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4)含答案和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2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4)含答案和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21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4)含答案和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2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卷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数目 B.原子质量 C.分子种类 D.元素种类
2.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化学式是CH2
B.丙物质属于氧化物
C.该反应中有4种化合物
D.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1
3.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X表示)和过氧化氢(H2O2),它们混合时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2+X═N2↑+4H2O,则肼(X)的化学式为( )
A.N2H6 B.N2H4 C.NH2 D.N2H4O2
4.锌不但能与稀硫酸反应,还能与浓硫酸反应,现有一定质量的锌与浓硫酸在密闭器内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有关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Zn
H2SO4
H2O
ZnSO4
X
反应前质量(g)
10.0
48.0
2.0
0
0
反应后质量(g)
3.5
28.4
5.6
16.1
x
A.X一定是催化剂
B.X可能是催化剂
C.X中含有锌和硫元素
D.X中硫元素质量分数为50.0%
5.化学概念间在逻辑上有如图所示的部分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分解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C.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结论或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火焰颜色不同是由于氧气浓度不同导致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用木炭代替红磷,对实验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C.细铁丝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的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比较两只烧杯中等体积CuSO4溶液颜色的深和浅,可以判断两种溶液浓度的大小
7.薄荷醇(C10H20O)可用于糖果、饮料的香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薄荷醇属于氧化物
B.薄荷醇由10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薄荷醇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
D.薄荷醇在氧气中燃烧,可能产生SO2和H2O
8.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氧气的化学性质是由氧原子决定的
C.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D.原子之间没有间隙
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4Fe+3O22Fe2O3
B.Ca(OH)2+CO2═CaCO3+H2O
C.Zn+H2SO4═ZnSO4+H2
D.CaCO3+2HCl═CaCl2+CO2↑+H2O
10.一个化学反应中,若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同时必有元素化合价降低,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NH3+O2→X(气体)+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X中一定有元素参与化合价的升降
B.若X为NO,反应中NH3和NO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若X为单质,反应中NH3和O2的质量比为17:32
D.气体X中一定含有氮元素
11.下列物质的俗名、化学式正确的是( )
A.烧碱 Na2CO3 B.酒精 C2H5OH
C.熟石灰 CaO D.苏打 NaHCO3
12.等质量的镁、锌、铁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
A.Mg Fe Zn B.Mg Zn Fe C.Zn Mg Fe D.Zn Fe Mg
13.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
20
15
2
反应后质量/g
m
29
0
8
A.m的值为1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乙是反应物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14.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丙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B.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
C.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15.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下列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Zn+H2SO4═ZnSO4+H2↑
B.2H2O2H2↑+O2↑
C.2NaOH+H2SO4═Na2SO4+2H2O
D.4P+5O22P2O5
二、填空题
16.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为1的省略不写):
(1) P+ O2 P2O5;
(2) Mg+ O2 MgO;
(3) C+ O2 CO;
(4) CH4+ O2 CO2+ H2O。
17.某同学写出了以下化学方程式:
①C+O2CO2↑;②KMnO4K2MnO4+MnO2+O2↑;③S+O2↑SO2;
④P2+O5P2O5;⑤HgO2Hg+O2↑;⑥H2+O2═2H2O
(1)化学式书写有错误的是 ;
(2)未注明或注错反应条件的是 ;
(3)没有配平的是 ;
(4)“↑”“↓”符号使用不当的是 .
18.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打赢了抗疫的遭遇战、阻击战。为了防止病毒传染,我们到人流密集的地方要戴口罩,使用较普遍的是一次性医用口罩(由非织造布、熔喷布过滤层、鼻夹、携带组成),它对颗粒物、病毒、细菌起一定的 (填“过滤”或“吸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疫中用到了许多消毒剂,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和二氧化氯(ClO2))是常用消毒剂。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可以得到次氯酸钠,根据反应原理推断横线上物质的化学式,其反应原理:Cl2+2NaOH═ +H2O+NaClO。
19.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反应.
(2)对于该图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A表示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
②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
③反应结束后稀硫酸都没有剩余
④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20.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世界通用语言。
(1)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一个硝酸根离子 ;
②五个氨分子 ;
③三个铝原子 ;
④两个亚铁离子 。
(2)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①3Cl﹣ ;
②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波尔多液的配制 ;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
③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
④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 。
三、推断题
21.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B的单质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C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D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根据以上条件回答:
(1)写出A、B的元素符号A: ,B: ;
(2)写出D元素的离子符号 ;气体E的化学式是 .
(3)写出A和B反应生成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类型是 .
22.已知A~F都是初中常见的物质,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为氧气,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B在反应①中的作用是 ,请写出反应①的文字表达式 。
(2)检验气体D的方法是 。
(3)若E为铁丝,反应②的实验现象为 。
(4)若F为二氧化碳,则E中必然含有的元素是 (填元素名称)。
四、实验题
23.某同学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实验前天平已达到平衡)。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前要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 。
(3)实验过程中,可看到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
(4)白磷燃烧 (填“遵循”、“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5)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24.请回忆你学习过程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完成实验方案一和实验方案二(下表中“实验结论”填“=”“>”或“<”)
实验方案
实验一
实验二
反应现象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 色
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
H2SO4+K2CO3═K2SO4+CO2↑+H2O
反应前的总质量
m1
n1
反应后的总质量
m2
n2
实验结论
m1 m2
n1 n2
将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比时,有同学分析:有一个方案观察到天平不平衡,是因为 ,因此不能说质量不守恒,在反应物不变的前提下,要使天平平衡,你对该方案的改进措施是 。
五、计算题
25.某同学利用废旧1号电池拆下的锌片制取氢气,他取20g这种含杂质的锌片,放入98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求这种含杂质的锌片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6.小明想知道某一块铜铁合金中铜的含量,他称量10g样品,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共生成气体0.1g,则该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数目 B.原子质量 C.分子种类 D.元素种类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可知:从宏观上分析元素种类;从微观上分析原子和分子的种类、数目是否变化.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分子的个数可能变化;分子的种类一定变化。
故选:C。
2.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化学式是CH2
B.丙物质属于氧化物
C.该反应中有4种化合物
D.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1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等。
【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
A、由甲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甲物质的化学式是CH4,故A错误;
B、由丙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丙物质是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3种化合物,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6:(32×2)=1:4.故D错误。
故选:B。
3.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X表示)和过氧化氢(H2O2),它们混合时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2+X═N2↑+4H2O,则肼(X)的化学式为( )
A.N2H6 B.N2H4 C.NH2 D.N2H4O2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X═N2↑+4H2O,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H原子 4 8
O原子 4 4
N原子 0 2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所以X的一个分子由2个N原子和4个H原子构成,则该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为N2H4;
故选:B。
4.锌不但能与稀硫酸反应,还能与浓硫酸反应,现有一定质量的锌与浓硫酸在密闭器内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有关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Zn
H2SO4
H2O
ZnSO4
X
反应前质量(g)
10.0
48.0
2.0
0
0
反应后质量(g)
3.5
28.4
5.6
16.1
x
A.X一定是催化剂
B.X可能是催化剂
C.X中含有锌和硫元素
D.X中硫元素质量分数为50.0%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利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然后结合表中的信息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X的质量x=10g+48g+2g﹣3.5g﹣28.4g﹣5.6g﹣16.1g=6.4g;
A、X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故A错误;
B、X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故B错误;
C、锌、硫酸质量减少,是反应物;水、硫酸锌、X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反应前共有锌、氢、硫、氧四种元素,其中参加反应的锌元素的质量为10g﹣3.5g=6.5g;参加反应的硫酸中氢元素的质量为(48﹣28.4)g×=0.4g,硫元素的质量为(48﹣28.4)g×=6.4g,氧元素的质量为48g﹣28.4g﹣0.4g﹣6.4g=12.8g;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6﹣2)g×=0.4g,氧元素的质量为5.6g﹣2g﹣0.4g=3.2g;生成的硫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为16.1g×=6.5g,硫元素的质量为16.1g×=3.2g,氧元素的质量为16.1g﹣6.5g﹣3.2g=6.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中含有硫元素的质量为6.4g﹣3.2g=3.2g,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12.8g﹣3.2g﹣6.4g=3.2g,因此X中含有氧元素和硫元素,故C错误;
D、由C分析可知,X中含有硫元素的质量为6.4g﹣3.2g=3.2g,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12.8g﹣3.2g﹣6.4g=3.2g,因此X中硫元素质量分数为×100%=50.0%,故D正确。
故选:D。
5.化学概念间在逻辑上有如图所示的部分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分解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C.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分解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并列关系,不是交叉关系;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解答】解: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选项错误;
B、分解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并列关系,不是交叉关系,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因此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正确;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结论或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火焰颜色不同是由于氧气浓度不同导致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用木炭代替红磷,对实验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C.细铁丝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的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比较两只烧杯中等体积CuSO4溶液颜色的深和浅,可以判断两种溶液浓度的大小
【分析】A、根据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火焰颜色不同的原因解答;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解答;
C、根据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D、根据溶液浓度的大小判断解答。
【解答】解:A、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火焰颜色不同是由于氧气浓度不同导致,但氧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错误;
B、用木炭代替红磷时,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细铁丝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的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增大,是因为氧气参加了反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比较两只烧杯中等体积CuSO4溶液颜色的深和浅,可以判断两种溶液浓度的大小,正确;
故选:D。
7.薄荷醇(C10H20O)可用于糖果、饮料的香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薄荷醇属于氧化物
B.薄荷醇由10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薄荷醇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
D.薄荷醇在氧气中燃烧,可能产生SO2和H2O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薄荷醇属于氧化物错误,它有三种元素组成;B、薄荷醇由10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错误,因为没有指明一个分子;C、薄荷醇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D、薄荷醇在氧气中燃烧,可能产生SO2和H2O错误,因为薄荷醇中没有硫元素。
【解答】解: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薄荷醇属于氧化物错误,它有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错误;
B、薄荷醇由10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错误,因为没有指明一个分子;故选项错误;
C、薄荷醇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故选项正确;
D、薄荷醇在氧气中燃烧,可能产生SO2和H2O错误,因为薄荷醇中没有硫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氧气的化学性质是由氧原子决定的
C.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D.原子之间没有间隙
【分析】根据分子、原子的定义与性质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
【解答】解:A、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A说法错误;
B、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是由氧分子保持的,B说法错误;
C、化学反应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C说法正确;
D、原子之间有间隙,D说法错误;
故选:C。
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4Fe+3O22Fe2O3
B.Ca(OH)2+CO2═CaCO3+H2O
C.Zn+H2SO4═ZnSO4+H2
D.CaCO3+2HCl═CaCl2+CO2↑+H2O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碳酸钙的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CO2+Ca(OH)2═CaCO3↓+H2O,故选项错误。
C、该化学方程式氢气的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Zn+H2SO4═ZnSO4+H2↑,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一个化学反应中,若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同时必有元素化合价降低,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NH3+O2→X(气体)+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X中一定有元素参与化合价的升降
B.若X为NO,反应中NH3和NO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若X为单质,反应中NH3和O2的质量比为17:32
D.气体X中一定含有氮元素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进行分析;
B、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中一定含有氮元素。在反应NH3+O2→X(气体)+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2价,因为一个化学反应中若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同时必有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氮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一定升高,即气体X中的元素参与化合价的升降,故A正确;
B、若X为NO,则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反应中NH3和NO的个数比为4:4=1:1,故B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中一定含有氮元素,若是单质,则X为氮气,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反应中NH3和O2的质量比为68:96=17:24,故C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X中一定含有氮元素,故D正确。
故选:C。
11.下列物质的俗名、化学式正确的是( )
A.烧碱 Na2CO3 B.酒精 C2H5OH
C.熟石灰 CaO D.苏打 NaHCO3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OH,故错误;
B.酒精是乙醇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2H5OH,故正确;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故错误;
D.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故错误。
故选:B。
12.等质量的镁、锌、铁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
A.Mg Fe Zn B.Mg Zn Fe C.Zn Mg Fe D.Zn Fe Mg
【分析】根据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金属质量,设金属的质量为m,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质量为m的铁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质量为m的镁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质量为m的锌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分子相等的四个数,分母小的反而大,则生成氢气最多的是镁,生成氢气最少的是锌。
故选:A。
13.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
20
15
2
反应后质量/g
m
29
0
8
A.m的值为1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乙是反应物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分析】乙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9g,是生成物;丙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少了15g,是反应物;丁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6g,是生成物;丙物质减少的质量等于乙、丁物质增加的质量和,说明丙物质分解生成了乙、丁两种物质,甲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根据反应前的质量=反应后的质量,则1+20+15+2=m+29+0+8,则m=1,故正确;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杂质等,故正确;
C、乙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9g,是生成物,故错误;
D、反应后乙、丁质量增大,都是生成物,丙质量减小,是反应物,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故正确。
故选:C。
14.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丙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B.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
C.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分析】A、根据丙物质的分子由2个B原子构成,即物质丙由元素B组成的单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解答;
B、根据甲物质的分子由3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丙物质的分子由2个B原子构成解答;
C、根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解答;
D、根据反应的微观图可知,每2个甲物质的分子发生反应,生成1个丙物质的分子和3个乙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解答.
【解答】解:
A、丙物质的分子由2个B原子构成,即物质丙由元素B组成的单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A正确;
B、物质甲的分子由3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即物质甲是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B正确;
C、微观反应图中没有给出乙物质的分子构成,因此,不能因此得出反应中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的结论;故C不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反应物的2个分子中共有6个A原子、2个B原子,而反应后生成物丙的1个分子中含2个B原子,则生成物乙的3个分子中应含6个A原子,则每个乙分子中含2个A原子;故D正确;
故选:C。
15.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下列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Zn+H2SO4═ZnSO4+H2↑
B.2H2O2H2↑+O2↑
C.2NaOH+H2SO4═Na2SO4+2H2O
D.4P+5O22P2O5
【分析】根据题意,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据此根据化合价的是否发生了变化判定哪些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解:A、反应前后锌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项错误。
B、反应前后氢元素和氧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氢元素由+1价变为0价,氧元素由+2价变为0价,故选项错误。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未改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项正确。
D、反应前后磷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5价,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6.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为1的省略不写):
(1) 4 P+ 5 O2 2 P2O5;
(2) 2 Mg+ 1 O2 2 MgO;
(3) 2 C+ 1 O2 2 CO;
(4) 1 CH4+ 2 O2 1 CO2+ 2 H2O。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选择相应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定一法等)进行配平即可;配平时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必须加在化学式的前面,配平过程中不能改变化学式中的下标;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必须为整数。
【解答】解:(1)利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配平,以氧原子作为配平的起点,氧气、五氧化二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5、2,最后调整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4。
(2)利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配平,以氧原子作为配平的起点,氧气、氧化镁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1、2,最后调整镁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
(3)利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配平,以氧原子作为配平的起点,氧气、一氧化碳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1、2,最后调整碳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
(4)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CH4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O2、CO2、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1、2、1。
故答案为:
(1)4;5;2;
(2)2;1;2;
(3)2;1;2。
17.某同学写出了以下化学方程式:
①C+O2CO2↑;②KMnO4K2MnO4+MnO2+O2↑;③S+O2↑SO2;
④P2+O5P2O5;⑤HgO2Hg+O2↑;⑥H2+O2═2H2O
(1)化学式书写有错误的是 ④ ;
(2)未注明或注错反应条件的是 ⑤⑥ ;
(3)没有配平的是 ②⑤⑥ ;
(4)“↑”“↓”符号使用不当的是 ①③ .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1)④中氧气的化学式书写错误,应为O2.
(2)⑤⑥反应的反应条件分别是加热、点燃.
(3)②⑤⑥没有配平或配平错误,化学式正确但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①中反应物中氧气是气体,二氧化碳的后面不需要注↑;③中氧气是反应物,氧气的后面不需要注↑.
故答案为:(1)④;(2)⑤⑥;(3)②⑤⑥(4)①③.
18.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打赢了抗疫的遭遇战、阻击战。为了防止病毒传染,我们到人流密集的地方要戴口罩,使用较普遍的是一次性医用口罩(由非织造布、熔喷布过滤层、鼻夹、携带组成),它对颗粒物、病毒、细菌起一定的 过滤 (填“过滤”或“吸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疫中用到了许多消毒剂,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和二氧化氯(ClO2))是常用消毒剂。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可以得到次氯酸钠,根据反应原理推断横线上物质的化学式,其反应原理:Cl2+2NaOH═ NaCl +H2O+NaClO。
【分析】根据过滤的原理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使用较普遍的是一次性医用口罩(由非织造布、熔喷布过滤层、鼻夹、携带组成),它对颗粒物、病毒、细菌起一定的过滤作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在方程式中反应前有氯原子2个、钠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2个,反应后有氢原子2个、氧原子2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还需要1个氯原子和1个钠原子,因此横线上的物质是NaCl,故填:过滤;NaCl。
19.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置换 反应.
(2)对于该图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③ (填序号).
①A表示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
②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
③反应结束后稀硫酸都没有剩余
④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分析】(1)根据锌与硫酸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并依据反应特点判断反应类型;
(2)由已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①锌的活动性比铁的活动性强,等质量的金属,锌反应的时间短;
②由图示可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所以硫酸均反应完;由方程式分析,二者反应结束后,可能金属都有剩余,也可能锌恰好反应完,铁有剩余;
③由图示可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所以硫酸均反应完;
④由方程式分析可知:“如果”相等质量的铁和锌与硫酸反应,铁生成氢气多.
【解答】解:
(1)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Zn+H2SO4═ZnSO4+H2↑;置换;
(2)由已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进行分析:
①锌的活动性比铁的活动性强,所以等质量的金属,锌反应的时间短,正确;
②由图示可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所以硫酸均反应完;由化学方程式分析: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可知:如果锌恰好反应,则铁有剩余;故错误;
③置换反应是金属置换酸中的氢元素,所以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硫酸均反应完;故正确;
④根据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可知每56g铁生成2g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可知每65g锌反应生成2g氢气;所以若是相等质量的铁和锌与硫酸反应,铁生成氢气多,而不会相等,故错误;
故选:①③.
故答案为:(1)Zn+H2SO4=ZnSO4+H2↑; 置换;(2)①③
20.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世界通用语言。
(1)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一个硝酸根离子 NO3﹣ ;
②五个氨分子 5NH3 ;
③三个铝原子 3Al ;
④两个亚铁离子 2Fe2+ 。
(2)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①3Cl﹣ 3个氯离子 ;
② 硫化铜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波尔多液的配制 CuSO4+Ca(OH)2=CaSO4+Cu(OH)2↓ ;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2H2O22H2O+O2↑ ;
③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2Mg+O22MgO ;
④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 4CO+Fe3O43Fe+4CO2 。
【分析】(1)根据分子、原子、离子的表示方法进行解答;
(2)根据化学用语中各个部位数字的含义进行解答;
(3)根据方程式书写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1)①一个硝酸根离子表示为NO3﹣,故填:NO3﹣;
②分子用化学式表示,5个氨分子只需在氨气的化学式前加5,5个氨分子表示为5NH3,故填:5NH3;
③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3个铝原子只需在铝元素的元素符号前加3,3个铝原子表示为3Al,故填:3Al;
④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2个亚铁离子只需在亚铁离子的离子符号前加2,2个亚铁离子表示为2Fe2+,故填:2Fe2+;
(2)①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因此3Cl﹣表示3个氯离子,故填:3个氯离子;
②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因此表示硫化铜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填:硫化铜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①农业上用硫酸铜和熟石灰配制波尔多液,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uSO4+Ca(OH)2=CaSO4+Cu(OH)2↓,故填:CuSO4+Ca(OH)2=CaSO4+Cu(OH)2↓;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成为水和氧气来制取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
③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方程式为:2Mg+O22MgO,故填:2Mg+O22MgO;
④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四氧化三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4CO+Fe3O43Fe+4CO2,故填:4CO+Fe3O43Fe+4CO2。
三、推断题
21.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B的单质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C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D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根据以上条件回答:
(1)写出A、B的元素符号A: O ,B: ;
(2)写出D元素的离子符号 Al3+ ;气体E的化学式是 SO2 .
(3)写出A和B反应生成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O2SO2 ,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
【分析】根据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所以A是氧元素,B的单质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所以B是硫,E是二氧化硫,C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所以C是氟元素,D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所以D是铝元素,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所以A是氧元素,B的单质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所以B是硫,E是二氧化硫,C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所以C是氟元素,D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所以D是铝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O,B是S;
(2)D元素的离子符号是Al3+,气体E的化学式是SO2;
(3)A和B反应生成E是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O,S;
(2)Al3+,SO2;
(3)S+O2SO2,化合反应.
22.已知A~F都是初中常见的物质,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为氧气,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B在反应①中的作用是 催化作用 ,请写出反应①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水+氧气 。
(2)检验气体D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
(3)若E为铁丝,反应②的实验现象为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
(4)若F为二氧化碳,则E中必然含有的元素是 碳 (填元素名称)。
【分析】根据A~F都是初中常见的物质,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为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二氧化锰,C是水,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F都是初中常见的物质,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为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二氧化锰,C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物质B在反应①中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若E为铁丝,反应②是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4)若F为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E中必然含有的元素是碳。
故答案为:(1)催化作用;过氧化氢水+氧气;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4)碳。
四、实验题
23.某同学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实验前天平已达到平衡)。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2)实验前要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 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而炸裂 。
(3)实验过程中,可看到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先变大后变小,最后被压扁 。
(4)白磷燃烧 遵循 (填“遵循”、“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5)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③⑥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分析】(1)根据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进行分析;
(2)根据磷燃烧放热、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进行分析;
(3)根据磷燃烧放热、磷燃烧消耗氧气进行分析;
(4)根据所有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5)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填:4P+5O22P2O5;
(2)磷燃烧放热、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匀容易炸裂,故需要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故填: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而炸裂;
(3)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气球先变大,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冷却后,装置内压强变小,最后小于外界大气压,因此气球逐渐变小,最后被压扁,故填:先变大后变小,最后被压扁;
(4)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因此白磷燃烧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填:遵循;
(5)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再分,原子进行重新组合,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故填:①③⑥。
24.请回忆你学习过程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完成实验方案一和实验方案二(下表中“实验结论”填“=”“>”或“<”)
实验方案
实验一
实验二
反应现象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 浅绿 色
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H2SO4+K2CO3═K2SO4+CO2↑+H2O
反应前的总质量
m1
n1
反应后的总质量
m2
n2
实验结论
m1 = m2
n1 > n2
将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比时,有同学分析:有一个方案观察到天平不平衡,是因为 碳酸钾粉末与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逸出 ,因此不能说质量不守恒,在反应物不变的前提下,要使天平平衡,你对该方案的改进措施是 使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即m1=m2;
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K2CO3═K2SO4+CO2↑+H2O,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气泡,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外,因此n1>n2,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方案
实验一
实验二
反应现象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H2SO4+K2CO3═K2SO4+CO2↑+H2O
反应前的总质量
m1
n1
反应后的总质量
m2
n2
实验结论
m1=m2
n1>n2
有一个方案观察到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碳酸钾粉末与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逸出,因此不能说质量不守恒,在反应物不变的前提下,要使天平平衡,对该方案的改进措施是使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故填:碳酸钾粉末与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逸出;使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五、计算题
25.某同学利用废旧1号电池拆下的锌片制取氢气,他取20g这种含杂质的锌片,放入98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求这种含杂质的锌片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依据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利用方程式求出纯锌的质量,而后即可求出锌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设20g这种含杂质的锌片中锌的质量是x
Zn+H2SO4═ZnSO4+H2↑
65 98
x 98g×20%
x=13g
则这种含杂质的锌片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是=65%
答:这种含杂质的锌片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是65%;
26.小明想知道某一块铜铁合金中铜的含量,他称量10g样品,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共生成气体0.1g,则该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根据氢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该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设该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x
Fe+H2SO4=FeSO4+H2↑
56 2
10gx 0.1g
x=28%
答:该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28%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11/21 11:36:35;用户:兴义民族中学;邮箱:xymz@xyh.com;学号:4140692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随堂练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练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