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学案第1页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学案第2页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学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学案,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分散系及胶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物质的组成
    1.元素与物质的组成
    (1)元素:具有相同① 核电荷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物质:宏观上物质是由② 元素 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③ 分子 、④ 原子 或⑤ 离子 构成的。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单质:⑥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 的纯净物化合物:⑦ 由多种元素组成 的纯净物
    (4)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元素以⑧ 单质 形式存在的状态;
    化合态:元素以⑨ 化合物 形式存在的状态。
    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辨析
    (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思考1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冰水混合物”属于混合物吗?
    提示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虽然只含有氧元素,但是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不属于混合物,因为该物质中只有一种分子,即水分子。
    3.同素异形体
    (1)概念:由⑩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
    (3)性质差异: 物理 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 化学变化 。
    二、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分类(如下图)
    2.树状分类法——从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下图)
    ▶思考2 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括号中:
    ①硫黄 ②HClO ③苛性钠 ④铁 ⑤小苏打 ⑥过氧化钠
    提示 ④ ① ② ③ ⑤ ⑥
    3.酸、碱、盐、氧化物的含义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化学反应的分类
    按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㉙ 化合反应 ㉚ 分解反应 ㉛ 置换反应 ㉜ 复分解反应 按反应中㉝ 有无离子参与 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㉞ 有无电子转移 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分为㉟ 可逆反应 ㊱ 不可逆反应 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㊲ 吸热反应 ㊳ 放热反应
    3.常见物质之间的相应转化关系
    (1)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思考3 根据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各列举一个化学反应填在横线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示 4Na+O2 2Na2O
    Na2O+H2O 2NaOH
    NaOH+HCl NaCl+H2O
    (2)部分转化规律
    四、分散系及胶体
    1.分散系
    (1)定义:把 一种(或多种) 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入射光方向可看到 光亮的通路 ,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可用此性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思考4 丁达尔效应是化学变化吗?
    提示 丁达尔效应是物理现象,不是化学变化。
    (2)聚沉
    a.概念:使胶体粒子凝聚形成 沉淀 析出的现象。
    b.方法:加入 电解质溶液 或 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 。
    c.应用:如制作豆腐等。
    (3)电泳: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 定向 移动的现象。此性质可用于工业上的静电除尘。
    3.Fe(OH)3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饱和FeCl3溶液 ,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红褐色 ,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
    ▶思考5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的方法中,有部分氯化铁不能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如何提纯获得比较纯净的胶体?
    提示 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这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由于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分子较小,可以透过半透膜,用此法可以获得较纯净的胶体。
    1.易错易混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冰水混合物属于化合物,高分子属于纯净物( )
    (2)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属于混合物( )
    (3)氧气和臭氧互为同素异形体( )
    (4)纯碱属于碱、甘油属于油脂( )
    (5)NaHSO4、NaHCO3都属于酸式盐,溶液都呈酸性( )
    (6)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
    (7)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与胶体( )
    (8)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
    (9)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
    (10)盐卤可用于制豆腐(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2.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
    答案 A
    3.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平行光照射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
    B.紫外线照射下,液态蛋白质凝固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铝遇到冷的浓硝酸发生钝化
    答案 A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
    1.已知: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木炭粉和硝石组成的;②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下列关于硝石和臭粉的成分组合正确的是( )
    A.KNO3、NH4HCO3 B.KNO3、Na2CO3
    C.HNO3、(NH4)2CO3 D.NH4NO3、Na2CO3
    答案 A 硝石的主要成分是KNO3,油条无铝配方的作用是产生气体,结合题意及选项知,臭粉的成分应是NH4HCO3。
    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 mm的分散系
    B.弱电解质:HClO、NH3·H2O、AgCl、NH4NO3
    C.混合物:空气、盐酸、王水、氯水、水玻璃
    D.有机物:丙醇、丙酸、1,2-二溴戊烷、碳酸钠
    答案 C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故A错误;HClO、NH3·H2O为弱电解质,AgCl、NH4NO3属于强电解质,故B错误;丙醇、丙酸、1,2-二溴戊烷属于有机物,碳酸钠属于无机物,故D错误。
    3.(2020甘肃兰州第一中学月考)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是( )
    A.氯水,水煤气,硫酸,醋酸,干冰
    B.冰醋酸,福尔马林,硫酸钡,次氯酸,乙醇
    C.纯碱,绿矾,水玻璃,氢硫酸,三氧化硫
    D.胆矾,漂白粉,氯化钾,氢氟酸,氯气
    答案 B 氯水、水煤气均为混合物,醋酸、硫酸、干冰均属于化合物,硫酸是强电解质,醋酸属于弱电解质,干冰属于非电解质,故A错误;冰醋酸属于纯净物,福尔马林属于混合物,硫酸钡属于强电解质,次氯酸属于弱电解质,乙醇属于非电解质,故B正确;纯碱、绿矾、水玻璃、氢硫酸、三氧化硫分别属于纯净物、纯净物、混合物、弱电解质、非电解质,故C错误;胆矾、漂白粉、氯化钾、氢氟酸分别属于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易错点拨上
    1.记住常见的几种混合物
    石油、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都是混合物。
    2.常见的物质分类的几个误区
    (1)误认为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一定是碱。
    ①NaHSO4、CuSO4、NH4Cl属于盐,其溶液均呈酸性。
    ②Na2CO3、NaHCO3属于盐,其溶液均呈碱性。
    (2)误认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相对应。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3)误认为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由不同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由12C和13C组成的石墨则是纯净物。
    (4)误认为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就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5)某酸的1个分子中含有n个氢原子,不一定是n元酸(如CH3COOH是一元酸)。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2020山东泰安第一中学月考)据报道,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碳膜片,其厚度大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如图所示,这种碳膜片形状如蜂巢,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单元向外延展而成,下列有关碳膜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碳膜片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碳膜片与石墨的结构相同
    C.碳膜片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D.碳膜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答案 C 碳膜片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A错误;碳膜片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但是碳膜片与石墨的结构不同,故B错误;碳膜片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故C正确;碳膜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都是二氧化碳,故D错误。
    2.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对“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M气体”是指(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乙烯 D.氢气
    答案 A “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对甲烷在湖泊池沼水面上燃烧现象的描述,A项正确。
    考点三 分散系 胶体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B.含0.1 ml FeCl3的溶液形成胶体后,胶体粒子为0.1 ml
    C.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D.可通过观察液体是否澄清透明来区分溶液和胶体
    答案 C A项,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错误;B项,氢氧化铁胶粒是少量氢氧化铁分子的集合体,含0.1 ml FeCl3的溶液形成胶体后,胶体粒子小于0.1 ml,错误;C项,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正确;D项,不能通过观察液体是否澄清透明来区分溶液和胶体,错误。
    2.(2020安徽全国示范高中名校联考)制备氢氧化铁胶体以及在胶体中滴加适量HI溶液,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铁胶体带正电荷
    B.乙转化为丙过程中发生聚沉、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验证乙中是否生成了胶体
    D.煮沸的目的是促进Fe3+水解生成更多的Fe(OH)3
    答案 A 氢氧化铁胶体不带电,A项错误;乙转化为丙的过程中,氢氧化铁胶体在HI的作用下,先发生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后氢氧化铁与HI发生复分解反应,I-被铁离子氧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项正确;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因此可利用丁达尔效应验证乙中是否生成了胶体,C项正确;煮沸能促进氯化铁水解,则煮沸的目的是促进Fe3+水解生成更多的Fe(OH)3,D项正确。
    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可见光通过胶体出现“光路”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折射
    B.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C.牛奶、墨水、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继续长时间加热、搅拌可制得Fe(OH)3胶体
    答案 B 将可见光通过胶体出现“光路”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散射,故A错误;牛奶、墨水属于胶体、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故C错误;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继续加热搅拌,发生聚沉,得到氢氧化铁沉淀,故D错误。
    方法规律
    溶液、胶体、浊液的比较
    特别提醒
    (1)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并不是颗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物质就是胶体。
    (2)因为胶体有的也是均一、透明的分散系,所以不能用是否均一、透明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1.(2020浙江7月选考,6,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B.用水煤气可合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和含氧有机物
    C.煤的液化属于物理变化
    D.火棉是含氮量高的硝化纤维
    答案 C A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正确;B项,水煤气可合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如辛烷等,也可合成含氧有机物如甲醇等,正确;C项,煤的液化是化学变化,错误;D项,火棉的成分是硝化纤维,含氮量高,正确。
    2.中国不少古诗词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下列有关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A.“沙中浪底来”指的是金的氧化物
    B.由沙子到计算机芯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淘金原理与化学上的萃取一致
    D.雾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是10-9~10-7 cm
    答案 B 金性质稳定,通常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沙中浪底来”指的是金单质,A项错误;由沙子到计算机芯片的过程为二氧化硅与碳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项正确;淘金原理为金的密度较大,且不溶于水,与萃取原理不同,C项错误;雾属于胶体,雾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是10-9~10-7m,D项错误。
    3.(不定项)纳米Fe3O4晶体材料可以作为核磁共振造影增强剂,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制备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属于无机化合物
    B.直接加热FeCl3溶液也可以得到Fe3O4
    C.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6FeOOH+CO 2Fe3O4+3H2O+CO2
    D.纳米四氧化三铁形成的分散系,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 AB A项,属于有机化合物;B项,直接加热FeCl3溶液,促进了氯化铁的水解,HCl易挥发,最终得到氧化铁,不会得到四氧化三铁;C项,由题给制备过程图可知,反应③的反应物为FeOOH和CO,一种生成物为Fe3O4,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6FeOOH+CO 2Fe3O4+3H2O+CO2;D项,纳米四氧化三铁分散在适当的分散剂中,形成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A组 基础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苏打水 B.稀豆浆
    C.白糖水 D.Ca(OH)2悬浊液
    答案 B A和C都是溶液,D是浊液,只有B是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2.(2020辽宁瓦房店高级中学10月月考)Na2O、NaOH、Na2CO3、Na2O2、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同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 )
    ①化合物 ②能与硝酸反应 ③钠盐 ④电解质 ⑤离子化合物 ⑥氧化物
    A.②⑤⑥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⑥
    答案 B Na2O、NaOH、Na2CO3、Na2O2、Na2SO4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①正确;Na2O和Na2O2属于金属氧化物、NaOH属于强碱、Na2CO3、Na2SO4属于盐,它们的水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④正确;Na2O、NaOH、Na2CO3、Na2O2、Na2SO4均为离子化合物,故⑤正确。
    3.(2020课标Ⅱ,7,6分)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
    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
    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
    答案 A A项,胆矾是硫酸铜晶体,其化学式为CuSO4·5H2O,错误。
    4.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 ”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个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答案 C A中甲和乙、乙和丙、丙和丁、丁和甲均不能反应;B中甲和乙、乙和丙、丁和甲之间不能反应。C中反应依次为甲和乙:2CO+O2 2CO2;乙和丙:CO+CuO Cu+CO2;丙和丁:2CuO+ C 2Cu+CO2↑;甲和丁:C+O2 CO2;丁→乙:2C+O2 2CO。D中,甲和乙、丁和甲均不能反应。
    5.(2020江西奉新第一中学月考)向c(FeCl3)=0.2 ml/L、c(FeCl2)=0.1 ml/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形成该黑色分散系时发生的反应为Fe2++2Fe3++8OH- Fe3O4(胶体)+4H2O
    B.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黑色分散系中的金属氧化物
    C.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也可得到该黑色分散系
    D.该黑色分散系为胶体,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答案 A 氯化亚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氯化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Fe2++2Fe3++8OH- Fe3O4(胶体)+4H2O,故A正确;胶体可以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B错误;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得不到黑色分散系,故C错误;三氧化二铁呈红棕色,由题意知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故D错误。
    6.(2020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月考)关于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CO2、NO2、P2O5均为酸性氧化物
    ②熔融状态下,CH3COOH、NaOH、MgCl2均能导电
    ③芒硝的风化、浓硝酸久置变黄均为化学变化
    ④氯化钠中混有少量单质碘,可用升华的方法提纯
    ⑤C60、碳纳米管、石墨烯互为同素异形体
    ⑥需要通电才可进行的有:电解、电泳、电离
    ⑦盐酸、亚硫酸、氯气分别为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 B ③芒硝的风化是芒硝晶体在空气中失去结晶水生成硫酸钠,属于化学变化,浓硝酸久置变黄是因为部分硝酸发生分解生成NO2,NO2又溶解在硝酸中的缘故,也是化学变化,故正确;④碘易升华,可用升华的方法除杂,故正确;⑤C60、碳纳米管、石墨烯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结构和性质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正确。
    二、非选择题
    7.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
    ①甲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混合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②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③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10 min。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制备方法更合理: ,可以利用胶体的什么性质来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 。
    (2)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
    A.Fe(OH)3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
    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3)提纯所制Fe(OH)3胶体常用的方法是 ,
    若向Fe(OH)3胶体中滴入稀硫酸直到过量,描述此过程的实验现象: 。
    答案 (1)甲同学 丁达尔效应
    (2)A
    (3)渗析法 硫酸少量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硫酸过量时,沉淀溶解,溶液变成棕黄色
    解析 (1)②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会促进氯化铁水解,且加热促进HCl挥发,导致溶液产生沉淀现象;③煮沸10 min会产生沉淀。
    8.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便可以使汽车的尾气转化成无毒气体。如用表示碳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氮原子,下图为气体转化的微观过程。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物质可以归为一类的依据是 。
    (2)将C归为化合物,将D归为单质的理由是 。
    (3)图中微观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质的质量比为 。
    (4)从微观的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答出一条即可) 。
    答案 (1)都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2)二氧化碳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而氮气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
    (3)2NO+2CO 2CO2+N2 15∶22
    (4)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根据题意及图示可知A为NO、B为CO、C为CO2、D为N2,结合题意解答即可。
    B组 综合提升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9.(2020广东佛山第一中学10月月考)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以下说法从化学视角理解错误的是( )
    A.“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诗中包含了丁达尔效应
    B.“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这段记载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制玻璃的某成分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 BC 淀粉和纤维素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B项错误;CaCO3 CaO+CO2↑为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项错误。
    10.(2020安徽合肥一中月考)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均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是( )
    A.NaCl(熔融) NaOH NaAlO2
    B.CuO Cu(OH)2 Cu2O
    C.Cl2 HCl NH4Cl
    D.CaCl2(aq)CaCO3CaSiO3
    答案 C NaCl(熔融)电解生成Na和Cl2,而不是NaOH,A不符合题意;CuO不溶于水,和水不反应,B不符合题意;各项转化可以一步实现,C符合题意;CaCl2(aq)和CO2不能发生反应,D不符合题意。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氨气、氯化氢的水溶液均可以导电,氨气、氯化氢均为电解质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D.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答案 CD 同一反应中,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氧气与臭氧之间的转化,故A错误;氨气、氯化氢的水溶液均可以导电,氨气溶于水,生成的一水合氨为电解质,氨气为非电解质,故B错误;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过氧化钠是金属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C正确;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D正确。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一定是溶液
    B.将1 L 2 ml·L-1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的氢氧化铁胶粒数为2NA
    C.纳米粒子直径的大小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相当,但含纳米粒子的体系不一定是胶体
    D.将饱和FeCl3溶液加热至沸腾,制得Fe(OH)3胶体
    答案 C 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浊液,A项错误;将1 L 2 ml·L-1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的氢氧化铁胶粒数小于2NA,B项错误;制备Fe(OH)3胶体是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停止加热,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将浑浊的黄河水变成清澈的水,其中明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矾①是由硫酸钾②和硫酸铝③混合形成的复盐。明矾一碰到水④,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在这个化学变化中,铝离子是主角。铝离子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白色絮状物——氢氧化铝。这种氢氧化铝⑤也是一种胶体粒子。氢氧化铝胶粒带正电,它碰上带负电的泥沙⑥中的胶粒,彼此就“中和”了。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集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最终沉入水底。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根据材料,结合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标有序号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碱的是 。
    (2)用明矾净化后的黄河水是否是纯净物?为什么?

    答案 (1)⑥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 ⑤
    (2)不是,因为黄河水中除含有泥沙等物质外,还含有某些溶质,而明矾净水只是除去部分杂质,所以净化后的黄河水不是纯净物
    14.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氢氧化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农药中的波尔多液正是利用石灰乳(溶于水的氢氧化钙)和硫酸铜水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冬天,树木过冬防虫,在树木根部以上涂80 cm的石灰浆。
    工业上常用下列方法制备氢氧化钙:将石灰石煅烧成氧化钙后,氧化钙与水按1∶(3~3.5)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氢氧化钙料液经净化分离除渣,再经离心脱水,干燥,即得氢氧化钙成品。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上述短文中提供的物质,完成下表(每空仅填一种物质)。
    (2)写出工业制备氢氧化钙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物质类别的转化关系。示例如下:
    A(氧化物)+B(氧化物)→C(盐)


    (3)请写出与题目不相同的制备氢氧化钙的方法,并说明工业生产方法的优点: 。
    答案 (1)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CaCO3(盐) CaO(氧化物)+CO2(氧化物)↑,CaO(氧化物)+H2O(氧化物) Ca(OH)2(碱)
    (3)2Ca+O2 2CaO,CaO+H2O Ca(OH)2;工业生产方法的原料(石灰石)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等。
    考试要点
    核心素养
    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3.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并遵循一定规律,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全面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能从不同视角对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研究,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传统化学贡献和古典文献中的化学工艺。
    每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
    如O2和O3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如金刚石和石墨

    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但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是一种盐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

    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等
    分类
    实例
    离子方程式
    强酸制弱酸
    CH3COONa+HCl
    CH3COO-+H+ CH3COOH
    强碱制弱碱
    FeCl3+NaOH
    Fe3++3OH- Fe(OH)3↓
    强氧化剂
    制弱氧化剂
    Cl2+KI
    Cl2+2I- I2+2Cl-
    强还原剂
    制弱还原剂
    Fe+CuSO4
    Cu2++Fe Cu+Fe2+
    易溶制难溶
    Na2SO4+BaCl2
    Ba2++SO42- BaSO4↓
    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中草药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100 nm
    分散质粒子
    分子、原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单个分子
    巨大数目分子的集合体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有的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介稳体系
    不稳定
    滤纸


    不能
    半透膜

    不能
    不能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实例
    NaCl溶液
    稀豆浆
    泥水、油水混合物
    选项




    A
    H2SO4
    Na2SO4
    NaOH
    NaCl
    B
    KCl
    K2CO3
    KOH
    HCl
    C
    O2
    CO
    CuO
    C
    D
    FeCl2
    CuCl2
    Zn
    HCl
    类别
    混合物

    氧化物
    名称
    化学式
    /
    类别
    混合物

    氧化物
    名称
    石灰乳
    氢氧化钙
    氧化钙
    化学式
    /
    Ca(OH)2
    CaO

    相关学案

    高考化学 考点08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 考点08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含解析),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分类,分散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 考点08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 考点08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含解析),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分类,分散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1 物质的组成、分类 化学用语(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1 物质的组成、分类 化学用语(含解析),共15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