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同步测试题,共10页。
1.在液态水转化为冰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原子大小B.分子大小C.分子数量D.分子间隔
【答案】D
【解答】解:在液态水转化为冰的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不是原子大小、分子大小以及分子数量发生改变,故选项A、B、C错误。
故选:D。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放到水中不见了,说明蔗糖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了水中
B.从远处就能闻到香醋的气味,是因为醋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
C.湿衣服晒干了,说明衣服上的水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
D.水结冰后,冰中微粒间的距离比液态水中微粒间的距离小
【答案】D
【解答】解:
A、蔗糖分子和水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中去了; 正确;
B、构成香醋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所以远处能闻到醋味; 正确;
C、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湿衣服上水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 正确;
D、事实证明,水结冰后体积膨胀,说明冰中微粒间空隙比液态水中微粒间空隙大。不正确。
故选:D。
3.用分子的观点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状态不同B.数量不同
C.质量不同D.种类是一种还是多种
【答案】D
【解答】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所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与分子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状态、熟练、质量都无关。
故选:D。
4.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分子B.原子C.离子D.电子
【答案】A
【解答】解: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其化学性质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来保持的。
故选:A。
5.小球“〇”和“●”分别是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表示纯净物的是( )
A.B.
C.D.
【答案】C
【解答】解:A、图A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图B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图C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D、图D是一种单质和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在水中加入白糖后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1 L 大豆与 1 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C.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答案】A
【解答】解:A.在水中加入白糖后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说法正确;
B.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大豆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说法错误;
C.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说法错误;
D.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说法错误。
故选:A。
7.小明为验证“分子是运动的”,设计了四个实验。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B.
C.D.
【答案】B
【解答】解:A.氨水具有挥发性,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A能达到目的;
B.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一段时间后,无明显变化,不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故B不能达到目的;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氯化氢分子运动到了石蕊溶液中,故C能达到目的;
D.浓硝酸具有挥发性,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硝酸分子运动到了石蕊溶液中,故D能达到目的。
故选:B。
8.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加热,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有关水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D.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
【答案】B
【解答】解:A、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本身大小不变,故A错。
B、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B正确。
C、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水分子数目不变,故C错。
D、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分子的没有发生改变,故D错。
故选:B。
9.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胎压过大或过小都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安全事故。汽车爆胎的微观原因是( )
A.分子体积变大B.分子质量变大
C.分子数目变大D.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答案】D
【解答】解:汽车爆胎的微观原因是轮胎内气体受热,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变大,导致气体体积膨胀。
故选:D。
10.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棉花团由白色变成了 色,大烧杯中出现了一株美丽的铁树”。上述现象主要说明分子具有的一条基本性质是 。
(2)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答案】红;分子不断运动;加压使分子间间隔变小。
【解答】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与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接触会使酚酞变成红色,同时也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填:红;分子不断运动;
(2)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说明加压可以使分子间间隔变小,故填:加压使分子间间隔变小。
【提高篇】
11.下列事实中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
A.25m3石油气可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易干
C.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D.通电时水分子变为氧分子、氢分子
【答案】A
【解答】解:A、石油气加压后可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l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D、通电分解水时,水分子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故选:A。
12.CO与CO2在性质上不同的原因是( )
A.CO2比空气重B.分子结构不同
C.CO难溶于水D.制法不同
【答案】B
【解答】解:CO与CO2在性质上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故选:B。
13.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B.“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气凝胶冰”是一种不同于水的新物质
D.“气凝胶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水的大
【答案】D
【解答】解: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选项说法错误;
B.“气凝胶冰”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融化,选项说法错误;
C.“气凝胶冰”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并不是新物质,选项说法错误;
D.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所以“气凝胶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水的大,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4.下列瓶中微观示意图表示CO气体分子的是:(“●”表示碳原子,“〇”表示氧原子)( )
A.B.C.D.
【答案】C
【解答】解:一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所以C是正确的。
故选:C。
15.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许多古诗文。下列诗句中不能明显体现分子不断运动的是( )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答案】C
【解答】解: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其中的花草香就是构成香气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不合题意;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的臭味就是构成臭味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不合题意;
C.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是物质状态的变化,不能体现分子的运动,故符合题意;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其中梅花的香气就是由于构成梅花香气的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故不合题意。
故选:C。
16.下列现象用分子或原子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矿石能够粉碎,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空气被压入篮球中,说明分子质量小
C.体温计中水银柱受热升高,说明原子体积变小
D.将红墨水放入盛水的水杯中水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答】解:A、矿石是宏观的物质,矿石粉碎,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解释错误。
B、空气能被压入篮球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说明了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体积)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将红墨水放入盛水的水杯中水变红,是因为红墨水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17.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 )
A.水与酒精反应B.酒精与水互溶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不断运动
【答案】C
【解答】解:水和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当把二者混合以后分子之间相互穿插渗透,导致混合后的液体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
故选:C。
18.如图所示,“纳米纸“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材料,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隔
B.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C.“纳米纸”可以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排斥力没有吸引力
【答案】B
【解答】解:A、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纳米纸”只是空隙较小,故A错误;
B、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故B正确。
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D错误;
故选:B。
19.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变化
(1)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 ,
(2)固体不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 。
【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2)距离(间隔/间隙)很小。
【解答】解:(1)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2)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固体不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距离(间隔/间隙)很小。
故答为:(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2)距离(间隔/间隙)很小。
20.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干冰汽化体积变大,因为 。
(2)杯中的水敞口不断减少,因为 。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4)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 。
【答案】(1)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2)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3)分子的构成不同;(4)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解答】解:(1)干冰汽化体积变大,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2)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感悟真题】
21.(荆州•中考)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构成所有的物质
D.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答案】C
【解答】解:A.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正确;
B.分子之间有间隔,故正确;
C.并不是所有物质均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故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故正确。
故选:C。
22.(阜新•中考)下列关于“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小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小D.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B
【解答】解: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优秀同步测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同步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课时作业,文件包含22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试题含答案docx、22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试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