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6)含答案和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2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6)含答案和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2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6)含答案和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2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卷
初中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练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微观变化,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单质生成
B.该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没有变化
C.该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D.该反应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2.甲烷燃烧,如果氧气不足,还会生成一氧化碳,取一定质量的甲烷和 25.6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点燃,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agCO、bgCO2和 18gH2O,则 a+b的和是( )
A.15.6 B.30 C.29.6 D.36
3.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共表示了9种物质 B.反应后元素种类增多
C.反应后原子个数不变 D.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4.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物质由元素组成
B.分子、原子不带电呈中性,离子带电且带电的不一定是离子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不变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5.如图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水分子,表示氧分子,表示氢分子.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
D.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构成
6.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微粒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C.转化观:氧化铜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转化为金属铜
D.守恒现:18g氢气和18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36g水
7.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元素种类 ④原子数目 ⑤分子数目.
A.②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
8.如图是氧气和氢气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由氧原子构成
B.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发生了变化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9.在一定条件下,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23
0.5
X
3
A.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X的值为24
C.反应中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8:1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10.关于反应C+2H2SO4(浓)CO2↑+2X↑+2H2O,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X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
B.该反应说明了碳具有还原性,浓硫酸具有氧化性
C.硫酸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D.硫元素的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11.将25g甲物质跟5g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有10g甲物质,11g丙物质,还有另一种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式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则表示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A+B=C+D B.2A+B=C+2D C.2A+B=2C+D D.A+2B=2C+D
12.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B.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
C.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D.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1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不变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数目、种类都不变
C.图中的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2:3
14.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15.执行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的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火箭使用的推进剂是(C2H8N2)与(N2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3N2+2X+4H2O,X的化学式为( )
A.CO B.CO2 C.CH2O D.H2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甲和乙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丙和丁,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序号);
(2)甲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关于上述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7.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表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的专用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氯元素 ;
(2)1个氢分子 ;
(3)2个钠离子 ;
(4)碳酸根离子 ;
(5)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18.请用质量守恒定律有关的知识来回答下列问题。
(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要比原来铜粉质量 ;
(2)将10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 C和4g D,则B的质量为 g;
(3)将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只得到黑色的炭和水,则可知蔗糖中含有的元素是 (写符号),推断的依据是 。
19.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 不同,把氮气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
(3)操作a的名称是 ,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4)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请写出生产得到的副产物NH4Cl的一种用途 .
三、推断题
20.现有A、B、C、D、E五种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E是气态单质,C是液体,A被称为最轻的气体,D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均已略去。
(1)E的化学式是 。
(2)反应A+B→C+D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用A作燃料有很多优点,请列举一条 。
21.已知A、B、D、E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E是应用广泛且通常被称为“清洁能源”的物质,D常温下为气体。A、B、C、D、E间反应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物质间通过一定反应可得到箭头指向的另一种物质,“﹣”表示连线两端的物质能反应)。请用初中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名称 ,E的化学式 ;
(2)写出实现C→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3)自然界中实现D→C的转化称为 。
四、实验题
22.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③ ;④
(2)写出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3)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所需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编号)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一般可以分为: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装入反应器,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5)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②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该选择的反应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编号).若选择下图所示装置来收集氨气,则气体应从 (填“L”或“R”)端通入.
五、计算题
23.把H2、O2混合气10克,点燃生成4.5克水蒸气,则反应前混合气体中氧气可能是 和 .
24.为了测定混有杂质的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0g样品加热(杂质不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20
20
17.8
15.6
13.4
13.4
提示:在t0至t1时间段,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刚刚开始加热,尚未达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1)反应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
(2)通过计算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坐标图中,画出煅烧时生成气体的质量(m气)应时间(t)变化的曲线。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微观变化,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单质生成
B.该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没有变化
C.该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D.该反应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分析】根据单质是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结合反应中物质的微观构成图,确定物质的种类,从而对反应基本类型进行判断。
【解答】解:A、单质是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有两种,一种是单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分子构成的,另一种是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构成的;同理,可以看出,生成物也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故说法错误;
B、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B2、AC分子,生成物是C2分子和AB分子,因此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说法错误;
C、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故说法正确。
故选:D。
2.甲烷燃烧,如果氧气不足,还会生成一氧化碳,取一定质量的甲烷和 25.6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点燃,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agCO、bgCO2和 18gH2O,则 a+b的和是( )
A.15.6 B.30 C.29.6 D.36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等于18gH2O中氢元素的质量。
则甲烷质量为:18g××100%÷×100%=8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g+bg=8g+25.6g﹣18g,
a+b=15.6g,
故选:A。
3.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共表示了9种物质 B.反应后元素种类增多
C.反应后原子个数不变 D.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分析】观察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种类、类别等;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元素的变化等。
【解答】解:A、由物质的构成可知,图中共表示了4种物质,故A说法不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故B说法不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原子个数不变,故C说法正确;
D、由物质的构成,反应物中有一种物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物质由元素组成
B.分子、原子不带电呈中性,离子带电且带电的不一定是离子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不变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考虑;
B、根据电子、质子带电解答;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解答;
D、根据原子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解答;
【解答】解:
A、物质的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故正确;
B、分子、原子不带电呈中性,离子带电且带电的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质子带电,故正确;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不变,故正确;
D、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错误;
故选:D。
5.如图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水分子,表示氧分子,表示氢分子.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
D.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构成
【分析】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由图中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没有改变,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解答】解:A、由图中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正确。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正确。
D、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不正确。
故选:D。
6.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微粒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C.转化观:氧化铜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转化为金属铜
D.守恒现:18g氢气和18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36g水
【分析】A、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
B、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物质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质量之和进行分析
【解答】解: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物质,因此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故B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氧化铜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转化为金属铜,故C正确;
D、18g氢气和18g氧气反应时,氢气过量,生成水的质量小于36g,故D错误。
故选:D。
7.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元素种类 ④原子数目 ⑤分子数目.
A.②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解答本题.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新物质的形成,这个过程要发生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解: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因此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及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不变,而在化学反应中生成新的物质,那么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种类必然改变。而元素种类不变,各物质质量总和质量不变,可能改变的是分子数目。
故选:D。
8.如图是氧气和氢气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由氧原子构成
B.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发生了变化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分析】根据氢气和氧气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利用微观图所反映出的以上信息,对比分析反应前后分子构成、原子的种类的关系,对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说法错误;
B、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发生了变化,故说法错误;
C、反应前后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故说法正确;
D、从图示可以看出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说法错误;
故选:C。
9.在一定条件下,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23
0.5
X
3
A.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X的值为24
C.反应中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8:1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50g﹣23g=27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7g;同理可以确定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g﹣0g=3g;则由质量守恒定律,丙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27g﹣3g=24g,故X的数值为24.
A、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丙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27g﹣3g=24g,故X的数值为24,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中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4g:3g=8:1,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0.关于反应C+2H2SO4(浓)CO2↑+2X↑+2H2O,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X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
B.该反应说明了碳具有还原性,浓硫酸具有氧化性
C.硫酸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D.硫元素的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分析】根据“反应C+2H2SO4(浓)CO2↑+2X↑+2H2O”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和原子个数不变,则可推测X气体种类;根据还原性、氧化性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根据“反应C+2H2SO4(浓)CO2↑+2X↑+2H2O”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和原子个数不变,则可知:
反应前C原子个数为1、H原子个数为4、S原子个数为2、O原子个数为8,反应后C原子个数为1、H原子个数为4、O原子个数为4,可推测X气体为SO2;故:
A、根据分析,X气体为SO2,则X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故说法正确;
B、根据“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可知碳得氧具有还原性,浓硫酸失氧具有氧化性,故说法正确;
C、根据化学式H2SO4,则可知硫酸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16×4)=1:2,故说法正确;
D、根据“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可知硫元素的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由+6价变为+4价,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1.将25g甲物质跟5g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有10g甲物质,11g丙物质,还有另一种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式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则表示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A+B=C+D B.2A+B=C+2D C.2A+B=2C+D D.A+2B=2C+D
【分析】根据参加反应物质的质量和及其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即可确定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①由已知条件可知,参与反应的A的质量为:25g﹣10g=15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D的质量为:15g+5g﹣11g=9g;
可得反应物的质量分别为15g,5g,生成物的质量是11g,9g
设化学方程式为xA+yB═zC+kD,那么
xA+yB═zC+kD
30x 20y 44z 18k
15 5 11 9
即可得出x:y:z:k=2:1:1:2
故选:B。
12.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B.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
C.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D.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分析】A、从微观来说,该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可以据此解答;
B、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C、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的破裂成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D、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从微观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正是由于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才使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故A观点不正确;
B、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故B观点正确;
C、化学不仅可以研究存在的物质,而且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制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故C观点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故D观点正确。
故选:A。
1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不变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数目、种类都不变
C.图中的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2:3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为一种化合物的2个分子与另一种化合物的2个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单质的1个分子和另一种化合物的2个分子,据此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得出各物质的微粒关系图为: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数目、种类都不变,故B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中生成物的一种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C错误;
D、由各物质的微粒关系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故D错误。
故选:B。
14.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解答;
B、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考虑;
C、根据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解答;
D、根据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化合物,也可以组成混合物解答。
【解答】解:A、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不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可能是离子构成,故推理不正确;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故推理正确;
C、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但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在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中,仍满足只有一种元素,但该物质不是单质,而是混合物,故推理不正确;
D、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例如混合物空气中含有氮元素、氧元素、碳元素等元素,故推理不正确。
故选:B。
15.执行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的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火箭使用的推进剂是(C2H8N2)与(N2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3N2+2X+4H2O,X的化学式为( )
A.CO B.CO2 C.CH2O D.H2
【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由C2H8N2+2N2O4=3N2+2X+4H2O可知,
反应前碳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2X中;
反应前氢原子是8个,反应后是8个;
反应前氮原子是6个,反应后是6个;
反应前氧原子是8个,反应后应该是8个,其中4个包含在2X中;
由分析可知,每个X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是二氧化碳,化学式是CO2。
故选:B。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甲和乙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丙和丁,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甲、丁 (填序号);
(2)甲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4 ;
(3)关于上述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2)根据化合价原则求出元素的化合价;
(3)根据甲和乙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丙和丁的图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甲醇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O2+3H2CH3OH+H2O。
(1)图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序号是甲、丁;
(2)甲物质是二氧化碳,由氧显﹣2价,可推出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3)A.由方程式可知,每4个分子变化成2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了变化,故A不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2×2)=22:3,故B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C正确;
故答为:(1)甲、丁;(2)+4;(3)A。
17.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表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的专用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氯元素 Cl ;
(2)1个氢分子 H2 ;
(3)2个钠离子 2Na+ ;
(4)碳酸根离子 CO32﹣ ;
(5)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氯元素的符号为Cl,故填:Cl;
(2)1个氢分子就是氢气的化学式,故填:H2;
(3)2个钠离子就是在钠离子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2Na+;
(4)碳酸根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负电荷,故填:CO32﹣;
(5)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故填:CaCO3+2HCl=CaCl2+CO2↑+H2O。
18.请用质量守恒定律有关的知识来回答下列问题。
(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要比原来铜粉质量 大 ;
(2)将10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 C和4g D,则B的质量为 2 g;
(3)将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只得到黑色的炭和水,则可知蔗糖中含有的元素是 C、H、O (写符号),推断的依据是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要比原来铜粉质量大,是因为氧气参加了反应。
故填:大。
(2)将10gA 和足量 B 混合加热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 和4gD,则B的质量为:8g+4g﹣10g=2g。
故填:2。
(3)将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只得到黑色的炭和水,则可知蔗糖中含有的元素是C、H、O,推断的依据是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故填:C、H、O;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19.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CaCO3CaO+CO2↑ ,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
(2)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 沸点 不同,把氮气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
(3)操作a的名称是 过滤 ,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漏斗 .
(4)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二氧化碳 .请写出生产得到的副产物NH4Cl的一种用途 用作氮肥 .
【分析】(1)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加热条件下,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2)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3)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
(4)根据反应前后的物质推出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属于氮肥.
【解答】解:(1)反应①中,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反应②中,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
故填:CaCO3CaO+CO2↑;分解反应;
(2)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氮气,这个方法利用了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故填:沸点;
(3)操作a实验操作的名称是过滤,实验室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故填:过滤;漏斗.
(4)从反应过程看出将二氧化碳通过氨盐水制取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可循环利用;NH4Cl中含有氮元素,在农业上可以用作氮肥;故填:二氧化碳;用作氮肥.
三、推断题
20.现有A、B、C、D、E五种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E是气态单质,C是液体,A被称为最轻的气体,D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均已略去。
(1)E的化学式是 O2 。
(2)反应A+B→C+D的化学方程式是 H2+CuOCu+H2O 。
(3)用A作燃料有很多优点,请列举一条 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
【分析】根据A、B、C、D、E五种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E是气态单质,C是液体,A被称为最轻的气体,所以A是氢气,D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单质,所以D是铜,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所以E是氧气,C是水,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所以B是氧化铜,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B、C、D、E五种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E是气态单质,C是液体,A被称为最轻的气体,所以A是氢气,D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单质,所以D是铜,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所以E是氧气,C是水,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所以B是氧化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E的化学式是O2;
(2)反应A+B→C+D是氧化铜和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H2+CuOCu+H2O;
(3)用A作燃料有很多优点是: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O2;
(2)H2+CuOCu+H2O;
(3)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21.已知A、B、D、E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E是应用广泛且通常被称为“清洁能源”的物质,D常温下为气体。A、B、C、D、E间反应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物质间通过一定反应可得到箭头指向的另一种物质,“﹣”表示连线两端的物质能反应)。请用初中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名称 过氧化氢 ,E的化学式 CH4 ;
(2)写出实现C→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化合反应 ;
(3)自然界中实现D→C的转化称为 光合作用 。
【分析】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E是应用广泛且通常被称为“清洁能源”的物质,因此E是甲烷;D常温下为气体二氧化碳;已知A、B、D、E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因此A是过氧化氢,B是水,C是氧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配平即可,属于化合反应;自然界中实现二氧化碳到氧气的转化,称为光合作用。
【解答】解:(1)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E是应用广泛且通常被称为“清洁能源”的物质,因此E是甲烷;D常温下为气体二氧化碳;已知A、B、D、E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因此A是过氧化氢,故答案为:过氧化氢;CH4;
(2)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配平即可,属于化合反应;故答案为:2H2+O22H2O;化合反应;
(3)自然界中实现二氧化碳到氧气的转化,称为光合作用,故答案为:光合作用;
四、实验题
22.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试管 ;② 长颈漏斗 ;③ 集气瓶 ;④ 水槽
(2)写出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水+氧气 .
(3)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所需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编号) A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一般可以分为: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装入反应器,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②③①④⑥⑤
(5)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②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该选择的反应发生装置是 A ;收集装置是 D (填字母编号).若选择下图所示装置来收集氨气,则气体应从 R (填“L”或“R”)端通入.
【分析】(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
(2)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写出文字表达式;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4)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操作步骤(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5)发生装置主要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收集装置主要由气体的密度和溶水性决定,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则需要考虑该气体的密度,由题意可知氨气(NH3)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解:(1)图中①是试管.②是长颈漏斗.③是集气瓶.④是水槽.
故答案为:试管;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
(2)装置B使用于固液不加热型反应装置,所以用B装置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其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故答案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3)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其反应发生装置是“固固加热型”,故选择装置A;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故答案为:A;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4)根据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实验操作步骤: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装药,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可知题中操作步骤的排列顺序为:②③①④⑥⑤;
(5)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该选择“固固加热型”,故选A装置;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收集装置为D;若用图F所示装置来收集氨气,应该采用“短进长出”的方式才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气体应该从R端通入.
故答案为:A;D;R.
五、计算题
23.把H2、O2混合气10克,点燃生成4.5克水蒸气,则反应前混合气体中氧气可能是 4g 和 9.5g .
【分析】根据充分反应后生成4.5g水,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0.5g氢气和4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5g水,则10g混合气体有剩余的气体存在,则有两种可能:①剩余气体为氢气;②剩余气体为氧气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设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22H2O,
4 32 36
x y 4.5g
解得x=0.5g,y=4g,
①若剩余气体为氢气,则氧气的质量为4g;
②若剩余气体为氧气,则氧气的质量为4g+(10g﹣4.5g)=9.5g,
所以反应前混合气体中氧气可能是4g和9.5g,
故填:4g:9.5g
24.为了测定混有杂质的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0g样品加热(杂质不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20
20
17.8
15.6
13.4
13.4
提示:在t0至t1时间段,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刚刚开始加热,尚未达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1)反应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6.6g 。
(2)通过计算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坐标图中,画出煅烧时生成气体的质量(m气)应时间(t)变化的曲线。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求算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20g﹣13.4g=6.6g;
(2)设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CaO+CO2↑
100 44
20gx 6.6g
=
x=75%
(3)煅烧时生成气体的质量(m气)应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6.6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3)
。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11/21 11:35:53;用户:兴义民族中学;邮箱:xymz@xyh.com;学号:4140692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巩固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简答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