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32651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3265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32651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逶迤( ) 涟漪( ) 簪缨散( )藕花( ) 鸥鹭( ) 轻舟短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轻舟短棹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常记溪亭日暮 (4)中原乱,簪缨散 (5)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不知/归路B.无可奈何/花落去C.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D.隐隐笙歌/处处随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浣溪沙》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代表作。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B.《采桑子》是南宋文学家欧阳修歌咏颍州西湖春景的佳作。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折射出了词人辞官退隐后从容自适的心境。C.《相见欢》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D.《如梦令》是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写出了词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得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5.默写填空。(1)兴尽晚回舟, 。 (李清照《如梦令》) (2) ,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 (3)金陵城上西楼, 。 (朱敦儒《相见欢》) (4) ,绿水逶迤。 (欧阳修《采桑子》) (5)晏殊《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 。 (6)欧阳修《采桑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颍州西湖清丽、恬静的春景的句子是: 。 , 。 (7)朱敦儒《相见欢》中回忆中原沦陷,达官显贵南逃的往事,抒发了对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 , ? (8)李清照《如梦令》中写词人因景色迷人而乐不思归的句子是: , 。 二、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浣溪沙[宋]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6.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采桑子[宋]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8.这首词围绕“ ”来写,描述了泛舟西湖的总体观感。 9.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请具体分析,并说说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相见欢[宋]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10.试赏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表达效果。 1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如梦令[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2.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1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责 子[东晋] 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注]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14.“纸笔”代指 ,“志学”用《论语》的典故代指 ,“杯中物”代指 。(3分) 15.对于本首诗,杜甫认为是批评儿子,黄庭坚认为是舐犊情深,你怎么看?(4分) (六)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甲] 浣溪沙(其一)[宋] 苏 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①,黄童白叟聚睢盱②。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乙] 浣溪沙(其三)[宋] 苏 轼 麻叶层层檾③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④。 垂白⑤杖藜抬醉眼,捋青⑥捣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 ①乌:乌鸦。②睢盱(suīxū):喜悦的样子。③檾(qǐng):同“苘”。④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⑤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⑥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制成的干粮。⑦(chǎo):炒熟的米粉或面粉。16.下列对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词都描写了农村的美丽风光和生活情趣。B.甲词首句写温暖的夕阳染红潭水,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动的景象。C.乙词上片写农事活动,下片写词人对农民生活的采访。D.甲词末句写谢雨归家后向采桑姑细细说来的情景,乙词末句写询问老翁能否丰收。17.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词写景状物,语言明丽清新;乙词场景逼真,富有情趣。B.甲词上片动静结合巧妙,虚实相互映衬,运笔灵动,构思精巧。C.乙词下片前两句表现了村中农民生活仍然有困难。D.乙词借“老翁”的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
答案1.wēiyí liányī zānyīnɡ ǒu lù zhào2.(1)桨。(2)请人代自己做。(3)溪边的亭子。(4)代指达官显贵。(5)奋力把船划出去。3.[解析] C 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4.[解析] B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5.(1)误入藕花深处 (2)一曲新词酒一杯(3)倚清秋 (4)轻舟短棹西湖好(5)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6)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7)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8)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6.夕阳 落花 归燕7.抒发了词人伤春惜时的感情。8.西湖好9.主要运用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西湖春色。下片一、二句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幽静。这样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悦心情。10.这一句融情于景,写日薄西山,余晖暗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抒发了词人沉痛的感慨。11.抒发了词人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12.“惊”字既暗写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13.愉悦、欢快,热爱生活。14.[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纸笔”在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学习、读书等;“志学”,题干已经给出是出自《论语》的典故,联系学过的《?论语?十二章》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再联系前后句同位置内容都是在介绍孩子的年龄,可知这里也应该表示年龄,孔子说的是十五岁志于学,可知这里应代指十五岁。“杯中物”,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可知这里指的是酒。[答案] 学习、读书 十五岁 酒15.[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用意的探究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觉得是批评儿子,可以抓住诗歌中所写各个儿子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的缺点来分析;如果觉得是舐犊情深,可以抓住本诗语言诙谐的特点,从表现出慈祥、爱怜的父子深情来分析。[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是批评众子不求上进,不学无术,深感忧虑。示例二:我认为是舐犊情深,诗歌语言夸张诙谐,表面是责子不争,实则爱之甚切。16.[解析] D “能否丰收”错误,应是“何时成熟”。17.[解析] B “虚实相互映衬”有误,上片未写虚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八岁,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