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第1页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第2页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共8页。
    古诗阅读专题苏州市高新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八年级语文试卷参照对《商山早行》赏析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6)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的景,行人的足迹、板桥上的白霜、山路上的落叶和明灭的枳花,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虚景赏析】尾联想象故乡的景,池塘里满是自在戏水的禽鸟,一派生机,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无限向往之情。三衢道中马上口占【宋】程宿短亭疏柳映秋千,马上人家谷雨前。几树枪旗茶霍靡,一溪鳞甲水潺湲。莺期别后闻余弄,蚕候归来见小眠。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注释】程宿:衢州开化人,宋朝状元。霍:疾速的样子。弄:小曲。 5.【实景赏析】(3分) 6.【虚景赏析】 (3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要理解诗意,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前三联的短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景象突显生活气息,尾联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通过湖水、月圆表达对西湖的眷念。
    答案:
    (1)前三联写眼前景,短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这些景象充满亲切闲适的生活气息。
    (2)尾联想象西湖夜景。湖水空寂、月圆人缺,寄托着诗人对西湖的眷念之情。【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苏州市相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5~6题。(7分)新晴野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郭门:外城门,也泛城门.南亩:《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籽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5.请用自已的语言描述“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画面。(3分) 6.同样是野望,本诗与王绩的《野望》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分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通顺合理的语言描述即可。这句诗的意思是: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本题通过对诗人在文中所表现田园风光的情感来理解,进行对比即可。《新晴野望》写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前三联写了雨后初晴,眼前田园的景象,安逸舒适,宁静淡泊。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而《野望》首联徙倚欲何依即为文章奠定了低沉的感情基调,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虽然同样是写隐居的生活,但有一种低沉之感。王绩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答案:
    (1)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
    (2)不一样。《新晴野望》前三联写了雨后初晴,眼前田园的景象,安逸舒适,宁静淡泊;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热闹景象,这首诗歌写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王绩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译文:
    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点评】理解写景抒情的诗歌,需要同学们认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翻译、内容、写景的方法等方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结合的意境,以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苏州市吴中、吴江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8分)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连,病入中年日月道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获窄。:迫近画角:古代乐器名,发音哀厉高亢,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振奋士气。5.这首诗的最后一联以丹枫照应前诗中的“ _________ ”字,寓情于景,诗人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也暗含_________之情,与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4分)6.古代文人喜欢登高凭栏,极目远望,借此抒怀。请你品味诗歌的二、三联,概括作者复杂的情感。(4分)【分析】这首诗写于1183年八月,早在此前,淳熙五年,也就是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宋孝宗的召见,后被任命,淳熙七年(1180年),江西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陆游,陆游忿然辞官,重回山阴。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作。作者当时隐居山阴身经百战的将士、以及五更十分军中吹响的号角,都成为梦中或想象的情形,这里既点明了山河破碎、战争不息的现状,也是点出朝廷听信奸佞、不能广开言路而导致他仕途不顺的事实。【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和默写古诗词名句的能力。结合诗歌内容可知,丹枫是指经霜泛红的枫叶,点明季节是秋季,与首联的相互照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的意思是:明天早上我要去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这是一幅诗人想象的画面且占丹枫是姑且占据着满眼霜枫,多少透露出归隐山阴的无奈和苦闷。结合掌握的知识,补充诗句,注意不要写错。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分析。醉凭高阁乾坤迮,意思是醉酒后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大宋的天地变得越来越窄,表达诗人因当时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国土沦丧、战事未宁而生发的愁苦;病入中年日月遒意思是中年以后我常常疾病缠身,时光飞逝眼看已步入晚年。写自己中年多病、时光日迫的哀伤;百战铁衣空许国意思是穿着铁甲衣历经沙场百战,时刻空自想着要报效国家,写自己因赵汝愚等人的弹劾陷害,在官场上屡遭排挤与打击,空怀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哀;五更画角只生愁意思是五更时从远处传来画角声,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此句把所以的愁怨融汇在一起,集中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愁苦和悲哀。
    答案:
    (1)秋;隐逸(或隐居、归隐);无奈和苦闷;野渡无人舟白横。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中年多病,时光易逝,迫近晚年哀伤;国土沦丧、战事未宁的愁苦与无奈。
    译文:
    头上几乎长满萧萧的白发,回到故乡已整整三个秋天。
    醉酒后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大宋的天地变得越来越窄。中年以后我常常疾病缠身,时光飞逝眼看已步入晚年。
    穿着铁甲衣历经沙场百战,时刻空自想着要报效国家。五更时从远处传来画角声,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
    明天早上我要去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苏州市姑苏区五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中联考试题5.古诗鉴赏(4分)秋夜山居       施肩吾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注释】素机:织布机。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1)诗歌首句“_________”一词点明了时令“秋”。(1分)2)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请你结合三四句谈谈诗人是如何通过炼字来突显这意境的。(3分)【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施肩吾所写的七言诗。在诗中用去雁声遥人语绝说明孤寂和幽静。而谁家素机织新雪是妙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景状物,将新织成的绸缎比喻成新雪,而这绸缎却又指皎洁的月光,更给人一种十分新颖的感觉;百尺老松衔半月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让画面立刻呈现在人眼前,变得立体生动。【解答】(1)本题考查对古诗关键字词的理解。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再对问题作出解答。首句中点名时令的词应为去雁,也就是大雁离开了,只有秋天大雁离开往南方去。做此题要注意不能答,如果仅答字不能准确表达时令。
    (2)本题考查品味字词的表达效果。比如字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或者字交代诗人的山居生活,点明当时的孤寂、清幽的环境。
    答案:
    (1)去雁
    (2)示例:一个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
    译文:
    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我这山野之人一醉醒来之时,百尺高的老松树正衔着半轮明月。【点评】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苏州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6.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题大庾岭北驿①[唐]宋之问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注】①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驿:驿站。②阳月:农历十月。③殊:实。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⑤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1)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做简要赏析。(2)“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描述。(3)宋之问这首诗的尾联与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对比。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做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2)描绘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昏暗不明,瘴气弥漫,暮色渐浓。(3)宋之问这首诗的尾联通过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委婉而深切地抒发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解析】【分析】【详解】《题大庾岭北驿》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前两联写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对比手法。两两相比,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写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树林里瘴气萦绕,描绘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描述画面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静”“昏”,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要有“静”联想到“寂寞”;由“昏”联想到“凄凉”。答题时,可以在分析“江静”和“林昏”景物的特点中,把凄清寂寥的画面描述出来即可。(3)本题考查诗句比较分析。“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一句,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通过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饱含的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诗人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点睛】译文:十月份南飞的大雁,听说到这就往回飞。我的行程远没停止,不知何时还能回来?江面平静潮水刚落,山林昏暗瘴气不开。明晨登高望乡之处,应见岭头初绽红梅。张家港常青藤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阅读下面两首古寺,完成5-6题。(8分)渡荆门送别                                            饯别王十一南游李白                                                     刘长卿渡远荆门门外,来从楚国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注]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汀洲: :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白苹: 一种水草,花白色。(5) 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说说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6) 两首诗同为送别诗,所写的内容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考察内容】诗歌鉴赏【解题思路】(1) 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①“山随平野尽的意思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解答时需要注意作者是乘在小舟之,上欣赏两岸的风景,由两岸连山起伏到进入广阔的原野。 字用得好,一个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②“青山空向人的意思是: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一个字,不保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为朋友有一个美好前程而无比欣慰之情。(2)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和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意,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抓住关键词来辨别情感的不同之处。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李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刘诗抒发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意,描写了挥手远望直到陷入思念,愁肠百结,写得动人心弦。全诗没有别离二字,只写离别后的美景,然而浓浓的离情别绪已完全融入景中,曲折婉转,首尾呼应,手法新颖,别具匠心,离思深情,悠然不尽。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 【参考答案】(1) 一个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字,不保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为朋友有一个美好前程而无比欣慰之情。(2) 李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刘诗中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乘坐的船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苏州园区星海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阅读【甲】【乙】两首诗,根据要求答题。(6分)【甲】                                       【乙】_____望                                  洛桥      [清]周容                                 【唐】孟郊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5.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2分)【甲】_____望            【乙】洛桥_____望【答案】5.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含义的理解。方法:从【甲】诗中可以发现关键词“尽西”“欲追残梦”说明此刻天即将转亮,由此可见应为“晓”望。因为【乙】诗中“人行绝”说明此刻行人稀少,同时“月明直见”可以知道应为“晚”景的特点。故可直接作答出来。或用排除法,先选填后面一个词,另一个即可知。6.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两首诗都写到月亮,所寄寓的情思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别阐述。(4分) 【答案】6.不相同。首先,【甲】诗中的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乙】诗中“月明直见嵩山雪”,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展现出盎然情趣。前后映衬,借嵩山月下雪景展现出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情怀。【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含义的理解与情感主旨的把握。重点思考“月亮”这一意象,既是“清冷孤寂”的含义,又是思念故乡的含义。因此从诗歌的本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作者的情感即可知。
     

    相关试卷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著阅读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著阅读专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王夫之《唐诗评选》中说,赏析额联下半句中“闲”字的妙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较2016年的17,0%,较2016年的68,6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