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钠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一)1.下列现象中,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10 g水受热变成了10g水蒸气B.4g食盐溶于50 g水中,得到54g食盐水C.镁在空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D.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质量不变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L氢气和1L氧气反应能生成2L水B.蜡烛完全燃烧后,蜡烛没有了,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C.只有固体、液体间的反应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与氧气质量之和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一样的B.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总数是一样的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是一样的D.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个数是一样的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NaCl的水溶液,不可能得到的生成物是( )A.KNO3 B.Cl2 C.H2 D.NaOH5.下列实验中,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C. D.6.钠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炭黑和一种白色固体,它可能是( )A.碳酸钠 B.硫酸钠C.碳酸氢钠 D.氢氧化钠7.a g氯酸钾与b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1)若充分反应后,得到cg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2)若充分反应后,得到cg剩余固体,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8.现有化学反应A+B→C,a gA和bgB在适当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分析得知剩余物为混合物,则生成C的质量为( )A.等于(a+b)g B.小于(a+b)gC.大于(a+b)g D.不小于(a+b)g9.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142-62)g表示的质量为( )A.生成物P2O5与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差B.参加反应的磷的质量C.生成物P2O5的质量D.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10.如图所示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各表示一种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是两种单质 B.反应物有剩余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该反应生成了多种产物11.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定律。课堂上,同学们用以下三个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A实验中首先称量左盘中所有物品的总质量,然后从托盘天平上取下锥形瓶,点燃红磷,其操作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锥形瓶冷却后放回托盘天平,观察到天平仍然平衡。(2)B、C实验中发生了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化学反应结束后称量。发现B实验中天平指针 (填“偏左”或“偏右"),而C实验中天平仍然平衡,分析其原因是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认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让化学反应(特别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在 容器中进行。1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和丙两物质中的元素种类与丁的元素种类不同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一定是7:1D.甲、丁一定都是单质13.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先分别称量装置Ⅰ中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按图示连接好仪器装置,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处抽气。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装置Ⅰ中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浓硫酸只吸收水,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既可以吸收水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实验数据如下表:(1)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为 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2)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理论上,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失去的质量,其原因是 。(4)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参考答案1.【答案】C2.【答案】D3.【答案】D4.【答案】A5.【答案】B【解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二者的体积比约为1:4,A正确;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除空气外,还有氧气、氮气等,B错误;空气中各气体成分及其含量是比较固定的,但不是一直固定不变的,会随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C错误;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稀有气体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多,D错误。6.【答案】A7.【答案】(1) a-c(2) a+b-c;b8.【答案】B【解析】由剩余物为混合物可知A、B两种物质中必有一种没有反应完,计算生成物的质量时,未参加反应的部分不能计入,故C的质量=ag+bg-未参加反应的A或B的质量,因此生成C的质量小于(a+b)g。9.【答案】D【解析】从题图可看出,62g表示反应前固体的质量,即磷的质量,142g表示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即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所以(142-62)g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也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中氧元素的质量。10.【答案】D【解析】反应前后相同的粒子表示没有参加反应或有剩余的物质,由题图中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消除反应前后相同的粒子,可得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为。反应物中有两种分子,且两种分子都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所以反应物是两种单质,A正确;反应前的两种分子都没有完全参加反应,分子有剩余,说明反应物有剩余,B正确;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C正确;反应后生成了一种分子,即生成一种物质,D错误。11.【答案】(1)把橡胶塞上的玻璃管加热到发红,迅速插入锥形瓶中,将红磷引燃;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白烟,气球先变大,后变小(2)偏右;B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烧杯中逸出,使得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减少(3)密闭 【解析】(1)点燃红磷的操作是把橡胶塞上的玻璃管加热到发红,迅速插入锥形瓶中,将红磷引燃;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白烟,气球先变大,后变小,锥形瓶冷却后放回托盘天平上,观察到天平仍然平衡。(2)B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烧杯中逸出,使得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减少。(3)对比B、C实验可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让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12.【答案】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算出m=3,该反应中,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据此可判断出甲、丙为反应物,丁为生成物,即该反应为化合反应。甲和丙两物质中的元素种类与丁的元素种类相同,A错误。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的物质,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与反应无关的杂质,B错误。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甲、丙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之比,为14:2,即7:1,C正确。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丁一定是化合物,D错误。13.【答案】(1)1.8;4.4(2)6:1(3)蜡烛燃烧时,氧气也参与反应(4)不能;空气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也分别被吸收到装置Ⅱ和装置Ⅲ中【解析】(1)浓硫酸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吸收蜡烛燃烧后产生的水蒸气;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可吸收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质量分别是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反应后生成的水的质量为184.1 g-182.3 g=1.8 g,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16.6 g-212.2 g=4.4g.(2)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g。氢元素的质量为=0.2g,蜡烛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g:0.2g=6:1。(3)蜡烛的燃烧需要氧气,氧气来自空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和,消耗的蜡烛+氧气→水十二氧化碳,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减少的质量,是因为反应有了氧气的参加。(4)该实验不能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原因是空气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也会被吸收到装置Ⅱ和装置Ⅲ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优秀第2课时达标测试,文件包含分层训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分层训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人教版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优秀第1课时课时作业,文件包含分层训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分层训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不属于物质燃烧条件的是,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古代人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