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沪教版上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沪教版上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1023个分子,5mlSO2中含有氧元素16克,3%,2 0,8g=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卷02(沪教版)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考试内容:沪教版九年级1-4单元 难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Ca- 40 Fe-56 Cu-64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2020·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九年级期中)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熔沸点 B.溶解性 C.可燃性 D.导热性
【答案】C
【分析】
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热性、导电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解析】
A、熔沸点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B、溶解性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
C、可燃性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燃烧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正确;
D、导热性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C。
2.(2020·上海奉贤区·九年级一模)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A.氢能
B.风能
C.地热能
D.石油
【答案】D
【解析】
A、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使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错误;
B、风能的使用不产生环境的污染物,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错误;
C、地热能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错误;
D、石油燃烧时除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之外,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故不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3.(2014·上海闵行区·九年级二模)我市中考实行网上阅卷.答题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A.石墨 B.金刚石 C.木炭 D.C60
【答案】A
【分析】
铅笔芯是由石墨和粘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
【解析】
铅笔芯中不含有金刚石、木炭、C60等物质,而是含有石墨.故选A.
4.(2020·上海徐汇区·教院附中九年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中含有氧气,加热时就可以放出氧气
B.木炭在空气中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C.工业上制氧气的原理是利用了空气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
D.氧气易溶于水,故鱼虾能在水中生存
【答案】C
【解析】
A.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而不含氧气,故A错误。
B.木炭在空气中只能烧至红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故B错误。
C.工业上制氧气的原理是利用了空气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故C正确;
D.氧气不易溶于水,但是水中能溶解少量氧气,因此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故D错误。
故选:C。
5.(2020·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九年级期中)关于H2、H2O、H2O2三种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氢元素 B.都含有氢分子
C.都含有氢原子 D.都是化合物
【答案】A
【解析】
A、根据化学式可知,从宏观上,四种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选项正确;
B、根据化学式可知,从物质分子的构成上,四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中都含有两个氢原子,选项错误;
C、从物质分子的构成上,可知H2、H2O、H2O2的1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氢原子,选项错误;
D、H2是单质分子,不是化合物,选项错误。
故选A。
6.(2017·上海市奉贤区汇贤中学九年级月考)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 )
A.分别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B.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分别加入蒸馏水
【答案】C
【解析】
A、分别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空气和氧气均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鉴别空气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B、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空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符合题意;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变化不大,氧气具有助燃性,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能燃烧的更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现象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D、分别加入蒸馏水,均无明显现象,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0·上海徐汇区·教院附中九年级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剂
【答案】C
【解析】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吸附性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导电性是物理性质,故A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利用了物理性质,故B错;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8.(2020·上海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图是过滤器的制作和过滤装置图,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制过滤器时加水湿润,是为了使滤纸能紧贴漏斗内壁
B.过滤时,待滤液不能高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应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D.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过滤速度
【答案】D
【解析】
A、图中制过滤器时加水湿润,是为了使滤纸能紧贴漏斗内壁,说法正确;
B、过滤时,待滤液不能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滤液浑浊,说法正确;
C、玻璃棒应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以保护滤纸,说法正确;
D、过滤时,用玻璃棒在漏斗内搅拌,容易把滤纸弄破,起不到过滤的作用,说法错误。
故选:D。
9.(2020·上海浦东新区·九年级三模)有关电解水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负极连接的电极上产生氢气
B.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D.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8∶1
【答案】D
【解析】
A、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是氢气,故正确;
B、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故正确;
D、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是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气体体积比为1∶2,故错误。
故选D。
10.(2020·上海杨浦区·九年级二模)如图图所示,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固体由黑色变成亮红色后,又变暗红色。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氢气撤得太早
B.加热的温度不够
C.酒精灯撤得太早
D.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答案】A
【解析】
反应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及其中的固体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目的是为了使固体冷却,防止刚还原出来的铜再次被氧化。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固体由黑色变成亮红色后,又变暗红色,是因为铜又与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是因为氢气撤得太早。
故选:A。
11.(2020·上海青浦区·崧淀中学九年级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②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③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④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⑤水结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⑥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 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①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它的化学性质就由谁保持,故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正确;②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错误;③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将氮气蒸发,属物理变化,错误;④化合反应的的特点是多变一,故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⑤水结冰属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中,错误;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错误。
故选C。
12.(2020·上海青浦区·崧淀中学九年级期中)将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数据如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g
3
2
9
4
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g
5
2
未知数
6
A.该反应中甲和丙两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1:1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丙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D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3+2+9+4=5+2+未知数+6,未知数=5,反应后,甲的质量增加了2g,属于生成物,丁的质量增加了2g,属于生成物;丙物质的质量减少 了4g,属于反应物,乙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解析】
A、该反应中,甲和丙两物质变化的质量为2g∶4g=1∶2,A错误;
B、乙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则可能没有参加化学反应,也可能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B错误;
C、丙是反应物,甲、丁是生成物,该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C错误;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丙是反应物,丙一定是化合物,D正确。
故选D。
13.(2020·上海九年级课时练习)某物质的化学式为CaWOx ,其中钙元素为+2价,钨(W)元素为+6价,氧元素为—2价,则x值是
A.2 B.3 C.4 D.5
【答案】C
【解析】
在CaWOx中,钙元素为+2价,钨(W)元素为+6价,氧元素为-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6)+(-2)x=0,则x=4。故选C。
14.(2019·上海九年级课时练习)一般密封的啤酒瓶内的压强是个大气压左右,打开啤酒瓶盖后,有大量气泡逸出,对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溶液中二氧化碳的质量减少,溶液变不饱和
B.打开啤酒瓶盖后,气体溶解度变小,多余的二氧化碳逸出,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打开啤酒瓶盖后,溶质质量变少,但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变
D.打开啤酒瓶盖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B
【分析】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
A、打开啤酒瓶盖,气压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有大量气泡逸出,溶液中二氧化碳的质量减少,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故A不正确;
B、打开啤酒瓶盖后,气压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气体溶解度变小,多余的二氧化碳逸出,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
C、打开啤酒瓶盖后,气压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气体溶解度变小,故C不正确;
D、打开啤酒瓶盖后,气压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仍然饱和,故D不正确。故选B。
15.(2019·上海九年级课时练习)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B.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C.鱼、虾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产生黑色固体
【答案】C
【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氧气,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氧气,但不能说明氧气易溶于水,氧气是不易溶于水的,通常状况下,1升水中大约能溶解30mL氧气,C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可观察到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2020·上海闵行区·九年级一模)有关柠檬酸(C6H8O7)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式量为 192g
B.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6:8:7
D.该物质由 6 个碳原子、8 个氢原子和 7 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A、式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故错误;
B、柠檬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6):(1×8):(16×7)=9:1:14,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故错误;
C、由柠檬酸的化学式为C6H8O7,可知其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8:7,即碳、氢、氧三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6:8:7,故正确;
D、柠檬酸是由柠檬酸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C。
17.(2019·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氧元素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的变化是( )
A.硫在氧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盛有大理石的试管中滴入适量稀盐酸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A、硫和氧气点燃产生二氧化硫,是从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选项错误。
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是分解反应,氧元素从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氧气,选项正确。
C、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氧元素从化合态转化为化合态,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元素从化合态转化为化合态,选项错误。
故答案选B。
18.(2020·上海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a口进气
B.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口进气
【答案】A
【解析】
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b口进气,错误;B、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正确;C、氢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正确;D、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口进气,正确。故选A。
点睛:多功能装置可用于收集气体,当用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气体从短管进,反之从长管进,用排水法收集时气体从短管进。
19.(2020·上海九年级课时练习)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b进入
C.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
【答案】B
【解析】
A. 装置②是固液常温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正确;B.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密度大,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a进入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上方空间而从b排出,错误;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不与其反应的气体,装置④是洗气装置,导气管是长进短出,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正确;D.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对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集气瓶正放,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正确。故选B。
20.(2020·上海长宁区·九年级一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蒸发操作时,蒸发皿必须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取少量液体试剂时,滴管伸入试剂瓶内液体中,挤压胶头吸液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再集中加热,以防受热不均使液体冲出
D.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试剂都应放回原试剂瓶
【答案】C
【解析】
A、蒸发皿可直接加热,蒸发操作时,可将蒸发皿放在铁圈上,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A操作错误;
B、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注意不要把瓶底的杂质吸入滴管内。操作时,应先把滴管拿出液面,再挤压胶头,排出胶头里面的空气,然后再深入到液面下,松开大拇指和食指,这样滴瓶内的液体在胶头的压力下吸入滴管内,从而避免瓶底的杂质被吸入,故B操作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再集中加热,以防受热不均使液体冲出,故C操作正确;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否则会污染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故D操作错误。故选C。
21.(2019·上海嘉定区·九年级期中)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有关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 )
A.闻气体气味 B.倾倒液体
C.移走蒸发皿 D.滴加液体
【答案】B
【解析】
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直接用鼻子闻,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转移热的蒸发皿需要使用坩埚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22.(2020·上海九年级单元测试)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发生改变
D.反应中甲和乙的分子数之比为
【答案】D
【分析】
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H2O+O2 CO2+H2O
【解析】
A. 甲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6:1:8,选项正确;
B. 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保持其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选项正确;
C.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发生改变,选项正确;
D. 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反应中甲和乙的分子数之比为1:1,选项错误。
故选D。
23.(2020·上海九年级单元测试)说法正确的是
A.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1摩尔任何物质都约含6.02×1023个分子
C.1摩尔N2的质量是28g/mol
D.0.5molSO2中含有氧元素16克
【答案】D
【解析】
A、物质的量是一种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mol),而非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错误;
B、1摩尔物质大约含有6.02×1023个该物质的微粒,但不一定是分子,因为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错误;
C、1摩尔N2的质量是28g,28g/mol是氮气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错误;
D、每个SO2中含有2个氧原子,所以0.5molSO2中含有1mol氧原子,其质量为16g,正确。
故选D。
24.(2019·上海市川沙中学南校九年级期中)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灵感于一个“方盆子”,许多“水泡泡”、许多“水分子”。下列关于水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是极小的水滴 B.水分子不能再分
C.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D
【解析】
A、分子是微观概念,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而水滴是宏观物质,故不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故不正确;
C、分子是微观粒子,分子构成物质,元素是宏观概念,元素组成物质,可以说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或者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不正确;
D、由电解水实验可知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正确。
25.(2018·上海九年级月考)有关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A.称取粗盐后,用玻璃棒把粗盐研磨细
B.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的液体加快过滤速度
C.加热蒸发时要不断搅拌至水分全部蒸干再停止加热
D.实验结束,将蒸发皿从铁架台上取下后放在石棉网上
【答案】D
【解析】
【解析】
A、应该用研钵把粗盐研磨细,故错误;
B、过滤不能搅拌,易捣破滤纸,应使水自然流下,故错误;
C、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
D、蒸发操作结束后,为防止烫坏实验台,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6.(2019·上海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1实验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答案】B
【解析】
A、此组实验图1烧杯中的热水不但起提高可燃物温度的作用,还有使烧杯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的作用,选项A不正确;
B、可燃物燃烧必须符合既温度达到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的条件,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选项B正确;
C、图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会造成空气污染,选项C不正确;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因为烧杯中热水的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选项D不正确。故选B。
27.(2019·上海九年级课时练习)干燥剂的干燥性能可用干燥效率(空气中实际余留水蒸气的质量)来衡量.某些干燥剂的干燥效率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物质
干燥效率
A.的干燥性能比好
B.干燥剂中金属元素对干燥效率影响可能比较大
C.的干燥效率可能小于
D.干燥剂中非金属元素对干燥效率无影响
【答案】D
【解析】
A、干燥效率是:空气中实际余留水蒸气的质量,为0.008,为0.2,即空气中实际余留水蒸气的质量更少,的干燥性能好,故正确;
B、对比表中含有不同金属元素、同一类别的干燥剂的干燥效率数据,金属元素不同,干燥效率变化大,如MgO、CaO的干燥效率数据,数据分别是0.008、0.2,故正确;
C、由表中数据,由MgO、CaO的干燥效率数据,数据分别是0.008、0.2,CaSO4的干燥效率是0.04,同理,MgSO4的干燥效率可能小于0.04,故正确;
D、ZnCl2、ZnBr2等是含有相同金属元素、阴离子不同的干燥剂,干燥效率数据分别是0.8、1.1说明干燥剂中非金属元素不同,对干燥效率有一定影响,只是影响较小,故错误。
故选D。
28.(2019·上海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事实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是()
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用熟石灰抹的墙日久变坚硬
C.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形成了一层白色固体
D.高温煅烧石灰石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方程式是,选项错误;
B、用熟石灰抹的墙日久变坚硬是因为氢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的缘故,反应的方程式是,选项错误;
C、石灰水容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反应的方程式是),因此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易形成一层白色固体,选项错误;
D、高温煅烧石灰石,石灰石会分解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故选D。
29.(2020·上海宝山区·九年级一模)轻质碳酸钙为牙膏摩擦剂之一,模拟工业上用石灰石制取轻质碳酸钙的流程如下(假设每步反应完全,物料损耗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灰石可能未完全分解 B.制得的 CaCO3与石灰石中 CaCO3的质量相等
C.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只有CO2 D.CO2和制得的 CaCO3的物质的量可能相等
【答案】B
【解析】
A、石灰石高温反应后得到的固体再加水后过滤,在滤渣里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证明碳酸钙已经完全分解,故选项A不正确。
B、假设每步反应完全,物料损耗忽略不计,根据元素守恒,制得的 CaCO3与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一定相等,故选项B正确;
C、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不只有CO2,还有水,故选项C不正确;
D、根据,CO2和制得的 CaC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30.(2019·上海九年级专题练习)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B.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一定有晶体析出
C.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
D.20℃时,向2g高氯酸钾中加入98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
【答案】D
【解析】
A、由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可以看出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B、80℃的高氯酸钾溶液可能是很稀的溶液,冷却至40℃,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C、6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3g,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7.3%,故选项说法正确;D、2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g,20℃时,将2g高氯酸钾溶于98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68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题每题3分,第33题4分,共10分)
31.(2018·上海闵行区·九年级一模)化学语言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请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符号或含义
① 2个氦原子___________; 2摩尔H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
② 空气中的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___;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_____。
③ 生石灰可以作为“旺旺雪饼”的干燥剂,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清凉油能活血消肿镇痛,止痒,其主要成分为薄荷脑(C10H10O),它由_____种元素组成,其摩尔质量是________,73克薄荷脑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1mol薄荷脑分子中含有__________个氢原子。
⑤ 2017年5月18日我国。我国首次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成功,消息传出,举世关注。可燃冰外观似冰,主要还有的是甲烷水合物。甲烷作为燃料,因为它具有________性。甲烷完全燃烧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下图A和B是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的微观示意图。
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He 2mol氢原子(2摩尔氢原子) N2 CO CaO + H2O=Ca(OH)2 3 146 g/mol 0.5 6.02×1024 可燃 CH4+ 2O2 CO2+2H2O 1:3
【分析】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微粒个数比,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系数之比)。
【解析】
① 2个氦原子的化学式为2He; 2摩尔H的意义表示为2mol氢原子(2摩尔氢原子)。
② 空气中的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2;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
③ 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④薄荷脑化学式为C10H10O,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由3种元素组成,其摩尔质量是146 g/mol,73克薄荷脑的物质的量是,1mol薄荷脑分子中含有6.02×1024个氢原子。
⑤甲烷作为燃料,因为它具有可燃性。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 2O2 CO2+2H2O。
⑥由微观示意图可知,A是氨气,B是氧气,C是氮气,D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点睛】
32.(2019·上海九年级期末)回顾实验室制取的实验,我们可知:研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顺序:
(1)首先研究生成该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
(2)然后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并安装实验仪器,而且一定要检查________;
(3)根据收集气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4)图中是制氧气的两套装置,按要求回答: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制得氧气后,剩余固体是氯化钾(易溶于水)和二氧化锰(难溶于水)的混合物,将它们分离后可回收使用.分离时,先将混合物放在烧杯中,加适量________并________;将所得的悬浊液进行________,可得到________;将滤液进行________,可得到________.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可选________(图A或B),原因________.
③某兴趣小组取克过氧化氢溶液在克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克.试计算:
(A)该实验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克,物质的量________摩尔.
(B)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_.
④硫化氢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实验室通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和稀硫酸混合,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化氢气体.试回答:
(A)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B)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________(图A或B);
(C)收集硫化氢气体可用________法.
【答案】装置的气密性 密度 溶解性 水 搅拌 过滤 二氧化锰 蒸发 氯化钾 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不需要加热 3.2 0.1 0.2mol
解:设过氧化氢物质的量为x。
过氧化氢物质的量为:0.2mol。 B 向上排空气
【解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并安装实验仪器,而且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气密性。
(3)根据收集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故填:密度;溶解性。
(4)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氯化钾(易溶于水)和二氧化锰(难溶于水)的混合物,将它们分离后可回收使用,分离时,先将混合物放在烧杯中,加适量水并搅拌;将所得的悬浊液进行过滤,可得到二氧化锰;将滤液进行蒸发,可得到氯化钾,
故填:;水;搅拌;过滤;二氧化锰;蒸发;氯化钾。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发生装置可选B,原因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不需要加热,故填:B;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不需要加热。
③(A)该实验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0g+3g-119.8g=3.2克,物质的量 ,故填:3.2g;0.1。
(B)设过氧化氢物质的量为x。
过氧化氢物质的量为:0.2mol。
④实验室用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制取硫化氢气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B,硫化氢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能溶于水,收集硫化氢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填:;B;向上排空气。
33.(2016·上海青浦区·九年级月考)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①下表是KNO3、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I.上表中的两种物质在40℃时,______的溶解度较大;请用相应的数据列式表示该温度是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不要求计算)。
II.请写出一种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20℃时,将20gNaCl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IV. ①从NaCl溶液中得到NaCl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
②用硫酸铜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_______(用编号表示)。
所得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答案】硝酸钾, 降低温度 68g 蒸发结晶 68g A B>C>A
【解析】
Ⅰ、在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克,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大,该温度时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Ⅱ、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Ⅲ、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将20g NaCl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50g+18g=68g;
Ⅳ、①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所以从NaCl溶液中得到NaCl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②通过分析可知,A烧杯底部有固体,所以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A,B中的溶质是40mL,C中的溶剂是20mL,A中的硫酸铜会形成硫酸铜晶体,所以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B>C>A.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题每题3分,第33题4分,共10分)
34.(2020·上海奉贤区·九年级一模)正确的方案设计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有助于达到实验目的,请分析或改进以下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及现象
分析或改进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画图表示你的改进方法:_____。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为达到实验目的,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
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证明水的组成
现象:氢气燃烧,发出_____色火焰, 瓶壁发热。
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将氯化钠换成硝酸钾;或硝酸钾换成氯化钠;或酒精换成水等 淡蓝/蓝 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内壁上有水珠,对生成的水的检验造成干扰
【解析】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需要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或细沙,否则易导致集气瓶底炸裂,改进方法如图:;
(2).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应遵循控制变量原则,对照试验间只有一个影响因素不同,为达到实验目的,如探究溶质种类的影响,改进方法是将氯化钠换成硝酸钾;或硝酸钾换成氯化钠;如探究溶剂种类的影响,改进方法是:酒精换成水,或水换成酒精;
(3). 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证明水的组成,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现象:氢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瓶壁发热。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原因是气体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内壁上有水珠,对生成的水的检验造成干扰。
35.(2020·上海闵行区·九年级一模)为探究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化学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
(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开始时的操作顺序是_____。
a.点燃B处酒精灯加热
b.检验氢气的纯度
c.打开A处活塞
(2)B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C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点燃D处尖嘴导管口的气体,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则D处的现象是_____。
(4)该实验中体现了氢气的化学性质是_____。
(5)若要计算生成铜的质量,需测定的数据是_____。
a.通入的氢气质量 b.反应前后B装置的质量
c.反应前后C装置的质量 d.反应前后D装置的质量
【答案】bca H2+CuOCu+H2O 白色固体变蓝色 CuSO4+5H2O=CuSO45H2O 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 还原性、可燃性 b
【解析】
(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用到如下顺序操作内容:检验氢气的纯度;打开A处活塞;点燃B处酒精灯加热;停止加热;关上A处活塞;
(2)B处玻璃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uO+H2Cu+H2O;无水硫酸铜吸水后变成蓝色硫酸铜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SO4+5H2O=CuSO45H2O;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点燃D处尖咀导管放出的气体,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由于燃烧放出热量会使烧杯温度升高、产生的水蒸气遇到冷而干燥的烧杯会使烧杯内壁凝结小水滴;
(4)该实验中体现了氢气具有还原性、可燃性;
(5)通入的氢气是过量的,不能作为反应数据,所以若要计算生成铜的质量,必须测定反应前后B装置的质量,再利用差量法求出生成铜的质量。
【点睛】
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氢气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36.(2019·上海九年级课时练习)碳和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请回答:
(1)金刚石和石墨是两种常见的碳单质,其物理性质相差很大的原因是________.
(2)下列是有关C、CO、CO2三种物质的说法:
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可以燃烧
②CO、CO2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④CO2能产生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⑤CO2可用来灭火,CO可用作燃料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②④⑤ d. ①③⑤
(3)以下是常用的实验装置图:
①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D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________.
②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用装置C制取气体,在反应过程中,用弹簧夹夹住导管上的橡皮管,过一会反应就会停止,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 ?
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若将CO2通入E装置未看到应有的浑浊现象,其原因是什么?______
(4)称取5g石灰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将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气体全部被吸收),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1.76g.试计算石灰石中含有杂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答案】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密度比空气小,能溶于水或能和水反应 用弹簧夹夹住导管上的橡皮管时,气体不能导出,气压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使液体和固体分离,反应停止 Ca(OH)2+CO2=CaCO3+H2O 澄清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20%
【解析】
(1)金刚石和石墨是两种常见的碳单质,其物理性质相差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碳和一氧化碳能够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②、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可用于光合作用,不能用于人工降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④能产生温室效应,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该选项说法正确;
⑤可用来灭火,可用作燃料,该选项说法正确;
(3)①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小,能溶于水或能和水反应;
②实验室用装置制取氧气时,由于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应该是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用装置制取气体,在反应过程中,用弹簧夹夹住导管上的橡皮管,过一会反应就会停止,其原因是:用弹簧夹夹住导管上的橡皮管时,气体不能导出,气压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使液体和固体分离,反应停止;
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将通入装置未看到应有的浑浊现象,其原因是澄清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4)设石灰石中含有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根据题意可以知道烧杯中增加的质量即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即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
,
,
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测试卷02-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挑战满分冲刺卷(上海沪教版),文件包含期末测试卷02原卷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挑战满分冲刺卷上海沪教版doc、期末测试卷02解析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挑战满分冲刺卷上海沪教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卷02(沪教版)(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沪教版上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g=78,6g=32,4 b、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