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5.12 种群、群落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课件:5.12 种群、群落,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3-,-4-,-5-,-7-,网络梳理,高考必背,易混易错,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3.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呈“S”型增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种群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4.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镶嵌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6.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在于起始条件不同,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 )1.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2016海南,22B)( )2.自然界中存在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2015天津,1B改编)( )4.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
( )5.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6.群落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2015天津,1C改编)( )7.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8.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9.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2015课标Ⅰ,4C)( )10.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
考向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2016浙江理综,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1.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5个错混点(1)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J”型曲线和“S”型曲线研究的只是种群数量的增长阶段。(2)Nt=N0λt中的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3)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质量提高时,K值会上升。(4)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大。
(5)“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后逐渐减小的。2.有关种群调查数据统计的2个错混点(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①标志物易脱落或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导致最终统计结果偏大。②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使统计结果偏小。(2)样方法误差归纳:①未“随机”取样;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考查角度1 考查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1.(2016河南郑州二次质检,6)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技巧方法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技巧 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1)城市人口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3)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中,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直接降低出生率;(4)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考查角度2 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2.(2016浙江温州返校联考,20)如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不可能按“J”型增长B.据图分析种群Ⅲ的生存环境严重破坏,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D.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
3.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题模板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应用的策略 (1)对于濒危动植物,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其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的生物种群数量不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的再生。但在有害生物防治中,应使种群数量位于K/2以下,数量少,而且增长速率小,越早防治越好。
考向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2015课标Ⅰ卷,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1.有关种间关系的3个错混点(1)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2)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3)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2.有关群落演替种类及过程的3个错混点(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考查角度1 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结构1.(2016河南洛阳月考,26)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2.如图表示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B.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C.图丙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解题模板 解答种间关系相关曲线题的策略 在分析种间关系坐标曲线时要关注曲线的走势、消长和结果。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的为互利共生关系;曲线不同步变化,表现为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的为捕食关系;如果曲线最终的结果是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则为竞争关系。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关系,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重叠范围越大,竞争越激烈。
考查角度2 考查群落的演替3.(2016河北保定期末调研,5)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1883年 火山爆发几年后 地衣苔藓阶段 蜘蛛 ↓ ↓1909年 草本阶段 202种动物 ↓ ↓1919年 灌木阶段 621种动物 ↓ ↓1934年 森林阶段 880种动物
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4.群落演替一般耗时较长,初生演替甚至要用地质年代来进行衡量。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次生演替还是很明显的,如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变成一小片灌木丛。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任何区域初生演替的结果都是形成森林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少C.人类行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扰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使各种群的K值上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种群与生物群落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构建重温教材,内容索引,规范表述提升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种群与群落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种群与群落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构建,第一讲种群与群落,考纲导向·明目标,核心考点一,核心考点四,核心考点五,核心考点二,核心考点三,考题解密,样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