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1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1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1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形成性检测语文试卷
    测试时限:12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24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祓(fú)除 巷道(xiàng) 堙塞(yīn) 发横财(héng) 解甲归田 ( jiě )
    B. 纰漏(pī) 攻讦(jié) 痉挛(jìng) 冠心病(guān) 噤若寒蝉(jìn)
    C. 滂沱(pāng ) 泥淖(nào) 摒除 (bìn) 煞风景(shā) 泾渭分明(jìng)
    D. 挑剔(tī) 偌大(nuò ) 狡黠 (xiá ) 刽子手(guì) 怙恶不悛( hù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发横财”的“横”应读作“hènɡ”。
    C.“摒除”的“摒”应读作“bìng”;“泾渭分明”的“泾”应读作“jīng”。
    D.“偌大”的“偌”应读作“ruò”。
    故选B。
    2. 选出字形全对的一项( )
    A. 坐镇 舶来品 铤而走险 明火执仗 和盘托出
    B. 蜇伏 明信片 功亏一篑 察言观色 委曲求全
    C. 打蜡 笔杆子 集腋成裘 徇私舞弊 名门旺族
    D. 编纂 百叶窗 美仑美奂 惹是生非 愤世嫉俗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蜇伏”的“蜇”应为“蛰”。
    C.“名门旺族”的“旺”应为“望”。
    D.“美仑美奂”的“仑”应为“轮”。
    故选A。
    3. 选出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不久)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机会)
    B.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拾取,摘取)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确实)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明白) 略晓其义即厌之,欲求别书看(讨厌)
    D.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近来)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机会”错误。句意:这就是天理和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应该译为关键。
    C.“讨厌”错误。句意:粗略知晓书本的意思就满足了,想要找别的书看。应该译为满足。
    D.“理解”错误。句意: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应该译为极好的治理。
    故选B。
    4.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B. 截至昨日,重庆特大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31.8亿元,全国人民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我们为他感到羞愧。
    C. 日本最近加快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步伐,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与中国在对亚洲政治和经济影响方面的竞争与日俱增。
    D. 我看到在村庄的左边,从那似乎贫瘠的仅有的“一亩三分地”上长出一株孤立的大树。粗黑茁壮的树干,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语句主要讲我对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非常赞赏,使用正确。
    B.细大不捐: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语境讲他没有为特大旱灾捐款,此处望文生义。
    C.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语境中修饰“竞争”,使用对象不当。
    D.一亩三分地:形容所属地盘、势力范围。此处主要突出土地的面积,不合语境。
    故选A。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减少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为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提供可能。
    B.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C. 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D. 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的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B项,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少”;C项,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应为“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故选A。
    6. 填入下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高尚而有情趣的朋友最理想。高尚的人使人尊敬,有情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尚又有情趣的人, ① ,交往愈久,情感愈深。譬如新鲜的水果, ② ,其味其效,可谓一举两得。
    A. ①人们亲而不亵,敬而不畏②不但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B. ①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②不但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C. ①人们敬而不畏,亲而不亵②不但营养丰富,而且甘美可口
    D. ①使人亲而不亵,敬而不畏②不但营养丰富,而且甘美可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即可。由“高尚的人使人尊敬,有情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尚又有情趣的人”可知①处应填“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由“其味其效”可知,②处应填“不但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站在村中心小学那几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前(有两间的墙都倒塌了一半),感觉这里像是刚被敌机轰炸过。
    B. 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
    C. 她写博客是给自己解闷。“明天就能见到妈妈了,要是爸爸一起来多好啊!我……”她一阵心酸,写不下去了。
    D. 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学校这次征文比赛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支持奥运,二是抗震救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小括号使用错误,应改为破折号,因为“有两间的墙都倒塌了一半”不属于注释“教室前”的句中括号,是具有补充性质的,故改为破折号。
    B.“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中问号使用错误,这里没有疑问语气,删去两个问号。
    D.句中用了两个冒号,造成关系不明,层次混乱。“两个主题” 后的冒号可以改成逗号。
    故选C。
    8.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著作,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该书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B.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C.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其著作《日知录》是一部学术札记,但同样寄托了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其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D.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北宋著名理学家”错误。朱熹生卒年是农历1130年9月15—1200年4月23,应为南宋著名理学家。
    故选B。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体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体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9. 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 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 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 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10. 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 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 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 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11.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 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 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12.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 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 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 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答案】9. A 10. B 11. A 12. D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长期”与文中“长久的或暂时”的表述相异。文中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的表述有误,是以偏概全。文中的相关意思是“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等。“所有”一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的表述不准确,原文是“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过度”缩小了判断范围。
    C.“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中的“必然”太过武断,原文的表述是“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主要强调“湿地蓄洪功能下降”。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言过其实,原意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是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A.“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错误,原文只说“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而我国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人均湿地会大大下降。
    B.“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错,人类对湿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只是不能“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
    C.“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言过其实,文中信息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度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
    故选D。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 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 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 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14. 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 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也
    C. 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 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15.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 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 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 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2)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答案】13. A 14. C 15. C
    16. (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3)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季:季节,季候”错误。句意:晚秋的月份,天地开始变得肃杀。“季”,(秋天)最后一月,解释错误。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代词,它们;语气副词,“还是”。
    B.“于”,介词,比;介词,“对”。
    C.“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的用法,不用翻译。
    D.“者”,名词,……的人;助词,表提顿,与“也”一起表判断。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错误。根据原文“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可知,作者是在感慨今一旦为官,都失掉了自我而专去应酬他人,少时自由自在,而不是感慨没时间顾及自己。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涉难”: 经历磨难;“不明”:不明达。
    (2)“妇子”:妻子儿女;“食于我”:倒装句,靠我养活。
    (3)“辞”: 推辞;“步者”:步行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判断句。
    参考译文:
    《诗经》上不这样说过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万物不经受变故,则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晚秋的月份,天地开始变得肃杀,寒气就要来到。正是此时,天地之间,大凡植物,生长在春夏雨露之后,华美润泽饱满,枝叶繁茂。等到浓霜夜降,早晨起来一看,(它们却)如战败的军队,卷旗弃鼓,带伤而逃,官兵面无人色,岂只如此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进入了冬季,被凋败摧折的植物超过一半,它们经历的变故也够残酷了。但是自此脆弱者变得坚强,虚败者变得充实,多液者变得干燥,都把精华收敛到心中,并且各显其成。深山的树木,上指青云,下遮千人的,没有不显出疲病之态的,何况所说的蒹葭(芦苇)之类的植物呢?但是,工匠们拿着斧头来到山林里游看,一下子全砍掉了它们,用它们来做栋梁、桷杙、车轮、輹輗,粗细软硬,无不合乎功用,这就是所说的有损失就有增益,有失败就有成功,有苦难就有快乐了。
    我的同伴秦少章,在我任太学官员时,就把他的文章送给我看,并忧伤地对我说:“这是我家贫穷时,奉大人之命而尽力创作的科举文章。”那时他率意而作的诗章散文,往往清丽奇伟,比那些举人的文章强百倍。元佑六年中举,调到临安任主簿。举子中举后该有些快乐了,但秦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不高兴。我问他的原因,他说:“我是世间的一个孤傲的读书人,本性不高兴的事不做,情意不相合人不去结交 。饮食起居,举止言谈,不愿勉强自己而随从他人。今一旦为官,都失掉了自我而专去应酬他人。少时自由自在,真后悔(中举后)祸难跟着到来。当时我一个人要依靠父母抚养,现在则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为官,又不能够。从今以后,我就像涂了漆却想除去一样了。”我劝解他说:“你为官前的日子,(就像)春夏的草木,而你备受困惑的现在呢,就像芦苇所遭受的霜冻。大凡人的本性就是只想求得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呀。变迁现状值得珍贵,重耳不流亡在外十九年,就不能回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奔他国,就不能攻破郢都(复仇)。这两个人,当其羁旅他乡困窘忧患时,暗地里补益自己的短处,学会原所不会做的事情,这就不像只通过口耳所学到的那样肤浅了。现在你想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那值得悔恨的东西可多了,那能增长见识的东西就更多了。反思自己而能心安理得,就能驰行天下而没有可畏惧的事情了,能把饭食让给别人吃的人,是曾经挨过饿的人;赐给他车马却推辞不坐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所以经霜而不变得肃杀的,是植物的灾难;终身安享逸乐的,不是世人的福分。”
    第Ⅱ卷(105分)
    四、(30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7.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18.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答案】17. 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阴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 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18. 语淡情浓,“梦里”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寻春去”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元好问的《点绛唇》词则表现浓浓的惜春恋春之情。首句说“醉里春归”,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连绿窗也留春,何况我呢?“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留不住春,不知春归何春,竟无来由地责问落花和黄莺;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注意审题中的要求——对春逝态度的角度,秦观认为各个季节都有可爱之处,不必为春天过去而感到怨恨,夏天的树木苍翠欲滴,浓阴如盖,这样的景物也十分优美宜人。元好问词中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虽然可能徒劳却依然努力地去追寻,可见爱春惜春之情感。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梦里寻春去”,怕是只能在梦中去寻找春的踪迹。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词人对春天是无限的眷恋的,也是没有放弃才对春的追求。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的心理。作者用语素淡简约,表达的情感却深厚凝重,现实不见,只好寄寓梦中,既有无奈怅惘又有执着不甘,对美好的珍爱、不舍情意表现得蕴藉含蓄。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19.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陶潜《归去来兮辞》)
    (4)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7)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9)空闻虎旅传宵柝,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马嵬》)
    (10)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1)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觞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12)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云无心以出岫 (4). 或植杖而耘耔 (5). 梧桐更兼细雨 (6). 响穷彭蠡之滨 (7). 三顾频烦天下计 (8). 寄蜉蝣于天地 (9).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 丛菊两开他日泪 (11). 无复鸡人报晓筹 (12). 莫道不销魂 (13). 放浪形骸之外 (1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15). 风萧萧兮易水寒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常”“知”“岫”“耔”“蠡”“频”“蜉蝣”“适”“筹”“销”“萧”。
    20.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
    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目的
    答:
    【答案】示例1:(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示例2: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叫作心理咨询。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和变换句式的能力。为“心理咨询”下定义,下定义的模式是:……是……,判断动词是连接词,前后的主语中心语和宾语中心语必须是名词性质。二者之间是种属关系,也是小概念和大概念,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从所给句子总提炼出心理咨询的特点、属性,放在宾语中心语前做定语即可。这道题的种概念是题干中给定的“心理咨询”,属概念为 “活动”,从给定内容里确定特征,主要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等。
    【点睛】这道题属于高考语言运用题中的“下定义”类压缩题。
    下定义类压缩题是高考语段压缩题的主要题型之一。
    一、解题策略
    解答这类试题一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逻辑上讲,这类试题答案的逻辑形式一般是:被定义的概念=种差+属概念;
    2、从语法上讲,这类试题答案的句法形式一般是一个“是”字句;
    3、从答题思路上讲,做答这类试题的第一步是找出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接着找出种差所属的各项内容,最后再按照多层定语的排列方式将这些信息恰当地组合成一句话即可。

    五、(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辋川尚静
    朱鸿
    ①辋川是一个长长的峡谷,王维曾经在这里居住。
    ②辋川确实很静,一条河流,两岸青山,仅仅是这种结构就区别了乡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那里的人烟总很稠密,但这里却稀疏得忽而就融化在风云之中。点点房屋,筑在岩石之侧,并不容易发现。
    ③我到这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倘若这就是目的,我以为这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司机将我拉入辋川的深处,收了使他满意的钱,兴奋地驾驶着他的三轮车走了。辋川一下子归于沉寂,孤独的我,望着在河床里滚动的白水,竟觉得恐惧,这恐惧没有对象,只是这里的空,这里的无声无息。
    ④王维栽种的银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树皮满是裂纹的粗壮的主干,被水淋成了黑色。从它的叶子上流下的水,继续洗濯着树皮。它实在是老了,呈现着一种挣扎的状态。它已经在辋川生长了千年之久。风云掠过它高高的枝头,小而圆的叶子将水刷刷地摇落,我看到,那叶子翻动得忽白忽绿,晶莹如迸溅的水花。这样葱茏的叶子,生长在几乎腐朽的枝头,这些奇崛的枝头很多都像烧焦的干柴,触之就会掉灰,然而我由此知道了生命的顽强。年迈而伟岸的银杏,压得我十分渺小,仰望才可看到它的全貌。
    ⑤时间早就将王维在辋川的别墅摧毁了,幸运的是,支撑某个柱子的扁圆的石礅,竟然穿过层层的岁月而保留下来,而且完整地放在银杏旁边,那些湿漉漉水汪汪的苔藓,锈住了它的每条皱纹和每个斑痕。
    ⑥秋天的雨顺利极了,仿佛云微微扭动一下它就有了。辋川的雨是明净的,线似的,一根一根拉到峡谷,却空得无声无息。山坡上的红叶,渲染在碧翠的草丛,颗颗青石,则架在杂树的根部,危险得随时都会滚落,然而,濛濛的雨送给它们一层薄薄的梦,梦悬在辋川的山坡上。王维一定见过这样的梦,甚至入过这样的梦,不然,他的诗画怎么那样惟妙惟肖,有声有色!
    ⑦四十岁的王维做了左补阙。恰恰是这个年岁,他开始迷恋山水,来往于朝廷与辋川之间。他既做官吏,又当隐士,往返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朝廷的险恶,伤害着他的心;辋川的美妙,却给他的心以慰藉:他就是这么生活的。王维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他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以王维的气质,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场的名利之争,同时以王维的经历,他也不能彻底寄情辋川的田园之乐,他必须两者兼顾,这样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扔掉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地带,他奔走其间。人似乎只能这样生存,不然,完全媚俗与完全脱俗,都可能导致深刻的痛苦。
    ⑧雨中的辋川并不知道人的思想,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着它的状态。秀峰沉默,乱石相依,雨悄悄地缝合着万物。秋风过处,衰柳飘荡,黄叶旋飞。曲折的路径,流水激溅,浅草明灭。松、柏、杨、槐之类,高高低低互相掺杂,组成了绿的森林,覆盖着辋川的沟沟坎坎。偶尔一树柿子,落了肥叶,唯红果占据枝头。白水流过幽深的峡谷,遇石而绕,触茅而漫,柔韧地走过河床。
    ⑨唯有达到王维的境界才能理解王维,但我没有。我只感觉,自然如我面前的辋川,社会如我身后的市井,都有美的一面,它们都能给我以享受。
    ⑩雨中的银杏是那样独具风采,它的圆润的树叶像打了发蜡似的明滑,辋川强劲的风反复地翻动着它们,但银杏的树身则牢固地埋在土中,风怎么吹它都不动。这是辋川最古老最高贵的植物,水汩汩地流过它黑色的树皮。王维种植的银杏,成了他在这里生活的主要标志,然而,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
    21. 第三段作者说“我到这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通观全文,作者感觉到的“辋川的气息”包括哪些内容?
    22. 结合文中第7段画线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最智慧最实际”是指 。
    (2)“无可奈何”是指 。
    23. 文章结尾说“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4. 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将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21. ①沉寂虚空得让人恐惧;②古老沧桑中透着生命的顽强;③明净而蒙蒙的雨似真似梦;④这里万物在自然中演绎着生命的大美;⑤历史与自然变迁背后存有的一份坚守;⑥王维寄情于此带给辋川的山水田园气质。
    22. (1)“最智慧最实际”是指既避免了朝廷险恶带来的伤害,又在美妙的辋川得到心灵的慰籍;
    (2)“无可奈何”是指王维既不想完全入世,又不想完全出世,亦官亦隐是王维在痛苦中的无奈选择。
    23. 这句话的含义是:作为王维曾在辋川生活的主要标志的银杏树,终有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而辋川作为自然的山川和文化的载体会永远留存下来。
    24. 行文中善于寓情于景,如文章两次写到王维栽种的银杏树,虽历经千年,仍然挺立,虽满身裂纹,却生机葱茏。借对最古老、最高贵的银杏的描写,明净似线,无声无息,红叶碧草,青石杂树、如梦似幻;对雨中辋川的描写,秀峰沉默,乱石相依,衰柳飘荡,黄叶旋飞,流水激溅,浅草明灭等等,表现了对王维曾置身的诗境的向往之情。
    【解析】
    【21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概括作者感觉到的“辋川的气息”包含的内容,答题时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根据文章的内容作答。
    此题可根据第三段概括沉寂虚空得让人恐惧;
    根据四、五段概括古老沧桑中透着生命的顽强;
    根据第六段概括明净而蒙蒙的雨似真似梦;
    根据第八、九段概括这里万物在自然中演绎着生命的大美;
    根据最后一段概括历史与自然变迁背后存有的一份坚守;
    综合文中的关于王维的部分,和第七段概括王维寄情于此带给辋川的山水田园气质。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词语所在的句子和句子的上下文的内容,此题要求概括划线句子中“最智慧最实际”“无可奈何”的含义。
    可根据上下文的句子“以王维的气质,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场的名利之争,同时以王维的经历,他也不能彻底寄情辋川的田园之乐,他必须两者兼顾,这样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扔掉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上下文的内容以及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此题要求分析结尾的句子“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的含义,答题时注意抓住句中“终究要倒下”和“留下的,将只有辋川”分别所指的内容即可,“倒下”的根据前文的内容“王维种植的银杏,成了他在这里生活的主要标志”可知指“银杏树”;“留下的”可根据文中的句子“我只感觉,自然如我面前的辋川,社会如我身后的市井,都有美的一面,它们都能给我以享受”分析。
    【24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手法,然后具体解释即可,此题要求赏析“情景结合”的手法,答题时列举景物描写和表达情感的句子即可。
    如景物描写“风云掠过它高高的枝头,小而圆的叶子将水刷刷地摇落,我看到,那叶子翻动得忽白忽绿,晶莹如迸溅的水花。这样葱茏的叶子,生长在几乎腐朽的枝头,这些奇崛的枝头很多都像烧焦的干柴,触之就会掉灰,然而我由此知道了生命的顽强。年迈而伟岸的银杏,压得我十分渺小,仰望才可看到它的全貌”“山坡上的红叶,渲染在碧翠的草丛,颗颗青石,则架在杂树的根部,危险得随时都会滚落,然而,濛濛的雨送给它们一层薄薄的梦,梦悬在辋川的山坡上”。
    表达情感的句子“人似乎只能这样生存,不然,完全媚俗与完全脱俗,都可能导致深刻的痛苦”“我只感觉,自然如我面前的辋川,社会如我身后的市井,都有美的一面,它们都能给我以享受”。
    答题时注意分析情和景之间的关系。
    【点睛】分析句子的含义可从句中重点词语、句子类型和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切入。句中的重点词语是句子的基本内涵,句子的类型和文中位置决定答题的方向。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修辞句、接榫句等。情感句要联系上下文找到表达的情感;哲理句要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修辞句注意找到句中的本体,用喻体特征概括本体特征;接榫句注意同时照顾上下文的内容。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注意考虑文章的主旨,句子在文章的中间要考虑和上下文的关系。
    六、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处,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例文:
    见证
    夜晚,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一袭春风吹来,吹得我心里愈加烦躁。
    多少年了,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真让我有些心酸啊!我懒懒的叼起一根稻草,伤心的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那时节,这样的夜晚,有星星,有晚风,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发行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现在呢,没有了煤油,也没有了煤油灯,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圆的,方的,环形的,柱形的,白色的,红色的,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
    现在,那土地再也不需要自己了。土地有了播种机。刚有播种机的时候,我就和它赛过一场。走进田野,我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欢快的扬扬蹄子,我就套上犁跑了起来,刚开始还能跟得上那播种机。不一会儿就比它慢了。艰难的耕完一块地,我明白了:牛怎么能跟不知道疲惫的播种机比呢?
    我的兄弟们就一个个少了下来。先是一家卖了,后来就差不多家家都有了。不是卖掉,就是被杀了卖肉。不用耕地了,谁还养我们呢?我见证了伙伴们的死亡:调皮的二牛、沉默的黄衣、能干的白点……到现在,整个村子就还有我们寥寥几头了。要不是老主人和小主人钟爱我,我或许就成为刀下鬼了。我是一头不用下地耕地的耕牛!
    牛栏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阵风过来,给装着空调的牛圈带来泥土的气息。我享受地闻了闻,我喜欢这气息。主人领着一群穿着时尚的人进来。“今晚上我们的活动项目是越野耕地。大家可以任意的挑选一头牛,牵着他到我们为你们准备的土地上去耕地。喜欢牛的朋友可以骑在牛的身上,体验一把牧牛童的滋味。”主人又领来了一群游客。就是从主人开始“农家游”开始,我的同伴才有开始多了起来,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一头牛也开始讲营养和卫生。牛也要讲营养和卫生,我以前还从没听说过。白天上山,在一群陌生人的牵引下吃草、休息;晚上下地,陪着一群陌生人耕地。叫见证过无数人耕地的我来看,这哪叫耕地,懒洋洋的走上几趟,地就到头了,把犁的歪歪扭扭,让我走都走得不舒服。
    “我骑这头黑牛。”一个小孩高兴得指着我。“去,黑皮。”老主人熟练的把握牵了出来。让小孩骑在我的身上,慢慢走出村子。回头望望,村子又有些变化,东北角冒出了一家工厂,西北角又多了一幢别墅。
    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一袭春风吹来,我昂起头“哞”了一声:我是一头见证了这个村子的变迁的老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审材料: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这段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解释 “见证”这个词的含义。“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是社会人生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第二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的范围,“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有成为历史的见证”,我们即可写现实人生,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可古可今,可实可虚。
    “见”看见或经历;“证”证明。因此这个题目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最好。如果写成记叙文,重点在“见”的记叙,“证”只是作为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如果写成议论文,重点在“证”,论述证明,“见”只作为材料或论据的一部分。因此,高考要求“文体特征鲜明”就表现在这里。

    审任务:以“见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1.见证人生的悲喜;
    2.见证社会的变迁;
    3.见证成长。
    【素材】1.你,手持免征大汉的竹节,伫立在茫茫的大漠,心爱着塞外秋风的萧瑟,不时向南眺望,“单于给了你那么优厚的条件,为什么不投降匈奴呢?”“不!作为大汉的使节,我不能使我的国家受到侮辱!”问者惊奇,答者义正辞严,而这番对话被秋风听到,于是中国历史上铭刻了一个光荣的名字。秋风见证了一位使者——苏武的忠勇!
    2.你,出生于史官世家,本可以安安宁宁、平平稳稳地完成使命,了此一生。而你却为了大义不惜冒犯皇威为李陵辩护,结果是经受了世间最屈辱的刑罚——宫刑。对一个士人来说,受此巨辱,必会以死明志。然而,你没有这样做,正因为此,也许正彰显出作为普通人的你并不普通。你有一种大胸怀,一种可以忍受肉体与精神双重折磨的大胸怀,你有着超凡脱俗的决心与勇气,于是一篇鸿篇巨著轰然出世。《史记》见证了一位史学家——司马迁的坚忍!

    3.你,作为一名女性,积极投身于拯救家国的革命事业,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你的勇敢、执著和大无畏的精神无愧于巾帼英雄这个光荣称号。革命计划被泄漏,你被威逼利诱数次,但你的忠诚让敌人彻底绝望了。于是你被押赴刑场,面对黑暗的现实,你发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叹,最后从容就义,你的伟大献身造就了一位为人景仰的女性楷模。鲜血见证一位革命者——秋瑾的刚烈!

    相关试卷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