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淮安市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淮安市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江苏省淮安市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江苏省淮安市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淮安市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五校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教师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1-5题。
    材料一:
    ①“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②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
    ③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
    ④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
    ⑤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他们共同以崇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他们在造化的恩宠中,与天同乐于动,与地同悲于失。
    ⑥天,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就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人类在冥思中静悟,在直觉的非逻辑的感悟中发现,在诚实的实验中证实,在生命过程中感受善恶和美丑。天意与人意相连,催人至理,引人幻想,若将渺小融于宏大必给人意志;将人情化为天地之情,必给人大美和壮美,大可腾至天宇,小则入乎精微。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艺术来自天。”《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艺术的真谛在自然,“师法自然”注定是艺术与科学的永恒课题。
    ⑦自然内在的秩序严密神奇,大无外,小无内。人类已知越多,未知越大,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强烈。这正如科学家兼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一幅简化易领悟的世界图像。”“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这个世界由方程、函数、形、色、观念、文字、音符等组成。“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
    材料二:
    与这些区别一样,艺术与科学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在19世纪即已为思想者们所注意。19 世纪的伟大哲人、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艺术是通过想象得出的反映,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入20世纪,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摘编自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奥本海默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在混乱中建立新秩序而奋斗,两者应该互相帮助,用好联系世界的共同纽带。
    B.科学家致力于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而艺术家需要借助科学道理尽力表现人性之情,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
    解析:“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错误,由原文“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可知,是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而不是“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
    C.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艺术创造的根源和动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
    解析:“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错误,由原文“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可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并不是“矛盾对立”。
    D.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按照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创造互不相干的人类精神家园。
    解析:“最终创造互不相干的人类精神家园”错误,由原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可知,科学、哲学、艺术有共同基础和目标,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所以最终创造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共同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文明进程中总会留下忧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有能力担起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
    B.中外艺术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常常殊途而同归,石鲁与克罗齐就有相似的观点。
    C.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无不打通宇宙与人性,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超越科学认识的存在。
    解析:“有所贡献的艺术家”错误,由原文“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可知,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而不是“有所”贡献的艺术家,缺少限制语。
    D.艺术与科学有许多差别和共同点,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这种认识是建立在自然规律的探究之上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3分)
    A.如达•芬奇的人体和动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确性所表现出的那样,他的油画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学颜料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B.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联系密切,当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法也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
    C.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
    D.数字敦煌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呈现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
    解析: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数字敦煌”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只是体现的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没有体现敦煌艺术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与影响。
    4.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引用”的方法进行创作,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其运用及效果。(4分)
    ①材料一开篇引用奥本海默的话语以引出论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李政道、石鲁等人的话作为理论论据,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
    ③引用《乐记》、石涛的经典诗文,可增强文采,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每点1分,答出3点给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①首先引用奥本海默的话,指明艺术家与科学家目标的共同性,引出本文论题;②进而明确“艺术与科学”共同承担创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的观点,并对科学、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③最后借用爱因斯坦的话,申明科学、艺术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有共同基础和目标的观点,与文章论点紧密扣合。
    (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  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解析:“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错,胡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是在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
    解析:“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错,文章并未表达“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反复用“孤独”来形容胡杨树,是为了突出胡杨树即使孤单,也会释放出具有感召力的美。
    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
    解析:“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错,全矿的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与后文移植胡杨树形成照应。
    解析:“与后文移植胡杨树形成照应”错误。应是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了铺垫。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文章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①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心有抗拒。
    ②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
    ③提出要移植胡杨树,心中充满渴望。
    ④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满心欢喜。
    (每点1分)
    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6分)
    ①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能带给人们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
    ②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
    ③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
    (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征和四年春三月丁巳(干支记日),(汉武帝)以(任命)大鸿胪(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秦及汉初本名典客﹐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汉景帝改名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大鸿胪)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绩和资历)功劳,特(只)以(凭)一言(一句话)(省略了“使上”:使皇上)寤意(内心醒悟),数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然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称其职),逾(超过)于前后数公。
    先(在…之前)是(这),搜粟都尉(汉武帝时设置的一种军职,专管征集军粮之事)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轮台(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是西汉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东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可遣屯田卒、置(设置)校尉三人分护(分别管理),益(多)种五谷;张掖、酒泉骑假司马为斥候(进行侦察的士兵),募民壮健敢徙(迁移边疆)者(定语后置标志)诣(到)田所(屯田之处),益垦溉田,稍(慢慢)筑(修筑)列亭(亭燧),连(连接)城(轮台城)而西(向西延伸),以威(威震)西国(西域各国),辅(辅助)乌孙(由游牧民族乌孙在西域建立的一个国家,当时是西汉的盟友)。”上乃下诏,深陈(陈述)既往(以往)之悔(悔恨),曰:“前有司(相关部门的官吏)奏欲益(增加)民赋三十,助(补助)边用(边防费用),是重困(使…加重困苦)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屯田)(省略了“于”)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成娩)击车师(古代西域城郭诸国之一,今新疆吐鲁番西北,当时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站)时虽胜/降(使…投降)其王/以(因为)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何况)益(更加)西(西进)乎/曩(从前)者朕之不明(明智),以(因为)军候(军官名)弘(公孙弘。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扬言)‘秦人(外民族对汉民族的称呼。汉民族族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交叉的发展过程,即先后出现“秦人”、“汉人”、“唐人”之称;同时,“秦人”、“汉人”、“唐人”三称又交叉使用。“汉人”之称在曲折、交叉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主流地位,最后确称为“汉族”),我丐(给)若(你们)马’。又,汉使者久留(被扣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贰师将军是一种杂号将军,汉武帝命李广利到大宛国的贰师城取良马,所以委任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欲以(用)(省略了“之”)为(维护)使者威重(威信)也。古者卿大夫与(参与)谋(商讨国事),参(参照)以(用)蓍shī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一一地给…看)丞相、御史、二千石(汉朝官员的俸禄,这里为郡守的通称)、诸大夫、郎为文学(有文学修养的郎官)者,乃至(甚至)郡、属国都尉等,皆以(认为)‘虏自缚其马,不祥(吉祥)甚(很)哉’。或(有人)以为(认为)‘欲以(用)(省略了“之”)见(通“现”;展现)强,夫(发语词)不足者视人(给人显示)有余’。公车(汉朝用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最早为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方士(方术之士)、太史(太史官)、治星(星象家)、望气(望气家)及太卜(求神占卜的官员)、龟蓍(求神占卜的官员)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第二次)得也’。又曰‘北伐行将(如果实施),于(到)鬴fǔ山必克(战胜,攻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进攻)鬴山,诏(命令)之必毋(不要)深入。今计谋、卦兆(占卜的征兆)皆(省略了“与之”:与事实)反缪(相反)。重合侯(马通)得(俘获)虏候者(匈奴侦察兵)乃(却)言‘缚马者,匈奴诅(诅咒)军事也’。匈奴常言‘汉极大,然(然而)(省略了“卒”:士兵)不耐饥渴,失(失去)一狼(像狼一样的将领),走(使…逃跑)千羊(像羊群一样的士兵)’。乃者(从前)贰师败,军士死略(被俘)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请远田轮台,欲起(建造)亭隧,是(这)扰劳(骚扰劳累)天下,非所以(用来)优民(给百姓优惠)也,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招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明确)封侯之赏(省略了“刺单于”)以报忿(发泄怨愤),此五伯(春秋五霸)所弗为(不做)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提起两腋)搜索(搜查),问(省略了“之”)以所闻,岂得(怎能)行(实施)其计(刺杀计划)乎!当今务在禁苛暴(暴政),止擅赋(擅自増加赋税),力(努力从事)本农(农业生产),修(恢复)马(养马)复(免除徭役赋税)令(法令),补缺(补充战马的空缺)、毋乏(不要缺失)武备(军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各自)上进(上报)畜马(畜养战马)方略(计划)补边(补充边塞)状(情况),与(省略了“之”)计(谋划)对(奏对)。”由是(从此)不复出军,而封田千秋为富民侯,以(用)(省略了“之”)明(表示)休息(休养生息),思(想要)富(增加财富)养民(养育百姓)也。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B.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C.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D.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屯田: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种地,以取得军饷。
    B.骑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表示副职。骑假司马即骑司马的副职。
    C.蓍龟:“蓍”指蓍草,“龟”指龟甲,古人用它们占ト凶吉,因此用“蓍龟”指占ト。
    D.亭隧:又叫“亭燧”,指古代修筑在边境上的亭子,以供来往客商休息之用。
    解析:“以供来往客商休息之用”理解有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亭隧指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顶是(A)(3分)
    A.大鸿胪田千秋,因为人敦厚、富有智慧,就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封为富民侯。他居位自称,成绩超过他前后的几位丞相。
    解析:“因为人敦厚、富有智慧,就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封为富民侯”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特以一言寤意,数月取宰相、封侯”理解可知,田千秋只因一句话使汉武帝如梦初醒,就在数月之间取得宰相的职位,被封为侯,故其被任命丞相和封侯的原因错误。
    B.搜粟都尉桑弘羊等人上奏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东施行屯田政策,慢慢修筑列亭,用来威震西域诸国,但是汉武帝没有采纳。
    C.贰师将军带兵攻打匈奴,战败,汉武帝常为此痛心不已;汉武帝封田千秋为富民侯,向百姓表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的决心。
    D.汉武帝认为当务之急是严禁对百姓擅自增加赋税,全力务农,发展生产,恢复养马免除徭役赋税的法令,补充战马的空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4分)
    前不久曾有职官上奏,请求増加百姓赋税每人三十钱,(用来)补助边防费用,这是加重老弱孤独者的困苦。
    (2)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岂得行其计乎!(4分)
    况且匈奴得到汉朝投降的人,常常挟住他们的两腋将人拎起拷问,全身搜查,对他们所知道的事情详细盘问,那种报仇的想法怎么能实施呢?
    14.汉武帝自述出兵匈奴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①听信了军候弘的话。
    ②汉朝使者长期被扣留在匈奴,武帝想借出兵维护汉使的威信。
    ③占ト的卦辞说匈奴必败,机不可失。
    (每点1分)
    附译文:
    征和四年(前89年),春季三月丁巳(二十五日),汉武帝任命大鸿胪田千秋为丞相,封其为富民侯。田千秋没有其他的才干和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学问,也没有什么功绩资历和特殊贡献,只因一句话使汉武帝如梦初醒,就在数月之间取得宰相的职位,被封为侯,这是世上不曾有的事。然而田千秋为人敦厚,有智慧,身居相位称其职守,成绩超过他前后的几位丞相。
    先前,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上奏说:“轮台东有可灌溉的农田五千顷以上,可以派屯田兵去垦荒种植,设置校尉三人分别进行管理,多种植五谷;由张掖、酒泉二郡两位骑假司马为斥候(斥候:进行侦察的士兵),招募身体强壮敢于迁到边塞的人去田所,灌溉垦荒,慢慢修筑亭燧,一直连起来向西延伸,用来威震西域诸国,辅助乌孙。”汉武帝便颁布诏书,陈述以往的所作所为,自己后悔不已,说:“前不久曾有职官上奏,请求增加百姓赋税每人三十钱,(用来)补助边防费用,这是加重老弱孤独者的困苦。现在又请求派士兵到轮台屯田。轮台在车师国西面一千余里,以前开陵侯攻打车师时,虽然取得胜利,国王被降服,因路途远,缺乏粮食,死在路上的有数千人,更何况现在更往西呢?过去是我一时糊涂,由于听信军候弘的上书,说匈奴困住马的四蹄,扔到城下,扬言:‘中原人,我给你们马匹。’再加上汉朝的使者长久被扣留在匈奴,不肯放回,因此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征讨,想以此维护汉使的威信。古时候,与卿大夫共谋大事,一般要参照占卜的结果,如果不吉利就不行动。所以我便把军候弘关于奴缚马的书信,交给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有文辞修养的郎官,包括各郡、属国的都尉等传阅,(他们)都或认为‘匈奴捆住他们的马匹,是很不吉祥的’,或认为‘匈奴想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强盛,实际上是(他们的量不足)却要显示有余’。那些公车、方士、太史官、星象家、望气家和求神占卜的官员,都认为吉利,匈奴一定被击败,时机不可再得。又说派军北伐,到了鬴山匈奴必然被攻克。卦辞显示诸将中贰师最吉利。所以朕亲自派贰师率军前往鬴山,命令他不必深入。如今(事实与)计谋、卦兆截然相反。重合侯(马通)俘获的匈奴侦察兵,竟然说捆住马的四蹄,是匈奴人对汉军军事的诅咒。匈奴常说汉朝极为广大,然而士卒不能忍耐饥渴,为追赶一只狼,而损失了千只羊。以前李广利战败,将士们或战死,或被俘,或四处逃散,朕心中常常悲痛。现在又请求到边远的轮台屯田,备建亭隧,一定是扰劳天下的百姓,不是用来优惠天下的民众的,朕不忍心听这些!大鸿胪等人又建议想招募囚徒护送匈奴使者返回,这明明是以封侯为赏赐引诱他们去刺杀匈奴单于,以发泄我们心中的怨愤,这是连春秋五霸都不肯做的事。况且匈奴得到汉朝投降的人,常常挟住他们的两腋将人拎起问,全身搜查,对他们所知道的事情详细盘问,那种报仇的想法怎么能实施呢!当务之急是严禁对百姓实行暴政,禁止擅自増加赋税,全力务农,发展生产,恢复养马免除徭役赋税的法令,补充战马的空缺,不使国家军备缺乏罢了。郡、国、二千石的官员,各自上报本地畜养战马补充边塞的实施计划,与呈送户籍和财政簿册的人员一起到京奏对。”从此,汉朝不再对外用兵,并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此表示,从今以后使百姓休息,希望能增加财富,养育百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陈履常(即陈师道,北宋诗人。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省略了“于”)雪中(本诗作于元佑六年,苏轼在赈济颖州雪灾百姓之后)
    苏  轼
    可怜扰扰(纷乱,这里指众多之义)雪中人(作者自指,亦指他人),
    饥饱终同寓(同处)一尘(一世)。
    老桧作花(颖州多桧树,开白花。桧虽老犹能开花似雪)真强项(用典,董宣为洛阳令,杀湖阳公主家奴,主诉于帝,帝使宣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两手据地,终不肯谢。帝称之为“强项令”。此处喻自己于衰弊之年并不肯老或不服老,而犹能牵心民苦无所畏惧,故身如桧树,心似董宣),
    冻鸢yuān(鸢:老鹰。作者狩猎所获之物)储肉巧谋身(以为谋身之计,喻虽老而智勇犹在也)。
    忍寒(忍受雪寒)吟咏(吟诗诵读)君(你)堪(承受)笑(讥笑),
    得暖欢呼我未贫(没有感受到困窘,表现其在恶劣之境中的乐观心态)。
    坐听屐jī(木屐,一种笨重的木底鞋)声知有路,
    拥裘来看玉梅春(托物言志,以探寻梅花来表达孤傲之情,对盎然春意的渴盼之情,对灾民得到赈济的喜悦之情)。
    注:①本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赈济颖州雪灾百姓之后。②强项:形容性格刚强不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次韵”要求和诗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酬”则仅指以诗文相赠答。
    B.诗人体验了雪中灾民的饥寒与痛苦,对他们的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
    解析:本诗说“可怜扰扰雪中人,饥饱终同寓一尘”是表现雪中灾民的饥寒和痛苦,但选项说他“体验”了这一饥寒与痛苦有点言过其词,表意失当。这一点从颈联“得暖欢呼我未贫”和尾联“拥裘来看玉梅春”可以看出来。
    C.诗中描写老桧和冻鸢,一刚强一巧谋,敏锐抓住了它们的形象特点。
    D.诗人表面上对陈履常忍寒吟咏加以讥嘲,实则赞美了他高雅的情趣。
    16.如何理解这首诗最后两句的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①诗人借助动作和心理描写(1分),突出了听到木屐声后想要踏雪寻梅的激动与急切(1分);
    ②表达了诗人对傲雪梅花和盎然春意的渴盼之情(2分)
    ③抒发了诗人对灾民得以赈济的喜悦之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在《劝学》中,荀子以设喻引出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荀子《劝学》)
    ⑵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八个字,表现出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结构精巧的特点。(杜牧《阿房宫赋》)
    ⑶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然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原谅自己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11分)
    中央党校濯莲池内种植的莲花,有着自己小池碧玉的卓特之处。每年的夏天,满池荷叶像一把又一把撑开的翡翠雨伞,有的铺散在水面上,托举着晶莹透亮、滚来滚去的水珠;有的高高伫立枝头,像一把扇子,随风摇曳。荷叶丛中,一根又一根满身带刺的荷梗昂首挺立,支撑着大小不一的荷叶与荷花。荷花仪态万方,有的              ;有的刚好开出两三片花瓣,似在              ;有的已全部盛开,如亭亭少女,含笑而立。荷花的颜色也是斑斓错杂,有的白如凝脂,纯洁温润;有的红如朝霞,鲜美艳丽。尤其是粉色荷花,粉中透白,嫩蕊凝珠,盈盈欲滴。站在池塘畔细细闻去,一缕缕清幽淡雅的荷香缓缓飘来,              。那些早早开放过的荷花,伴随花瓣的片片飘落,从娇小嫩黄的花心深处长出一头碧绿碧绿的莲蓬,仔细端详,它们既像是倒立的喷水花撒,又像是翻转的伞状吊灯。诗人把由莲花到莲蓬的转换过程比喻为“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可谓生动形象,              。
    不仅濯莲池是党校教职工和学员赏荷摄影的上好去处,而且还是夏日里诸多动物高唱奏鸣曲。池塘里的青蛙经常把圆圆的荷叶当作演奏场地,端坐其上,鼓起硕大的声囊,挺胸吸气,“呱、呱、呱”响亮地叫个不停,当有人趋前近视时,它又迅疾跳入水中,了无踪影。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3分)
    A.莞尔一笑           厚积薄发          沁人心脾          栩栩如生
    B.含苞欲放           厚积薄发          赏心悦目          栩栩如生
    C.莞尔一笑           蓄势待发          赏心悦目          惟妙惟肖
    D.含苞欲放           蓄势待发          沁人心脾          惟妙惟肖
    ①“含苞欲放”,形容花将开而未开时的样子,也常用来形容少女。“莞尔一笑”,美好地笑了一笑,形容人微笑的样子。此处形容荷花,用“含苞欲放”可与后面“刚好开出””全部盛开”一起形容荷花不同的姿态。故选“含苞欲放”。
    ②“蓄势待发”,指随时准备进攻,原意是指半蹲着的人随时准备站起来冲出去。“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这里是形容花儿盛开,照应“刚好开出两三片花瓣”,用“蓄势待发”较好。
    ③“沁人心脾”,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此处形容荷香给人的感觉,用“沁人心脾”更合适。
    ④“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通真,生动形象。此处用来形容比喻的表达效果,照应“生动形象”,用”惟妙惟肖”更好。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不仅濯莲池是党校教职工和学员赏荷摄影的上好去处,而且还是诸多动物夏日里高唱奏鸣曲的绝佳舞台。
    B.濯莲池不仅是党校教职工和学员赏荷摄影的上好去处,而且还是夏日里诸多动物高唱奏鸣曲。
    C.濯莲池不仅是党校教职工和学员赏荷摄影的上好去处,而且还是夏日里诸多动物高唱奏鸣曲的绝佳舞台。
    D.不仅濯莲池是党校教职工和学员赏荷摄影的上好去处,而且还是诸多动物夏日里高唱奏鸣曲。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关联词语“不仅”的语序错误,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濯莲池”,关联词语”不仅”应置于主语“濯莲池”的后面,排除AD;二是后一个分句宾语残缺,应在奏鸣曲”之后加上“的绝佳舞台”,排除B。只有C项全部做了修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构成:把碧绿的莲蓬比喻成倒立的喷水花撒和翻转的伞状吊灯。(1分)
    效果:①体现了它们之间形状上的相似性,描摹出莲蓬的具体形状,让读者能产生画面感;(2分)②体现了它们之间动作上的相似,写出莲蓬随风摇曳的姿态,活泼可爱,让读者倍感亲切(或者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9分)
    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执法检查报告建议,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发挥中医药院校培养人才主阵地作用,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要特别注重临床实践,突出中医临床能力培养,加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基础诊疗能力训练,早临床、早跟师,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完善师带徒制度,规范师承教育的资质、形式、考核等要件,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
    (          )。    ①    ,各地方要全面落实中医药法关于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的规定,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    ②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责任。    ③    ,健全符合中医治疗特点的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进一步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医保政策。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
    A.执法检查报告还建议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中医药发展保障力度
    B.执法检查报告还建议提高中医药管理水平,扩大对中医药的影响
    C.执法检查报告还建议提高中医药管理水平,加大中医药发展保障力度
    D.执法检查报告还建议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扩大对中医药的影响
    解析:依据下文“各地方要全面落实中医药法关于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的规定,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可知,此处是从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的角度介绍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依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责任”“进一步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医保政策”可知,此处是从加大中医药发展保障力度介绍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题干所要填写的句子位于段首,一般是对下文的总括,根据上述分析,A项更符合要求。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①完善管理体系
    ②加强统筹(或者多方面)规划
    ③完善医保政策机制
    (每点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到因飞机延误而大闹机场,从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铁紧急制动阀,从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到高空抛物致人死亡……近年来,关于国人文明素质的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停过。
    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是一个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时代课题。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德育先行;也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管理先行。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评分标准
    ⒈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⒉作文等级评分参考。
    根据考卷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
    本次阅卷分四个等次,一等文48分及以上;二等文36-47分;三等文24-35分;四等文23分及以下。各等次又分为上、下,具体如表格所示:
    等次
    审题
    文体
    基本写作能力
    素材与语言
    一等上
    (54-60分)
     
    审题精准,能基于材
    料并紧扣材料的某一
    内涵,从当代中学生
    的角度展开分析。
    合乎相关
    文体规范。
     
    1.能充分论述材料的
    内涵。
    2.文章层次清晰且有
    一定的艺术性。
    1.素材丰富、恰当、有品质。
    2.语言流畅、丰富、有韵味。
    一等下
    (48-53分)
     
    审题精准,能基于材料并紧扣材料的某一内涵,从当代中学生的角度展开分析。
    合乎相关
    文体规范。
    1.能充分论述材料的内涵。
    2.文章层次清晰。
    1.素材比较丰富、恰当。
    2.语言流畅、丰富。
    二等上
    (42-47分)
     
    审题准确,能基于材
    料表达材料的内涵。
    合乎相关
    文体规范。
    1.能有意识地论述材料的内涵。
    2.文章层次比较清晰。
    1.素材比较丰富,但有的不够恰当。
    2.语言通畅。
    二等下
    (36-41分)
     
    审题比较准确,能基于材料表达材料的内涵。
    合乎相关
    文体规范。
    1.能有意识地论述材斗的内涵或驳斥错误观点。
    2.文章层次不太清晰。
    1.素材不太丰富、不够恰当。
    2.语言比较通畅。
    三等上
    (30-35分)
     
    审题不准确,没有表
    达材料的内涵,或表
    达的内涵与材料无关。
    不合乎相
    关文体的
    基本规范。
    1.不能有意识地论述
    材料的内涵。
    2.文章层次不清晰。
    1.素材单薄。
    2.语言苍白。
    三等下
    (24-29分)
     
    偏离材料内容。
     
    不合乎相
    关文体的
    基本规范。
    1.不能有意识地论述
    料的内涵。
    2.文章层次不清晰。
    1.素材单薄。
    2.语言苍白。
    四等
    (23分以下)
    有明显套作、抄袭嫌疑等。
    二、解题
    1.审题
    本题材料罗列了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提出了两种观点,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是德育先行还是应该管理先行。两种观点之间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统一,无论选择哪一种立场,都不可完全否认另一方。写作时要紧扣“先行”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写作任务。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因此写作时如果选择“当下应该德育先行”,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当务之急是以优秀文化推动文明风尚建设,提升文明素质。如果选择“当下应该管理先行”,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文明素质的养成需要“化”,更要管。
    写作任务: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
    2.   立意
    (1)以优秀文化推动文明风尚建设;
    (2)文明素质的养成需要“化”,更要管;
    (3)德育之兴,素质之兴。
    3.素材
    (1)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如果人不懂得礼仪,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的说,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国家的脸面。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生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画;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那些不文明的现象深恶痛绝;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是对同学的言行耿耿于怀,而我们对自己却从不在意;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却不屑于说对不起。
    (2)有人说:道德是石,敲出和谐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也许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社会和其他动物群体的本质区别,有了道德,“人”字才能理直气壮地大写。“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道德是国家破碎时最好的缝合剂,道德是社会崩毁是最好的镇静药,道德是人们绝望是最温暖的心灵安慰。“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贝多芬都已经做出了证明,你还等什么?快献出你的道德啊!不管什么时候,道德都是那样重要的。
    (3)有时,道德就是那么简单。在班级里我们可以帮助同学解决一道难题;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在街道上我们只需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一个易拉罐;在家里我们孝敬长辈、热爱后辈;在学校里我们尊师重道、坚持真理;在社会上我们遵纪守法、坚持正义。没有道德的世界,国家会变得脆弱,社会崩毁,连人的心底那到最后的防线都会瓦解。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我想,一个社会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丧失道德。因此道德不论在人的心灵,还是对于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例文
    沉疴需良药痼疾当猛医
    固然,春风化雨更能润花红柳绿;当急,沉疴痼疾已难被温柔唤醒。如果国民素质的种种乱象,已如被虫蛀鼠噬的枯树,我们还能仅仅以“春风化雨”的德育来温柔呼唤它们的春天吗?我们应当机当断、严惩乱象、树立新风,如同在医好“病”的基础上,才能用“保健”的方法维持秩序。
    德育如同春风唤醒生命内在的春意盎然,规矩如同园艺培养生命应有的健康勃发。先有内心严格的道德律,德育才能起到作用。     
    我们需要明确自由的边界,而不能放任自我一味张扬。“中国式过马路”不遵守红绿灯的简单规则,难道是不懂得这简单的规则吗?不,这是以所谓的“灵活变通”践踏着纪律本该铁硬的绳锁。“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大闹机场、公然霸座,难道是不明白什么是公共场所、什么是他人的利益吗?不,这是以所谓“自由、任性”过度放飞自我、忽略他人、自私自利。在现代生活中,物质生活的丰富极大满足了个体需求,自我利益不断被满足、膨胀,忘记了他人。这是现代社会人们不文明的根源。     
    面对这些“小事”上人们的自由而不自觉,一味地说教往往苍白无力,严明的纪律将是束缚自由最明确的疆界、最有力的界限。这些细节人们往往懂得却不自制,这就需要绳索重拳以遏制乱象。反之,只凭德育的软风是吹不散雾霾和垃圾的,沉疴必须猛药医。当对细节的明确规定以铁律的方式严格执行后,良好的风气局面会最有效率地形成。中国古代的军令状、岳家军,外国的西点军校,都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战斗力强的典范。对这些细节处反复以纪律约束形成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培养。像是小树可以用修剪、捆绑的有力手段使之挺立,所谓“德育”肯定是以从最小的细节严格落实开始的,否则,一味“德育先行”只是纸上谈兵。     
    管理公众形成秩序需要缜密严格的制度,人心向善自我生长依靠内心的良知。制度与德育发挥作用的范围从来不同。比如同是食品安全,只靠善待他人、不一味追求利益的德育为先,是无法遏制假冒伪劣的。古有同仁堂对诚信的追求:“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敢省人工”,这源于自律更基于明确的规范;今有餐饮业“刷碗必刷七遍以上”的明确条文。越是明确细致的规定,越能给道德以清晰的指引;越是严格细密的执行,越是给道德以最充实生动的实践。     
    古人云“小处不可随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难事必做于易”。国人文明素质、道德树立,让我们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开始,细规定、严落实,严格秩序,像商鞅立木为信,言必行、行必果,相信我们的文明习惯会一点点养成,我们的社会风气会逐渐变好。那时候,像春天从每个人心上缓缓萌生。如此,先规范,后德育,基础牢固、步步扎实,这是不是比空泛呼唤道德的“空中楼阁”更可行呢?

    相关试卷

    2023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江苏省百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江苏省百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苏省2022届百校联考高三年docx、语文12C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