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免费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免费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儒家经典强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易错点1 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把握不准 1.(2020山东青岛高一选科抽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A.诸侯纷争 B.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2.(2020北京西城高二期末,)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示意图。下面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的叙述是( )A.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C.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之先河D.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3.(2020广东湛江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据此可知( )A.佛教逐渐儒学化发展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C.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D.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4.(2020江西赣州高三二摸,)明末清初中国思想界出现“经世致用”的思潮,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学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也被刻印成多种版本流传海外。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B.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D.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易错点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世界影响把握不准5.(2020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月考,)“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先秦,流行于西汉,北宋初该表述方式正式出现。明朝中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雍正帝以帝王和国家名义确定了“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 )A.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壮大B.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伦理由帝王喜恶决定D.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6.(2020山东济宁微山一中高一线上测试,)《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D.“天人合一”学说7.(2019天津红桥高三二模,)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8.(2020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月考,)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与“序”的追求( )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9.(2019江苏淮安马坝高级中学高二期中,)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至2013年底美国孔子学院数量已增加到97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B.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C.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D.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现代意义 单元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1.D2.D3.A4.D5.D6.C7.B8.C9.C 1.D 材料“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说明这些地域文化既凸显出多方位的格局,又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多元一体的特点,并没有体现诸侯纷争和百家争鸣,故A、C两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原文化居于中心地位,故B项排除。2.D ④对应的时间段是明清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兴起,传统文化逐渐出现新的时代特点,但未能成为社会主流,当时仍然是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本上冲击了”的说法有误,故排除B项;王夫之并没有开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故排除C项。3.A 材料“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学经典中逐渐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思想,而且地位比较突出,体现出佛教逐渐儒学化的发展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强调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故排除B项;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佛教吸收儒家思想与民族交融无关,故排除D项。4.D 材料体现的是明清之际中外科技的交流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书籍的传入得益于当时西学东渐背景下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中学是否突破传统,故A项排除;中西方文化全面融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西方科技并没有受到士大夫的普遍认可,故排除C项。5.D 材料中“天地君亲师”的思想由萌发到正式出现再到确定次序,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过程,故D项正确。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故A项排除。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未体现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B项排除。社会伦理并不是由帝王喜恶决定的,故C项排除。6.C 综合材料分析,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民意和“保民”的思想,说明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于春秋时期出现,故A项错误;重视民意和“保民”思想与神权无关,故B项排除;以民为本与“天人合一”内容不符,属于两种学说,故D项排除。7.B 题干内容体现了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的“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中的民本思想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法治和礼治同等重要,也没有强调礼治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故排除C、D两项。8.C 依据材料“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知,西周时期对“和”与“序”的追求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家国一体与官僚政治,故排除B、D两项。9.C 儒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因而具有民族性;材料中孔子学院在国外迅速发展,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部分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表明中华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且这种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中国的和平崛起,故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故排除D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八单元第47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提升,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单元综合与测试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对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