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全国通用 高中语文 二轮专题课件
全国通用高中语文二轮专题《第二部分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高中语文二轮专题《第二部分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解读,核心素养聚焦,解题能力提升,“双一流”名校冲刺,古代诗歌阅读指导,必备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语文】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考情解读
考情解读
续表
考情解读
续表
考情解读
续表
考情解读
核心素养聚焦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解题能力提升
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考点4 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双一流”名校冲刺
命题方向1 多考点综合(客观题)
命题方向2 比较鉴赏性试题
核心素养聚焦
一、读作品信息 1.读标题。诗歌标题暗含着许多重要信息,如一首诗的标题为“题许道宁画”,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而题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2.看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有时考生不太熟悉高考题中的古代诗歌的作者,所以平时做题碰到不熟悉的作者时,要注意了解其生平,并积累记忆。 3.读注释。借助注释扫清阅读障碍,也可借助注释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二、读题目选项 通读选项,提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有以下特点:①一般是按照顺序对诗歌逐句解读或由局部到整体解读,仅有个别选项会聚焦于诗歌的某一点进行多角度解读;②信息量大,往往囊括对诗歌情感、内容、主旨、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赏析;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一般只是在细节上设错,因此,可先默认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借此大致疏通诗歌内容,再逐项斟酌,在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的情况下排除错误项。
三、读诗歌正文 1.读懂“诗家语”,准确理解句意。 读懂诗歌,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诗歌语言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词语省略、语意具有跳跃性等。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逻辑,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即“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但是按诗中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画面中心移到了“浣女”“渔舟”上。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2.抓意象,体悟意境。找出诗歌中写景、写物或写人的名词,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找出这些名词前后的动词或形容词,把握诗歌营造的氛围。如2019年全国卷Ⅰ,在《题许道宁画》中,颈联描写的意象是“众木”和“孤云”,一个“晚”字点明了苍茫暮色,而“不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孤云”在暮色中自由飘浮,还未归去的情态,这是作者赏画时的主观感受。 3.抓关键句,把握主旨情感。大部分诗歌的结构是起承转合,所以考生要特别关注诗歌的首句(联)、尾句(联)。常见的律诗四联八句,通常是首联、尾联表达主旨情感,颔联、颈联展示作者的艺术才华。把握诗歌的关键句,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如2019
年全国卷Ⅰ,在《题许道宁画》中,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之风。 结合“有佳句”“吟断”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纵使吟尽心中所想也觉得不合画意,极赞画之神妙。 四、要善于展开想象与联想 古代诗歌跟考生有较长的时空距离,加之古代诗歌的语言普遍凝练、跳跃、含蓄。因此,考生阅读时只有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与联想,才能进入诗歌情景,感知作者情感。
真题解读[2020全国卷Ⅲ,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 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阅读指导 一、读作品信息 1.读标题。“苦笋”,意为苦涩之笋。诗歌以笋为歌咏对象,意在托物言志或者借物抒怀。 2.看作者。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有政治抱负,满腔政治热情。爱国情绪融入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创作的作品里。 3.读注释。从注释看,魏征的典故在诗中应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细加揣摩。 二、读题目选项 对照诗歌原文读选项,能大致疏通诗歌内容,为下一步准确理解诗句含意奠定基础。
三、读诗歌正文 1.读懂“诗家语”,准确理解句意。作者用“骈头脱襁白玉婴”喻笋,语意跳跃。“与生俱生”,意为与生俱来,不断成长。“干霄”,意为冲入云霄。 2.抓意象,体悟意境。诗中“苦笋”这一意象的特征有两点:“耿介”“苦节”。这样苦笋就有了人格化的意味,和魏征这个人物形象融合在一起。 3.抓关键句,把握主旨情感。“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这两句是全诗思想集中处,作者从苦笋想到了人才养成这样一个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应考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题干要求选择“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可知本题选项主要是对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理解和赏析。 (二)读懂选项内容 分析各项内容,看其分别是对诗歌哪一方面内容的分析鉴赏,并标注分析的关键点,以备下一步的对比。 本题A项考查对诗歌语句内容的理解,B项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赏析,C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项考查对全诗主旨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
(三)原文对照,判断正误 选项中的设错点可以是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等,因此要仔细比对,看选项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是否有所依据,找不到依据的地方可能是设错点。 A项,诗人看到盘中(藜藿盘中)摆放的一对(骈头)剥去外皮(脱襁)的竹笋,洁白鲜嫩(白玉婴),不禁眼前一亮(忽眼明)。 B项,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苦节乃与生俱生),又有所引申(极知耿介种性别),使苦笋人格化(这里达到了物象与人物形象融合的境界)。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诗人认为苦笋长成后就具备了如魏征一样的美好品质,应该静待其成长,告诫孩子们不要在苦笋娇嫩时就过多拔出来。选项理解错误)。 D项,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人才自古要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放使干霄),也要经受风雨磨炼(战风雨)。答案 C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应考思路(一)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要求分析苦笋与魏征的相似之处,咏物诗以物写人,考生要注意诗歌中能够体现人与物相联系的内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二)辨明答题方向 题干要求找出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即要求联系魏征的性格特点对苦笋形象进行具体分析。魏征是著名的谏臣,以“犯颜直谏”著称,常被认为“言行无礼”,而魏征令人难以接受的言行犹如苦笋并不适口的滋味。从“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来看,苦笋具有“耿介”“苦节”的特点,这与魏征刚直方正的品格相似,应该得到众人的认可。
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考点4 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 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能力提升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考查题型上看,以主观题为主,也可以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9年全国卷Ⅲ第14题A项“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2018年全国卷Ⅲ第14题C项“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续表
考向1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即主人公形象。一种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往往就是作者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涉及对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的概括、人物形象心理状态的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的概括和分析等。
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续表
续表
续表
典例1[2017全国卷Ⅱ,15,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既要联系诗意、相关背景,还要参考诗人一贯的性情。首联点题,写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而且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只是暂时分离。“那因远适更沾巾”巧妙化用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明一向乐观旷达的诗人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作儿女之态。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典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 帝【注】杜 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 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诗歌尾联中的寡妇是怎样的形象?她在诗歌中有何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该题有两问,对于第一问“诗歌尾联中的寡妇是怎样的形象?”,考生需要简明概括;对于第二问“她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考生则需要具体分析。第一问,由尾句“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等描写可以概括出寡妇孤苦无依、生活艰辛、受尽盘剥的形象。第二问,分析寡妇的形象,要将其置于战乱这一社会背景之下。“千家今有百家存”,社会凄凉萧索、满目疮痍。她的丈夫或许死于战乱,其生活之困苦、心境之悲凉不言而喻,但是她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与救助,反而需要面对官府严苛的赋税,尽管她苦苦地诉说哀求,还是被搜刮殆尽,她是“恸哭秋原”上苦难者的代表。这反映了百姓生
生活的艰辛、官府的残酷无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府不体恤民情的暴行的批判和对苦难百姓的同情。答案 形象:诗中的寡妇是一位孤苦无依、生活艰辛、命运悲苦、历经战乱、深受残酷压迫的妇女形象。作用:①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艰辛;②揭露了官府残酷剥削百姓的黑暗现实;③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方法点拨 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作用 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诗人的形象。③有人认为,这首诗歌的主人公是“……”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④比较两首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第二步,分析文本。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第三步,指明作用。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参考句式】这首诗歌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群)( )的形象。诗歌通过( )(如语言、手法、内容等),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 )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
考向2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中具有特定内涵的物象。既指古代诗歌里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松、竹、梅等,也指被作者临时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或某种人格精神的事物,作者往往通过描写这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要求考生通过分析事物的特点,探求它所象征的人格特征以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 山 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样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确定描写物象特征的诗句。本诗后六句均为描写山泉的句子。其次,抓住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把握物象的外在特征,由表及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三、四两句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描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最后两句“恬淡”“无人见”“长自清”等,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的情感要根据最后两句并结合山泉的形象来把握。诗歌的最后两句既体现了山泉的品格,也是诗人自我情怀的抒发。答案 ①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②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方法点拨 把握物象寓意,体会思想情感 1.熟记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物象及其寓意。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等,都与愁苦有关;寒蝉,象征高洁清廉、清高自守、凄切悲凉;月亮,象征家国之思、行旅之愁;等等。当然,有些物象表达的意思不固定,考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考生要抓住诗歌中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或诗(词)句,包括形态、色泽等,以及描写物象所用词语或诗(词)句的感情色彩,由表及里,把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挖掘出来。
3.结合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分析物象蕴含的意义与情感。从人与物一体的角度体会事物形象象征的某种操守或情感、某种向往或追求。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作者借描写事物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或表现的寓意。如[2018全国卷Ⅱ,15],“酒”在诗中两次出现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感,烘托了诗歌的气氛。
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设问方式】①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②诗歌中的语句体现了××(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③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答题步骤】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的主要物象的外在特点。第二步,结合诗(词)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挖掘出物象内在的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第三步,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托之情。【参考句式】诗歌中的( )具有( )的特点,作者借此形象表达(或“抒发”)了( )的情感(或“追求”)。
考向3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既有承载主观感情的单个景物形象(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成的意境。
命题角度1 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意境氛围
必备知识正确理解意象与意境 意象: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歌意象是“情”与“景”的交融,“心”与“物”的呼应,作者将主观情思寄托于客观事物,将抽象的感情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使之成为情景交融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如“落花”“冷月”等。 意境:一般来说,意境就是作品中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浸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生活画面,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
种艺术境界。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孤帆远影”、水天漫漫,透露出友人离去后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作者对友人真挚深沉的情感。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于外部环境)、“心境”(侧重于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来替代它。 鉴赏诗歌的意象,主要考查对意象的识别、意象特点的概括、意象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等。鉴赏诗歌的意境,主要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和对意境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等。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齐州送祖三王 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准确感受意境氛围的能力。“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主要选用了“寒天”“远山”“暮日”“长河”四个意象,就景物本身而言,“天”“山”“日”“河”给人以高远、辽阔之感,经诗人以“寒”“远”“暮”“长”等词修饰之后,使画面更显幽静苍茫,联系“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这幽静苍茫之境,更增加了诗人的空虚、落寞之感。答案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主要选用了“寒天”“远山”“暮日”“长河”四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幽静苍茫的日暮惜别画面,表现了诗人的空虚、落寞之情以及缭乱的心绪。
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设问方式】①诗歌的“×××××”一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③诗歌重点描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答题步骤】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形象(意象)。筛选的标准一般是能够体现诗歌整体风貌或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
第二步,根据意象里的修饰词,概括画面的特点、营造的氛围。第三步,根据相关字词和句子,概括季节(时间)、事物、人物等画面内容。第四步,根据意象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画面蕴含的思想情感。【参考句式】本诗歌通过××××(景物),描绘出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的感情)。
命题角度2 分析景物特征,感悟情景关系
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典例5[2016全国卷Ⅰ,8,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主要描写了“汉江”这一景物。“回万里”写其曲折绵延,“九龙盘”以比喻手法写其盘踞大地的宏大气势,“横溃豁”生动有力地表现了长江四溢、泛滥之浩瀚,“飞汛湍”表现其急速奔涌之磅礴。这里写汉江水壮阔的气势,与诗歌所歌颂的盛唐国力是相对应的,因此作者着力刻画汉江的用意是为下文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方法点拨 分析景物,体会情感 1.分析景物形象,描摹图景。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述画面时可采用“描绘了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见的体现氛围特点的词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概括的词语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根据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答题时不仅要说明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还要答出情感产生的原因。当然,还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考生只需要提炼出具体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
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设问方式】①某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②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该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主要意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场景、画面。第二步,概括出这种画面呈现的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参考句式】这首诗歌描写了( )的景象,构成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 )的氛围,从而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或“主人公”)( )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
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常见题型。 从考查题型上看,这类题目既可以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14题D项:“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续表
考向1 品味“炼字”之妙
必备知识 炼字,即锤炼词语,指作者经过反复琢磨,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品味“炼字”,就是品味诗(词)中用得好的字词所蕴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深刻的表意效果。
一般来说,古代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以下词类:
续表
续表
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 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名谢朓,字玄晖,南齐著名诗人。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这里侧重考查炼字。很明显,颔联中两个动词“摇”“滴”用得好,答题时可以结合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从动词表达效果的角度具体分析。“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两句中,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的感觉是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月亮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来似的。“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等景物情态显现,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
答案 “摇”“滴”二字用得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觉得城好似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的。“摇”“滴”二字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方法点拨 赏析“炼字”效果的四个角度 1.看字词是否传神。“传神”就是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简洁、鲜明生动等特点。要特别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赏析。在鉴赏字词时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字词所蕴含的意义,进而体会字词在全句或整篇诗歌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表情”就是分析字词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造境”就是利用字词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歌一般都比较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诗歌创造出美好的意境。
4.看字词是否显性。“显性”就是分析诗歌中的字词所凸显的人物的性格特征。赏析叙事类、写人类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特别是与人和物相关的动词、形容词等,考生要注意其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效果。
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的“炼字”【设问方式】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②比较这个字与另一个字,用哪一个更好?为什么?③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为什么?④某字是全诗(词)的关键字,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其关键字之说?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释本义。即解释关键字词的含义,辨清词性,分清虚实,理解关键字词的本来意思。
第二步,描景象。即将关键字词放在诗(词)句中,联系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展开想象再现诗(词)句描绘的情景或景象。第三步,点作用。即分析关键字词的使用对表现对象所起的作用,或产生的艺术效果。第四步,表感情。即分析关键字词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情感。【参考句式】××用得最好[××是本诗(词)的诗(词)眼]。……[解释此字词在诗(词)中的含义],它运用了……的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景、物、人)的形象,描绘出一幅……的画面,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
考向2 赏析“炼句”之美
赏析“炼句”就是品味诗(词)中的关键句子,分析其在全诗(词)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高考对炼句的考查多是要求考生理解诗(词)中某一句的含意,赏析其表达效果或精妙之处,而且常常与全诗(词)的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
典例7[2017全国卷Ⅰ,15,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解析 本题从炼句的角度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句子的妙处需要从表现手法及其表达内容等角度思考。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下笔春蚕食叶声”写出了考生答卷的情形:考生奋笔疾书,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明确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用“春蚕食叶”寓指考生的成长,也表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方法点拨 鉴赏古代诗歌“炼句”题的四个角度 1.从内容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考生在赏析诗歌句子时要注重对句子中关键字词的理解,把握句子的内容。通过句子表现的意境或情境,发掘句子的深层内涵。2.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句子。有的句子是倒装句,体现错位的美;有的句子是对仗句,体现整饬的美;有的句子是互文句,体现开合的美。另外,还有的句子使用了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及叠词,让诗歌在表情达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句子。在赏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时,要指出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分析其作用,指出其效果。
4.从所在位置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句一般有开篇点题,引领全文,奠定基调等作用;中间句的作用一般是承前启后,渲染氛围等;尾句有总结诗歌,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达情感等作用。
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的“炼句”【设问方式】①结合全诗(词),简要分析某句(某联)的妙处。②某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③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④某版本将某句写作“……”,请结合全诗(词),比较哪句更好,并说明理由。【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诗(词)句的意思或描写的意境,把握其内容、情感。第二步,抓住突出的一点(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等)进行简析,分析表达效果。
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参考句式】诗(词)句运用×××的手法(注意从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等角度赏析),写出了×××的景象(人物特点、物象特点等),表达(或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或情操)。
考向3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常常是在题目中引用后人的点评,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句子进行分析。有时还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让考生明确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的差异。
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九种常见的语言风格
续表
续表
续表
典例8[2019全国卷Ⅲ,15,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侧重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明确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用典精当;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结构相同,平仄相对,音律和谐,同一结构位置没有重复使用的字或词,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整。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本题选取了原诗的前八句。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
现手法,如一、二句的“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的“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父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流畅清新。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方法点拨 赏析语言风格的方法 1.熟悉语言风格的典型用语。如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朦胧晦涩、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等。高考对语言风格的考查不会脱离文本,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有时还要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因此考生一定不能单纯记忆一些语言风格的典型用语,而要结合语境去感受,尤其要将语言风格与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具体内容相结合。2.赏析语言风格要结合具体特点。语言风格常常体现在用词、句式等方面。用词方面常见的考查点有叠词、数量词等特殊词
汇,考生要熟悉它们的使用效果。句式方面常见的考查点有倒装句等,起到强调的作用。另外要结合内容具体赏析。3.分清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的区别。语言风格更倾向于遣词造句的整体赏析,而表达特色更侧重于角度、位置变化,表达技巧的运用等。
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特色【设问方式】①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②与×××相比,这首诗(词)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③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④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特色。即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清新明丽、雄浑豪放、婉约细腻、幽默活泼等。
第二步,析文本。即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可从手法、意象、意境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析效果。即指出这样的语言特色对表现诗歌的内容或感情有怎样的效果。【参考句式】本诗(词)的语言具有( )的特点,本诗(词)通过( )的描写(或刻画、运用),写出了( )(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是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题型,主要从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方面命题。 从考查题型上看,以主观题为主,也可以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9年全国卷Ⅱ第14题B项:“‘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设题角度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考向1 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高考考查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拟、用典等,多与对具体词语和诗歌句子的赏析结合在一起考查。或是要求判断所用修辞手法的正误;或是结合词句,分析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指出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必备知识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典例9[2016山东,14(1),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从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主要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方法点拨 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几个要点 1.了解修辞手法的特点。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三类:①描绘组,如比喻、比拟、夸张等;②布置组,如排比、对偶、顶真等;③表达组,如反问、双关、反复等。这些修辞手法在语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考生必须掌握这方面的相关知识。2.了解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在具体的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或者运用修辞手法产生的表达效果,一定是该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某一个方面。3.根据题目,具体分析。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运用,不能仅仅指出“是
什么修辞手法”,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其在内容或表达情感上的效果。4.注意修辞手法的“套用”现象。如有的诗歌句子中既有比喻又有夸张,布置组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组的修辞手法出现在同一句子中。
答题思路 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设问方式】①这首诗(词)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某一诗(词)句进行赏析。【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古代诗歌使用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等,而诗(词)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析运用。结合具体诗(词)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词)句中是怎样具
体运用的。第三步,赏效果。从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句式】这首诗(词)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通过(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突出了( )(作用、效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考向2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高考中考查较多的是描写和抒情,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从辨析的角度进行考查。以问答题形式命题时常常是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综合考查,或对某一描写方式、抒情方式的具体赏析。
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等。例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往事。
2.描写
续表
续表
续表
3.抒情
续表
4.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发表意见。如:2020年全国卷Ⅲ,在《苦笋》中,“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两句,通过议论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典例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凤林寺西岭孟浩然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调轻快。B.颔联描写了雾霭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C.颈联对仗工稳,借景抒情,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意款洽,逸兴遄飞。D.本诗叙述诗人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对诗歌表达方式及诗歌内容的分析。分析诗歌的题目以及诗歌的内容,考生可以看出此诗叙述了诗人与友人游山、玩水、品酒、歌咏之乐事。A项,首联点题,点出春游之事,“共喜”等词清新、轻快。B项,颔联是对山中景色的描写,从“烟容”“远树”“春色”“幽山”等关键词可知,此联描写的是游凤林寺西岭的具体内容。且这次春游正当良辰美景,所以诗人心情极好,移情于景,于是满目青山,一片明丽。C项,颈联中的“壶酒”“琴歌”是诗人同友人游玩时发生的乐事——品酒、歌咏,“朋情洽”“野兴闲”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所以C项中的“借景抒情”理解错误。D项,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诗人与友人春游之事,意境清幽,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诗人与友人春游之事,意境清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答案 C
典例11[2017天津,14(3),3分]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 湖 恬 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 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 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 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 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诗歌中景、情、意之间的关系。考生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构思。本题既考查了表现手法,又考查了篇章构思。首先要弄清诗句的意思。尾联是写期待在夜深之时,还能够像这样在恬亭流连不去,在秋风斜月之际垂钓而回。然后再分析其中所用的艺术手法。从表现手法上看,尾联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呈现出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因此是虚写;而且尾联描写的是一个画面,融入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因此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篇章构思上看,因为此句在结尾,且又是写景,所以是以景结情。最后结合诗人的情感来分析答题即可。
答案 ①虚写。“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方法点拨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方式的四个要点 1.大处着眼,明确表达方式。即从整体上看,诗歌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抒情、描写,还是议论。一般来说,叙事诗(词)常用记叙和描写,抒情诗(词)常用描写和抒情,哲理诗(词)常用记叙和议论。一首诗(词)往往用到不止一种表达方式,考生在做题时,要逐句分析,避免遗漏,并注意先后顺序。2.小处入手,看具体的表达方式。具体的表达方式,主要指抒情和描写。根据掌握的常见的描写方式和抒情方式的种类,判断题目所要分析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哪种或哪些方面。3.注意审题,寻找对应点。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技巧,就应在诗歌中找到
具体的对应点。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考生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技巧,考生应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表达技巧来作答。4.掌握解题思维,逐层分析。对于命题比较宽泛的题目,最重要的就是要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篇章构思四个方面,解题时要有条理地逐层分析。
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设问方式】①诗歌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技巧),请指出其中的一种并结合相关诗(词)句简要分析。②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词)作简要分析。③请从“……”角度赏析这首诗(词)。④在表达技巧的运用方面,这两首诗(词)有哪些相同点?【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艺术手法)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参考句式】这首诗(词)运用了( )的手法,通过( )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写出了( )(分析作用、效果),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
考向3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主要指诗歌情感与主旨的呈现方式,主要指衬托、比兴、对比、象征、渲染、想象等。一般来说,除了明确要求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题目外,有的题目即使没有明确点明考查表现手法,考生在答题时也要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比如对字句的赏析题就涉及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典例12[2018浙江,20,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 王 昌 龄李 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柳永的《雨霖铃》,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然后结合本诗具体分析。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一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方法点拨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要点 1.确定所用手法。首先,审读题干,确定是考查广义的表现手法还是狭义的表现手法。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至少应答两种。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一两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即可。然后,在宏观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明确所考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定与诗歌抒发的主要情感、凸显的诗歌主旨密切相关。2.恰当运用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的名称,还包括其表达效
果和作用的一些固定说法。使用鉴赏术语既能够体现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又能使答案语言准确、生动。3.关注表达效果。辨明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即使命题者从局部设题,考生也应与诗歌主旨、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联系起来考虑。
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设问方式】①结合诗(词)句说明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②作者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③诗(词)中运用了×××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词)句进行赏析。【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通读整首诗(词),把握关键语句,找出这首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释运用。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第三步,析作用。答出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产生的效果。【参考句式】本诗(词)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通过( )的描写(结合语句具体分析),突出了( )(分析作用、效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考向4 鉴赏诗歌的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起承转合、以小见大、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对于提高诗歌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常见的篇章结构
续表
续表
典例13[2019全国卷Ⅱ,15,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然后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里阵阵风吹木叶声传来。在情感表达方面,诗人用渔翁雨中垂钓、大雁夜风中飞翔两个场景表现了自己不卑不亢、胸怀远志的形象,是情感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在结构安排方面,这两句和其他诗句卓然不同,在直陈式的叙述中插入两句场景描写,舒缓节奏,使诗歌变得婉转从容。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方法点拨 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整体脉络 1.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等);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2.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例如问开篇诗歌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问诗歌中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舒缓节奏等。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答题思路 鉴赏古代诗歌的构思立意【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歌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②这首诗歌开篇(结尾)有什么特点?③“……”和“……”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联系?④这首诗歌的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等)。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第三步,析作用。点明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参考句式】这首诗歌具有( )的特点,通过( )的描写(结合诗歌句子具体分析这种特点),写出了( )(分析作用、效果)。
考点4 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向1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主观题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分析思想感情,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15题“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019年天津卷第14(3)题“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二是体会情感变化,如2016年山东卷第14(2)题“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典例14[2020全国卷Ⅰ,15,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命题角度1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题目问的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通过诗句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倾向。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皮日休的和诗,而皮日休正患病在家,因此诗歌应蕴含对友人的宽慰。从首联来看,对于不能和友人相会,作者是遗憾的;从诗歌尾联中“但医”“不怕”来看,作者期盼友人病愈,并且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方法点拨 全面分析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八个要点1.看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类试题的“要害”。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一个“送”字便透露了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含的是怀古伤今之情。2.看作者。通过了解作者可以确定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风格、生平遭际、思想主张等,这些都影响着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了解苏轼在政治上的失意与他的远大抱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该词中表达出来的豁达与豪迈。
3.看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4.看注释。诗歌中的注释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③介绍相关句子,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④介绍他人对诗歌的评价,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5.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作者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揭示得清清楚楚。6.抓住关键句。关键句指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
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悲”为作者的心情,“秋”“作客”是悲的原因,这一句表明了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的伤感。7.看意象。如: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考生平时备考时应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这样,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8.看表达技巧。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表达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托物言志、象征等。因此,把握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
答题思路 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比较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④某一意象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
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条阐释。【参考句式】这首诗(词)通过( )的描写(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命题角度2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典例15[2016山东,14(2),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诗歌原文见【考点帮】【典例9】诗歌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要从作品整体入手。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一句,因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者的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答案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方法点拨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的两个要点1.梳理情感脉络,划分内容层次。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诗歌的层次。 可关注诗歌所写的时间段,以不同的时间段给诗歌划分层次。2.理解诗歌句子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根据不同层次的内容,体会每一层次、每一节点(具体到每一句)中作者微妙的情感。将这些微妙的情感贯串起来,即可把握作者的情感波动情况,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考向2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还指作者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 所谓“分析评价”,即在把握相关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这些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对别人的评价作何理解,认识是否全面,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评价时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典例16[2019全国卷Ⅰ,15,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说明尾联的含意,可以通过关键词来分析。“此中”指这幅画;“佳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画中景喻为有深蕴的“佳句”,说明画中蕴含着诗意。“吟断”指吟尽,“相关”即彼此关联,意思是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有佳句”“吟断”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纵使吟尽心中所想也觉得不合画意,这幅画能令人玩味不已。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方法点拨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5个要点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2.体悟要深入。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3.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诗歌的内容。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
用诗歌中的相关语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诗歌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4.归纳要全面。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5.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狭隘。
答题思路 分析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予以分析。②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歌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第一步,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某人对诗歌的评价,评价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步,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相应的分析。【参考句式】这首诗歌写了( )(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写出了( )(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某人对诗歌的评价分析作用)。
“双一流”名校冲刺
命题方向1 多考点综合(客观题)
例1[2019全国卷Ⅲ,14,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诗歌原文见 【考点帮】【典例8】诗歌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是对一、二句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冈头花草新发,燕子穿梭飞舞,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B项,是对三、四句主要内容的理解。“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而不是描写田埂。C项,是对五、六句主要内容的理解。“白纻裙”“绿蓑衣”色彩鲜明,朴素和谐。D项,是对七、八句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分析。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齐唱”“嘤咛”展现了农人劳作时的欢乐气氛。答案 B
难点指津 客观题常见设题陷阱和解题方法1.设题陷阱古代诗歌阅读的客观题错误选项的命制有以下几种类型:(1)内容理解方面:①诗歌句子的意思理解有误。如2019年全国卷Ⅲ第14题B项将“望如线”理解成“蜿蜒起伏,时隐时现”。②关键词理解错误。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14题B项对“屈穷”理解错误。③内容顺序颠倒。④现实与想象不分,现在与未来不分。(2)鉴赏方面:①意象梳理不全,意境定位不准确。②物象意义分析错误。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14题B项对“衔枚”理解有误。③人物的身份定位、性格概括、情感表达等出错。④抒情主体不清,情感分析有误。⑤分析作者的
观点态度时褒贬倒置,忽视背景,说法绝对。⑥胡乱联系,如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2.解题方法(1)审题干,明要求。选项可能是对某一联或某一点的分析,也可能是对整首诗歌的理解,做题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2)析选项,抓关键。即分析选项的考查点,看其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还是对诗歌的情感态度的分析鉴赏,并标注分析的关键点,以备下一步的对比。(3)细比对,找错端。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的表述、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对表达技巧的鉴赏等都要有所依据,找不到依据的点就有可能是设错点。
命题方向2 比较鉴赏性试题
比较鉴赏性试题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要求对其内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例2 [2020浙江,20,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秋 江 送 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 柴 侍 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两首诗的后两句各自的意义,即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水”“山”,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成了两地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最后,抒情方式上,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
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抒情手法,比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答案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难点指津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性试题的常见失误与应对策略1.常见失误(1)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只对其中一首诗歌进行分析评价。(2)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3)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2.应对策略(1)审清题干,从大处着眼。①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是指能引导、限定作答方向(角度)和范围的词语。试题常要求从诗歌的整体或局部的描写角度、抒情手法、
所用技巧、语言特色等作比较。②树立整体意识。所谓整体意识是指在作答时不能顾此失彼。③注意诗歌的隐性信息。对比的两首诗歌,对比点有时不明显,有些信息如时间、地点等需要仔细思考后才能得出。(2)注重模式,规范作答。规范作答即根据题干或分值,看清步骤,分点作答。诗歌比较阅读的常见题型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求差异”,此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①甲诗歌……(方式或内容),②而乙诗歌……(方式或内容)。一类是“求异同”,此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先“同”后“异”,通常“同”的方面较为明显,可用一两句话概括;“异”的方面作答模式同第一类。
考情回顾 1.[2019全国卷Ⅲ,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2.[2018全国卷Ⅲ,14(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3.[2017北京,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4.[2016全国卷Ⅲ,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命题方向3 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的设问方式一般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你同意谁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有两种表达方式,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例3[2016全国卷Ⅲ,8,5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内宴奉诏作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炼字,不论持哪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若认为“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若认为“弱”“昏”两字好,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臂弱”“眼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难点指津 开放性试题常见失误与应对策略1.常见失误1.常见失误(1)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理解诗歌,凭空作答,常常出现答非所问、不着边际、不能切中要害等现象。(2)阐明理由时或不得要领,或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歌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表明观点没有深入分析。(3)答题时不考虑诗歌的内涵,只是从诗歌的表面意思来考虑,造成答题存在片面性。
2.应对策略(1)分析问题提问的角度。开放性试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理解的多义性,二是艺术手法的多样化。主题理解方面,要善于从诗歌中捕捉关键信息,知人论世,对诗歌主题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艺术手法方面,出题范围较广泛,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2)找准切入点。开放性试题也是与诗歌内容紧密相关的,找准问题与诗歌的关联点是关键。大多数情况下可顺应题干表述的观点,但也要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仔细辨别。(3)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隔靴搔痒,空洞说教。
考情回顾 1.[2018全国卷Ⅲ,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2.[2016天津,14(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向分析,答案A,答案B,4语境角度,人的孤苦等,③词类活用现象,“下”,日长简仲咸①,临江仙①,思想情感的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向分析,答案A,答案B,4语境角度,人的孤苦等,③词类活用现象,“下”,日长简仲咸①,临江仙①,思想情感的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6.3.4 (含详解),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