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化学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上册 第1章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327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初中化学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上册 第1章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327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初中化学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上册 第1章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327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学年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教学设计
展开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做一些探究活动。
3.知道化学用语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重要性,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4.了解一些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操作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重要意义。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新课引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化学在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这一课开始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
教学过程
(一)铜绿的性质
一、阅读学生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强调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二、认识中学化学常见实验仪器。
在学生阅读课本,教师重点讲解试管、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天平、量筒几种仪器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三、活动探究:
[情境创设]:同学们展示收集的铜绿,讨论铜绿可能有的物理、化学性质。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完成有关铜绿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强调实验室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观察铜绿色、态 |
|
|
2.“铜绿”和盐酸的作用 |
|
|
3.“铜绿”受热的变化 |
|
|
[交流讨论]:1.通过上述实验,你对“铜绿”有什么认识,试归纳铜绿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上述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实验基本操作?
五、归纳小结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
3.仪器的洗涤
(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教师讲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活动探究:对镁条的探究
1.提出问题:镁跟铝、铁一样都是金属,那么镁有哪些性质呢?
2.做出猜想:学生根据铝和铁的性质对镁的性质进行猜想、假设(教师适当引导)。
3.设计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际证明上述猜想的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完成有关镁的性质的探究。
5.记录现象,填入下表: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结论、反应表达式 |
1.观察镁带的外观,看看是否易折弯、扭断。用砂纸打磨镁条,观察颜色。 |
|
|
2.导电实验 |
|
|
3.点燃镁条 |
|
|
4.镁条放入食醋中 |
|
|
6.交流讨论:归纳总结镁的性质。
(1)通过以上实验和观察,你对镁有了哪些认识?
(2)一些烟花和照明弹都含有镁粉,你知道为什么吗?
(三) 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学生阅读课本、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符号、化学式。然后完成课本表格中的内容。
课堂小结
1.铜绿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铜绿[Cu2(OH)2CO3]是一种绿色粉末状的固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碱式碳酸铜+盐酸→氯化铜+二氧化碳+水
②受热后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
(3)仪器的洗涤
3.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4.镁的性质。
5.化学符号。
板书设计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1.化学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
2.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
3.铜绿的性质:
(1)物理性质:绿色粉末状的固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碱式碳酸铜+盐酸→氯化铜+二氧化碳+水
②受热后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4.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
(3)仪器的洗涤
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2.镁的性质:
(1)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软,易折断和弯曲,能导电。 (2)化学性质:①能燃烧生成氧化镁:镁+氧气氧化镁 ②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原子;
化学式——表示物质、分子;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节两项比较大型的活动探究实验---铜绿实验,镁的性质实验。在铜绿受热分解实验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取用固体或液体试剂,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物质等都有一定的操作规则和要求。铜绿实验的实质内容---认识铜绿受热易分解,能与酸作用的性质。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符号在化学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掌握最简单的化学符号。本章节涉及到了元素符号,化学式以及化学方程式文字符号表达式,但这些都不是具体内容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们开始接触一些化学用语, 有个初步了解而己。
例题展示
类型一 铜绿的性质
例1.下列现象与铜绿无关的是( D )
A.遇到稀盐酸时放出大量气泡
B.加热一段时间后变成黑色粉末
C.加热时试管口有水滴滴出
D.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强光
解析:A、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遇到稀盐酸时放出大量气泡,故该现象与铜绿有关;B、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加热一段时间后变成黑色粉末,故该现象与铜绿有关;C、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加热时试管口有水滴滴出,故该现象与铜绿有关;D、碱式碳酸铜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会产生耀眼的强光,故该现象与铜绿无关。故选D
类型二 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例2 取一段打磨好的铁带,放入白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C )
A.镁带发出耀眼的强光,
B.镁带逐渐变小
C.镁带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D.反应过程中释放出大的热。
解析:A、镁带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镁和氢气,则镁带因反应而逐渐变小,故A正确;B、镁带与醋酸反应不是燃烧反应,不会发出耀眼的强光,故B错误;
C、镁带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镁和氢气,则镁带表面会产生大量气泡,故C正确;D、镁带与醋酸反应是放热反应,但放出的热量不足以使镁带熔化,故D错。故选AC
类型三 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例3 下列物质中既含有 氢元素又含有氧元素的是( AD )
A.铜绿 B.金刚石 C.氧化镁 D.石灰水
解析:A、铜绿是由铜、氢、氧、碳四种元素组成的,符合题意;B、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符合题意;C、氧化镁是由镁、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题意;D、石灰水是由钙、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AD
课后作业
一、当堂反馈
1.下列实验仪器不能用来加热的是( D )
A.试管 B.蒸发皿
C.烧杯 D.量筒
解析:A、试管:它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它是能被直接加热的.故不可选;B、蒸发皿:用于溶液蒸发或浓缩.能耐高温,但不能骤冷,液体量多时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蒸发.液体量少或粘稠时,要隔着石棉网加热.故不可选;C、烧杯:烧杯不能直接燃烧,需要垫石棉网,故不可选;D、量筒不可用作反应容器,更不能直接加热,故可选.
2.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
A.建立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作出结论
解析:该过程是用来证明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需通过实验来验证,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 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D )
解析:化学实验要求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规范化操作。用完的胶头滴管应用清水洗干净放在指定位置,取完液体后的试剂瓶应立即塞紧瓶塞,放回原处; 天平用完后,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
二、课后练习
1.在实验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 B )
A.得到较多的数据
B.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C.实验失败后重新再做
D.得出不同的结论
解析:在实验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可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2.小英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放好后,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5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 C )
A.等于15 mL
B.大于15 mL
C.小于15 m
D.无法确定
解析:本题所述的两种读数方法均是错误的。俯视时,读数与实际体积相比偏大,即量筒内实际体积小于20 mL,仰视时,读数比实际体积小,即量筒内液体实际体积大于5 mL。故倒出的液体实际体积小于15 mL。
3.加酶洗衣粉是在合成洗衣粉中加入0. 2%-0.5%的酶制剂制成的。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对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根据表中有关实验数据判断,用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最好的水温条件可能是 ( B )
A.0°C
B.60°C
C.50°C
D.30°C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分组实验,引导观察,归纳与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简单化合物的命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