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雷寨乡西严店中学第一次素质测试生物试题(原卷+解析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雷寨乡西严店中学第一次素质测试生物试题(原卷+解析卷),文件包含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雷寨乡西严店中学第一次素质测试生物试题原卷docx、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雷寨乡西严店中学第一次素质测试生物试题解析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光B.水C.温度D.湿度
2.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B.生物都能生长繁殖
C.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D.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①蝴蝶②珊瑚虫③黑木耳④智能机器人⑤青苔⑥流星
A.①③⑤B.①②③⑤C.②④⑥D.④⑥
5.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合理解释( )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赖环境
6.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们还要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
(1)营养物质(2)空气(3)阳光(4)适宜的温度(5)一定的生存空间(6)水
A.(1)(3)(2)(5)(6)(4)
B.(6)(1)(2)(3)(4)(5)
C.(4)(5)(3)(6)(1)(2)
D.(3)(6)(4)(5)(2)(1)
7.下列食物链不正确的是( )
A.青虫→山雀→雀鹰B.牧草→野兔→狐狸
C.水草→小虾→黑鱼D.草→蝗虫→山雀→雀鹰
8.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水稻和杂草B.一块草地C.人和猪D.蚂蚁和蚱蜢
9.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农田B.一块草地
C.生物圈D.河中的一条鱼
10.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草B.吃虫鸟C.细菌D.猪
11.下列调查过程中的做法错误的是( )
A.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的路线B.见到喜爱的植物要采集起来
C.注意安全,与组内的同学一起行动D.记录时要实事求是
12.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
A.生长现象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繁殖D.呼吸
13.下列对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阳光、土壤、空气是生物生存必须的条件
B.光线不易穿透深层海洋,使得生物在海洋深处绝迹
C.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一薄层即生物圈
D.生物圈为海平面上下各1000米
14.在绿草地中生活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 )
A.灰色B.绿色C.黄色D.褐色
15.下列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
A.蛾夜间活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候鸟的迁徙
D.山顶的旗形树
16.据报道,截至2010年4月8日,中国西南旱情: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农作物受旱死苗达7907亩.此报道中导致农作物出现死苗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B.温度C.阳光D.土壤
17.目前餐桌上流行的各种蘑菇、香菌等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 )
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非生物
18.为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望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B.缺少消费者C.缺少分解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19.在辽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 )
A.草B.野鼠C.牛羊D.狼
20.某淡水生态系统中有这样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剑水蚤→蜻蜓幼虫→小鱼→大鱼”,当这水域被排放了难分解的有毒物质——汞后,一段时间,体内汞的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小鱼B.剑水蚤C.大鱼D.浮游植物
21.从前的黄土高原上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而今却成了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 )
A.地球上的温室效应造成的B.气候变得干燥造成的
C.地壳变迁造成的D.人类乱砍滥伐造成了生态平衡的失调所致
22.世界人口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人类就不能正常的生存,因为生物的生存需要( )
A.空气 B.阳光 C.适宜的温度 D.一定的空间
23.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子,把一片草地用网全罩起来,结果导致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几乎全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 )
A.生态系统B.食物链C.食物网D.生存环境
24.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片比陆地植物的叶片小,这主要是哪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
A.水B.温度C.土壤D.阳光
25.在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 )
A.生态平衡B.生态系统C.生态因素D.环境因素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26.生物圈包括_____的底部,_____大部,_____的表面。
27.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8.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那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_____,制定计划_____,得出结论。
29.人出汗、呼气和排尿,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_____.
30.生态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____ 、________、________。
31.鲸是哺乳动物,但是它的体型却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环境;茂密的森林中,空气远比喧闹的城市清洁、新鲜、湿润,这说明生物的生活能________环境。
32.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生产者是_____。
(2)鼠、兔、蛇、狐、鹰都是动物,统称为_____。
(3)图中有_____条食物链。
(4)如果狐大量减少,那么鼠和免将会_____。
(5)该生态系统中还有-种成分没有画出来它是_____。
(6)如果受到DDI汚染,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
(7)写出其中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运动不属于生物的特征,例如:植物一般不能运动,A不符合题意。
B、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如蜻蜓点水、母鸡生蛋等。生长和繁殖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B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动物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维持生存。从外界摄取有机物不属于生物的特征,C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
3.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是生物(葵花)能对外界的刺激(太阳)做出反应(向太阳),A正确。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4.B
【解析】
【分析】
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
【详解】
题中的①蝴蝶属于昆虫,②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③黑木耳属于真菌,⑤青苔属于苔藓植物,都具有生命,属于生物,④智能机器人、⑥流星属于非生物。故选项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5.D
【解析】
【分析】
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环境能影响生物。据此解答。
【详解】
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说明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环境能影响生物。
【点睛】
掌握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分析题意,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6.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们还要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分别是:6水、1营养物质、2空气、3阳光、4适宜的温度、5一定的生存空间,所以此题答案选B。
考点: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7.A
【解析】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青虫→山雀→雀鹰,青虫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错误;牧草→野兔→狐狸、水草→小虾→黑鱼、草→蝗虫→山雀→雀鹰3条食物链,都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B、C、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组成。
8.A
【解析】
【分析】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
A、水稻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因此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
B、一块草地中的草与草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因此属于竞争关系,但一块草地不能是竞争关系,B错误。
C、人和猪,人吃猪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
D、蚂蚁和蚱蜢,蚂蚁吃蚱蜢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9.D
【解析】
【分析】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详解】
A、一片农田,既包括了菜地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生态系统,A正确;
B、一块草地,既包括了草地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生态系统,B正确;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河中的一条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10.A
【解析】
试题分析:A、草属于植物,是生产者,A正确;
B、D吃虫鸟、猪属于动物,是消费者,B、D错误;
C、细菌是分解者,C错误.
故选A
考点: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11.B
【解析】
试题分析: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调查生物时要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的路线,并要爱护生物,不要随便采集,注意安全,与组内的同学一起行动;二、选择调查方式 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五、记录数据、并要实事求是,调查材料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处理。六、撰写调查报告。可见B错误。
考点:调查法的步骤
12.B
【解析】
【分析】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会合拢下垂,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反应,属于应激性。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3.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的家园,所以此题答案为C。
考点:生物圈。
14.B
【解析】
在绿色草地生活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绿色,这是为了适应环境的一种保护色。
15.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
【详解】
A、蛾类夜间活动,白天不出来与阳光有关,A不符合题意。
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刺与沙漠地区缺少水有关,B不符合题意。
C、候鸟在秋天飞往南方越冬,到了春天天气转暖,又飞回来,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鸟的影响,C符合题意。
D、山顶的树由于在山顶,风比较大,使得树长成旗形,是环境影响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掌握。
16.A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近年来,中国西南旱情严重,主要是水极度缺乏,而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须需要水,水严重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因此严重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7.B
【解析】
【分析】
(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
(2)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3)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
菌类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属于分解者。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分解者的特点。
18.C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的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这些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详解】
由于人体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必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
故选:C。
【点睛】
关键点:由于南极特殊的环境特点造成分解者很少。
19.A
【解析】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草是第一营养级、野鼠和牛羊都是第二营养级、狼是第三营养级,营养级最低的是草,因此,在辽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的特点。
20.C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食物链:“浮游植物→剑水蚤→蜻蜓幼虫→小鱼→大鱼”,该食物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大鱼,因为大鱼的营养级最高。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食物链的末端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21.D
【解析】
【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自动调节能力,能使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外界条件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平衡就被破坏了,黄土高原是我国人口过于集中的地方,由于长期掠夺式开发,乱砍滥伐,植被大量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造成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对环境的破坏其根本的原因是人,这是必须树立的观点。
22.D
【解析】
【分析】
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详解】
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人类维持生命活动必须有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23.B
【解析】
【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详解】
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导致农业害虫大量繁殖,使粮食减产。
【点睛】
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任意捕杀它们,食物链就会减少,食物网就不稳定,生态平衡就容易受到破坏。
24.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因此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片比陆地植物的叶片小,这主要是水的影响。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5.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在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并生活着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即生物部分,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B正确。
26.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解析】
【分析】
生物圈既包括了生物圈这个环境,又包括了生物圈里面所有的生物,它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
27.阳光 空气 水 温度
【解析】
【分析】
生物适应一定的环境的同时,又受到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而生存。
【详解】
环境中的阳光、空气、水、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都会有影响。比如阳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存,还影响植物的分布,同时还影响动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再如地球上温度变化范围较大,真正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较小,过热或过冷的环境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育。
【点睛】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物因素;另一方面是非生物因素,本题主要考察了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8.作出假设 实施计划
【解析】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点睛】
知道探究实验中的变量的唯一性。
29.生物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解析】
【分析】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人体的出汗、呼吸、排尿反应出生物具有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的基本特征。
【点睛】
动物和人的排泄方式有出汗、呼气和排尿三种。
30.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详解】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点睛】
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即能正确答题。
31.适应 改变(或影响)
【解析】
【详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例如:虽然鲸虽然是哺乳动物,但是它却生活在水中,为了适应水中生活,鲸的体型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是对水中生活的一种适应,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改变环境,例如:茂密的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粉尘,使得空气变得清洁、新鲜,能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释放水蒸气,使空气变得湿润。
32.草 消费者 5 增多 分解者 鹰和狐 草→兔→鹰(或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解析】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在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是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是次级(二级)消费者;依此类推越往后消费者级越高。
(3)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并逐级递减;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
(4)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
(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草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
(3)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该图中共有五条食物链:分别是 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4)如果狐大量减少,兔和鼠由于失去天敌,会大量繁殖,那么鼠和兔在短时间内将会增多。
(5)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种成分没有画出来它是分解者。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6)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鹰和狐,其中鹰分别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狐处于第三营养级。因此,如果该草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和狐。
(7)由(3)可知其中一条食物链:草→兔→鹰(或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等知识点的理解。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柘城实验中学期中生物试题(原卷+解析卷),文件包含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柘城实验中学期中生物试题原卷docx、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柘城实验中学期中生物试题解析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期中生物试题(原卷+解析卷),文件包含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期中生物试题原卷docx、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期中生物试题解析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期末生物试题(原卷+解析卷),文件包含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期末生物试题原卷docx、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期末生物试题解析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