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约500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它是由佛教中的干闼婆和紧那罗演化而来的神像。
    敦煌飞天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藻井、佛龛上沿和本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飞态不同,有单飞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井、佛龛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五代、宋以后的飞天,在造型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飞天的风格特点虽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选自《地理中国》)
    材料二:
    飞天形象最为匀谐最富于动势是在盛唐。这一时代的飞天,身后系着极长的飘带,有时可以长过身长的几倍。无疑地,盛唐的画技和画风曾经使这一时代的飞天生色不少,所谓“吴带当风”对于盛唐飞天的舞动美是贡献了极大力量的。
    飞天的飞动是依靠飘带,这显示了古人令人惊叹的创造才能。靠飘带飞动,比起靠双翼飞动来,有着说不尽的美学韵味。如果有双翼,飞天就不会如此美,因为那样一来,她就成了非人非鸟的怪物,这就对美有所损伤,而飘带则是人衣饰中常见的部分,由夸张飘带而带来的飞动美,使人感到亲切而圣洁;当然飘带又不等于常人的衣饰,它在飞天身上实际起了翅膀的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舞蹈素质的艺术造型,飞天用飘带比用翅膀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它是对人衣饰的一种升华,而不是仿照鸟类双翅的一种沉降,提高了美的品格,而且飘带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可以飘载在空际,它有着更高的艺术任务和更积极的美学意义。由于这些飘带的千变万化,形成内在的力感可以向任何方向去呈现,把飞天本体的力感扩展到周围的空间去,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力的世界,飞天强烈饱满的舞蹈素质正是这样取得的。蓬勃发展的盛唐舞蹈对于飞天形象的提高也是毋庸置疑的。
    飞天可以视为羽人形象的发展,它对羽人形象作了根本的改造,汰除了羽人身上的毛羽而代之以灵动飞舞的飘带。仙人毛羽变而为裙裾衣带,这在盛唐的“霓裳羽衣”一词中还留有蛛丝马迹。“霓裳羽衣”,既非毛羽,也非生活中的一般服饰。羽人是对人的神仙化,毛羽变而为羽衣,是否定之否定,但仍神仙的。
    我国飞天是华夏文化的雨露浇灌出来的。把敦煌飞天与中亚、西亚和印度飞天作一比较,就更能明飏敦煌飞天鲜明的中原特色。
    (摘编自木容《敦煌:空中的舞蹈》,《南北桥》2011年第3期)
    材料三:
    在海上丝路开通之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自神州腹地经由河西走廊,穿过敦煌,向西而去,传布世界。同时,源自西方的几大文明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输入进来。东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便在大漠荒滩上撞出一个光华灿烂的敦煌。但敦煌不是东西方文化的混合物,也不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后的呈现。它的主体是中华文化。我们可以从莫高窟壁画史清晰地看到外来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和希腊化的佛教艺术)渐次中国化的奇妙过程。而在这个主体中间还有一个具体的强有力的地域性的文化主体——西北少数民族。
    从莫高窟历史的初期看,域外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总是交替出现。中华文化这个主体的牢牢确立,是在初唐至盛唐时期。唐代文化在当时世界处于强势地位,能够成功改造乃至同化外来文化。当大唐把它的权力范围一直扩展到遥远的中亚,客观上敦煌就移向了大唐的文化中心。唐代是中原文化进入莫高窟的高潮,从儒家的入世观念到艺术审美方式,全方位地统治并改造了莫高窟的佛陀世界。对于外来的佛教来说,中国化就是文化上的同化,所以佛教的中国化和佛教艺术的中国化,都是在大唐完成的。这个中国化的结果便是敦煌样式的最终形成。
    自先秦到两汉,戎、羌、匈奴、吐蕃、党项、蒙古等多个民族,都曾轮流称霸敦煌。尽管他们各自的风习不同,但同样艰辛的生活迫使他们必备勇猛、进取、炽烈、浪漫、豪放与自由自在的气质。就是这种北方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征,形成了敦煌样式深在的文化主体。在强盛的大唐文化熔化莫高窟、进行再造的同时,西北民族把自己的精神溶液兑了进去,从而使西北民族精神气质成了敦煌的主调,形成了敦煌独一无二的冲击力和魅力。
    敦煌艺术的冲击力,首先来自那些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西北人不竭的激情。这激情在洞窟内就化为炽烈的色彩和飞动的线条,以及四壁和穹顶充满动感的形象。至于敦煌壁画上处处可见的飞天,离不开西部人对他们头顶上那个无限高远的天空的想象。再加上他们自由个性的舒展,佛教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便被他们发挥得美妙神奇,变化万端。他们还把这神佛飞翔的天空搬到洞窟里来,铺满窟顶。世界任何石窟的穹顶也没有敦煌这样灿烂华美,充满了想象。
    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其中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与文化样式。对于丝路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整体的中华文化是敦煌石窟的文化主体;对于中华文化范围内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域之间的多元交流,西北民族的精神气质是敦煌艺术的主体。只有确认这个主体及其独具的样式,我们才是真正读懂了艺术的敦煌。
    (取材于冯骥才《中国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敦煌早期的飞天发展至北魏时期,所画的范围已经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体现出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的特点。
    B. 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全都清秀﹑美丽丰圆。
    C. 飞天依靠飘带飞动,它成为一种带有强烈舞蹈素质的艺术造型,与蓬勃发展的盛唐舞蹈也不无关系。
    D. 莫高窟的四壁和穹顶灿烂华美、充满动感,这离不开西北民族不竭的激情、浪漫的想象和自由舒展的个性。
    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不同民族轮番统治敦煌,为敦煌带来各自不同的风俗文化,从而形成了敦煌样式深在的文化主体。
    B.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展现的是外来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在中国逐渐被同化的过程。
    C. 飞天如果拥有了双翼,就不会如此之美,因为那样一来,飞天就成了非人非鸟的怪物,从而缺失了美。
    D. 唐代敦煌飞天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形成了最富匀谐与动势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唐代飞天飘带美学韵味的一项是( )
    A. 飞动的飘带彰显一种舞动美 B. 升华了的飘带提高了美的品格
    C. 变化的飘带体现力的扩展美 D. 飞动的飘带起到了翅膀的作用
    4. 根据文章内容梳理飞天形象发展与演进的三个阶段并概括敦煌飞天的形象特点。
    5. 作者为什么说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其中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与文化样式”,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答案】1. B 2. D 3. B
    4. 第一阶段:北魏时期,由早期的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藻井、佛龛上沿和本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转化到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特点: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姿势优美,动感很强。
    第二阶段:隋代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特点:体型不同,脸型多样,服饰不同,飞态不同。
    第三阶段: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特点:形象最为匀谐最富于动势。

    5. 第一:敦煌艺术在唐代时,唐代文化在当时世界处于强势地位,能够成功改造乃至同化外来文化。这个中国化的结果便是敦煌样式的最终形成。
    第二:敦煌艺术是北方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征的体现,这才形成了敦煌样式深在的文化主体。
    第三:敦煌艺术对于丝路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整体的中华文化是敦煌石窟的文化主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隋代飞天……脸型全都清秀﹑美丽丰圆”表述错误。原文说“隋代飞天……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
    A.“为敦煌带来各自不同的风俗文化”错误,结合原文材料三的第三段“自先秦到两汉,戎、羌、匈奴、吐蕃、党项、蒙古等多个民族,都曾轮流称霸敦煌。尽管他们各自的风习不同,但同样艰辛的生活迫使他们必备勇猛、进取、炽烈、浪漫、豪放与自由自在的气质。就是这种北方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征,形成了敦煌样式深在的文化主体”分析,选项曲解文意,应该是共有的气质与文化特征形成了敦煌样式深在的文化主体。
    B.“外来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在中国逐渐被同化的过程”错误,文中结尾段说“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其中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与文化样式。对于丝路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整体的中华文化是敦煌石窟的文化主体;对于中华文化范围内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域之间的多元交流,西北民族的精神气质是敦煌艺术的主体。只有确认这个主体及其独具的样式,我们才是真正读懂了艺术的敦煌”,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C.“飞天如果拥有了双翼,……从而缺失了美”错误,原文材料二“如果有双翼,飞天就不会如此美,因为那样一来,她就成了非人非鸟的怪物,这就对美有所损伤”,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B.“升华了的飘带提高了美的品格”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三段为“飞天的飞动是依靠飘带,这显示了古人令人惊叹的创造才能。靠飘带飞动,比起靠双翼飞动来,有着说不尽的美学韵味。如果有双翼,飞天就不会如此美,因为那样一来,她就成了非人非鸟的怪物,这就对美有所损伤,而飘带则是人衣饰中常见的部分,由夸张飘带而带来的飞动美,使人感到亲切而圣洁;当然飘带又不等于常人的衣饰,它在飞天身上实际起了翅膀的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舞蹈素质的艺术造型,飞天用飘带比用翅膀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可见ACD均属于唐代飞天飘带美学韵味。结合该段“它是对人衣饰的一种升华,而不是仿照鸟类双翅的一种沉降,提高了美的品格”信息,可见“升华了的飘带提高了美的品格”,表述错误不属于唐代飞天飘带美学韵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能力。
    由原文材料一“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可以概括出第一阶段。
    由“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飞态不同,有单飞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可以概括出第二阶段。
    由“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历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井、佛龛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可以概括出第三阶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本题要围绕敦煌艺术的特点,以及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来回答。
    原文材料二“飞天形象最为匀谐最富于动势是在盛唐”“飞天的飞动是依靠飘带,这显示了古人令人惊叹的创造才能”,可以概括出第一点:敦煌艺术在唐代时,唐代文化在当时世界处于强势地位,能够成功改造乃至同化外来文化。这个中国化的结果便是敦煌样式的最终形成。
    原文材料三“在强盛的大唐文化熔化莫高窟、进行再造的同时,西北民族把自己的精神溶液兑了进去,从而使西北民族精神气质成了敦煌的主调,形成了敦煌独一无二的冲击力和魅力”可以概括出第二点:敦煌艺术是北方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征的体现,这才形成了敦煌样式深在的文化主体。
    原文材料三“对于丝路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整体的中华文化是敦煌石窟的文化主体;对于中华文化范围内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域之间的多元交流,西北民族的精神气质是敦煌艺术的主体”可以概括出第三点:敦煌艺术对于丝路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整体的中华文化是敦煌石窟的文化主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作者: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他像忘了自己一样,仍是朝远方的那片树林看,就像盼望着一件事情的发生。比如一个人突然走出来,比如一群鸟“哇”地一声飞起,又落下,比如里面传出一声沉闷的枪响。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54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就是有眼无珠,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头。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20岁的演员,扮演一位50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支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有福了。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条鱼”偶然流进稻田,因此与大河中的一群鱼有了不一样的命运,与农民别于城里人而扎根农村命运形成对比,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同时也为下文叙述农民进城经历以及女儿走出农村等内容作铺垫。
    B. 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此处环境描写,意在突出田间的宁静与活力,为后文他看到女儿录取通知书后的惊喜之情蓄势。
    C. 文章第③段,作者从这位农民把烟袋别到腰上的姿势看到了他的尊严,作者认为这种尊严只属于他的村庄和土地,他在城市没有感受到尊严。
    D. 文章第④段说这位农民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是因为今天的邮车上有他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虽然他与城市格格不入,但面对孩子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却也欣然接受。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喜欢用数量词凸显他语言的感染力。比如文章第②段交代,在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数量词的运用表现他生活的简单与简朴。
    B. 第三人称叙事,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将一位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呈现给读者。同时,描绘了稻田景物,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读者也带进了对农民命运的思考。
    C. ②③两段将农民回到农村的自然与上段农民在城市的感受进行对比,凸显这位农民对家乡和土地真诚的热爱,同时,希望的田野上藏着他对幸福生活的期望,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D. 文章结尾“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以景作结,使他弯腰在稻田中的身影最终定格在了读者的脑海中,意蕴深厚,令人回味。
    8. 呼应是指文章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相互关联、互相照应,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其作用。
    9.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表现作品主题。请简要分析“他”这一形象的艺术价值。
    【答案】6 C 7. A
    8. 本文多处呼应运用。如①段开头“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与①段结尾“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属于前后照应。①段开头“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与⑦段“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⑧段“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属于首尾照应。本文的题目“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与③段开头“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就属于文题照应。
    作用:能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可以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9. 文章刻画了一位扎根农村淳朴勤劳的传统农民形象,通过“进城的经历,鱼的暗示”认识到命运的不同,但是,并不鄙薄自己的命运,(他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坚守),同时,又乐见后代的命运改变,展现出他既坚守传统,又开明的特点。全文用第三人称“他”,赋予了这位农民普适性,他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经历城乡转变过程中的典型农民形象。最后一段通过作者的想象,巧妙地传达出一个时代农民的心理转变,在可以选择去向时,他选择了永远坚守大地,表达了作者对其选择的尊敬和理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与农民别于城里人而扎根农村命运形成对比,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不当,鱼儿不流进海里,与农民扎根农村是相映照的,而不是形成对比。
    B.“为后文他看到女儿录取通知书后的惊喜之情蓄势”错误,过度拔高,此处描写田埂的宁静与活力,是为了写出他在田埂上的自在、尊严,与前文在城市中未感受到尊重形成对比,突出他对乡村的依恋与爱。
    D.“是因为今天的邮车上有他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欣然接受”理解有误,原文是说“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可见他不是“欣然接受”。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数量词的运用表现他生活的简单与简朴”错误,作者用具体的数字表现农民对村庄的爱,连树的数量都记得清清楚楚,爱在细节,爱在点滴。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动作上的呼应,第一段开头“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与结尾“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相呼应,人物动作的前后呼应,让人物行动流畅自然,富有动态。
    开头句又与第七段“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最后一段“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相呼应,首尾呼应,让文章结构圆合,衔接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文章标题是“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第三段则又“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文题照应,此处描写的田埂上宁静而充满活力生机的景象,衬托出农民在乡间田野的自在安适,从而展现出他的精神内在,强调了文章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价值的能力。
    文中的农民一直在稻田里忙碌着拔稗草,辛勤劳作;他在农村感觉十分安适自在,而对城市的冷漠、猜忌感到十分反感。他的尊严都在农村和土地上,在城市则感觉不到任何尊严,这反映出他是一个扎根农村、淳朴勤劳的传统农民形象。
    当他看到那条流进稻田的鱼时,想到鱼如果不流进稻田,就可能顺着河流见到海洋,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命运,但它终究是留在了稻田;而他自己呢,本就是农村人,偶尔进城,也对城市人那种冷漠猜忌的态度十分不惯,他和那条鱼一样,都只能留在稻田,无法适应城市生活,这是就是命运。但这种命运并没有高下之分,他在乡村有着完全的尊严,坚守着自己的命运,这正是传统农民坚守土地的化身。
    但当他的女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他知道女儿可能会走向城市,虽然感到有点伤感,却并没有阻拦女儿,对于后代不再坚守,他也并不迂腐守旧地去禁锢孩子,而是“在心里替女儿高兴”,从而也可见到这位农民具有新时代开放性的特点。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这位农民心理的转变,他的命运可以改变,但他却牢牢抓住草,不愿意离开这块土地。无论是选择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其精神上的追求和足够的理由,作者对这位坚守大地的农民充分理解和尊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逞之玄孙也。休少孤贫,矫然自立。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千宋、郭之辈。
    高祖南伐,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休曰:“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擦之务,便以相委。”后从驾南行,及车驾还,幸彭城,泛舟泗水,诏在侍筵,观者荣之。
    世宗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性严明,雅长治体。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于山东,四方学士咸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休乃为设俎豆,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入为吏部郎中,迁散骑常侍,权兼选任。
    休爱才好士,多所拔擢。休聪明强济,雅善断决。幕府多事,辞讼盈几,剖判若流,殊无疑滞。加之公平清洁,甚得时谈。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单剽、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讼休德政,灵太后善之。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爱民,甚著声绩,二州怀其德泽,百姓追思之。
    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每朝廷疑议,咸取正焉。诸公咸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媢帛五百匹,赠车骑将军、尚书仆射、冀州刺史,谥文贞侯。休少而谦退,事母孝谨。及为尚书,子仲文纳丞相雍第二女,女妻领军元义长庶子秘书郎稚舒。挟恃二家,志气微改,内有自得之心,外则陵藉同列。
    (节选自《魏书·崔休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
    B. 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
    C. 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
    D. 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是起于汉代的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B. 台阁,古代官署名,汉代指尚书台,往往与公府并举,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 谥号,朝廷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或褒或贬得称号。如崔休,谥文贞侯;陶渊明,谥靖节。
    D. 长庶子,“庶”是“旁支”之意,庶子是指妾所生的儿子。长庶子指最年长的庶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休敬贤礼士,爱惜人才。他既崇敬先辈贤达,又喜欢结交年轻英才;他在兼任选拔和任用人才之职时,奖掖提拔了许多有用之才。
    B. 崔休为人磊落严肃,熟悉典章制度。他任职渤海郡期间,镇压了一批豪强恶棍,辖区内的不法之徒全部被捉拿剪除。而每当朝廷有疑难之议都征询他的意见。
    C. 崔休为上倚重,颇受礼遇。高祖幸临彭城,曾下诏让他侍筵;他经常参与高祖身边的许多活动,受到的礼遇仅次于宋、郭等人。
    D. 崔休政绩卓著,为民爱戴。他任职青州时,青州九郡千人上书朝廷赞颂他的德政;他清廉爱民,幽州、青州和冀州的百姓都怀念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
    (2)幕府多事,辞讼盈几,剖判若流,殊无疑滞
    14. 文章第五段引用诸公所言有何作用?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北海王年纪轻,不熟习政务,各种事务,便都托付给你了。
    (2)幕府中事务很多,公文和讼状堆满桌案,他办事敏捷(分析决断如同流水一般),毫不迟疑。
    14. 从侧面描写崔休熟悉典章礼仪,在处理朝廷疑义时有权威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他上任伊始就镇压了一批豪强恶棍,广泛布置耳目,辖区内不法之徒,无不被擒捉剪除,于是百姓敬畏,盜贼停止作恶,他洁身自好,率先垂范,渤海郡由此治安秩序大为好转。
    下车先戮豪猾数人,“数人”修饰“豪猾”,不能断开,排除BD。
    “广布耳目”的主语为崔休,不是“数人”。“所在”为“奸盗”的定语修饰“奸盗”不能断开,排除A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谥号,朝廷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或褒或贬得称号”错误,平民没有谥号。“靖节”是陶渊明去世后,他的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他的私谥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辖区内的不法之徒全部被捉拿剪除”错误,原文为“下车先戮豪猾数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闲”,熟悉;“百揆之务”,各种事务;“委”,托付。
    (2)题得分点有:“盈几”,堆满桌案;“若流”,如同流水一般;“殊无”,毫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句子作用,人物手法的能力
    原文“诸公咸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意思是“官员们都说:‘崔尚书提出意见的地方,我们都没有异议。’”这是朝中官员对崔休的评价,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崔休因为“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所以说话具有权威性。
    参考译文: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是御史中丞崔逞的玄孙。崔休少年时孤苦贫穷,却能发奋自立。他被荐举为秀才进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蛮一向交情很好。尚书王巍钦佩他的声望为自己的长子娶了崔休的姐姐,并接济钱财,崔家家境因此稍微好转。崔休好学,博览书史,即使在处理政务或作战的间隙,也手不释卷,他崇敬先辈贤达,喜欢结交年轻英才,经常陪侍高祖参加活动,受到的礼遇仅次于宋、郭等人。
    高祖南伐,任命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摄国家日常事务,任命崔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令崔休说:“北海王年纪轻,不熟习政务,各种事务,便都托付给你了。”后来他跟着高祖南行。等到高祖回来,幸临彭城,在泗水上泛舟,诏令崔休在筵席上陪侍,看到的人都认为崔休很荣耀。
    魏世宗初年,崔休因为弟弟亡故,祖父去世也未安葬,于是坚决请求改任渤海地方官,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同意他去渤海就职。他为人磊落而严肃,一向长于治国的纲领和体制。他上任伊始就镇压了一批豪强恶棍,广泛布置耳目,辖区内的不法之徒,无不被擒捉剪除,于是百姓敬畏,盜贼停止作恶,他洁身自好,率先垂范,渤海郡由此治安秩序大为好转。当时大儒张吾贵在山东很有名气,各地学子都尊崇仰慕他,从远方来此拜他为师的弟子常常有千余名。生徒聚集多了以后,在当地大多不被容纳(产生了许多矛盾)。崔休便为这些生徒们出资提供饮食,并召请他们以礼相待,使这些学子学完课业再回去,因此儒士们都称颂他。崔休后调入朝廷为吏部郎中,又升任散骑常侍,暂时兼任选拔和任用之职。
    崔休爱才好士,奖掖提拔了许多有用之才。崔休聪明强干,素来善于决断政务。幕府中事务很多,公文和讼状堆满桌案,他办事敏捷(分析决断如同流水一般),毫不迟疑。再加上他公平清廉,很是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他迁任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百姓单剽、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朝廷赞颂崔休的德政,灵太后表彰了他。崔休在幽州、青州任上五六年,始终为政清白、爱民如子,政绩和名声十分突出,两州的百姓缅怀和追思他的恩德。
    崔休久在台阁,熟悉典章制度与礼仪法规,每当朝廷有了疑难之议,都向他征询意见,请他指正。官员们都说:“崔尚书提出意见的地方,我们都没有异议。”崔休正光四年去世,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赐帛五百匹帮他办丧事,赠官车骑将军、尚书仆射、冀州刺史,谥号文贞侯。崔休年轻时懂得谦逊退让,侍奉母亲孝顺恭谨。等到崔休做了尚书,他的儿子崔仲文娶丞相元雍的二女儿,他的女儿嫁给了领军元义的庶出长子秘书郎元稚舒。崔休倚仗这两家贵戚,志向和情趣稍微改变了一些,内有洋洋自得之心,外则轻视和欺侮同僚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宋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一向:一晌,一会儿。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晏殊性格刚简,虽然几乎天天过着性情中的诗酒生活,但始终对人生怀有审慎的理性态度。这首《浣溪沙》即是晏殊在一次宴席之后所写下的。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盛年难再之叹,造语精警,动人心魄。
    B. 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等闲离别”一次平常的分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
    C. 本词中“落花”这一意象与晏殊另一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落花”意象特点相同。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细腻轻巧。
    D. 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度。
    16. 本词气势豪迈、格调高远,用刚健之笔写沉郁之情,请结合下片从意象选取、情感表达的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15. C 16. 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宏大、笔力厚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从自然界整体上取景,以大驭小,气象宏阔;因此有气势豪迈、格调高远之特点。
    情感抒发:“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空”“更”修饰念远、伤春,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因此可以评价为用刚健之笔写沉郁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
    C.“落花……意象特点相同。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细腻轻巧”理解错误。“落花风雨”之落花,着眼宏大,把“落花”放在“满目河山”的大背景下,意为满目的“落花”,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小,细腻轻巧。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本词气势豪迈、格调高远,用刚健之笔写沉郁之情”,要求“从意象选取、情感表达的方面加以分析”。
    从意象选取上看,下片选取“满目山河”“落花风雨”这样取景宏大的景物,“满目山河”着眼辽远,显示出诗人辽阔的胸襟,而“落花风雨”的着眼点也在整个大自然天地间,这两个意象显示出词人气势豪迈、格调高远的特点。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有了深切的人生感悟,发出珍惜眼前人决定。
    从情感表达上看,“满目山河空念远”,河山辽阔,诗人登高望远,满眼望去,却空留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一个“满目”,一个“空”,深深的强化了这种情感。下句中的“落花风雨更伤春”,“更”字,使这种情绪上升到了一个高峰,形成递进,加浓了“念远”“伤春”的感伤情绪。
    词人选取阔大的景物,格调高远,用笔刚健,抒写了沉郁之情。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歌中不乏音乐描写,比如曹操《短歌行》中,描写“______”的场面表达了招纳贤才的热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通过比喻写出了琵琶声的梗塞不畅。
    (2)如果说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误落尘网中”和“______”都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那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则表现出作者对权贵的蔑视。
    (3)“浊酒”是指酿制后较混浊的酒,古人常以“浊酒”抒发胸臆,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鼓瑟吹笙 ②. 幽咽泉流冰下难 ③. 久在樊笼里 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⑤.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瑟、笙、樊、樊、潦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______民主革命的工具,很少______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得以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被看作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是一位善感青年的激情之作。《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就像他自己在《雷雨·序》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作家从心底说出来的话,好像有种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
    《雷雨》是一个深思的青年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______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______着看戏的人们,也以同样的心情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鼓吹 顾及 踌躇满志 祈望
    B. 鼓动 涉及 踌躇满志 祈望
    C. 鼓吹 涉及 错综复杂 期望
    D. 鼓动 顾及 错综复杂 期望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艺术手法,成功地把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B. 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 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D. 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20.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18. A 19. C
    20. 比拟。赋予“情绪”以“奔涌”的动作,化抽象为具体,把“情绪”具体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雷雨》中人物情绪的剧烈波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鼓吹”:宣传提倡;吹嘘。“鼓动”:扇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
    此处语境是指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提倡民主革命的工具,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鼓吹”。
    第二空,“顾及”,照顾到;注意到。“涉及”,关涉到;牵连到。
    此处语境指话剧很少注意到艺术问题,应选“顾及”。
    第三空,“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多有褒义。“错综复杂”,许多东西交叉牵连,情况多而杂
    此处语境是指人类带着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的心情,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踌躇满志”。
    第四空,“祈望”,殷切地希望;盼望。“期望”,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
    此处语境是指我诚恳地、殷切地希望看戏的人们,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祈望”。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为中途易辙,根据话题一致性,第二个分句使用把字句,不换主语,据此排除D项。
    AB两项中“吸收和借鉴”错,语序不当,应为先“借鉴”后“吸收”。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子“《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奔涌”一词,赋予“情绪”以动作,化抽象为具体,把“情绪”具体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雷雨》中人物情绪的剧烈波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①______。在一定程度上,( ),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美对于人们的感官来说并不是无处不在的,花和果实由于有绿叶相衬,②______,更易被昆虫发现、光顾并传粉,而种子也会被鸟类散布开去。至于某些颜色、声音和形态何以能给人及动物以愉悦呢?即最简单的美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呢?这是很难搞清楚的,就如同某种气味和味道,③______?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整个自然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异
    B.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
    C. 人类社会处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
    D. 我们在变异中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美好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B 22. ①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②其色彩更为艳丽、醒目③最初是怎样使人感觉舒适呢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衔接的能力。
    语段说的是自然选择的作用,结合上句“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可知,此处强调的不是“变异”,据此排除AD;
    下一句“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中的“这”承前指代,联系下文“自然选择”“美”的话题,强调的是自然界中“美”的存在,据此排除C。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总之”可知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从前文“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可见,自然界很少有巨大突变;再从“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可见,而对于微小的变化则采用无穷无尽的方式,十分奢侈。两相对照,可概括为“自然界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
    第二空,上句“由于有绿叶相衬”是因,下句“更易被昆虫发现、光顾并传粉”是果,中间衔接的是二者的联系,强调“色彩”,据此应填“其色彩更为艳丽、醒目”。
    第三空,前文有“最简单的美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呢”,“就如同某种气味和味道”呼应“最简单的美感”,强调最初的美感产生很难搞清楚,那么此处应与“最初是如何获得的呢”相呼应,应填“最初是怎样使人感觉舒适呢”。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1年7月,河南受灾,各地各方不吝捐款捐物,鸿星尔克捐赠5000万元物资,
    本来这件事并没有引起什么水花,后来微博下的一条评论“感觉你们都要倒闭了还捐了这么多”成功引发大众共鸣,于是支持国货、支持鸿星尔克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网友们把鸿星尔克官方微博的会员充值到了一百多年后、纷纷涌入直播间热情地请主播把最贵的产品拿出来,把鸿星尔克视为“国货之光”,一时间近乎魔幻的直播间评论,成为网络上最热的梗……我们在感佩民族品牌应有的勇气与担当、国人的爱国热情的同时,也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听到了另一种声音:有人怀疑鸿星尔克诈捐,有人质疑其炒作,有人野性消费,有人跟风购买,也有人不但把鸿星尔克一抢而空,还跑去别的品牌的直播间,对主播的解释、求情置之不理,肆意谩骂主播,进行逼捐……
    一面是亢奋高涨的购买,一面是偏执、自以为正义的讨伐,大众媒体时代,情感宣泄往往较理性思考先一步占领高地,任何一个社会事件都又可能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狂欢。
    材料二:对细小的声音,要侧耳倾听;对巨大的声音,要保持质疑。
    ——伊藤诗织
    上述材料给你什么启示?结合自身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属引语式材料。
    材料一是说鸿星尔克捐资救灾引发的不同反响,如“支持国货、支持鸿星尔克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具体表现是会员充值,抢购鸿星尔克的商品,直播间评论,这些声音让我们感佩民族品牌的勇气和担当以及国人的爱国热情。同时还有“另一种声音”扑面而来:有质疑鸿星尔克,有野蛮跟风,有谩骂逼捐,这些声音展现了跟风者的不辨是非、盲目跟风的不理性。
    材料二是伊藤诗织的话,这句话充满思辨性。从前半句来看,考生需要明确“细小的声音”指什么,为什么要侧耳倾听。“细小的声音”可以指发自内心的真实诉求,可以指他人的不同意见,也可以指底层的声音,可以是师长的善意劝告,可以是社会底层弱者的呼求,可以是先知先觉者为民请命的呐喊,既然要“侧耳倾听”,那就说明这“细小的声音”对自己成长有用,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考生不仅需要点明“细小的声音”的具体所指,也需要阐明倾听的价值。从后半句来看,写作时要说清“巨大的声音”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持质疑”。
    “巨大的声音”可以是旁人对你生活的指指点点,可以是流量明星富有煽动力的洗脑,可以是集体无意识的社会舆论,可以是无可辩驳的权威话语。从“保持”一词来看,出题人是赞成对人云亦云、迷信权威等“巨大声音”进行质疑的,这种质疑的精神是推动历史前行的动力。如果缺少质疑,不敢追求真理,一个人可能丧失理性的光辉,一个民族可能会失去发展的潜力,所以考生要以一种思想的高度去看到保持质疑的积极意义。
    综合两则材料来看,材料一中盲目跟风的种种表现都属于“巨大的声音”,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质疑”。由此事件延展开来,我们要追问自己的现状,是时常随波逐流、无脑跟随还是保持清醒、理性思辨。接着需要对现状背后的缘由做深度剖析,一切的反思是为了更加明达。当我们把声音的状态还原至自然,抛却声音的大小与来由,独立思索,审慎辨析,所有的谜团都会随之解开。
    对此类材料作文题,考生绝不能简单地找寻若干个相关事例去论证这句话的正确性,而要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用你的思维带领读者一起思考,一起清醒,如此方能写出有现实意义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巨大的声音,当它们来临之时,众人都是怎样的态度?是认为声音大和多就是正确,然后盲目跟随?还是无论何时都保持质疑,慎思明辨?而当那些声音出现反转时,众人又是采取何种态度?……若是长期习惯性听信,长期的灵魂不在场,我们会不会成为巨声的提线木偶?由此表达在巨大的声音面前,保持质疑的重要性。
    考生还可以思考,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当双方的声音在权威上有云泥之别,我们是否会盲目地相信权威?是否会轻易地同情“弱者”,批判“罪犯”?这些盲目与轻易都亵渎了我们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人的本质。我们不该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迷失自我,或变成无意识的集体罪犯还自认为善良……无论何时,我们都该拥有独立的自我,明亮的精神,保持理性,追求真理。
    立意:
    1.无看众生哗然,静听流水潺湲。
    2. 保持质疑,慎思明辨。
    3. 保持理性,追求真理。




    相关试卷

    2024山东省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语文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山东省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语文无答案,共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谈谈你对文章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山东省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语文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山东省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语文无答案,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谈谈你对文章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语文试题及答案,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