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练习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3206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练习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3206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练习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3206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题组训练+专题强化练
-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练习题 试卷 2 次下载
- 5-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1-6课综合拔高练 试卷 1 次下载
- 6-第一、二单元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历史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测试题,共15页。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1.(原创)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延续的时间很不平衡。西亚约在公元前9 000年由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A.采集、狩猎 B.打制石器的使用C.磨制石器的使用 D.开始使用火2.(2019福建南平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3.(2020辽宁阜新第十二中学高一期中)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各地遗址中犁铧、(jue)、锄、锸、镰等铁农具大量出现。这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B.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C.使铁农具得以普及D.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4.“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诗中提及的灌溉工具是( )A.铁犁 B.陶器 C.翻车 D.筒车题组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5.下列考古遗存中,可以反映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烧骨 ②骨针③洞穴中的灰烬 ④陶纺轮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改编)下图是汉代的江苏铜山洪楼画像石,这反映了汉代( )A.人们使用纺车纺纱 B.纺织业种类繁多C.普遍盛行男耕女织 D.纺织技术成熟7.(2019陕西汉中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8.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题组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9.(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一第二学期阶段测试)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生产方式,进行分散式土地经营的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日渐普及。中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工序 B.铁犁牛耕的推广C.集体劳作形式的瓦解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0.(2019湖北天门、仙桃、潜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右图是《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对图片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此生活场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图中生活以土地国有制度为前提C.体现了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D.反映了古代富足祥和的农家生活11.(2020四川成都双流中学高一开学考试)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C.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D.手工业者劳动繁重12.《元史·刑法志》中记载:“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这说明( )A.官府用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B.官府用法令规定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C.私营手工业比重日益增大D.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技艺水平高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2020福建龙岩一级达标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下表是根据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类别掘土农具中耕农具收割农具名称锸、耒、、锹锄、铲、耙镰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2.(2020浙江嘉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中的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统计表。铁器出土地点总件数生产工具铁农具件数所占百分比件数所占百分比辽宁抚顺莲花堡80余7796.2%6888.3%山西长治分水岭363186.1%2167.7%湖南长沙衡阳61号楚墓70余2130%1780.9%广西平乐银山岭181约17093%9153.3%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A.铁农具已经出现并应用在生产部门B.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C.铁器在手工业领域的推广缓慢D.铁农具在中原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3.(2019江苏海门一模,)清人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 )A.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C.使农业摆脱了自然的束缚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题组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4.(2019福建厦门高一下学期期末质检,)“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5.(原创,)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6.(2019四川德阳高一第二学期期末,)下表中对于史实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序号史实解释①春秋晚期我国已出现了人工冶炼铁器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领先世界②汉武帝将煮盐、冶铁、炼铜等行业收归官办阻碍了古代盐业和金属冶炼行业的发展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区表明棉布已成为民众主要衣料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顶峰证明古代制瓷技术有了新发展 A.① B.② C.③ D.④7.(2019广东顺德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西周时期礼乐森严,祭礼、丧礼、朝观,皆是在席上行跪坐礼,放置于席上的饮食器皿如茶壶等,其造型一般是矮圆的。唐代以后“席地跪坐”逐渐发展为“垂足而坐”,茶壶等器皿的造型逐渐变得修长,把手也逐渐加大。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推动私营手工业发展B.西周宗法制度逐渐瓦解C.手工业生产受到生活方式影响D.中央集权呈现强化趋势8.(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周测,)《考工记》中写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镤(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题组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9.(2020福建龙岩一级达标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 )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供给)公上”《汉书》“(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列传》“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东汉〕王充《论衡》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10.(2020天津河西三模,)下表为根据《汉书·食货志》等史料汇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 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同上役兵役和徭役2 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 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 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 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A.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11.(2020湖北名师联盟高三一模,)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12.(原创,)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1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第八中学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摘自《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摘自《资治通鉴》(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练1.C2.B3.A4.C5.D6.A7.D8.A9.B10.C11.C12.B 1.C 磨制石器在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经过磨光等加工工艺,使得器物表面更为光滑,器形更为规整。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故均排除。2.B 材料中所提及的“青铜镰”“双孔青铜铚”“青铜锸”都是青铜制农具,据此可知在西周时期,青铜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故选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周礼乐制度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及了几种青铜农具,但无法得出西周冶金水平不断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排除D项。3.A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大量铁农具出现,这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B项;铁农具的大量出现不等于“普及”,排除C项;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推动铁农具大量出现,D项因果倒置,排除。4.C 材料“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描写了翻车的形状及其排灌过程,故C项正确;铁犁不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5.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古人已使用陶纺轮。骨针、陶纺轮等纺织工具反映了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发展水平,故D项正确。6.A 据图中妇女从事的活动可知,当时妇女使用纺车进行纺纱,故A项正确;画像石主要描绘了当时妇女纺纱的情景,无法体现纺织业种类繁多,故B项排除;画像石无法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C项排除;画像石不能反映纺织技术成熟,故D项排除。7.D “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仅根据材料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故排除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8.A 结合所学可知,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筒车、翻车、水车都是农业灌溉工具,故选A项。9.B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生产力进步,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逐渐形成,故选B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特点,故排除A项;集体劳作形式的瓦解是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带来的影响,不是原因,故排除C项;家庭式劳作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属于封建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助于其发展但不是家庭式劳作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10.C 图片反映了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图片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方式,无法体现该场景出现的时间,故排除A项;依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的形成得益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排除B项;依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下农民勉强能够自给自足,故排除D项。11.C 由材料可知,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多样,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田庄内部基本自给自足、闭门成市,很少进行对外交换,B项错误;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2.B 据材料可知,官府要求那些匠户的子女都要沿袭其祖辈、父辈的事业,不准随意变更,以确保他们世代为官府服役,故B项正确。官府实行上述政策的目的是保证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方便征调,而不是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出私营手工业的比重和官营手工业的技艺水平,故排除C、D两项。能力提升练1.B2.A3.D4.A5.C6.D7.C8.D9.A10.A11.B12.B 1.B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之前就进入了农耕时代,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齐国的农具分工细致,种类多样,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齐国的农具,未涉及与他国的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农具的种类,不能体现出齐国大力提倡发展农业,故D项错误。2.A 据表格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在多个地区都有分布且铁农具在铁制生产工具中占比较大,说明战国时铁农具已出现并应用于生产部门,故选A项;水力鼓风冶铁技术发明于东汉,故排除B项;表格信息不涉及手工业领域,故排除C项;材料中铁农具的分布地区不仅限于中原地区,无法体现铁农具在中原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故排除D项。3.D 据材料“清人”“大旱农夫苦踏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踏车”是利用人力的灌溉工具翻车,这说明东汉时期就已出现的灌溉工具,清代仍然在使用,D项正确。4.A “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也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故选A项;文人不一定精通纺织技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意在强调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且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支钉是一种瓷器烧制工具,以烧制好的黏土块置于器物底部,出现于唐宋时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汝窑瓷器的底部有支钉的痕迹,这说明当时汝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支钉,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支钉的开始使用是在明朝时期,因此依据正确,结论错误,故C项正确。6.D 粉彩瓷器是清朝康熙年间发明的一种精美的瓷器,是我国古代制瓷技术的新发展,④的解释是最合理的,故选D项;冶铁技术不能代表我国古代的传统科学技术,①的解释不合理,故排除A项;②的史实中并没有提及煮盐、冶铁、炼铜等行业被官府垄断后的发展情况,故排除B项;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在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后,③的史实与解释不对应,故排除C项。7.C 根据材料“行跪坐礼,放置于席上的饮食器皿如茶壶等,其造型一般是矮圆的”“‘席地跪坐’逐渐发展为‘垂足而坐’,茶壶等器皿的造型逐渐变得修长,把手也逐渐加大”可知,生活礼仪的变化,影响了手工业制品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公私属性,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故排除B项;中央集权与手工业制品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故排除D项。8.D 材料反映出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但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同时以人的舒适性要求为标准,正好适合人们上下车,故“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说法正确,故选D。9.A 三则文献都体现出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工合作的经营模式,据此可知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产量,材料未体现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男女分工合作从事家庭生产,不能体现妇女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10.A 根据材料可知,纵使在和平年代,小农经济依旧不能实现收支相抵,体现了其落后性,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B项错误;仅以农民阶级的生活水平并不能推断出整个西汉人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11.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普遍,这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品流通较为发达。而东汉时期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日益成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影响了市场交换,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的流通不是中外贸易,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滥发纸币和赋税征收,故排除C、D两项。12.B 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B项正确;“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和材料现象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13.答案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3) 农民生活辛劳困苦,承担繁重的国家赋税、徭役,受水旱之灾,受封建债务的压迫,生活常陷入绝境。解析 (1)根据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可得出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根据材料二“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并结合所学分析作答。(3)根据材料三逐点概括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二十一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3讲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2页。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命题突破第二十一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3讲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元朝颁布的《农桑辑要》记载,如图是海岱地区,文物是活的历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