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8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3409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科版8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34099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科版8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8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质量,密度,重力,摩擦力,惯性和惯性定律,二力平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ρ
m
V
=
V
m
ρ
=
V
m
ρ
=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ρ
m
V
=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ρ甲
ρ乙
m
V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ρ
m
V
=
原理
7、测固体的密度:
浮在水面:
工具(量筒、水、细线)
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物体体积V=V2-V1
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
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沉入水中:
形
状
不
规
则
形状规则
工具:刻度尺
体积
质量
工具天平
: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专题《力》
一、力的概念和测量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对力的理解:(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发生力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存在。(2)有受力物体,一定有施力物体。(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且同时存在,同时消失。(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3、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或者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2)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①看清量程;
②观察分度值;
③调零,指将指针调到正对零刻线。
= 4 \* GB3 ④被测力一定要作用在挂钩上,且力的方向要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
= 5 \* GB3 ⑤等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数。
C、注意事项: = 1 \* GB3 ①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 2 \* GB3 ②使用时,要防止指针或弹簧跟测力计的外壳发生摩擦。
D、有些物理量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如弹簧测力计是用弹簧的伸长显示力的大小,这种科学方法叫“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还有:温度计、电流表、压强计等。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弹力
1、弹性形变:指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还可以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现象。
2、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
3.公式G=mg表达了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使用公式时质量m的单位一定要用kg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有:用重垂线检查墙是否竖直,或用水平仪检查表面是否水平。
5.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等。
6.物体的重心越低,物体的底面积越大,物体的稳定性就越好。
7.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如: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等。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 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 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四、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⑴两个物体互相接触;⑵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挤压;⑶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已发生相对运动。
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原理:二力平衡的条件。如图所示,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可以在同一个木板上滑动),改变压力(可以在木块上添加重物),结论是: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要保持压力相同(可以用同一个木块),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在木板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等),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的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该探究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5.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如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等)。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6、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方法: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若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
7、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8、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
(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不受力
受平衡力
合力为0
静止
匀速运动
运动状态
不变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运动状
态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4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沪科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4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沪科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物理《欧姆定律》复习提纲,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探究电流与电压,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串联电路的特点,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