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
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答案】B【解析】甲、乙物种间具有捕食关系,捕食者灭绝不一定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故A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B正确;两种生物之间的突变互不影响,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说明两者对环境及两者间的适应性未改变,但甲、乙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了进化(即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变化),D错误。2.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进化成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差异很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狼的实例恰恰解释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环境不同,选择不同,导致种群基因库改变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而且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而共同进化。3.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 )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答案】B【解析】除草剂对杂草进行选择,使能抗除草剂的杂草大量繁殖,相应的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增加。4.共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共同的表演”,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共同进化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B.共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猎豹与斑马之间的“军备竞赛”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研究共同进化无法预测某物种的存在【答案】D【解析】共同进化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B正确;猎豹与斑马之间的“军备竞赛”淘汰了二者中的老、弱、病、残等个体,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C正确;研究共同进化可预测某物种的存在,如达尔文根据某种兰花具有细长花矩而预测出为其传粉的某种昆虫应具有吸管似的口器,D错误。5.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不属于共同进化实例的是( )A.猎豹与斑马之间的“军备竞赛”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D.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答案】C【解析】猎豹与斑马之间的“军备竞赛”是二者相互选择的结果,属于共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是通过长期的共同进化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不属于共同进化,C符合题意;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能够避免被天敌捕食,而它们的天敌视觉越来越发达,以方便捕食昆虫,这是双方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6.湖北神农架地区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其形成的原因分析可以概括为( )A.基因突变B.自然选择C.共同进化D.地理隔离【答案】C【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地球上出现了多种物种和生态系统,C正确。7.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知,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体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相互依赖关系,故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因不能传粉而无法繁衍后代,长舌蝠独具的“长舌”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间的竞争,长筒花狭长花冠筒等生物性状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C、D项正确,B项错误。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A【解析】种群中每个个体只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不可能含有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仍可婚配产生可育后代,二者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B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会淘汰部分个体,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因此越古老地层中生物越简单,越新近的地层中生物的结构越复杂,D正确。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所有物种及其基因和所在生态系统的总称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昆虫多以植物为食,它们的存在对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只能是一种威胁D.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基因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昆虫多数以植物为食,但对植物的传粉等有重要作用,故昆虫的存在对植物的多样性不只是一种威胁,有时也是一种保护,C错误。10.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的性状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答案】B【解析】该昆虫的性状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C正确;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1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研究生物多样性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D.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答案】C【解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A正确;研究生物多样性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大多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但也会在短期内出现生物大爆发现象,C错误;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变异的概率加大,因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D正确。1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的层次有( )①物种多样性 ②种群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④基因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13.某花农栽种的一株琼花开出的花瓣均为双层的花朵,极为少见。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基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个体多样性【答案】A【解析】琼花花瓣均为双层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1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B.早期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C.真核生物的出现是有性生殖出现的前提D.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大量脊椎动物物种爆发式地迅速形成【答案】D【解析】在距今约5.7亿~5.0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中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物种爆发式地迅速形成,这就是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15.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多,土壤中有机物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答案】A【解析】本题是一道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题目,其命题意图是考查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态的自动调节能力、分解者的分解转化作用、非生物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影响等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热带雨林和温带森林从表面看,热带雨林的物种多,其代谢产物、残枝落叶多,但是其温度高,分解得快。而温带森林温度低,虽代谢产物和残枝落叶少,但很难被分解;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16.最早的陆生生物是( )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两栖动物D.爬行动物【答案】B【解析】大约在距今4亿年前,由于造山运动使海洋缩小,陆地扩大,一些海洋植物开始适应陆地生活,形成原始的陆生植物,主要是蕨类植物。随后才出现了动物。17.下列哪项事实不支持生物的进化遵循从水生到陆生的顺序( )A.蛙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蛙的生殖和发育均在水中进行B.鸡在胚胎发育初期具有鳃裂C.胎儿在母体的子宫内是浸浴在羊水中的D.鲸在水中生活,用肺呼吸【答案】D【解析】生物的进化遵循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本题选项A中蛙是两栖类动物,成体蛙虽用肺呼吸,可生活在陆地上,但其生殖和发育仍离不开水。说明蛙的祖先生活在水中,蛙(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选项B中鸡属鸟类,属陆生动物,其胚胎早期的鳃裂是适于水中呼吸的器官,说明鸟类的原始祖先亦生活在水中。选项C中人是生物进化的顶极生物,但胚胎发育也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完成,说明人包括哺乳类的原始祖先也生活在水中。选项D中鲸是水生哺乳动物,但鲸在水中仍用特化的适于陆地呼吸的肺来完成呼吸,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8.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 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 ,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 不同,导致 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 ,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 ,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 %。【答案】(1)种群(2)物种(或基因)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4)甲 E 45.5【解析】(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的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第十代时,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优秀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生版-高一生物同步精品讲义必修2docx、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师版-高一生物同步精品讲义必修2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精品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优秀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卷版doc、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