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复习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过关测试 提高卷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10-9m,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具有特殊的性质。例如将单质铜制成“纳米铜”时,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下列对“纳米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纳米铜”比铜片的金属性强,反应时反应速率快
B.“纳米铜”溶于溶剂中后形成的分散系为溶液
C.常温下“纳米铜”与铜片的还原性是不同的
D.“纳米铜”颗粒更细小,化学反应时反应物间接触面大,所以反应速率快
【答案】D
【解析】
A.“纳米铜”与铜片都是铜单质,金属性相同,A不正确;
B.“纳米铜”溶于溶剂中后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B不正确;
C.常温下“纳米铜”与铜片的还原性相同,C不正确;
D.“纳米铜”与铜片相比,颗粒更细小,与另一反应物的接触面大,发生反应时的反应速率快,D正确;
故选D。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
B.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可以断定该物质是一种纯净物
C.用过滤法无法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
D.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性质
【答案】B
【解析】
A.丁达尔现象为胶体特有的性质,蛋白质溶液为胶体分散系,则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选项A正确;
B.由同一种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如O2与O3组成的物质,选项B错误;
C.胶体、离子均可透过滤纸,用过滤法无法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选项C正确;
D.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微粒遇电解质发生聚沉的性质,选项D正确。
故选B。
3.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NO
C
KOH
HNO3
CaCO3
CaO
Mn2O7
D
NaOH
HCl
CaF2
Na2O2
SO2
【答案】C
【解析】
A、Na2CO3属于盐,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A错误;
B、N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B错误;
C、各物质归类正确;
D、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属于过氧化物,D错误;
故选C。
4.下列变化,只有加入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Zn→ZnSO4 B.CaCO3→CO2 C.MgO→MgCl2 D.BaCl2→BaSO4
【答案】C
【解析】
A.锌和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锌和硫酸铜反应的方程式为:Zn+CuSO4=ZnSO4+Cu,选项A错误;
B.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盐和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需比碳酸强的酸,加酸,能制取二氧化碳,如加盐酸可一步制得二氧化碳,反应为:CaCO3+2HCl=CaCl2+H2O+CO2↑,但碳酸钙能在高温条件下自身分解,反应为:CaCO3CaO+CO2↑,选项B错误;
C.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从氧化镁制取盐类物质氯化镁,只有与酸反应,如MgO+2HCl=MgCl2+H2O,选项C正确;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盐和酸生成新盐和新酸如BaCl2+H2SO4=BaSO4↓+2HCl,两种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BaCl2 +CuSO4=BaSO4↓+CuCl2,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5.下列物质按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的顺序组合的一组为( )
A.纯盐酸、氨气、硫酸、干冰
B.蒸馏水、氨水、碳酸氢钠、二氧化硫
C.胆矾、盐酸、铁、碳酸钙
D.生石灰、漂白粉、氯化铜、碳酸钠
【答案】B
【解析】
A、纯盐酸为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故A错误:
B、蒸馏水、氨水、碳酸氢钠、二氧化硫按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的顺序组合的,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铁是单质,碳酸钙是电解质,故C错误:
D、碳酸钠是电解质,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根据概念结合物质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6.以下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
A.H2CO32H++CO32- B.
C.NaHCO3=Na++ HCO3- D.KHSO4=K++H++
【答案】A
【解析】
A.碳酸是二元弱酸,分两步电离,H2CO3H++HCO3-,HCO3-H++ CO32-,A错误;
B.硫酸铁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生成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B正确;
C.碳酸氢钠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生成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C正确;
D.KHSO4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D正确;
答案选A。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处于最高价时,该物质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B.某元素从游离态变为化合态,该元素一定被氧化
C.金属阳离子只具有氧化性,不具有还原性
D.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碳为碳的最高价氧化物,但其氧化性弱,A错误;
B.氯元素由次氯酸跟变为氯离子,氯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B错误;
C.亚铁离子,即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故C错误;
D.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故D正确;
答案选D。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失电子越多,还原性越强,得电子越多,氧化性越强
B.,此反应中氧化性:
C.中的硫元素化合价是价,处于硫的最高价,因此的氧化性一定很强
D.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为,则溶液中可发生:
【答案】D
【解析】
A.氧化性与得电子能力有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则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多少无关;还原性与失电子能力有关,失电子能力越强,则还原性越强,与失电子多少无关,故A错误;
B.在反应中,氧化剂为Fe3+,氧化产物为Cu2+,氧化性Fe3+>Cu2+,故B错误;
C.硫酸根离子氧化性不一定强,如稀硫酸中硫酸根离子不体现氧化性,故C错误;
D.同一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氧化性Z2>A3+,中氧化性Z2>A3+,所以该反应可以发生,故D正确;
故选:D。
9.常温下,在溶液中能发生如下反应:①2A2++B2=2A3++2B﹣; ②2B﹣+Z2=B2+2Z﹣;
③16H++10Z﹣+⇌2X2++5Z2+8H2O,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2、B2、A3+
B.还原性由强到弱顺序是A2+、B﹣、Z﹣、X2+
C.Z2+2A2+=2A3++2Z﹣反应可以进行
D.Z元素在②③反应中均被还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结合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判断。
【详解】
A.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反应③16H++10Z-+2XO=2X2++5Z2+8H2O中,氧化性XO>Z2;反应①2A2++B2=2A3++2B-中,氧化性B2>A3+;反应②2B-+Z2=B2+2Z-中,氧化性Z2>B2,所以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Z2>B2>A3+,故A正确;
B.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反应③16H++10Z-+2XO=2X2++5Z2+8H2O中,还原性Z->X2+;反应①2A2++B2=2A3++2B-中,还原性A2+>B-;反应②2B-+Z2=B2+2Z-中,还原性B->Z-,所以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2+>B->Z->X2+,故B正确;
C.根据A的分析,氧化性:Z2>B2>A3+,反应Z2+2A2+=2A3++2Z-可以进行,故C正确;
D.Z元素在反应③中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D错误;
故选D。
10.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顺序为
SO2>I->Fe2+>H2O2>Cl-,则下列反应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A.因该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SO2为还原剂,还原性强弱为SO2>Fe2+,与已知的还原性强弱一致,A能发生;
B.因该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I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SO2为还原剂,还原性强弱为SO2>I-,与已知的还原性强弱一致,B能发生;
C.因该反应中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碘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Fe2+为还原剂,还原性强弱为Fe2+>I-,与已知的还原性强弱不一致,C不能发生;
D.若该反应发生,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O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SO2为还原剂,还原性强弱为H2O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A卷)【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A卷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A卷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巩固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