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时练习
展开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38,却拥有全国60%以上的生物物种,其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在全世界都罕见,堪称世界“基因宝库”。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云南的生物物种正在急剧减少,25%的物种濒临灭绝。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云南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为追求商业利益破坏环境 ②地壳运动、气候变迁 ③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④可再生资源有限,资源的后备储量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 )
①全面封山育林,禁止当地居民进山 ②停止一切商业活动,加大执法力度 ③建设自然保护区 ④开展生态旅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人类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导致云南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第2题,全面封山育林,禁止当地居民进山,不符合实际,故①错误;停止一切商业活动,不符合实际,故②错误;③④所述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答案1.C 2.B
历史上俄罗斯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读图,完成3~4题。
3.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
4.当地出现该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过度开垦 D.过度灌溉
解析第3题,该垦荒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不合理的垦荒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C项正确。第4题,据材料“垦荒”可知是过度开垦,C项正确。
答案3.C 4.C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完成5~6题。
5.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图中括号内所表现的内容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6.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不断增多
解析第5题,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资源导致的资源短缺。第6题,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答案5.A 6.C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图甲)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之一。2011—2017年,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光伏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明显减缓。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乙),形成了良性循环。读图,完成7~8题。
图甲
图乙
7.塔拉滩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草场退化 B.水土流失
C.森林破坏 D.土地盐碱化
8.光伏产业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 )
A.增加植被覆盖率 B.提高水电发电量
C.减缓沙丘移动速度 D.提高土地利用率
解析第7题,塔拉滩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表典型植被为高原草甸。由材料信息“以戈壁沙丘为主”可知,这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第8题,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减少杂草对电池板的遮挡,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7.A 8.D
9.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
(1)说明灌溉干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信息可知,在冲积平原上分布着灌溉干渠,说明该地的农业为灌溉农业。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若大水漫灌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2)题,聚落分布在山麓地带的洪积—冲积平原,该地沙地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易受风沙侵扰。
答案(1)灌溉干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土壤盐渍化。
成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成因:风力搬运堆积。
能力提升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项正确,B项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项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故选A项。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项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三项错误。故选D项。第3题,由前面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B项错误,C项正确。“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项错误。气温升高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1.A 2.D 3.C
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4~5题。
4.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5.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解析第4题,日出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太阳辐射增强,地面获得的热量越来越多,城市地表温度越来越高,至上午10时左右,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流运动明显,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导致PM2.5浓度下降,C项正确。户外活动减少对于PM2.5浓度减少影响很小,A项错误。10时之后降水频率增加和汽车流量减少不符合常识,B、D两项错误。第5题,华东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SO2排放量小;东北地区煤炭、石油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SO2排放量大。因此导致两地SO2浓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结构,其余三项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项正确。
答案4.C 5.A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完成6~7题。
6.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7.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2002—2015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均GDP不断增长,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A项错误;2005年后人均GDP继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B项错误;该地区人均GDP一直呈增长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年前不断增加,2005年以后排放量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2005年后,人均GDP持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说明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D项错误。故选C项。第7题,读图可知,2005年人均GDP继续快速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突然开始下降,最可能是因为环保政策的变化,故C项正确。根据人均GDP曲线,2005年后,其增长速度反而增大,A项错误;人口规模大小主要影响生活污水排放量,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无关,B项错误;人均GDP不断增长,说明工业生产并没有萎缩,D项错误。
答案6.C 7.C
8.(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灰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使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大气现象,灰霾天气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冬春季节的一种常见天气。PM2.5是灰霾的主要成分之一。
材料二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来源广,主要成分有硫酸盐、有机碳化合物、硝酸盐、铵盐等。这种颗粒物粒径越小,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越长,可以输送的距离也越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解决PM2.5的问题是一个难题。
材料三 据广东著名灰霾专家介绍,虽然近年来广州空气质量和其他内地大城市相比较好,但附着在细颗粒物上面的有毒物质却比北方多,其中含氮有机颗粒物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且近十年来一直增长较快。
材料四 PM2.5主要来源漫画。
(1)我国重工业城市的大气中,PM2.5主要成分是有机碳化合物和 ;广州大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 。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治理PM2.5将面临哪些困难?
(3)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容易出现灰霾天气的原因。
(4)为了减少灰霾天气的出现,减轻空气污染,请你提供合理的建议。
解析第(1)题,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重工业城市中PM2.5主要成分是有机碳化合物和硫酸盐类物质。广州大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第(2)题,主要从PM2.5来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灰霾天气的形成主要与大气层结稳定以及风力小等自然条件有关。第(4)题,分析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主要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废气的排放量以及植树种草加强绿化等方面入手。
答案(1)硫酸盐类物质 汽车尾气
(2)①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汽车增长量大,煤炭消耗多;②PM2.5的污染源多样,源头控制难以实现;③PM2.5是一种综合性污染物,单项治理成效不大;④PM2.5粒径小,输送距离远,治理需要形成跨区、跨省甚至跨国协作等。
(3)珠江三角洲地区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气流不易扩散;冬季北方来的冷空气受广东省与湖南省交界处的南岭山脉的阻挡,风力较弱;冬春季节珠江三角洲地区上空易出现逆温层。
(4)①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天然气,尤其是水电、核电等能源的比重;②控制机动车数量,汽车尾气要达标排放;③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废气要达标排放;④加强绿化、美化建设等。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本章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本章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渝湘高速铁路建成后,将使两省市,八达岭长城站埋藏深度大的原因是,京张高铁的修建有利于,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练习: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以下关于四地的叙述,有可能的是,0~8,我国红枣主产区共同的自然条件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