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第一次质检生物试卷(一模)_(带答案解析).docx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第一次质检生物试卷(一模)_(带答案解析).docx,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第一次质检生物试卷(一模)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 单选题(共20题)
1. 下列有关蓝细菌和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生物细胞内多肽链合成后都需要在内质网上加工
B.两种生物分裂增殖时细胞内都发生染色体规律性变化
C.两种生物细胞内都存在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
D.前者细胞内能进行光合作用,后者细胞内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2. 用橡皮泥及牙签构建生物膜模型,搭建了1、2、3三种结构模型,4代表糖链,5代表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在构建生物膜模型时作为基本骨架
B.5在构建生物膜模型时分布具有不对称性
C.构建线粒体模型时内膜需要的2和5比外膜多
D.在构建细胞膜模型时4可与2两侧的5结合
3. 细胞代谢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快速有序的进行,离不开酶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活性是酶的固有特性,不受其它物质的调节
B.酶的专一性是细胞内物质代谢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C.酶的高效性确保了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快速进行
D.酶的催化作用使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也能快速有序的进行
4. 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蛋白质对跨膜运输的物质具有高度选择性
B.该蛋白质通过结构改变以实现物质跨膜转运
C.该蛋白运输速率与膜内外葡萄糖浓度差有关
D.该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需要ATP提供能量
5. 未晒干的小麦堆积后会发霉发热,下列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过程仍有有机物输入,故小麦中有机物含量会增加
B.小麦种子在晒干的过程中自由水大量转化为结合水
C.发热是由于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大量热能造成的
D.发霉是由于小麦未晒干导致淀粉在水中变质造成的
6. 关于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借助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B.叶绿体内众多的基粒和类囊体极大地扩展了受光面积
C.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都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D.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固定CO2时需要利用光能
7. 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没有与靶细胞建立连接的原始神经元会发生凋亡,这与靶细胞分泌的一种存活因子有关,当存活因子与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以调控Bel-2基因表达产生Bel-2蛋白(抑制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Rel-2基因可直接抑制原始神经元凋亡
B.Bel-2基因的表达维受存活因子的影响
C.靶细胞中没有B1-2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
D.存活因子定向运输给原始神经元细胞
8.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实验流程是:标记T,噬菌体→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实验分两组:第一组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第二组实验用32P标记噬菌体。若赫尔希和蔡斯的假设是: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DNA未进入,蛋白质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则支持该假设的预期结果是( )
选项
第一组的放射性
第二组的放射性
上清液
沉淀物
子代噬菌体
上清液
沉淀物
子代噬菌体
A
高
低
有
低
高
无
B
低
高
有
高
低
无
C
高
低
无
低
高
有
D
低
高
无
高
低
有
A.A B.B C.C D.D
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寄生在肝细胞中的一种单链RNA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CV利用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和原料合成子代病毒
B.HCV的基因组是由其RNA上核糖核苷酸的序列组成
C.利用RNA染料染色可以鉴别肝细胞是否被HCV感染
D.HCV侵染肝细胞的根本原因是肝细胞特有基因表达的结果
10.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妻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孩子,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下列有关异常性染色体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
B.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
C.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一极
D.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一极
11. 豌豆的子叶颜色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籽粒的形状圆粒对皱粒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四个杂交实验结果中,不能验证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3:1
B.黄色圆粒×绿色皱粒→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
C.黄色圆粒×黄色皱粒→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3:1:1
D.黄色皱粒×绿色圆粒→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
12. 某种实验小鼠的黄色体毛(B)对黑色体毛(b)为显性、将纯种黄色体毛的小鼠与纯种黑色体毛的小鼠杂交,F1小鼠表现出不同的毛色: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研究表明。B基因的某段序列具有多个可发生甲基化修饰的位点,其中基化程度越高,B基因因的表达水平越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不同毛色小鼠的基因型为Bb
B.甲基化改变B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
C.甲基化可能影响了B基因的翻译过程
D.B基因的甲基化导致其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13. 科学家发现普通六倍体小麦(6n=42)中存在一类具有优先传递效应的外源染色体,即“杀配子染色体”,在不含有“杀配子染色体”的配子中,会诱导其他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接,从而产生缺失、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实现优先遗传,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中可育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B.导入“杀配子染色体”后小麦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与普通小麦配子相比,易位改变了配子内基因的结构导致配子异常
D.图中可育配子与普通小麦配子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有43条染色体
14. 利福霉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结核病药,如图为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结核杆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在a点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利福霉素,b点更换成含利福霉素的培养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结核杆菌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a点时使用利福霉素导致结核杆菌产生抗利福霉素突变
C.c点时结核杆菌种群中抗利福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比b点时高
D.d点之后结核杆菌数量的下降是再次加入利福霉素的结果
15. 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下列可以引起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的是( )
A.降低细胞内Na+浓度
B.增加细胞外K+浓度
C.降低细胞外Na+浓度
D.增加细胞内K+浓度
16. 如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并且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B.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岛素,②可表示释放的葡萄糖
C.若该器官为肾脏,②则可能为抗利尿激素,①可表示重吸收的水
D.若该器官为垂体,②则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①可表示甲状腺激素
17. 如图表示抗原进入人体后相关细胞发生的变化,图中甲、乙、丙表示细胞或物质,①②③④表示相关过程。下列与图示信息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细胞如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属于淋巴细胞
B.甲与丙都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增殖分化后都能直接接触抗原或宿主细胞
C.②③均可发生有丝分裂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④过程可存在淋巴因子的作用
D.抗原侵入机体后均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然后通过①或②或④发挥免疫效应
18. GR24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为了研究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如图1的实验,将NAA和GR24加在图1的琼脂块A中,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探究目的是培养时间对侧枝长度的影响
B.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的GR24浓度对侧枝生长的影响不同
C.实验结果显示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拮抗作用
D.据实验推测GR24可能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
19. 如图是在通气情况下,探究了营养液的更换周期和恒定酸性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培养体积等条件相同且适宜,得到曲线,据图判断叙述正确的是( )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时长越长,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越小
B.在80~120h时,对照组中酵母菌的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C.根据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酸性条件是实验室中酵母菌最适培养条件
D.每3h换一次培养液,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将持续呈J形增长
20. 如表是对某荒地中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3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其中GP表示生物体同化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能量,R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食物链环节
未利用
被取食后未消化
GP和NP
R
植物
206×109
309×106
GP=248.28×109
NP=211.43×109
36.85×109
田鼠
50×106
11×106
GP=736.88×106
NP=25.12×106
711.76×106
鼬
GP=232.79×105
NP=5.44×105
227.34×105
A.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的NP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利用
B.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以热能散失
C.田鼠到融的传递效率是3.16%,不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规律
D.据图推测以鼬为主要食物的捕食者需较大捕食范围才能维持种群的延续
评卷人
得分
二、 探究题(共4题)
21. 回答下列信息交流的问题:
(1)细胞质中的某些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可通过 ______ (填结构)进核内,调控某些基因的转录,产生的mRNA进入细胞质后作模板,把mRNA中的 ______ 序列翻译为 ______ 序列。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汗腺分泌加强,机体内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通过 ______ ,使尿量减少。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可以保证生物种群的繁衍又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 ______ 生物之间。
22. 海草作为近岸水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构筑的海草床在世界范围内均处于严重退化趋势,近年来,营养限制作为导致海草床衰退的重要诱因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某研究小组探究了海草必需的两种微量矿质元素(铜元素和铁元素)对大叶藻幼体植株生长的影响,铜和铁两种矿质元素分别设置5个处理组及1个对照组(天然海水,铜元素浓度值为3μg▪L-1,铁元素浓度值为500μg▪L-1),每组选取长势良好的实生幼苗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
(1)在自然海城中,铜元素和铁元素以 ______ 存在形式被海草从外界 ______ 性吸收进入细胞内。大叶藻幼体植株在生长发育阶段对铜元素和铁元素的需求量不同,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 。
(2)请结合光合作用过程闸述,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铁元素的增加大叶藻幼体植株光合作用强度随之增加的原因是 ______ 。
(3)在海草床大面积退化的近岸海域,为了提高大叶藻植株自我修复的能力,请基于以上研究给出合理的建议 ______ 。
23. 酒后驾车遇到行人或障碍物反应变慢导致刹车变慢,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回答下列问题。
(1)眼睛中的视网膜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导和传递,先后到达最高级神经中枢 ______ 和低级中枢脊髓等,以完成对相应效应器的精确调控。
(2)某研究小组利用雄性大鼠为模式动物。连续腹腔注射酒精(剂量为2g/kg)或等体积蒸馏水处理后,检测发现,与蒸馏水组相比:
①酒精处理组突触间隙中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酒精可能影响 ______ ,从而使得后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
②酒精处理组还能改变谷氨酸受体的活性,影响了神经递质 ______ 从而降低突触后膜的 ______ 电位。
(3)大量饮酒后,人体血浆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加。膀胱牵张感受器和膀胱肌、尿道括约肌均参与此反射,写出排尿的反射弧。
__________________
24. 某草原生态系统常受到蝗虫等昆虫以及某种田鼠的危害。通常,对于这种危害严重的生态系统,仅喷洒药物进行灭鼠灭虫。很难持久有效控制虫害鼠害。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采用 ______ 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 ______ 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2)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分布在不同地段,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 ______ 分布,这是群落空间结构中 ______ 的体现。草原生态系统易受到鼠害和虫害的破坏而退化。主要原因是草原生态系统的 ______ 。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3)除喷洒药物灭鼠和灭虫,引入田的天致之外,还可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昆虫,这种诱捕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 功能,属于 ______ 防治。
评卷人
得分
三、 实验题(共1题)
25. 果蝇(2n=8)是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果蝇的刚毛B对截毛b为显性,已知该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
(1)果蝇作为遗传学杂交试验材料的原因是果蝇具有 ______ 等优点(回答两点即可)
(2)若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1片段上,则与这对性状相关的基因型有 ______ 种;若欲获得子代雌果蝇均为截毛,雄果蝇均为刚毛,则选择的亲本基因型为 ______ 。
(3)现有雌雄果蝇纯合子若干,要判断果蝇的这对基因位于片段I还是片段II-1上,请写出实验方案:
若 ______ ,则可推断该基因位于片段I上,若 ______ ,则可推断该基因位于片段II-1上。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 单选题
1. 【答案】C
【解析】解:A、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内质网,A错误;
B、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染色体,因此不会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染色体规律性变化,B错误;
C、两种生物细胞内都存在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C正确;
D、前者细胞内能进行光合作用,后者是异养型生物,不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D错误。
故选:C。
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 【答案】D
【解析】解:A、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其中磷脂分子头部亲水朝向外侧,尾部疏水朝向内侧,故图2为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因此2在构建生物膜模型时作为基本骨架,A正确;
B、5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在构建生物膜模型时,5蛋白质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B正确;
C、线粒体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扩大了内膜的面积,并且线粒体内膜上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内膜上蛋白质的含量也比外膜高,因此构建线粒体模型时内膜需要的2和5比外膜多,C正确;
D、在构建细胞膜模型时,4糖链和5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只分布于细胞膜2的外侧,D错误。
故选:D。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细胞膜的外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它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或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这些糖类分子叫作糖被。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模型构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 【答案】A
【解析】解:A、酶的活性会受温度、pH值等的影响,A错误;
B、酶具有专一性,这样可以保证各种化学反应能在同一时间发生而相互之间不受影响,从而保证了细胞代谢的有序和稳定性,B正确;
C、酶比无机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更明显,具有高效性,能够使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快速进行,C正确;
D、由于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其能催化代谢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快速有序的进行,D正确。
故选:A。
酶的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4. 【答案】D
【解析】解:A、该蛋白质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对跨膜运输的物质具有高度选择性,A正确;
B、观察题图可知,该蛋白质通过结构改变以实现物质跨膜转运,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葡萄糖进入此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其运输动力来自膜外内葡萄糖的浓度差,因此该蛋白质运输葡萄糖的速率与膜内外葡萄糖浓度差有关,C正确;
D、葡萄糖进入此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因此该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不需要ATP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葡萄糖顺浓度梯度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因此其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点和分析题图的能力,难度适中.
5. 【答案】C
【解析】解:A、未晒干的小麦,种子潮湿,呼吸作用会增强,增加有机物的消耗,有机物含量会降低,A错误;
B、小麦种子晒干过程失去的自由水,但不会转化为结合水,B错误;
C、发热是因为小麦进行了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会分解有机物,从而释放大量能量,C正确;
D、由于小麦种子未晒干,小麦自身含有水分,又因为堆积在一起,缺少氧气,导致霉菌滋生,从而导致发霉,D错误。
故选:C。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热量。刚收获还没有晒干的谷堆,种子中含有大量水分,呼吸作用旺盛,释放的热量多,使谷堆内温度升高出现发热现象。
本题考查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 【答案】D
【解析】解:A、叶绿体属于显微结构,因此借助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A正确;
B、叶绿体内众多的基粒和类囊体极大地扩展了受光面积,B正确;
C、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都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因此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C正确;
D、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反应阶段时需要光能,而暗反应阶段固定CO2时不需要利用光能,D错误。
故选:D。
1、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2、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本题考查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叶绿体的结构组成及功能;识记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 【答案】B
【解析】解:A、Bel-2基因不可直接抑制原始神经元凋亡,它是通过表达产生Bel-2蛋白来抑制细胞凋亡的,A错误;
B、当存活因子与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以调控Bel-2基因表达产生Bel-2蛋白来抑制细胞凋亡,B正确;
C、一般情况下,同一生物体内各种体细胞中含的基因都是相同的,靶细胞最终也会凋亡,因此靶细胞中也有Bel-2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C错误;
D、存活因子由靶细胞分泌到细胞外液中,随体液运输最终和原始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但其运输并不是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它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
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8. 【答案】B
【解析】解:第一组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则标记的是蛋白质,若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DNA未进入,则上清液中放射性低,而沉淀物中放射性高,且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第二组实验用32P标记噬菌体,则标记的是DNA,若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DNA未进入,则上清液中放射性高,而沉淀物中放射性低,且子代噬菌体无放射性。
故选:B。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表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杆菌,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离心后,含35S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上清液中。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结构简单,其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现象,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 【答案】B
【解析】解:A、HCV利用自身的遗传物质和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合成子代病毒,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HCV是RNA病毒,故HCV的基因组是由其RNA上核糖核苷酸的序列组成,B正确;
C、由于肝细胞中也存在RNA,故不能利用RNA染料染色可以鉴别肝细胞是否被HCV感染,C错误;
D、HCV侵染肝细胞的根本原因是肝细胞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本题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组成和繁殖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属于基础题。
10. 【答案】D
【解析】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含有基因b的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即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一极。
故选:D。
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表现正常的夫妇(XBX_×XBY)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孩子(XbXbY),则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据此答题。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能根据亲本及子代的表现型推断出各自的基因型;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孩子形成的原因。
11. 【答案】D
【解析】解:A、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3:1,分析该实验,亲本黄色圆粒×绿色圆粒,子代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3: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黄色圆粒(YyRr)×绿色圆粒(yyRr),亲本之一为黄色圆粒(YyRr),该亲本在减数分裂产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因此该实验能验证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黄色圆粒×绿色皱粒→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分析该实验,亲本黄色圆粒×绿色皱粒,子代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1: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黄色圆粒(YyRr)×绿色皱粒(yyrr),亲本之一为黄色圆粒(YyRr),该亲本在减数分裂产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因此该实验能验证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黄色圆粒×黄色皱粒→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3:1:1,分析该实验,亲本黄色圆粒×黄色皱粒,子代中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1: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黄色圆粒(YyRr)×黄色皱粒(Yyrr),亲本之一为黄色圆粒(YyRr),该亲本在减数分裂产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因此该实验能验证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黄色皱粒×绿色圆粒→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分析该实验,亲本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子代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1: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黄色皱粒(Yyrr)×绿色圆粒(yyRr),双亲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双亲在减数分裂产配子时,不能发生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因此该实验不能验证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D。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一代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子二代,非等位基因(Y、y)和(R、r)可以自由组合就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本题中要想验证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就是要验证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Y、y)和(R、r)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那么选择的杂交亲本中,至少需有一个为黄色圆粒豌豆(YyRr),因为只有这样的黄色圆粒豌豆(YyRr)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掌握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能根据选项得出正确的结论,属于考纲中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2. 【答案】A
【解析】解:A、纯种黄色与纯种黑色杂交,正常情况下,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并未改变,即都为Bb,A正确;
B、B基因的甲基化是基因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并不改变B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B错误;
C、B基因甲基化程度越高,B基因的表达水平越低,是因为基因甲基化导致基因某些区域构象变化,从而影响了蛋白质与基因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抑基因转录过程,C错误;
D、甲基化修饰并未引起B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只是让B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因此B基因的甲基化不会引起其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D错误。
故选:A。
根据题意分析,黄色小鼠(BB)与黑色小鼠(bb)杂交,F1基因型都为Bb,但小鼠毛色不同,关键原因B基因的某段序列具有多个可发生甲基化修饰的位点,甲基化不影响基因DNA复制,但影响该基因的表达,所以会影响小鼠的毛色出现差异。
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题干的信息“其甲基化程度越高,B基因的表达水平越低”,所以推测出不影响基因的复制,但可能影响RNA聚合酶的结合。
13. 【答案】C
【解析】解:A、由图中可育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A正确;
B、由于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增加(1A),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故导入“杀配子染色体”后小麦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
C、与普通小麦配子相比,易位不会改变配子内基因的结构,C错误;
D、图中可育配子①的染色体组成为21W+1A,正常小麦产生的配子为21W,因此与正常小麦的配子受精后,发育的个体染色体组成为42W+1A.共43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由图中可育配子与正常小麦(未导入杀配子染色体)的配子受精后,发育的个体正常。但是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理论上至少有一半是正常可育的,这是因为这些配子中含有杀配子染色体(或含有1A染色体)。但是另有一部分配子会致死(不育)或者虽然可育但是往往会发生染色体的结构(或缺失、易位)变异。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 【答案】C
【解析】解:A、结核杆菌为原核生物,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中没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为结核杆菌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结核杆菌产生的抗利福霉素突变在a点前已发生,a点时使用利福霉素只是对结核杆菌的抗利福霉素突变进行了定向选择,B错误;
C、a点时使用利福霉素只是对结核杆菌的抗利福霉素突变进行了定向选择,其结果使结核杆菌种群中抗利福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显著增加,c点时结核杆菌种群中抗利福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比b点时高,C正确;
D、图示为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结核杆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d点之后结核杆菌数量的下降是营养物质消耗、有害物质积累等导致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可知:a点到b点体现了利福霉素对结核杆菌的选择过程,这是自然选择。b点到d点体现了无机环境(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对细菌的选择,这是另一种内容的自然选择。b-d曲线成因是种内斗争和细菌与无机环境(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斗争消长的结果。
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肺炎双球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曲线图等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5. 【答案】B
【解析】解:A、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与Na+浓度无关,A错误;
B、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增加细胞外K+浓度会导致K+外流减少,使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B正确;
C、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与Na+浓度无关,C错误;
D、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增加细胞内K+浓度会导致K+外流增加,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D错误。
故选:B。
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引起因素,解决此题主要是熟练掌握电位变化的起因,还涉及到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需理解记忆。
16. 【答案】D
【解析】解:A、若该器官是胰腺,②不可能是胰液,胰腺分泌的胰液,属于外分泌液,产生后直接进入导管,不进入血液,A错误;
B、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含量,B错误;
C、若该器官为肾脏,②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因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以对垂体和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可以反馈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合成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因此若该器官是垂体,②则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①可表示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可知,①②可通过血液运输,若该器官是胰腺,②不可能是胰液,因为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不到血液中;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它一方面能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总的结果是既增加了血糖的去路,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都存在负反馈调节。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体内主要的腺体及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7. 【答案】C
【解析】解:A、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丙表示效应T细胞,不能进行增殖分化,B错误;
C、②③过程发生增殖分化,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③过程可存在淋巴因子的作用,C正确;
D、抗原侵入机体后均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然后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据图分析,甲表示记忆细胞,乙表示抗体,丙表示效应T细胞;①吞噬细胞直接吞噬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②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④表示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
本题结合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
18. 【答案】D
【解析】解:A、从图2可知,本实验的探究目的是所加植物激素的类型和培养时间对侧枝长度的影响,A错误;
B、实验结果说明所加植物激素的类型和培养时间不同对侧枝生长的影响不同,该实验没有探究不同的GR24浓度对侧枝生长的影响,B错误;
C、实验结果显示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协同作用,C错误;
D、GR24对侧枝生长仅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NAA为生长素类似物,NAA对侧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NAA+GR24处理组对侧枝长度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只用NAA处理组和只用GR24处理组,由此可知GR24能加强NAA的作用效果,据实验推测GR24 可能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从而使侧芽生长素过多来抑制侧枝的生长,D正确。
故选:D。
题图分析,图2中GR24对侧枝长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的差别不明显,说明GR24对侧枝生长仅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只用NAA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但NAA+GR24处理组对侧枝长度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只用NAA处理组和只用GR24处理组,由此可推知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9. 【答案】A
【解析】解:A、由图可知,更换培养液的周期时长越长,培养液中的环境容纳量越小,A正确;
B、由图可知,在80~120h的时间段内,对照组的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低于40~80h内的增长速率,B错误;
C、此试验并未说明酸性条件是实验室中酵母菌的最适培养条件,C错误;
D、每3h更换培养液,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也不会持续呈J形增长,随着实验时间的增长,增长数量会受到其他实验条件的约束,增长速率会变慢,D错误。
故选:A。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换培养液的间隔时间越短,营养越充足,所以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3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依次是①②③。
本题通过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了“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发生的条件,曲线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0. 【答案】C
【解析】解:A、图中植物的NP(表示生物体贮存能量211.43×109)有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210.69×109),所以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的NP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田鼠的GP为736.88×106,其中呼吸消耗R为711.76×106,鼬的GP为232.79×105,其中呼吸消耗R为227.34×105,可见,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B正确;
C、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上下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该营养级所有生物)的同化量之比,图中田鼠到鼬的传递效率为232.79×105/736.88×106×100%=3.16%,不是每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也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规律,C错误;
D、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多浪费的能量越多,所以据图推测以鼬为主要食物的捕食者需较大捕食范围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维持种群的延续,D正确。
故选: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捕食关系的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从表中可知,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48.28×109,表中显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有: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相关计算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二、 探究题
21. 【答案】核孔 碱基(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蛋白质的氨基酸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同种或不同种
【解析】解:(1)细胞质中的某些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可通过核孔进核内,调控某些基因的转录,产生的mRNA进入细胞质后作模板,把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2)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可以保证生物种群的繁衍又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之间。
故答案为:
(1)核孔 碱基(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蛋白质的氨基酸
(2)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同种或不同种
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3、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水盐平衡的调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答案】离子 选择 大叶藻幼体植株较为适宜生长的铜元素水平为3-5μg•L-1,而铁元素水平为700μg•L-1左右 随铁元素的增加,叶绿素的含量增加,光反应加快,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 ATP 增多,因此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适当增加铁元素含量,不需添加铜元素
【解析】解:(1)无机盐是以离子的形式、主动运输的方式被植物细胞吸收的,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在自然海城中,铜元素和铁元素以离子存在形式被海草从外界选择性吸收进入细胞内。分析题图可知,大叶藻幼体植株在生长发育阶段对铜元素和铁元素的需求量不同,判断的依据是大叶藻幼体植株较为适宜生长的铜元素水平为3-5μg•L-1,而铁元素水平为700μg•L-1左右。
(2)分析题图并结合光合作用过程可知,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铁元素的增加,大叶藻幼体植株总叶绿体含量增加,总光合作用强度也随之增加的原因是随铁元素的增加,总叶绿体含量增加,叶绿素的含量增加,光反应加快,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 ATP 增多,因此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3)分析题图可知,大叶藻幼体植株较为适宜生长的铜元素水平为3-5μg•L-1,铁元素水平为700μg•L-1左右,而天然海水中铜元素浓度值为3μg•L-1,铁元素浓度值为500μg•L-1,因此在海草床大面积退化的近岸海域,为了提高大叶藻植株自我修复的能力,基于以上研究给出合理的建议是适当增加铁元素含量,不需添加铜元素。
故答案为:
(1)离子 选择 大叶藻幼体植株较为适宜生长的铜元素水平为3-5μg•L-1,而铁元素水平为700μg•L-1左右
(2)随铁元素的增加,叶绿素的含量增加,光反应加快,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 ATP 增多,因此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3)适当增加铁元素含量,不需添加铜元素
1、植物从外界吸收无机盐,无机盐是以离子的形式、主动运输的方式被细胞吸收的,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植物的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以NADPH形式存在)和ATP;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合成ATP提供原料;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植物的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叶绿素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类胡萝卜素能吸收、传递光能。
本题以探究海草必需的两种微量矿质元素(铜元素和铁元素)对大叶藻幼体植株生长的影响的实验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答案】大脑皮层 谷氨酸的释放 与突触后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动作 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 脊髓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膀胱肌和尿道括约肌
【解析】解:(1)兴奋通过传导和传递,先后到达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脊髓等,以完成对相应效应器的精确调控。
(2)①酒精处理组突触间隙中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酒精可能影响谷氨酸的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
②酒精处理组还能改变谷氨酸受体的活性,影响了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降低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影响兴奋的传递。
(3)大量饮酒后,人体血浆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加。其排尿的反射弧如下:
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脊髓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膀胱肌和尿道括约肌。
故答案为:
(1)大脑皮层
(2)谷氨酸的释放 与突触后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3)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 脊髓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膀胱肌和尿道括约肌
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突触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本题以人体的泌尿过程为情景材料,考查反射的概念、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的分级调节,意在考生的识记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 【答案】样方法 黑光灯诱捕 镶嵌 水平结构 组分较少,食物网较简单(结构) 信息传递 生物
【解析】解:(1)样方法适用范围有: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故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采用样方法方法。而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所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分布在不同地段,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这是群落空间结构中水平结构的体现。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组分较少,食物网较简单(结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较差,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易受到鼠害和虫害的破坏而退化。
(3)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的优点有: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不污染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保障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所以,除喷洒药物灭鼠和灭虫,引入田的天致之外,还可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昆虫,这种诱捕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功能,属于生物防治。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黑光灯诱捕
(2)镶嵌 水平结构 组分较少,食物网较简单(结构)
(3)信息传递 生物
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
(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本题主要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防治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三、 实验题
25. 【答案】易获得、易培养;繁殖周期短,子代数目多;具有明显的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7 XbXb、XbYB 选择截毛雌果蝇与刚毛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雌雄果蝇均为刚毛 子代雌果蝇均为刚毛,雄果蝇均为截毛
【解析】解:(1)果蝇作为遗传学的常用实验材料,原因是它具有繁殖周期短、容易饲养、后代个体数量多、相对性状明显等多种优点。
(2)若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位于Ⅰ片段上,即X和Y同源区段上,则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XBYB、XBYb、XbYB、XbYb,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Xb,所以相关基因型共有7种。欲获得子代的雌果蝇均为截毛(隐性),雄果蝇均为刚毛(显性),则选择XbXb×XbYB的亲本组合即可,因为它们的子代中所以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均为XbXb,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均为XbYB,符合题目要求。
(3)在提供雌雄纯合子的条件下,要判断这对基因位于片段Ⅰ还是Ⅱ-1片段,可用表现型为截毛的雌性个体(XbXb)与表现型为刚毛的雄性个体进行杂交,然后对其后代的表现型进行统计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若子代的雌雄性个体均为刚毛,则该基因位于Ⅰ片段上,因为若位I片段时,双亲的基因型为XBYB×XbXb,则后代的基因型为XbYB和XBXb,雌雄均为刚毛;
若后代中雌性均为刚毛,雄性均为截毛,则基因位于Ⅱ-1片段上,因为基因位于Ⅱ-1片段时,双亲的基因型为XBY和XbXb,则后代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Y,雌性为刚毛,雄性为截毛。
故答案为:
(1)易获得、易培养;繁殖周期短,子代数目多;具有明显的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7 XbXb、XbYB
(3)选择截毛雌果蝇与刚毛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雌雄果蝇均为刚毛 子代雌果蝇均为刚毛,雄果蝇均为截毛
分析图解:图中Ⅰ片段为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即两条染色体上会存在等位基因;Ⅱ-2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段,以上含有的基因X染色体上没有;Ⅱ-1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片段,其上含有的基因Y染色体上没有。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性染色体上不同区段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区别,同时能够设计杂交实验验证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并作出准确的预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年河南省开封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_(带答案解析).docx,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年广西玉林市、柳州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_(带答案解析).docx,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考生物一模试卷_(带答案解析).docx,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温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