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题组训练+专题强化练
- 2_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 3_专题强化练6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试卷 0 次下载
- 5_第六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6_第六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达标检测 试卷 2 次下载
- 1_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开元二十二年颁布诏令,有学者研究发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5~16课综合拔高练五年选考练 考点1 货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1.(2019课标Ⅱ,27,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2.(2020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1,3分,)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考点2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3.(2018课标Ⅱ,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4.(2020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3,3分,)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1.(2020湖北名师联盟高三一模,)西汉钱币的使用非常普遍,主要是黄金和铜钱,此外基本没有其他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退出了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2.(2019广东汕头七校联考模拟,)北宋政府起初发行交子通常以二到三年一界定额发行并备有相应的准备金以保证交子能自由兑换金属铸币,但后来政府并未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元符年间换发新交子时政府规定新交子一缗相当于旧交子五缗(缗为穿钱的绳子,一缗即一贯铜钱),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滥发纸币引发通货膨胀B.政府开始直接控制商业活动C.交子的发行已超出政府控制D.纸币已经取代了铜钱的地位3.(2020江西名师联盟高三一模,)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需要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体现了自由贸易的精神B.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C.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D.不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4.(2020安徽六安一中高三线下自测,)下图是二战后美元的世界流通示意图(箭头表示流动方向),从中可以获取的最准确信息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B.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霸权主义C.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单一化D.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5.(2020福建龙岩高三3月质检,)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由此可见明朝( )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D.赋税种类逐渐减少6.(2020福建福州一中高三月考,)有学者研究发现:明代的商业税税率大致为10%,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较大,而农业的税率大约是3%。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封建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我国古代( )A.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商业政策较为灵活C.商业税超过农业税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7.(2020陕西西安中学高三三模,)下表是根据相关史料整理的明朝后期赋役折银及影响进程表,这些进程有助于( )进程一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从身份到契约——农民与土地分离——雇工人和商帮群体形成——市场化进程进程二农业从单一到多元——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农业商品化——商业化进程进程三农村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市镇兴起——城市化进程 A.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B.中国白银的储备剧增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8.(2020河南南阳一中高三月考,)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平均为4%,但外商在广州进行贸易时需给官员打点,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20%。《南京条约》中中英双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9.(2020吉林高三第二次调研,)厘金税是清朝晚期为筹集军饷而征收的商业税。1853年,清政府为筹措军饷,在扬州设局劝捐,收入可观,以后厘金制度逐渐遍行全国。厘金制度代替了因太平天国起义而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过境税)的职能,增加了政府税收。厘金制度的逐步推广( )A.加剧了中国的殖民地化B.促进了中国外贸的繁荣进步C.削弱了本国商品的竞争力D.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二、非选择题10.(2019安徽阜阳三中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年间,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明代晚期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材料二 1933—1935年美国的白银政策使中国政府陷入白银持续外流、通货紧缩的灾难之中。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4日宣布中国实行法币政策,主要内容是:(1)确定法币,统一发行。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银元。(2)法币与英镑汇价固定。(3)全部白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同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摘编自尹全洲《论中国的法币改革》材料三 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可以自由使用的货币。此时SDR篮子的权重为:美元41.73%、欧元30.933%、人民币10.92%、日元8.33%、英镑8.09%。(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流通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货币发展与世界形势的关系的认识。 第15~16课综合拔高练五年选考练1.C2.C3.B4.D 1.C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大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故C项正确。清代中期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B两项错误。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故D项排除。2.C 材料“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说明当时唐朝绢布绫罗丝绵可以当作货币进行物物交换;据“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可知,交换的物品在市价一千以上的,也可以钱物兼用。这说明当时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打破原有交易规范,只是以立法的形式维护物物交换,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据材料分析可知,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3.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实物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加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百姓负担沉重,故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税收多少及其缴纳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为“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项。4.D 依据材料“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也改《户役》为《户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役”是需要百姓为官方出劳力的事,意味着政府对民众的人身控制。不再使用“役”字,说明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三年模拟练1.B2.A3.B4.D5.C6.B7.A8.B9.C 一、选择题1.B 依据材料可知,西汉钱币广泛使用,这说明西汉时期的商业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反映了东汉时期商品市场的衰退,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商品市场的交换,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而不是中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滥发钱币的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但材料并没有涉及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2.A 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政府未按之前规定而超额发行纸币,出现了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直接控制货币发行,无法体现政府直接管理商业活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对交子发行有相关规定并始终掌握着交子发行权,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3.B 依据材料“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需要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可知,这有利于战后美国倾销商品,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故B项正确;“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不符合自由贸易精神,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使战后世界经济制度化、体系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排除D项。4.D 图片显示其他国家吸纳美元投资和购买美国国债,这些举动均与美元挂钩,体现出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受益者,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的说法材料并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单一化与图片中的双向互动不符,故C项错误。5.C 明朝既有土地册,也有户口册,而且均立足于政府核实的基础上,这表明明朝赋税管理逐步规范,故C项正确;唐朝两税法开始以资产为征税标准,故排除A项;依据材料“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可知,明朝户口与土地相结合,故排除B项;D项说法题干中并无体现,故排除。6.B 材料“明代的商业税税率大致为10%,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较大,而农业的税率大约是3%”“优商”“恤商”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A、D两项排除;材料无法表明我国古代商业税超过农业税,故排除C项。7.A 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赋役折银,此举对农民、农业、农村的影响巨大,为中国古代经济带来新的影响,进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表格内容与当时白银的储备情况无关,故排除B项;表格内容并没有反映雇佣关系,无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排除C项;表格内容无法反映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故排除D项。8.B 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腐败影响英商贸易,故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明文要求确定关税税率,故B项正确。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属于鸦片战争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A项排除;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的贸易并不是正常的贸易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外商对清政府税制腐败的看法,故排除D项。9.C 厘金制度代替了国内的过境税,而国内过境税征收的对象是华商,结合所学可知此举加重了华商的负担,华商为追求利润,会提高自己的商品价格,从而削弱了本国商品的竞争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来侵略,排除A项;厘金制度的推行加剧了外贸的萧条,排除B项;国内的统一市场在此之前就已存在,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0.答案 (1)变化趋势:白银货币化。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大明宝钞贬值,失去民众信任;③铜钱使用不便和铜的成色不足;④政府赋役折银改革的推动;⑤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涌入中国。(2)积极影响:①法币改革使中国货币与白银脱钩,稳定了国内货币金融秩序;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集中了资金,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④法币与英镑、美元联系,为中、美、英构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消极影响:①中国法币成为英美等国的附属货币,便利了英、美扩大在华利益;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贬值,加剧统治危机。(3)认识: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中国主要货币,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行“法币”,今天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外交政策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货币发展和国际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中国货币才能更好服务于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解析 (1)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一“成化、弘治年间,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可知是白银货币化。原因:根据材料一“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明代晚期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明宝钞贬值,失去民众信任;铜钱使用不便和铜的成色不足;政府赋役折银的改革的推动;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等。(2)影响:根据材料二“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同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3)认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一国货币地位的变化主要和国际贸易、外交政策和国家经济实力有关,围绕这三方面展开分析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练,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