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知识点总结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知识点总结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知识点总结,共3页。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知识归纳整理
    一、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1.方法:
    ⑴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⑵间接观察: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2.要求:
    前:要有明确的目的;
    中: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后:与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⑴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
    ⑵动物、微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但能以
    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例如海豚
    捕食大马哈鱼。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的落叶也可以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例如: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合拢,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等。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例如:种子的萌发,破壳而出的幼鳄,蘑菇的生长。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这是遗传现象;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这是变异现象。
    7.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知识归纳整理
    一、调查
    1.什么是调查
    2.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⑴步骤
    选择调查范围:校园、公园或农田;
    分组:6~8人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设计调查路线: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调查并记录:要特别注意树皮、草丛和枯枝落叶等处存在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鸟和昆虫;
    归类;
    整理:将归类好的生物资料进行整理,写在记录本上。
    ⑵注意事项
    先设计一个调查表,用以记录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
    对所看到的生物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注意安全。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乱攀高处、下水;防止被动物咬伤等。
    二、生物的归类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归纳整理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3.分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阅读教材P14~15,设计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按照实验探究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
    ⑴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⑵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⑶制定计划:
    ①设置相同点:在铁盘内放一层湿土。将10只鼠妇平均分成2组,分别放入两侧的中央。
    ②设置对照: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变量为光照。
    ③观察记录: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⑷实施计划:实验结果:鼠妇在阴暗处的明显多于在明亮处的。
    ⑸得出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⑹表达交流。
    2.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于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组一般都控制在理想状态下,排除一切影响实验的因素;实验组一般只控制研究因素,其他都处于理想状态。量不同的条件是实验变量。)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形态上适应如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降低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的环境;结构上适应如海豹的胸部皮下脂肪厚,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生理上适应如骆驼的尿液少,保持体内水分适应炎热缺水的荒漠。)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知识归纳整理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2.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
    的组成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记P2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图)
    ⑴三者比较
    ⑵三者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 生产者 ,如“兔吃草,狐吃兔”表示为: 草→兔→狐 。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3.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点拨:①食物链的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②食物链和食物网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要将一个食物网变成生态系统要增加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③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指向高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④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越靠近顶端的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⑤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数起,每条食物链要数到底,不能漏数。)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网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易维持。)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知识归纳整理
    一、生物圈的范围
    1.范围
    如果以海平面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 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 10 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约为 20 千米。
    2.组成成分和生活的主要生物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在生物圈中,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
    1.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范围内运动。
    2.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如黄河和长江,源自西部的雪山和草原,向东奔流,沿途滋润农田,还形成湖泊和湿地,最后融入海洋。
    3.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果实,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会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举例
    森林资源清查、人口普查



    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选取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如实记录。

    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分类依据
    分类结果
    形态结构
    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生活环境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用途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关 系
    举 例
    生物
    因素
    捕食关系(最常见)
    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竞争关系
    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
    合作关系
    蚂蚁群体的分工合作
    寄生关系
    人体内的蛔虫
    类别
    生物种类
    作 用
    生产者
    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消费者
    动物
    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范 围
    组 成
    生物种类
    大气圈的
    底部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昆虫、鸟类、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
    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大多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
    岩石圈的表面
    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多覆盖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一切陆生生物及形态各异的水生生物,无处不在的细菌、真菌等。人类活动可到各个圈层
    类 型
    特 点
    自动调节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于较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最强
    草原生态系统
    分布于干旱地区,缺乏高大植物,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
    较弱
    湿地生态系统
    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繁多。“地球之肾”
    较强
    海洋生态系统
    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动物种类很多,绝大部分植物是微小的浮游植物
    较强
    淡水生态系统
    由淡水水体与淡水生物组成
    较弱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相对较少
    很弱
    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
    最弱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