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题组训练+专题强化练
- 4_专题强化练3 各国的法律与教化 试卷 0 次下载
- 5_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7~9课综合拔高练 试卷 0 次下载
- 7_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达标检测 试卷 2 次下载
- 1_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 2_第11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本单元综合与测试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本单元综合与测试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孟子》记载,《唐律疏议》载,明代《崔氏族谱》规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易错点1 对中国古代法治、德治思想掌握不准 1.()先秦儒学就政治方面而言,倡导以“德政”巩固政权,以德化民;就伦理方面而言,强调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人伦关系,要求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反映出先秦儒学( )A.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B.政治伦理化韵味浓厚C.融合吸收了各学派观点D.是礼乐制度的发展完善2.(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二月考,)据《孟子》记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C.克己复礼 D.礼法并用3.(2020四川资阳高二期末,)汉初的政论家陆贾在《新语》中写道:“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其旨在(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B.希望君主无为而治C.宣扬三纲五常理论D.引导统治者施“德政”4.(2020河北保定高二期末,)宋代以后,儒学士人参与民间社会治理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北宋神宗时期,陕西蓝田吕大钧根据儒家礼制并参照民间习俗撰写《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主要内容,成为乡民行为守则和自治规范。材料表明( )A.宋代儒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宋代儒学开始成为官方正统哲学C.宋代儒学主导基层民间治理D.宋代儒学发展呈现大众化、民间化的趋势易错点2 对儒家伦理的法律与教化掌握不准5.(2018陕西黄陵质检,)《唐律疏议》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与孔子推崇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儒家思想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B.唐代立法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治思想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D.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6.()《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的形式,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7.(2020天津静海高二联考,)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A.将儒家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8.(2019河北邯郸高三摸底,)“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之罪外,均可以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B.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C.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稳定D.法律与儒家伦理存在冲突9.(2019河南濮阳高三模拟,)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阳明制定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 )A.社会风气日益败坏B.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C.儒家伦理逐渐普及D.王阳明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10.(2019山东泰安一中高二期中,)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为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 )A.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B.儒学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要求百姓“存天理、灭人欲 ”D.儒家的伦理成为生活秩序 单元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1.B2.A3.D4.D5.B6.B7.D8.A9.C10.D 1.B 材料“倡导以‘德政’巩固政权”“强调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人伦关系”体现了政治的伦理化,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儒家思想并不适应这一时期统治阶层的需要,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2.A 材料的大意是: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更能感化百姓。好的政令,百姓畏惧;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能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能得到百姓的心。据此分析可知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A项正确。3.D 材料“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体现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实行“德政”,D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A项错误;材料中的“德”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理论,C项错误。 4.D 通过材料“儒学士人参与民间社会治理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儒家礼制并参照民间习俗撰写《吕氏乡约》”可以看出宋代儒学思想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且呈现大众化、民间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儒学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学的大众化、民间化趋势,不是官方化,B项错误;C项中“主导”说法错误,排除。5.B 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精神上完全一致,说明唐朝立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法律,无法体现儒家思想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强调德治为统治之本,并非强调法治思想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故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6.B 依据材料“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的问世说明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宋明理学表明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排除A项;《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形成于秦朝时期,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7.D 材料反映了董仲舒强调通过设立学校对人民进行教化,体现了其对儒家伦理教化作用的重视,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A “亲亲得相首匿”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儒家思想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顺应了人的亲缘本性,体现了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浓厚性,B项表述明显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了法律与伦理的结合,D项错误。9.C 根据材料“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可知,当时儒家伦理逐渐普及,C项正确。A、B、D 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10.D 材料体现了明代利用儒学的教化功能维护社会秩序,D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要求百姓‘存天理、灭人欲’”的结论,A、C两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时训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罗马民法大全》记载,裁判官说,近代德国刑法专家费尔巴哈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综合训练题,共14页。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第37讲法律与教化课后提升,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