛地区多丘陵,气候温和湿润,自然风光秀丽多样,形成了众多风景名胜。
(2)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可以给西部地区提供技术、资金支持,西部地区可以给东部地区提供资源、劳动力支持。
解析 (1)聊城、济宁位于鲁西北平原,是京杭大运河附近著名的城市,交通便利,经济、文化繁荣,形成了很多文化古迹;东部半岛地区多丘陵,气候温和湿润,自然风光秀丽多样,形成了众多风景名胜。
(2)依据区域的开放性特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在技术、资金、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能力提升练
1.C | 2.A | 3.D | 4.C | 5.B | 6.A | 7.D | 8.B |
9.A |
|
|
|
|
|
|
|
1.C 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该流域新垦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C正确。读图可知,该流域新垦区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不一致,A错误;该流域新垦区都靠近河流,故内部农业生产有相似性,B错误;该流域新垦区与非农垦区不是相互独立的,D错误。
2.A 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故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3.D 荔枝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故该区被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多低温冻害。
4.C 读图可知,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不一致,图中青色土壤包括实际土壤类型中的黑土、黄土、红壤等,A错误。自然地理界线,边界具有模糊性,B错误。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C正确。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不是无差异,D错误。
5.B 从青到黄再到白,符合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小,其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变化,B对。热量条件变化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A错。地势、农业类型不是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C、D错。
6.A “太行八陉”昔日是军事关隘,而今因铁路、公路变成了区际联系的通途,说明区域的界线先以屏障功能为主,后向联系功能转变。
7.D 铁路和公路的修建,促进了太行山脉东西两侧的人口流动,使得太行山脉东西两侧的风俗习惯日益接近,D对;自然地理特征不会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善而趋于相似,A错;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与自然条件有关,C错;人口密度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华北平原经济较黄土高原发达,人口密度较黄土高原大,交通的改善有利于促进人口由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迁移,因此太行山脉东西两侧人口密度不会日益接近,B错。
8.B 图中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城市化水平等各要素存在明显不同,所以该图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
9.A 区域间人口一般由落后区域流向发达区域,体现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即开放性特征。
10.答案 (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从区域的整体性看,它们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看,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
(3)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
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解析 (1)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内蒙古东部与黑、吉、辽三省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间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
(3)可从区域范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分析。
11.答案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北纬30°—40°之间,季风气候显著,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湖南多北少,水量季节变化大;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可从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角度描述。图示京杭运河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则沿线以淮河为界,南、北分别是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由图示高程可判断沿线地形、地势。
专题强化练一 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1.A | 2.B | 3.B | 4.C | 5.A | 6.A | 7.C | 8.C |
选择题
1.A 四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土壤肥沃,具备制作蜀锦需要的桑蚕丝及草本植物染料,原料充足。故蜀锦起源于四川的主导区位因素为原料充足。
2.B 蜀地受盆地地形影响,水汽不易散发,所以气候潮湿,蜀锦不易保存,导致宋代以前完整蜀锦极少存留。故B正确。
3.B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B选项正确;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选项错误;地域文化是在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C选项错误;地域文化体现在非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物质方面,D选项错误。故选B。
4.C a位于华北平原,传统民居是四合院,①错误;b位于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是蒙古包,②正确;c位于黄土高原,传统民居为窑洞,③正确;d位于青藏高原,传统民居为碉房,④错误。故选C。
5.A 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气候全年湿润,木鞋不怕潮湿,直到现在,当地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A对。荷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B错。荷兰地势低洼,水流平缓,C、D错。
6.A 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荷兰地势低洼,易发生水灾,风车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排出低地积水,保证土地不被水淹没,A对。荷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不适宜谷物生长、成熟,碾磨谷物不是其主要功能,B错。压滚毛毡、造纸不是其主要功能,C错。18世纪末并未出现风力发电,D错。
7.C 读图2可知,该区域冬季气温低于0℃,排除A、D;河流流量较小,汛期集中在夏季,冬季河流断流,故高台民居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塔里木盆地。
8.C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高台民居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将民居建在高崖上,不利于保持室温,A错;该地气候干旱,没有明显的雨季,B错;避免受夏季高山冰雪融化带来的洪水影响,C对;将民居建在高崖上,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D错。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C | 2.D | 3.D | 4.C | 5.B | 6.AC | 7.CD | 8.D |
9.B | 10.D |
|
|
|
|
|
|
1.C 中国地理分区及界线的确定均有一定的指标依据,但界线附近两侧的地理差异不大,基本都是逐渐过渡的;因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导致秦岭—淮河线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不与自然河道一致且无对应的自然标志,但其划分南方和北方的指标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故选C。
2.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南、苏北以长江为界,长江上修建了多座长江大桥,说明长江对两岸的阻隔作用显著,形成苏北和苏南巨大的经济差异。
3.D 由材料信息可知,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故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交通,D项正确。
4.C 大陆新千年是指2000年1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日出越晚。海南省和广东省纬度位置较低,但是沿海地势都比较低平,山地少。山东省纬度位置较高,日出相对较晚,浙江省纬度位置低于山东省而且浙江省沿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因此该镇位于浙江省。
5.B 通过房屋的位置(沿海、山坳),房屋的用材(石块),建筑群的形态(“屋咬山,山抱屋”),可推测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台风,B选项正确;浙江省受寒潮影响小,A选项错误;该镇石砌建筑并没有明显的抵御冰雹灾害的作用,D选项错误;山坳地形易遭受泥石流侵袭,C选项错误。
6.AC 由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位于川西平原,这种乡村聚落外层是水渠农田,说明该地区具有地形平坦、水网密布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物种丰富这一优势特点,B项错误;该乡村聚落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聚落形状较为封闭,应具有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C项正确;平原地区,耕地资源较为丰富,D项错误。
7.CD 对乡村聚落进行拆迁合并,不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传统聚落的保护,A项错误;建设规模化小区,不利于乡村聚落历史文化价值的留存,B项错误;进行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有利于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C项正确;农业、旅游业相结合,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D项正确。
8.D 读图可知,该剪纸反映的景观为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D项正确。
9.B 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降水丰沛,河湖众多,适合水运,船只成为人们日常的出行工具。
10.D 川剧为四川剧种,豫剧为河南剧种,粤剧为广东剧种,越剧为江南剧种,D项正确。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1.B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且海拔较高,气温低,A错误;宜兴紫砂陶与当地多紫砂泥土,传统制陶历史悠久有关,B正确;安塞地处黄土高原,C错误;山西水资源短缺,并不盛产稻米,山西老陈醋主要原料为高粱、豌豆,D错误。
2.B 由材料可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其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并非都是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既有农业产品也有工业产品,但其设立都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树立市场形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设立与保障国际市场秩序无关。
二、非选择题
3.答案 (1)冬季盛行(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受日本海(海洋)增温增湿作用,温度、湿度明显提高;该村位于西北季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冬季气温在0℃以下,多降雪。
(2)
特点 | 作用 |
木造建筑 | 防震(减轻地震危害) |
坐北朝南 | 利于采光;减小冬季风的影响 |
屋顶以厚厚的稻草和茅草覆盖 | 冬季保暖,夏季隔热 |
屋顶陡峭,呈“人”字形 | 夏季利于排水,冬季减少积雪堆积(利于积雪下滑) |
(3)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土地面积小,河流短小湍急,地表水容易流失。
解析 (1)合掌村处于日本海沿岸,冬季盛行经过日本海的西北风,带来较多的水汽;日本海沿岸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冬季气温低,多降雪。
(2)“合掌造”一般坐北朝南,它是一种屋顶以稻草和茅草覆盖的木造建筑,屋顶厚且陡峭,呈人字形,如同双手合十。“合掌造”是木造建筑,与该地多地震的特点相适应,有利于防震,减轻地震危害。“合掌造”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减小冬季风的影响。“合掌造”屋顶以厚厚的稻草和茅草覆盖,有利于冬季保暖,夏季隔热。“合掌造”屋顶陡峭,呈人字形,是因为该地气候海洋性强,降水多。屋顶坡度大,夏季利于排水,冬季利于积雪下滑,减少积雪堆积。
(3)该地季风气候显著,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修建水库可以缓解旱涝灾害,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问题;土地面积小,河流短小湍急,地表水容易流失,修建水库可以储水。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一节 认识区域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a href="/dl/tb_c400434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节 认识区域当堂达标检测题</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课后练习题,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体是,地球上的水的三态中,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促使自然界水循环的动力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课后测评,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