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训练: 文言文内容理解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专项训练: 文言文内容理解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野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号东皋子。首句“东皋薄暮望”中,“东皋”即诗人自己。
B.《黄鹤楼》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崔颢,李白曾评价“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居延”在这里并非实指,是用来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D.《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通常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B.《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豪”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B.“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C.“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孤山寺北贾亭西”中的“孤山”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信。
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C.《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D.《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闲人”,即清闲的人,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代表作有《行路难》《夜雨寄北》等。
B.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赞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称为“诗鬼”。
C.崔颢,唐代诗人。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黄鹤楼》是其代表作。黄鹤楼在今湖南省境内。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7.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8.下列对《黄鹤楼》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9.下列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10.选出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此诗是诗人乘船出蜀入楚时所作,首联交代了出行目的。
B.颔联“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
江水奔腾之景,同时也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
C.颈联“天镜”是指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句写出了月下江水
平静,天上云彩变幻多姿的奇妙美景。
D.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船已至楚,江入大荒,诗人却将这长江水视为“故乡水”,
一路送自己远行,言有尽而情无穷。
11.对文章《答谢中书书》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B.写景先平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仰视“两岸石壁”“青林翠
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C.文章体现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从听觉、视觉角度写一天晨夕
变化之景.
12.《记承天寺夜游》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13.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绘西湖早春景象,赞美了生机勃勃、风光秀丽的大自然,表达了寄情山水、派遣忧郁的复杂情感
B.紧扣诗题写钱塘湖,句句写行游中的观赏,展示的犹如一组移步换形画面,让人应接不暇
C.精选西湖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
D.远近描写,俯仰结合,详略得当,首尾呼应,布局井然
14.对《记承天寺夜游》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
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15.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
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
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6.《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7.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2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8.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
A.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C.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9.体现三峡险的句子(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三峡七百里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0.下面对《龟虽寿》一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自比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着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B.“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告诉我们要注意调养好身心,不要过于劳累,多坐而静养,这样便可益寿延年。
C.“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D.全诗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21.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野望》写的是山野春景,全诗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B.《黄鹤楼》这首诗前抒情,后写景,一气贯注,浑然天成.
C.《钱塘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D.“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一个“尽”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
22.下列对诗歌《黄鹤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3.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24.对《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5.对诗歌《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
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6.对《黄鹤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27.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8.对《黄鹤楼》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29.下面是对《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30.《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1.某同学根据理解设计课文朗读,错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应重读,读出率性喜悦的感觉。
B.“念无与为乐者”中“念”后面稍停顿,读出一种惋惜的意味。
C.“相与步于中庭”中“相与”读得稍重,读出一种淡淡的喜悦。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中“何夜”“何处”重读,要读出愤愤不平的情感。
32.对《三峡》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既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又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景色。
B.文章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C.文章第二段“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与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中写猿鸣,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渲染了秋天的
萧瑟气氛。
33.对诗歌《钱塘湖春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
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
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
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3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小船随江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总括了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特点,也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的“争”字,把静止的树写活了,写出富春江高山上的寒树生长茂盛的特点。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书信,却不是对事物的叙述,而是述说行旅所见,描绘的奇山异水。
B.“千丈见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的深邃澄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
C.《与朱元思书》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表现山中的热闹景象。
D.《与朱元思书》描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沿途所见,历历如画,读来令人有同行亲之感,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答案)
1.A【解析】A.“东皋”是地名,今属山西万荣。说法有误。
2.A 【解析】“南宋思想家”有误,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3.D 【解析】A.律诗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B.王维有“诗佛”之称,“诗豪”指刘禹锡。C.苏轼是北宋文学家。
4.A 【解析】“晚号青莲居士”有误,应该是“晚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5.D 【解析】闲人:闲散的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6.D 【解析】A《夜雨寄北》不是李白的写的,是李商隐写的。B“王维”被称为“诗佛”,不是“诗鬼”。C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内。故C错误。D表述正确。故D正确。
7.B 【解析】B.有误,“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应为“透露出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8.B 【解析】B.有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的说法显然错误。“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故“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9.B【解析】“乱花渐欲迷人眼”表明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预见即将盛放,故“百花盛放”有误;“浅草才能没马蹄”说的是初春小草绿的特点,“草木繁茂”与“浅草
没蹄”矛盾
B 【解析】B.有误,颈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
B 【解析】B.写景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故B有误。
12.C 【解析】“闲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韵味首先闲人具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赏月时感慨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实际包含着一种自豪。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故C正确。
13.A 【解析】A.有误,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无“排遣忧郁”之情。故A符合题意。
14.A 【解析】A《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自我排解同时表达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小石潭记》表达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二者情感不一致。故错误。
15.B 【解析】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应结合文本背景分析。“闲人”一词,可谓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内心种种复杂的况味,像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尽含其中,不是充满自豪与庆幸。
16.B 【解析】《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因此构思角度是即景生情。故B合题意。
17.A 【解析】本题A项,《三峡》这篇文章按照“春”“夏”“冬”“秋”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并非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
18.C 【解析】A.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B.D项描写的是春冬之时的三峡。C项中“晴初霜旦”可以推断是秋季,这句话正是对三峡秋季的描写。
19.A 【解析】A译为: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充分描写了三峡的险。
B体现山多。C体现山河秀丽。D体现山高。
20.B 【解析】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21.C 【解析】A.《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B.《黄鹤楼》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
D.不是“一个‘尽’字”,而是“一个‘随’字”。
22.B 【解析】B.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所以“后四句想象”,原题干表述错误。故B符合题意。
23.D 【解析】D.有误,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而非“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
24.C 【解析】C.表述有误。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
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故C符合题意。
25.D 【解析】D项赏析不正确。结尾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
经把西湖的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
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这样写留有余地,激发
读者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故D符合题意。
D 【解析】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缠绵的思乡之愁情。
27.B 【解析】B项赏析不恰当。结合诗句分析可知,颔联和颈联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故B符合题意。
28.D 【解析】D.有误,词语“愁”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而不是“乡关”。故D符合题意。
29.D 【解析】D表述错误,对“白沙提”的美丽景色不是详细描写,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西湖东面的美景不能让我满足,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可见诗人只是简单提及了白沙堤,但并没有详细描写它的美丽景色。故D符合题意。
30.C 【解析】C项中五、六两句写的是初春小草刚刚从地里长出来,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并不是盛夏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故C符合题意。
31.D 【解析】D.应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中“何夜”“何处”重读,要读出豁达乐观的情感。故D错误。
32.B 【解析】B.应为:文章按夏春冬秋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故B理解错误。
33.C 【解析】C项说法有误。结合诗句的意思,“浅草才能没马蹄”意思是浅浅的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浅”“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故C符合题意。
34.C 【解析】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的“争”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动感,同时也突出了山之“奇”。故C项说法有误。
35.C 【解析】C.“以静写动,表现山中的热闹景象”表述错误,应该是“以动写静,反衬山间的安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世说新语》,《诫子书》,《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论语十二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末专项备考-文言文知识梳理解析版,文件包含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备考-期末字词复习解析版docx、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备考-期末字词复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专项训练(五)课内外文言文对比训练——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