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人教版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23223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 人教版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232239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等奖教学设计
展开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验、材料及小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航拍中国——陕西》黄土高原片段。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该地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深的奥秘。今天,我们跟随航拍中国摄影团队,一起飞越黄土高原,去探访高原上的窑洞,见识该地深处的别样生活,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新课讲授:
高原之魂——中华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得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
讨论:为什么黄河流域能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
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
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风土民情
1.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
讨论: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且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信天游的形成与当地地形特征有关系。黄土高原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交通不便,所以人与人交流经常扯开嗓子面对面喊话,久而久之形成了信天游高亢的特点。
(三)高原之源——自然馈赠的黄土
1.“风成说”
展示黄土高原的几种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风成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补充: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活动: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地理想象。
教师展示教材资料,学生思考发言,教师补充。
2.黄土高原地貌
展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学生观察并总结各地貌景观的特征。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沟谷发育,长条台地。
黄土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黄土川:河谷平原地带,农业发达,人口集中。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地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四)高原之患——天灾人祸的结果
1.水土流失的原因
活动:讨论土质、植被覆盖率、坡度、降水强度等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学生甲上台展示实验原理、实验一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弱”。
学生乙上台展示实验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得出“沙土中水土流失较强,黏土中水土流失较弱”。
学生丙上台展示实验三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得出“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强”。
学生丁上台展示实验四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得出“坡度越陡,水土流失越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
播放水土流失相关视频,讨论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得出结论:水土流失使土地越来越贫瘠;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诱发自然灾害;水土流失使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
3.水土保持
活动:展示水土流失的原因,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讨论针对植被、降水、地形坡度及人为原因等不同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该如何解决。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多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总结:降水是自然因素,虽然改变不了,但也可以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降水对土壤的冲刷来减少水土流失。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总结:缓坡修梯田,陡坡植树种草也能减少水土流失。
第四组学生代表发言总结:针对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可以通过合理放牧、退耕还林、合理发展及提升人口素质等措施来解决。
教师补充讲解“打坝淤地”措施,并介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五)高原之梦——共展美好未来
展示黄土高原治理前后对比图,播放“黄土高原治理成效”视频。
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视频中仅展示了陕西省境内黄土高原的一些治理成果,其实,整个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前期的7.1%增加至现在的65%,黄河的泥沙含量也由之前的10亿吨左右降到现在的2亿吨。当然,当地的农民也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一起探讨了该区域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今天的活动大部分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希望大家课后做好复习,将知识内化并学会应用。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节课从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切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并通过试验及活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升华本节课的主题。总之,本节课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2.改进之处
在难点内容部分的处理上,课堂气氛较显沉闷,这部分内容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相对较难,还要改变策略,降低难度,促进其积极参与。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a href="/dl/tb_c9500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当堂练习,课程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当堂练习,课程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