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题组训练+专题强化练
-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练习题 试卷 2 次下载
- 6-第一、二单元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7-第一、二单元达标检测 试卷 2 次下载
-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指出,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课综合拔高练五年选考练考点1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2018浙江4月选考,18,2分,)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大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2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2020江苏单科,1,3分,)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2020课标Ⅰ,26,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4.(2020课标Ⅱ,27,4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5.(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考点3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6.(2020课标Ⅲ,28,4分,)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7.(2020江苏单科,18,3分,)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8.(2020课标Ⅰ,34,4分,)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9.(2019浙江4月选考,20,2分,)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考点4 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10.(2017天津文综,10,4分,)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三年模拟练一、选择题1.(原创,)世界水利专家、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弗农·斯卡伯勒教授指出“从良渚的例子来看,是先有了水利工程建设,再推进了都市化建设。因此,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工程系统与早期国家的起源息息相关”。这种观点的依据可能是( )A.水利工程导致国家产生B.兴修水利需要组织能力C.农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D.经济活动源于政治组织2.(原创,)下图是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据此可知( )A.农业起源呈现单一特点B.农业产生促进物种交流C.农耕畜牧取代采集狩猎D.农业产生提高采集效率3.(2020陕西宝鸡模拟,)汉唐盛世皆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帝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公私仓廪里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D.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4.(2019广东高二下学期期中,)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平方千米,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平方千米,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平方千米;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5.(原创,)在传统农业中,个体不但是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所有生产要素基本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可自行解决。现代农业则不同,它依赖大量外部投入,如化肥、农药、机械等。这反映了现代农业( )A.需要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B.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向自动化转变C.已实现生产要素在农村之外解决D.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6.(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单位:件)。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7.(2020四川内江二模,)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这一方法( )A.表明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农业工具制造的精湛工艺8.(2020江苏南京三模,)《新唐书》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D.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9.(2020福建厦门二模,)宋高宗年间,某知州将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平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A.小农经济具有灵活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10.(2019广西桂林一模,)有学者认为,“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英国是最先发生这“5分钟”事件的地方,工业革命可能是最初的关键的几秒钟,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这表明( )A.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很短B.工业革命仅仅发生在英国C.欧洲的思想文化相对落后D.欧洲以工业文明改变世界11.(2019江苏盐城三模,)1844年对全英国织袜工生活状况所做的调查显示:在抽样调查的154户织袜工中,这154户平均每台织袜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每户只收入6先令,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衣食住行统统包括在内)。该项调查结果表明( )A.工业革命并未真正提高社会生产力B.英国机器化生产尚未得到普遍推广C.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D.经济发展并未使社会贫困得到减缓12.(2019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纷纷建立利益边疆,边疆观也随之转型。这反映出( )类型内涵特征内容领土边疆主权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的边缘部分空间的地表性、边界的确定性、管辖权的排他性陆疆海疆空疆利益边疆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范围所及空间空间的利益性、边界的模糊性、权利的交错性经济边疆文化边疆信息边疆太空边疆 A.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即将被重新构建B.冷战结束后美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C.科技革命影响国家战略选择D.美苏在科技领域的角逐日益激烈13.(2020湖南衡阳三模,)下表为20世纪不同时段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人数统计表。这表明美国( ) 时间国别 1901—1925年1926—1950年1951—1975年1976—1999年美国3人26人69人95人德国22人25人10人13人英国11人18人27人9人法国12人5人5人5人 A.主导资本主义世界 B.逐渐成为科技中心C.利用科技发展经济 D.操纵诺贝尔奖评奖二、非选择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深度解析 材料一 在清朝康、雍、乾统治时期,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摘编自《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全解全析五年选考练1.C2.C3.A4.D5.C6.D7.A8.B9.A10.A 1.C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故①正确;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故②错误;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故③正确;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是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相遇,故④正确;故选C项。2.C 题干材料只是提到近年在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不能说明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种类较齐全,但不能说明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商代青铜比较珍贵,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很少被使用,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题干时间“商代”不符,故D项错误。3.A 材料显示宋代占城稻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大麦、小麦也由北方推广到南方,这就促进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并且翻车的发明对材料中农作物推广的现象影响甚小,故B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故C项错误。当时民众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D项错误。4.D 从材料信息“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匠可以纳银代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说明政府允许匠户将生产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导致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削弱,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白银与其他币种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故C项错误。5.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故排除D项。6.D 洋商在中国各口岸扩张势力,侵夺我国利权,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在19世纪70年代向清政府建议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发展轮船航运业和配套的保险业,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及保险招商局等民用企业(公司),试图为国争利求富,故D项正确。当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极为落后,无法抵御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所以商战并不能成为对外交往的中心,故A项错误。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是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之后,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始创办民用企业,故C项错误。7.A 题干材料中的“1873年”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得以广泛应用,工厂众多,烟囱林立,城市人口增多,带来了环境问题,此时的伦敦大雾就是工业革命采用机器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因此A项符合题意。1873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排除B项;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的出现是受两次世界大战等的影响,排除C项;1873年汽车尚未发明,故材料所述环境问题与汽车尾气无关,排除D项。8.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迅速发展,但资产阶级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从而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悲惨之城”的出现,B项正确。此时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彻底扫荡了封建势力,包括教会势力,D项并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9.A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788—1852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排除C项;171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设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了,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故排除B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故排除D项。10.A 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分别介绍了蒸汽驱动机械制造设备、电子驱动大规模生产、制造流程的进一步自动化、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四个阶段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故A项正确。B项中的“最”字不符合第一个时期,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的作用并不突出,故排除。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劳动者不是以体力支出为主,而是以脑力、智力支出为主,劳动强度减弱,故C项错误。D项不能涵盖上述四个时期,故排除。三年模拟练1.B2.B3.D4.C5.A6.A7.C8.B9.A10.D11.D12.C13.B 一、选择题1.B 由材料可知,水利工程系统与早期国家的起源有关,水利的兴修需要一定的组织,因而推动了城市建设与国家的产生,故选B项。“水利工程导致国家产生”是对材料观点的简单理解,不是其依据,故A项错误;“农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只是材料的部分推论,不是其依据,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组织源于经济活动,故D项错误。2.B 据材料可知,在农业产生的过程中,物种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了传播,农业产生促进物种交流,故选B项。农业起源于多个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耕畜牧取代采集狩猎,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的产生与提高采集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3.D 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的变化,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故选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故排除A项。均田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洲际物种交流,故排除C项。4.C 材料未反映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故A项错误。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我国的,但材料仅涉及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未涉及中西经济交流频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耕地总面积增加和玉米种植范围扩大,耕地总面积增加主要是通过垦荒实现的,玉米种植范围扩大主要是因为玉米的种植要求较低且产量高;耕地总面积增加和玉米种植范围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使得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农作物,故D项错误。5.A 根据材料可知,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在于依赖大量外部投入,如化肥、农药、机械等,这些都不是原先个体所能自行生产的,这需要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A项正确。材料侧重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B项结论仅凭“依赖大量外部投入,如化肥、农药、机械等”无法得出,排除。C项表述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本身说法正确,属于现代农业的特征,但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6.A 据图示可知,从公元前5世纪前到秦汉时期,铁农具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选A项;据图示无法判断铁农具的分布使用情况,故排除B项;据图示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秩序,故排除C项;仅从农业生产工具的数量增加不能直接得出小农经济逐步壮大的结论,故排除D项。7.C 根据材料“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可知,这一方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国家铸造青铜器的方法,无法得出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故排除A项;这一方法是工匠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故排除B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很少用于农业工具,故排除D项。8.B 材料“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表明,在唐代,手工业技艺中不同工种有不同的学习时间,而学习时间的长短受到工种技术难易度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技术传承的开放性,故排除D项。9.A 通过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农民可以“兼作商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灵活性和张力,故选A项;农民“兼作商旅”与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无关,故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虽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但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知州上书朝廷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挑战中央权威,故排除D项。10.D 材料“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说明欧洲工业文明影响整个世界,故选D项;材料只是将工业时代比喻为“12个小时”的“最后5分钟”,但并不意味着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很短,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未体现欧洲的思想文化相对落后,故排除C项。11.D “1844年”,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材料“每户只收入6先令,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衣食住行统统包括在内)”表明织袜工生活依然贫困,故D项正确;机器生产是生产力的飞跃,故排除A项;1840年左右,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未得到普遍推广”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故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尚未成熟,故排除C项。1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正逢美苏冷战时期,且当时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信息边疆”“太空边疆”等概念也相继出世,体现了科技革命影响战略选择,故选C项;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被重新构建的标志是两极格局的瓦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冷战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结束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美国等西方大国的边疆观的变化,苏联不在此内,故排除D项。13.B 由材料中四国20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人数的比较,可知美国获得该奖项的人数不断增加,20世纪中期以后远远超过其他三国,这说明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科技中心,故选B项;材料仅反映了四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人数,仅能体现四国的科技实力,不能体现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控制力,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美国的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因而无法得出美国利用科技发展经济的结论,故排除C项;20世纪美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是其科技实力决定的,并非操纵的结果,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4.答案 (1)原因: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解析 (1)第一小问首先要划分出材料一的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每个层次的大意。归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总体稳定”“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第二小问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2)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二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改良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照搬原文,一定要用专业的历史语言加以概括。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对所有主张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对个人主张分别评价。评价时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该主张的进步性,又要认识到该主张的局限性。 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分别为东汉水排和唐代筒车,墨子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后复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甲骨卜辞载,“王大令众人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综合训练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