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下册1.寻找生物的家园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六年级下册1.寻找生物的家园教案及反思,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附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材分析
《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里的首课。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部分内容来进行构建的,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本课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借助剖析每种动物必须生活在合适的环境里这一基本事实,使学生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生物的意义,并突出了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现象入手,把地球生态这一比较复杂的概念化为一个个具体事例来研究,以小见大,让学生在对具体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它在本单元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又可为本单元其它课的深入研究做好了铺垫。
本课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中来。抓住“寻找”这一动词,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研讨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科学概念“生物栖息地”并理解其意义。从这一主概念的学习中熏染学生环保与爱护、保护生物的意识,提高对其存在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内容编排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大出着眼,从具体对象入手”,把地球生态这一复杂的概念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来研究,以小见大,让学生在对具体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大处着眼,从具体对象入手”首先体现在以一段文字指出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概括说明生物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接下来,教材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视角集中在某些具体的生物,如企鹅、狮子、小鸟、海龟上,启发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讨论动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引导学生把动物和它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在通过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列举,去推想生物为什么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大处着眼,从具体对象入手”还体现在引导学生掌握“生物栖息地”的概念上。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识别草原场景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动植物,分析思考这些生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了解它们是如何依赖这个环境的,揭示出它们的依赖关系,使学生初步形成栖息地的概念。然后,又将研究落实在具体对象上,让学生汇报课前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在汇报中,巩固了对“生物栖息地”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说明栖息地就在我们身边,某一个具体的环境就是一个生物栖息地。
在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也是从大处着眼,然后再从具体对象入手。在教材中,先从大处概要地指出同一栖息地里的生物存在着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然后,再依次从对具体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之间是怎样合作和 怎样敌对的,加深了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大处着眼,具体对象入手”的理念,巧妙地借助视频、课件等辅助手段,精心设计,力求使每个环节连贯、自如地串起来,将这一理念隐含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寻找”中,不断探究,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深入,进而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方法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尝试着用客观的、辩证的思想去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辩证关系,渗透保护环境教育。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生物本身感兴趣,但对它们之间的关联缺乏应有的关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有待提高,学习中需要形象化材料进行辅助。学生具有模糊意识,但缺乏自觉性行为。同时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片段知识,有待进一步建构。基于对学生这一学情的分析,在教学时,我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氛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尊重个体差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同一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时,设计了“送动物回家”的环节,激活学生的已知,重在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具体对象背后隐含的实质——为什么这些动物、植物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环境为这些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在一步一步地引导中,学生一点一点的思考中,激烈地思辨中,学生渐渐发现了“这些环境为生物的生存、生长乃至繁殖提供了食物、水等条件。”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生物栖息地”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就有栖息地,让学生汇报校园内的动植物,在汇报中,学生渐渐明了生物栖息地并不神秘,它就在身边。再次将“生物栖息地”这一概念“生活化”,解开了科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皆科学。学生也更加有深切的感受——那就是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要从小事做起,要从我做起。
认识同一栖息地上生物生存的关系,学生在已知的认识中,借助阅读和观看科教频道,可能有一些模糊认识,但不够清晰全面。所以在处理这一难点时,充分利用生物生存关系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清楚地认识到生物间的合作关系与敌对关系。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的一些生物间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在交流与汇报中,具体了解了生物间的合作与敌对关系,达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并认识到生物这种合作和敌对关系,都是为了生存,为后面的食物链、生态平衡的教学作了铺垫,埋下伏笔,引领学生建立大自然观。
三、教学目标
1.能列举生物依赖环境的事例。
2.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
3.了解生物间存在着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能够列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4.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发觉生物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合理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生物离不开合适的栖息地。
难点:理解在在同一栖息地中生物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生物之间生存及生物栖息地等视频资料
课件
实验记录单及评价表
学生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料。
2.注意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并做一定的记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视频,通过这段视频,你了解到什么?
出示填空: 是小鸟的家, 是牛羊的家, 鱼虾的家, 植物的家…… 是所有生物的家。
2.谈话:是呀:树林是小鸟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池塘是鱼虾的家,泥土是植物的家……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寻找生物的家园》。(板书课题《寻找生物的家园》
【设计意图: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导入新课,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课亦始,趣已生,并将学生迅速带进了知识大门的台阶前,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观看视频时,都被那些生动的画面所深深吸引。看完视频,学生在教师的稍许点拨下,顺利完成填空题,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了解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1.(出示企鹅、狮子、小鸟、海龟及它们生存环境的图片)问:这些动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里,请你们送它们回家。
2.生活动、汇报
师:为什么把企鹅送到南极?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
3.讨论:这些环境中还应该有哪些生物?为什么生活在哪里?
4.小结:通过活动,我们发现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同一种环境里,除了图片上的动物,还有其他的生物存在。
【设计意图:“送动物回家”的环节遵从教材安排的理念——“从大处着眼,从具体现象入手”。此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动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非常了解,但他们可能没有思考过它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因此学生所叙述的理由,仅仅是基于原有的观察或生活经验,并不是根据观察或思考的结果。而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已经慢慢意识到每一种生物生活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必定是这样的环境为这种生物提供了一些条件,才使得这种生物能够生存下来。这就为开展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基础。同时“送动物回家”有效地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天性。因为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是源自内心,发自肺腑的。因而在教学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学习,实现了高效的课堂。】
(三)了解生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1.播放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视频。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为什么?
【设计意图:播放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视频,了解非生物与生物的区别,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设。同时为学生建立初步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概念,增加了课外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更高层次建立了关联,为学生今后学习生物与环境复杂的知识作了适当地延伸,让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不止于此,还拓展到更高、更广的层面。】
2.出示图片,仔细看图,请各组找出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
3.学生活动、记录
4.生汇报。
师:图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
5.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活在这里?这些自然环境为这些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5.小结:像这样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设计意图:探究、记录草原上的生物和非生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通过探究,理解栖息地的涵义;通过记录,发展收集证据的能力;通过交流,发展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对栖息地的认识不仅仅基于观察,还基于思考,基于经验和推理。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经验相互配合,使自己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学生在思考、观察、推理中,发现了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而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适时抛出“栖息地”的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栖息地”的概念。】
6.认识身边的栖息地
(1)问:其实呀,在我们的周围,愉快地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居民”。美丽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它们分布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那么,你们在校园考察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2)生汇报:蚯蚓、香樟树、枇杷树、桃树……
(3)问:你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哪儿是什么样的?
(4)小结:这些可爱的动植物,它们在这里享受着阳光的照射、雨露的滋润,这里也有让植物生根发芽的土壤、勤快松土的蚯蚓,它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安家,在这里繁衍后代,这里就是它们的栖息地。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认识了“栖息地”的概念后,让学生汇报课前对校园中生物的考察,引导学生发现校园就是这些生物的家园,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此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巩固“栖息地”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物栖息地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某个具体的环境就是一个生物的栖息地。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四)了解同一栖息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激趣:六年的学习生活一定在同学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知道吗,生活在同一栖息地上的各种动植物之间也有着不一般的“友谊”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它们之间有趣的秘密。
2.播放生物之间关系视频。
3.问:刚才这段视频,同学们看完后有什么收获?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合作,成为伙伴关系,有些却不能合作,成为敌人。
【设计意图:从大处着眼,让学生通过看视频资料概括出同一栖息地里的生物存在着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学生认识到在同一栖息地上的生物为了生存形成了合作与敌对的关系。】
4.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不同生物之间关系的事例。(课件随机出示,教师补充)
出示:小丑鱼与海葵、鳄鱼和鳄鸟、啄木鸟和树、蜜蜂和花、熊吃鱼、捕蝇草、小鸟吃虫、鸟和果实)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紧承对栖息地的认识,从具体事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小丑鱼和海葵、小鸟吃虫等具体的事例,分析生物间的合作与敌对关系,通过分析,学生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别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从而体会到生物之间存在各种关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外,能够使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等整理加工,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生物间是怎么合作、敌对”的解释。】
5.提问:那么浩瀚的大海、炎热的额沙漠、美丽的山林,还有哪些动植物栖息在那里呢?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环境,找一找生活在一起的动植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6.学生活动,师巡视
7.学生汇报
8.小结: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可能成为敌人。不管是伙伴还是敌人,它们的存在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设计意图:寻找其他环境中生物的合作和敌对关系的事例,巩固所学的内容;再对具体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入手,通过教师点拨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怎样合作和怎样敌对,使学生加深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理解。】
(五)巩固应用
1.(出示非洲大草原图片):图上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有哪些敌对关系?在这些仅仅是一对一的敌对关系?
【设计意图:这道巩固练习是为了启发学生关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敌对关系的复杂性,又为本单元后几课学习食物链做好铺垫。另外,还可以教育学生要珍爱并善待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2. 课后搜集有关生物与环境的相关资料编辑一份手抄报。
【设计意图:科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课堂学习必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把科学探究活动从课堂引向课外,激发学生更高的探究科学的热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体现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同时,拓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等能力。】
(六)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你的栖息地又在哪儿呢?我们人类的栖息地又在哪儿呢?
2.人类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的栖息地,需要我们共同爱护和保护。
【设计意图:再次总结全课,由动植物的栖息地迁移到个人、人类的栖息地,引导学生感悟到蓝色的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我们只有保护她,才能更好地拥有她!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了环保教育。】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紧扣“寻找”,让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寻找”中,引领学生慢慢由表及里地分析,认识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了生物栖息地的概念,了解了在同一栖息地上生物间存在着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七、附板书设计、实验记录单及评价表
寻找生物的家园
不同生物 —— 不同环境
不同环境 —— 不同生物
生物与环境
水、食物、庇护所
生物栖息地
生存、生长、繁殖
生物关系
合作 敌对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记录单
班级 第 小组 组长 记录员
实验课题
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1.《寻找生物的家园》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上、下)午第 课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学生数
分组数
授课教师
实验材料
图片、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
一
1.课前考察:校园内的生物
生物名称
地点
实验记录
二
2.写出图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名称
生物
非生物
实验记录三
3.写出下列环境中的生物
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生存的生物
合作关系
敌对关系
海洋
树林
草原
南极
实验记录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依据
等级
学生参与
小组成员全员参与——优
小组成员一半参与——良
小组成员几个参与——合格
实验过程记录
实验过程记录完全合理——优
实验过程记录比较合理——良
实验过程记录基本合理——合格
实验结果记录
实验结果记录准确、完整、有创造性——优
实验结果记录准确、认真——良
实验结果记录比较准确——合格
综合评价及等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寻找生物的家园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寻找生物的家园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建立栖息地概念,探究生物之间的关系,选择与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