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Ⅰ卷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说起田园诗的开创者,非陶渊明莫属,他对后世的李白、杜甫、苏轼都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 )出的海市蜃楼。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这些“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环境的追求。生活在喧嚣中的人们渴望清静,渴望悠然地与南山对望,最好去处是到一条小河旁边的大石头上坐坐,______,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身处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可以很好地( )精神生活。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幻化 顺藤摸瓜 调节
B.幻化 按图索骥 调剂
C.变化 按图索骥 调节
D.变化 顺藤摸瓜 调剂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通顺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是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3.文段中提到了四位诗人,下列对他们及其著作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五言古诗《归园田居》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归去来兮辞》也是同类作品,“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要求押韵。
B.李白的《蜀道难》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
C.杜甫的下列诗作,按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望岳》《客至》《登高》《登岳阳楼》。
D.苏轼的《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将多家思想学说融会其中,比如“逝者如斯”源自《论语》,“无尽藏”则出自佛家用语。
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大量的敦煌壁画,包括了上起十六国下迄唐宋各时代丰富的古建筑形象。它们在庭院之部署、建筑类型和建造情形等方面,均真实还原当时著名建筑的场景,为我国对古建筑研究留下了真实直观的资料。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前大约500年间,我国现存的木构殿堂房舍等古代建筑寥寥无几,而建筑资料的精华部分恰恰是北朝至唐代500年间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王进玉说,敦煌壁画中的建筑画是仅次于实物的最好的、最真实的、最可贵的资料,它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空白的篇章。
在敦煌壁画上,有跨越千年的建筑造型供我们参考研究,并且这些亭台楼阁造型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著名建筑,很多都是皇家建筑。其中,220窟里的建筑在现在西安大明宫里都能找到建筑原型。据了解,建筑大师梁思成就曾以敦煌壁画中的一座寺庙为线索,最终找到了唐代时期木建筑的遗存——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壁画中斗拱这一元素更被应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
(摘编自殷春永等《千年敦煌壁画演绎中国建筑变迁“古为今用”引设计时尚》
材料二:好教育云平台()
观音阁及山门最大之特征,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则为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也。其外观非故仿唐形,乃结构制度,仍属唐式之自然结果。而其结构上最重要部分的斗拱,则木质之构架,建筑骨干之一。
斗拱者,中国建筑所特有之结构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与柱间之过渡及联络,盖以结构部分而富有装饰性者。其在中国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犹rder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制度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rder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唐宋建筑之斗拱以结构为主要功用,雄大坚实,庄严不苟。明清以后,斗拱渐失其原来功用,日趋弱小纤巧,每每数十攒排列檐下,几成纯粹装饰品,不复能下矣。观音阁山门之斗拱,高约柱高一半以上,全高三分之一,较之清式斗拱——合柱高四分或五分之一,全高六分之一者,其轻重自可不言而喻。而其结构,与清式宋式皆不同;而种别之多,尤为后世所不见。盖古之用斗拱,辄视其机能而异其形制,其结构实为一种有机的,有理的结合。如观音阁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头,或转角,或补间,内外上下,各各不同,条理井然。各攒斗拱,皆可作建筑逻辑之典型。都凡二十四种,聚于一阁,诚可谓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好教育云平台()
观音阁山门侧面柱头铺作侧样
(摘编自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图片文字有调整)
材料三: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他对文化的理解并非狭义的限于某些学科,而是涉及到更广更深的领域。他主张建筑师必须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但最本质的是建筑师应当是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他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认为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形成“半个人的世界”,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的人只能算半个人。梁思成先生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投入教育事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结出了丰硕成果,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就是对先生最好的汇报。
(摘编自金富军《梁思成: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4.下列对“斗拱”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拱不仅在梁枋和柱子之间实现了过渡和联络,还富有装饰性。
B.观音阁二十四种形式的斗拱应该是依据各自机能而设计制作的。
C.观音阁山门斗拱与柱的高度比显示它的斗拱以结构为主要功用。
D.观音阁的“耍头”支撑着众多斗拱,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壁画中自北朝至唐代500年的建筑形象是我国古建筑的精华部分,是建筑实物以外,最好、最真实和最可贵的资料。
B.梁思成最终找到的佛光寺东大殿进一步表明,敦煌壁画上跨越千年的亭台楼阁的建筑造型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著名建筑。
C.观音阁和山门在形制上自然沿袭了唐代的结构制度,而不是故意模仿唐代,因此它们与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唐代建筑相似。
D.斗拱在中国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影响了希腊罗马建筑,在欧洲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6.建筑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设计出中国现代建筑,结合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为中国建筑师,一定要对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
B.通过壁画等多途径对古建筑及其变迁进行研究,恪守传统。
C.比较学习希腊罗马等建筑文化,在东西建筑文化中求发展创新。
D.需要“理工与人文结合”,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清·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有删节)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清·袁枚《随园记》,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无不举 举:成功
B.必造随园投诗文 造:建造
C.其考自远来县治 考:父亲
D.余竟以一官易此园 易:交换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B.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C.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夫两物之能相易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B.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C.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D.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徐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10.袁枚历来以“才子”著称,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直接表现了袁枚“才子”风范的一组是( )
①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②见人善,称之不容口
③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④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⑤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⑥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袁枚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虽然显示了才能,却始终得不到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将才学全部用在文学创作上。
B.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袁枚父亲正直的品格和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从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C.袁枚自述修建随园的经过,重点突出了一个“随”字,此处的“随”,即模仿,仿照隋公的园林原貌去修缮,同时借“隋”之音,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D.文章结尾,袁枚借用苏轼的名言,意在表明君子不必执著于做官,也不必执著于归隐,一切顺其自然。既然园林之乐无限,尽情享受就是了。
第Ⅱ卷
四、(26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3分)
(2)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4分)
1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篇文章所反映的袁枚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并加以说明。(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晓行巴峡
唐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②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①树杪:树梢。②井:指村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多用对仗,韵律工整,以写景为主,词句清丽,景象雄伟。
B.本诗开篇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诗中的“帝京”,指长安,与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帝京”是同一地方。
D.“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句,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表明作者于异乡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充满了闲适。
(2)赏析第二联。(3分)
(3)请列举诗歌中“赖多山水趣”的“趣”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好教育云平台()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洵美且异。(《诗经·静女》)
(3)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钉头磷磷,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浴乎沂,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化用《管子》的典故,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李汉荣
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
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
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
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
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
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辨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
蜡烛是泪做的。它的浑身都是泪腺。它必须把泪流尽,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烛泪,使白昼变浅,使黑夜加深,使天堂的一角变暗,使人世的一角变亮。我能想象,古中国的夜晚,密布着多少烛台,闪烁着多少烛光。女儿们在烛光里绣花,母亲们在烛光里纺织,儿子们在烛光里喂牛,父亲们在烛光里劈柴,僧人们在烛光里入定,书生们在烛光里吟咏;最伟大的诗篇里,那动人的警句也是由烛泪凝成;最贤明的帝王,也曾在烛光里,一夜夜打量他的江山……就这样,真挚而忧伤的烛光守望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积攒了厚厚的记忆,厚厚的文化,厚厚的礼仪,厚厚的诗。所以,如果你用心读,你会发现,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她的诗,都天然地带着蜡烛的特征:是真挚的、半明半暗的、含蓄的、忧伤的、克制的,它不诅咒和指责夜晚,相反,它尊敬夜晚,洞悉夜晚的无限和深邃,而同时又固执地眺望黎明,殷切地聆听天道轮回的足音。烛光里书写的文化,扎根于博大浑厚的夜之深处,而又保持着对光的信仰和钟情。它知道浅浅的白昼后面,紧随着的又是更深沉的夜色,更深奥的宇宙。于是,我们的文化,就是在无边夜色里谨慎、羞怯而忧伤的言说,它从来不狂妄、不张扬、不说尽、不道破,因为黑夜无尽,天道高深,岂是人能说尽道破?然而它毕竟说了,但不是咄咄逼人的雄辩,不是滔滔不绝的倾诉,不是小知小觉的抢答,不是自怨自艾的独白,不是真理在握的宣叙,而是欲言又止,欲辩无言;或是以手指月,你看见了月,同时看见了月亮后面的无边夜空;或是拈花在手,笑而不答,你看见花后面的花海,春天后面的无数个春天,无数个坟墓;它以极少的说暗示无限的不可说,它的最深邃部分不是它说出的那部分,而是没有说出的更大的部分,这就是那言外之意,篇外之趣,韵外之致……深幽的意境、微明的光亮,它的底蕴是那深不可测的夜:宇宙的长夜。生命远方的长夜,时间深处那边寂静的永恒长夜。烛的情境,正是生命和人的情境,也是中国文化的情境。
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有着幽暗的深度和夜一样宽厚的寄托,而同时,它所摇曳的光亮,又是那样诚恳、虔敬,它那含泪的目光,使它象征的一切,都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
烛光里,端坐着数千年中国的夜晚。好教育云平台()
烛光里,端坐着一代代母亲,我的母亲。
我凝视烛台,曾经,多少个夜晚在这里停靠,多少个黎明在这里降临,多少个人生在这里走远。你分明是时间的驿站,宇宙里的一个圣坛,人世的一个温暖湖泊。每一个夜晚都有一条天河从你的上空流泻,无数个夜晚的无数条天河,都哗哗流下来了,与你的泪光合流,汇聚在这小小的祭台。好教育云平台()
汇聚成古中国记忆的深海。好教育云平台()
汇聚成母亲的心海……好教育云平台()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借烛台来抒发情感,以小见大,构思巧妙,情感真挚。
B.文章第四段用了“泅渡”一词,表现了母亲生活的艰辛不易。
C.文章第六段写了母亲在月光和烛光下的两个影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D.文章描写中国古代的夜晚,拥有幽暗和宽厚的特征,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好教育云平台()
E.文章文句典雅,写人抒情富有感染力,写出了母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17.赏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6分)
18.试分析文章结尾两段的作用。(5分)
19.你认为作者写烛台这一物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六、(10分)
20.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深入剖析了中国乡村的问题,同时,其严谨简明的论述语言也一直是学术论文的典范。下面一段话出自某学人采用《乡土中国》的考察方式对安徽西递村进行考察后写成的报告,其中有六处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至少找出四处并修改。(4分)
西递村至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面积近13公顷,整个村落呈船样,四面都有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遇到一起,村落以一条竖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框架,构成以东西向为主、向南北伸出的村落街巷系统。村落建筑布局很有秩序,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好教育云平台()
21.如果请你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依据名著相关内容,为该人物设计一尊雕像,力求从雕像的外貌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你将怎样设计呢,请具体描绘并说明,100字左右。(6分)好教育云平台()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上的物品有千千万万,其中有的物品因为特殊的经历而寄托了人们不同的情感,成为了一种情感寄托物,抽屉里的儿时玩具是一种情感寄托物,同学之间的赠品是一种情感寄托物,家族留传下来的老物件是一种情感寄托物,博物馆里的青铜鼎、香港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及刚刚回到地球的神舟十二号飞船,都是一种情感寄托物……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选B2.选A3.选A4.选D
5.选D6.选D7.选B8.选C
9.选A10.选C11.选C
12(1)在江宁任上,曾经白天治理政务,晚上召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还有特别多的著名的事迹。
(2)假使我在此地做官,那只能每月来一次;假使我在此地定居,那就天天在这里了。
13.热爱自然,喜欢游山玩水,钟情于修建园林。不求宦达,年过四十就不想再当官了,并表明园林的魅力比官场大。(说袁枚有才华也可以)。
14.(1)D。
(2)视听结合 由近及远 照应题目 借景抒情
(3)市中行舟,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远眺,千家万户呈现在眼前。
15.熊咆龙吟殷岩泉;自牧归荑;挟飞仙以遨游;风乎舞雩;多于在庾之粟粒;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16.选CE。
17.略。
18.两句话独立成段,强调烛台是母亲的写照,也承载着古中国的记忆;总结全文;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思考。
19.烛台首先象征了母亲,表达了对勤劳母亲的赞美;也象征了历史上像母亲一样的守夜者,赞美了甘于奉献、传递暖意、守候光明的品质;烛台承载着中国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守望古典之美的愿望。
20.参考答案:将“船样”改为“船形”;将“都有”改为“环”;将“遇到一起”改为“汇聚”;将“竖向”改为“纵向”;将“伸出”改为“延伸”;将“很有秩序”改为“错落有致”。
21.外貌和动作要符合原著的内容;要突出人物的典型特点;有描绘,也应有说明。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解析pdf、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
2023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文件包含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docx、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