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展开一、多种多样的区域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干湿区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区域概况:(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_____划定的_____单元。(2)特点:具有一定的范围、_____和边界,区域内部的_________相对一致。
2.区域类型:(1)按地理特征划分的区域。
(2)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3)客观存在经长期实践逐渐认知的区域。
3.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含义:即能体现_________的区域。(2)表现: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_________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_________的区域。(3)特点。①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_________。②同一尺度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差异具有不同的_________和不同的_________。
【探索应用】世界上的区域多种多样,区域与地域相同吗?提示: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等。
二、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1.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
(2)整体性表现。①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_____影响,有些是_____影响。②区域内各类要素的_________、_________,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2.区域差异:(1)概念: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2)表现: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_________________差异、_________差异等。
3.区域关联性:(1)概念: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_________发生关联。(2)表现。
4.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要求:既要根据自身的_________、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_________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区域差异。①自然要素差异
基础考点1 多种多样的区域【研析考题】例题 区域的划分及特征(2020·浙江7月选考)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2)我国四大地区中( )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四大地区中,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均GDP最高,丙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面积小、人口少,甲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面积最大,丁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为乙。第(2)题,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体,A错误;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B错误;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C正确;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第一产业比重低,D错误。
【备选例题】 (2018·全国卷Ⅲ)澳大利亚(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2)。据此完成 (1)~(3) 题。
(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1所示的(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A.①③ B.②③C. ①④ D.②④
【解析】(1)选B,(2)选D,(3)选B。第(1)题,由材料中“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可知,该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由图可知,①珀斯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自然景观以常绿硬叶林为主;②库伯佩迪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降水少,夏季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晴天多,蒸发量大、气温高,冬季因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较低,气温年较差大;③古德帕拉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受东南信风与西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④悉尼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小,自然景观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第(2)题,从材
料可知该地地下住宅是从矿工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演化而来,矿井中通常会有通风井道,由此可推出这个通天井的作用应该是通风换气为主;从图上可以看出,当地没有太阳直射现象,阳光只能照射在狭窄的井壁上,通过垂直的通天井采光效果不佳;地下住宅的一端没有土体和岩石的阻挡,居民可以通过这一侧出入取水和通信,而不需要开挖狭长的通天井。第(3)题,地下住宅保温效果较好,但室内温度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不能恒温;草原蒙古包是为了拆迁方便,在地面以上,呈隆起的圆形,与本地的地下住宅没有相似之处;地下住宅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冬夏温度变化幅度相对大气温度来说较小,因此冬暖夏凉,地下住宅是在地下开挖形成,与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类似。
【关联知识】关联1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思路
关联2 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知识拓展】区域的内涵
【对点训练】 (2020·太原模拟)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B.边界具有确定性C.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D.区域内部无差异2.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变化 B.水分条件变化C.地势高低差异 D.农业类型差异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不一致;土壤之间有过渡地带,边界不确定;区域内部有自己的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区域内部也有差异,差异是绝对的。第2题,由图可知,由青到黄再到白,体现的是土壤由我国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根据我国降水特点可知,东中西的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变化。
【加固训练】 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1)、(2)题。
(1)图中( )A.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B.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C.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2)从a到d(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根据区域基本特征,图中各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内部特征不完全一致;各区域之间有差异性;分布范围大小不同;各区域是根据气候这个单一指标划分的;图示各区域是自然区域,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第(2)题,从a到d纬度越来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因气候变热,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大,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便于通风散热;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高和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与纬度关系不大。
基础考点2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研析考题】例题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2020·全国Ⅱ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解析】(1)选A,(2)选D。第(1)题,以“河”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之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第(2)题,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
【关联知识】关联1 区域特征
关联2 区域差异分析类问题的思维流程(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
(2)比较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3)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知识拓展】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
【对点训练】(2021·重庆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埃及西北部的沙漠中,分布着面积1.8万km2的盖塔拉洼地,其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133 m,距离地中海约56 km。近年来,人们通过挖掘隧道,并利用中国进口的真空管道整流高速输水系统技术,从地中海引水,建立了沙漠渔场,并获得成功。
(1)简析盖塔拉洼地能够从地中海引水的有利自然条件。(2)简析当地人们挖掘隧道并运用管道输水的原因。(3)分析该洼地引海水发展养鱼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4)说出尼罗河从阿斯旺到开罗段水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引水的自然条件应从水能否自流、线路长短、水分损耗等方面考虑。材料“分布着面积1.8万km2的盖塔拉洼地,其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133 m”,说明该地地势低洼,低于地中海水面,水可以自流;“距离地中海约56 km”,说明该地距地中海近,工程量小。第(2)题,材料显示,该工程位于埃及西北部的沙漠中,当地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昼夜温差大、下渗严重。挖掘隧道后利用“中国进口的真空管道整流高速输水系统技术”,真空管道可防止水分蒸发、下渗,增大输水量;挖掘隧道,将管道置于地下,可防止高温、暴晒和昼夜温差过大以及人为因素对管道的损毁。第(3)题,
该洼地引海水发展养鱼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来综合分析。第(4)题,读图可知,从阿斯旺到开罗段,河流流经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沿线无支流汇入,河流沿线补给量少且蒸发下渗严重,生产和生活需大量调水,因此水量逐渐减少。
答案:(1)①地势低洼;②能够引水自流;③距地中海近,工程量小。(2)①地处热带沙漠地区;②管道可防止水分过度蒸发和下渗;③挖掘隧道,可以防止高温、暴晒和昼夜温差过大以及人为因素对管道的损毁。(3)有利:①增大湿地面积,②空气湿度增大,改善当地气候条件;③增加生物多样性。不利:①周边地区土壤盐碱化加剧;②洼地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4)变化:水量减小。原因:①流经热带沙漠地区,②降水少蒸发大;③下渗严重;④无支流汇入;⑤沿途城市、人口众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加固训练】(2020·成都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勒拿河地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勒拿河干、支流解冻时期广泛使用浮运木筏,很少有桥梁相通。勒拿河三角洲为俄罗斯最大的三角洲,曾有猛犸象象牙出土,2012年,在泰梅尔半岛北部发现了一具距今约3万年、保存良好的长毛猛犸象尸体。如图为勒拿河所在区域图。
(1)说明勒拿河下游河段5月中旬河水易泛滥的原因。(2)解释勒拿河下游“河上很少有桥”的原因。(3)分析泰梅尔半岛北部长毛猛犸象尸体保存良好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所处位置,结合地形、气候等条件分析成因;由图可知勒拿河流域地处中高纬度,该区域地势北低南高,冬季降雪量大,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由于冬半年积雪量大,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量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图中显示勒拿河中、下游地区海拔大多在200米左右,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排水不畅;该河流由于所处纬度较高,流经地区冰期时间长,而且该河是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易发生凌汛现象,春季大量冰凌阻塞河水,水位上涨快,所以每年春季(5月中旬),勒拿河中、下游河水猛涨,常常泛滥成灾。第(2)题,可结合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从桥梁建设的难度、资金、技术,以
及该区域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修建桥梁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方面作出回答。第(3)题,“长毛猛犸象尸体保存良好”,说明猛犸象尸体不易腐烂,当地少有人类活动。高温潮湿的气候易造成尸体腐烂。由图中纬度可知,泰梅尔半岛北部纬度高,气温极低,猛犸象尸骸不易腐烂;沼泽广布,淤泥深厚,冻土广而深厚,利于猛犸象尸骸长期密闭封存;人口稀少,人类的干扰活动少,不易破坏。
答案:(1)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解冻,流量大增;河流下游尚未解冻,冰块运行受阻形成冰坝,出现凌汛;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2)地广人稀,运输需求量小;河流封冻期长,冰层厚,便于通行;河流解冻后,水流平稳,有便捷的浮运木筏;气候恶劣,建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地处高纬,生态脆弱,建桥对环境破坏大。(3)纬度高,气温低,利于保存;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综合考点3 运用综合思维,探究区域发展【研析考题】例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适宜建设的地点较多,可从该地地形、气候角度分析;二是布局分散的目的是离市场更近,利于消费者就近体验。第(2)题,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一方面是借助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及交通条件,另一方面是与景区组合,从而提高了滑雪场与旅游景点集群和地域组合,提高知名度。第(3)题,抓住“建设”和“维护”两个关键词,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因此需要大量的雪才能满足条件,这就需要人工造雪,耗费电能、水和劳动力等,导致成本较高。浙江省冬季气温偏高,导致滑雪场融雪较快,需要不断补充雪,导致成本上升。第(4)题,赞同主要分析其转变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不赞同主要分析其成本上升及市场规模。
答案:(1)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2)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3)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大,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
(4)赞同: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反对:滑雪期短,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发展度假型滑雪的竞争力弱,难以形成市场规模;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关联原理】关联 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知识拓展】横向、纵向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横向即是从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对点训练】(2020·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斯比约(如下图所示)位于欧洲丹麦日德兰半岛西海岸,原来是一个古老的渔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捕鱼业开始采取配额限制、北海油田的发现和大规模勘探开发,埃斯比约从渔村、渔港发展为石油重镇。21世纪初,随着全球变暖和《京都议定书》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2001年埃斯比约开始涉足海上风电业务。目前,港内有250多家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进驻,新生产的海上风机从这个港口运往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实的风电母港。100多年来,埃斯比约经历了从渔村渔港、石油重镇到风电母港的革命性转变,紧紧把握住全球经济发展脉搏,抓住产业转型契机,成功实现了能源革新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1)指出目前埃斯比约的第二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2)分析埃斯比约从石油重镇到风电母港的转型机制。(3)解释埃斯比约吸引世界风电企业进驻的原因。(4)简述埃斯比约从渔村渔港、石油重镇到风电母港成功转型的经验。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埃斯比约经历了从渔村渔港、石油重镇到风电母港的革命性转变”,可推测目前埃斯比约的第二产业结构以水产品加工、石油加工、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为主;目前的主导产业是风能发电设备制造。第(2)题,可以从区位因素变化的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包括全球变暖和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世界能源开发从石油、天然气转向可再生、清洁能源;该地地处西风带,风能资源丰富。第(3)题,可以从交通、政策、市场、技术、产业基础和协作条件、集聚效应等方面分析。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和以上题目的分析,埃斯比约转型成功在于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包括优良的港口,便利的海运条件;资源条件(渔业资源、石油资源、风能资源);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导向。
答案:(1)水产品加工(渔业加工)、石油加工、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主导产业是风能发电设备制造。(2)全球变暖和环保要求;世界能源开发从石油、天然气转向可再生、清洁能源;该地地处西风带,风能资源丰富,主导产业从石油转向风电。(3)优良港口,提供大型设备运输条件;政策支持;接近欧洲风能开发市场;集聚生产,降低成本。(4)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能源) ;利用港口优势条件;把握政策导向。
新动向·新情境·新预测
【命题新素材】 冰屋是因纽特人建造的独特建筑。其建筑材料就是一块块长方形的大冰块,建筑方法是先选好地方,然后开始垒砌冰砖,水是建造冰屋的最好黏合剂,因纽特人会先泼上一些水,码放一层冰砖,再泼一些水,再垒一层冰砖,层层垒砌起来,最终建成馒头形的小屋。完成下列问题。
【关键词句】冰屋 独特建筑 水 黏合剂【命题导向】区域特征 区域的整体性 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新命题】【命题示例】(1)分析因纽特人用水做黏合剂的原因。(2)当地气候特征对因纽特人农业生产活动有哪些影响?给材料 我命题——学以致用【我的命题】(3)(选择题或综合题)
答案:(1)冰原广布,缺乏其他建筑材料,冰是最主要建材;当地气温极低,由于(物理)性质差异大,其他材料做黏合剂难以和冰块黏结;(泼洒的)水很快冻结成冰,使冰砖黏结牢固、密实。(2)当地气候酷寒、冰原覆盖,难以进行种植业、畜牧业的生产,人们主要从事原始的狩猎、捕鱼活动;夏季(暖季)短,从事狩猎、捕鱼活动时间短。(3)
【命题母材料】1.巴塔哥尼亚区域特征:某科考队于 11 月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科考队员遇到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赶着牲畜游牧,并得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岸与安第斯山草场之间定期迁徙放牧。下图是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及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空间单元,地域差异,发展方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自然条件,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亚热带季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指津,社会经济生活,综合影响力,城市腹地范围,经济发展,资本流,信息流,中西部,大西洋,波士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2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2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考点一考点二,点击右图进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