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第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第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第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课件鲁教版,共60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读潍坊市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丙地所在的山体部位是(  )A.陡崖B.山谷C.鞍部D.山脊2.关于该区域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位于乙的西北方向B.乙的海拔小于400米C.丁的坡度比丙的坡度陡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丙处等高线由低值向高值弯曲,为山谷。第2题,甲位于乙的西南方向(图中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乙海拔介于400~450米;丙、丁相比而言,丁处等高线更密集,坡度更大;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加固训练】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华北某地进行研学。该地正在打造“太阳山”工程——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下图示意该地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研学小组发现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主要分布在(  )            A.甲B.乙C.丙D.丁(2)图中桥梁与山峰的高差可能是(  )A.510米B.540米C.570米D.590米(3)学生通过研学得知(  )A.目测山峰海拔约915米B.甲地坡面径流流向东南C.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D.桥梁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
    【解析】(1)选B,(2)选B,(3)选C。第(1)题,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要求地形坡度较小,可铺设面积大,同时要保证太阳辐射能的强度大。图示为华北地区,综合比较甲、乙、丙、丁四地,甲地位于山地的北坡,太阳辐射不足;丙地位于河谷,空气较为湿润,太阳辐射不足,且受河流影响,无法大面积集中铺设;丁地位于山脊,坡度大,且两侧紧邻山谷,可铺设面积小;乙地位于山地的南坡,太阳辐射能强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面积广,适宜大面积集中铺设太阳能发电设备。第(2)题,读图可知,桥梁位于瀑布上游地区,瀑布的高差约为52 m,则可计算出桥梁的海拔为352~400 m,山峰的高度为915 m,则二者的高差应当为515~563 m。第(3)题,图示山峰海拔为已知数据,且海拔数据的获得
    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来测算。由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可知,甲地坡面径流流向东北。甲、丁之间为开阔的河谷,无遮挡物,可通视。欣赏瀑布应当位于适当的距离仰视,桥梁位于瀑布上游,欣赏不到瀑布流落的美景。
      台湾省某学校组织野外地质考察,结合某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完成3、4题。
    3.当地主要山脉的走向是(  )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4.关于C处和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较为科学的是(  )A.C处——流水侵蚀作用 D处——流水沉积作用B.C处——风力侵蚀作用 D处——风力沉积作用C.C处——流水沉积作用 D处——流水侵蚀作用D.C处——风力沉积作用 D处——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3选C,4选A。第3题,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指向标指示北方,山脉的走向以山脊线为参照,为东北—西南走向。第4题,C处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地貌表现为峡谷地貌,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D处河道宽广,水流缓慢,为冲积平原,受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某年气温随海拔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7题。
    5.该山月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值之差的最大值出现在(  )A.1月的山顶B.1月的山麓C.7月的山顶D.7月的山麓6.该山最有可能位于(  )A.浙江省B.四川省C.青海省D.吉林省
    7.图中气温值测得时刻各不相同,并分别对应一定的太阳高度,如果用hⅠ、hⅡ、hⅢ、hⅣ分别表示Ⅰ、Ⅱ、Ⅲ、Ⅳ在山顶测量时的平均太阳高度,则(  )A.hⅣ>hⅢ>hⅡB.hⅢ>hⅡ>hⅠC.hⅣ>hⅡ>hIIID.hⅡ>hⅣ>hⅠ
    【解析】5选A,6选B,7选C。第5题,由图可知,1月份,该山山顶月平均气温最高是4℃与最低值-16℃,它们的差的最大值约20℃;1月的山麓带的最大温差是8℃;7月山顶平均最大温差是6℃;山麓的最大温差是9℃。故该山月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值之差的最大值出现在1月的山顶。第6题,图示该山1月份山麓地带最低气温大于0℃,说明该山位于亚热带地区;根据山脉的海拔约4 000米,该山海拔高,应在四川省;我国东南沿海的山脉海拔低。第7题,如果用hⅠ、hⅡ、hⅢ、hⅣ分别表示Ⅰ、Ⅱ、Ⅲ、Ⅳ在山顶测量时的平均太阳高度,Ⅳ的温度最高,应该是7月正午前后的温度,应是最大的太阳高度; Ⅰ温度最低,是1月平均最低气温,太阳高度最小,可知:hⅣ> hⅠ;Ⅱ是1月平均最高气温,可能是其
    正午前后的太阳高度,Ⅲ是7月平均最低气温,该时刻太阳高度在地平线上,可判断hⅡ>hⅢ;Ⅳ是7月正午前后的太阳高度,II是1月正午前后的太阳高度,故hⅣ>hⅡ。综合可得出hⅣ>hⅡ>hⅢ。
      读我国某城市政府机关作息时间表(表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完成8、9题。
    8.根据表中信息推断,该城市可能是(  )A.哈尔滨B.北京C.乌鲁木齐D.广州9.该城市政府机关制定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表,主要依据的是(  )A.日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B.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D.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解析】8选C,9选B。第8题,根据当地的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计算中点)大致推算当地的正午时间为14:45(北京时间),该地地方时为12:00,故该地大约位于北京西侧2个多时区,所以该地经度约为90°E,因此可能为新疆的乌鲁木齐。第9题,由于当地纬度较高,夏季白昼较长,故上班时间更早,下班时间更晚;而冬季白昼较短,故上班时间较晚,下班时间较早,即与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有关。
      下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日期钟,该钟短指针固定指向180°经线,长指针指向零时所在经线,且与时间同步摆动。据此完成10、11题。
    10.此时,新的一天所占范围与旧的一天所占范围之比为(  )A.3∶1B.1∶3C.3∶4D.4∶311.图示时刻,伦敦时间为(  )A.3时B.6时C.9时D.18时
    【解析】10选A,11选B。第10题,从图中经度分布可知,该表盘以北极为中心,此时有270°是在新的一天,剩下的90°是在旧的一天,则新旧日期范围之比为3∶1。第11题,由上题可知,90°W处于零时,由于伦敦在中时区,则伦敦时间为6时。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13.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12选D,13选B。第12题,在垂直方向上,上下温差越大,空气越易对流运动,大气越不稳定,反之,大气越稳定。图示时刻,甲地近地面与2 500米上空气温相差最大,大气垂直状况最不稳定;丙地与2 500米上空气温相差最小,大气垂直状况最稳定。第13题,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乙区域有湖泊分布,水汽较多,温度较高,则空气密度较小,空气最易上升;当正午时,西部地区的冷空气正好移到乙地上空,空气会强烈对流上升,产生强对流天气。
    【加固训练】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 ℃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冷岛效应”强度与干旱区绿洲湖泊面积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3)题。
    (1)“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地势高低起伏的差异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2) “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年降水量增多B.热量交换变缓C.水汽蒸发加快D.地面风速增强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解析】(1)选B,(2)选B,(3)选D。第(1)题,根据材料分析,“冷岛效应” 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该效应是由绿洲和沙漠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不是由地势的高低起伏形成;阳光照射绿洲与沙漠的强弱相同;和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差异无关。第(2)题,“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对流受阻,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绿洲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冷岛效应”是由绿洲和沙漠的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两者差异越大,“冷岛效应”越明显。读图可知,丁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 “冷岛效应”最显著;图中甲、乙、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
      降雨是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下图为浙江省南部降雨侵蚀力变化图。完成14、15题。
    14.该地降雨侵蚀力6月份达到峰值,主要原因是(  )A.受准静止锋影响,降雨集中B.地势高峻,水流速度快C.农耕活动使植被覆盖率下降D.多台风,地表径流量大15.该地降雨侵蚀力7、8月份较低,与此密切相关的大气活动是(  )A.亚洲高压B.亚洲低压C.副热带高气压D.阿留申低压
    【解析】14选A,15选C。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月份浙江省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地表径流量大,侵蚀强度大;浙南地区地形主要为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但不高峻;浙南地区6月份农作物正值生长期,植被覆盖率高;6月份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相对较弱。第15题,浙南地区7、8月份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炎热干燥,降水少,因而降雨侵蚀力较低;亚洲高压对浙南的影响主要在冬半年;亚洲低压与阿留申低压对浙南几乎无直接影响。
      下图为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巴扎半岛(西临太平洋)沙漠上的河流。图中河流在白色的地表上流淌,逐渐在沙漠中干涸,画出树一般的形状。据此完成16~18题。
    16.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A.由西北向东南B.由东南向西北C.由南向北D.由北向南17.该河流的水文特点是(  )A.流量大B.汛期长C.含沙量大D.流速快
    18.该河流逐渐在沙漠中干涸,说明图示地区的水循环特点是(  )A.水汽来自海洋,多雾B.循环周期短,循环量小C.降水稀少,多暴雨D.蒸发旺盛,下渗量大
    【解析】16选A,17选C,18选D。第16题,读图文材料可知,该河流在沙漠中画出树一般的形状,河流干流是树干,支流是树枝,河流的流向就是从支流流向干流,也就是从树梢流向树干,再流向树根,图中河流由西北向东南。第17题,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沙漠广布,植被覆盖率低,河流流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流速不快。第18题,该河逐渐在沙漠中干涸,说明图示地区水循环特点是蒸发旺盛,下渗量大,导致河流干涸。
    【加固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生研学绘制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图中虚线所表示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地理事物是(  )              A.分水岭B.山谷C.河流D.纬线(2)有关图中区域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B.图示地貌为河口三角洲C.M地区的耕地,有可能出现明显的盐碱化D.绿洲所处地形为冲积扇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图中河流支流从虚线处流向南方,虚线为河流源头地区,地势高,在山下形成冲积扇,可判断为分水岭。结合图中经纬度分析,该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天山南麓。北部虚线为分水岭。第(2)题,河口三角洲出现在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该地位塔里木盆地北部冲积扇。
    下图示意某条河流的一种水文特征形成条件,据此完成19、20题。
    19.该河流有可能流经的国家是(  )A.埃及B.意大利C.越南D.俄罗斯20.河流的水文特征①是(  )A.流量大B.凌汛现象C.含沙量大D.水位变化小
    【解析】19选D,20选B。第19题,读图可知,该河流所处纬度高,有结冰期,且河流自南向北流,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河流最有可能流经俄罗斯(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河流);埃及、意大利、越南所处纬度均相对较低。第20题,该河流有结冰期,且河流由南向北流(可能是由低纬流向高纬),因此河流在秋末和春初可能存在凌汛现象;河流流量主要与河流补给方式和流域面积等有关;含沙量与流域土质、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等有关;水位变化主要与河流补给方式有关。
    【加固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水文站月累积径流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知,该水文站的汛期主要集中在(  )             A.1-3月B.4-6月C.7-9月D.10-12月(2)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A.地下水B.冰川融水C.降水D.积雪融水
    【解析】(1)选C,(2)选C。第(1)题,正确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月累积径流量”,注意图中曲线的倾斜状况(即斜率)。月累积径流量是某一月及其以前各月的径流量之和,由图可知7-9月月累积径流量曲线倾斜角度最大,说明该时期降水量大,河流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汛期。第(2)题,在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中,地下水补给最为稳定,季节变化小,而且补给水量小;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受气温影响大,积雪融水多发生在春季,冰川融水一般在夏季即北半球的6、7、8月份补给量较大;降水补给主要在雨季,我国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集中于7、8月。
      加拿大奴河三角洲的湖泊分为三种类型:蒸发型(湖泊几乎不受河流影响)、洪水型(湖泊在河流洪水期间接受其补给)、交换型(湖泊与河流的水体交换密切)。下图为奴河三角洲不同类型的湖泊分布示意图。完成21、22题。
    21.不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奴河三角洲湖泊众多的主要原因是(  )A.多冰川侵蚀洼地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C.西风带降水丰富D.洪水泛滥,外泄成湖22.随着奴河三角洲持续发育,交换型湖泊未来演变成洪水型湖泊的原因是(  )A.交换型湖泊面积不断扩大B.交换型湖泊盐度不断上升C.奴河干支流河道不断加深D.奴河干支流泥沙不断淤积
    【解析】21选A,22选D。第21题,图示地区纬度高,冰川作用明显,受冰川侵蚀影响,多洼地,因此湖泊较多。地势低平,积水成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的原因。大奴湖所在地区位于内陆,受西风影响小。洪水泛滥,外泄成湖与此处关联较小。第22题,交换型湖泊演变成另外两类湖泊是指河湖之间联系变弱,即湖泊与河流的连接河道被阻断原因最有可能是泥沙淤积。交换型湖泊面积扩大,说明湖泊与河流的水体交换更密切。交换型湖泊盐度不断上升是演变成蒸发型湖泊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河床加深,更有利于湖泊水和河流水的交换。
    二、非选择题(共56分)23.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2)分析图中水利枢纽建设的有利条件。(3)指出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地形条件。
    【解析】第(1)题,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应从地形类型和分布、地势起伏等方面分析。据图等高线数值和疏密、弯曲特征可知,该区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等高线较密集,可判断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据数值递变可知,西北部海拔在1 500米以上,东南部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2)题,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河流水量大;且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说明山地多,而河谷海拔较低,因此相对高差大,造成水热条件的垂直差异显著,适宜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丰富;②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3)山地多,相对高差大,河谷海拔较低。
    【加固训练】  (2021·唐山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地理研学小组到位于贵阳市的一处森林公园进行泉水资源考察活动。该公园内峰峦叠翠,林木葱茏,泉水出露较多,地质地貌景观以流水侵蚀地貌和断裂构造为主,山体岩层以石灰岩为主,岩溶地貌发育较为典型。途中,可看到公园内不少游客直接取泉水饮用,同学们采样的泉水经检测确认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且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由此有同学认为,可以大规模开采当地的泉水发展矿泉水产业,但没有得到普遍赞同。图为学生绘制的该公园部分区域的地质地貌图及研学路线示意。
    (1)据图列举两项研学路线经过的地形部位。(2)研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图中①②两处泉水成因相似且与其他泉水成因不同。简述①②两处泉水的形成过程。(3)对于是否大规模开采当地的泉水发展矿泉水产业,学生的观点并不相同。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研学路线经过的地形部位有沟谷(②处附近)和鞍部(⑥处附近)。第(2)题,读图可以看出,图中①②两处位于断层线附近,当地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水沿石灰岩裂隙下渗成为地下水;地下水通过含水层在断层处沿断裂面出露,形成泉水。第(3)题,赞同的理由可以从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方面回答:大规模开采当地的泉水发展矿泉水产业,可以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不赞同的理由可以从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方面回答:大规模开采当地的泉水发展矿泉水产业,可能导致当地地下水位降低、泉水资源遭到破坏;地下水位降低还会影响当地植被正常生长,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旅游景观,影响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答案:(1)沟谷;鞍部。(2)地表水沿石灰岩裂隙下渗成为地下水;地下水通过含水层在断层处沿断裂面出露成泉。(3)赞同。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不赞同。可能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泉水资源遭破坏;影响当地植被正常生长,破坏旅游景观等。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材料二 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图2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2)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自然成因。(3)简述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
    【解析】第(1)题,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的主要原因应从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自然成因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应结合图中信息从水资源、土地资源、排盐碱的效果等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1)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2)地势低平,地下水埋藏浅;径流减少,河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蒸发量较大。(3)节约用水;节约用地;降低地下水位;排盐碱快。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什科茨扬溶洞群位于斯洛文尼亚,这里月降水量平均在110~160mm。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1℃,冬季并不寒冷,平均气温为-0.6℃。下图是巴尔干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读图分析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说明什科茨扬溶洞群所属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3)简述什科茨扬溶洞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地理位置重要性可结合其交通位置重要性来回答。第(2)题,什科茨扬溶洞群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与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都是在石灰岩广布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第(3)题,溶洞形成过程即流水溶蚀、侵蚀土壤的过程。由于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破碎;降水丰富,地表崎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受侵蚀,植被减少。

    相关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七选修Ⅰ_3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七选修Ⅰ_3课件鲁教版,共4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四十五单元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四十五单元课件鲁教版,共5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五第十一至第十三单元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五第十一至第十三单元课件鲁教版,共4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