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7)含答案和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2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7)含答案和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2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7)含答案和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2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卷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随堂练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2.硝酸银通常保存在棕色的试剂瓶中,硝酸银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O2 B.SO2 C.NH3 D.NO2
3.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饮用水消毒剂。该物质跟水能发生歧化反应:2ClO2+H2O═X+HClO3,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HClO B.HClO2 C.HCl D.O2
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2P+5O2P2O5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Fe+3O22Fe2O3
C.实验室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D.锌与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
5.下列实验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值是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13
7.关于2CO+O22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B.5g一氧化碳与2g氧气参加反应一定生成7g二氧化碳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8.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正确的是( )
A.1.0g碳与3.4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了,所以此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氢气燃烧时,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的水的体积
D.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所以物质总质量守恒
9.在化学反应A+2B=2C+D中,20g A与10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g D。若反应生成24g C,则参与反应的B质量为( )
A.20g B.10g C.6g D.5g
10.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
B.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C.该反应可表示为:2H2S+3O2=2SO2+2H2O
D.反应前后只有S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11.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C.木材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质量比原木材的小,说明固体可燃物燃烧后质量一定减小
D.化学变化中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则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不同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二、填空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含氯消毒剂是现在应用广泛的高效、广谱性消毒剂。常用的常见的含氯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漂白粉[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Ca(ClO)2]等。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二氧化氯在水中直接氧化细胞里的重要物质,从而消灭细菌。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氯气和漂白粉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破坏细菌、病毒的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研究人员发现:1.0mg/L氯气与0.5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某研究小组采集了同一水源的水样,在40℃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的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上述实验表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二氧化氯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对二氧化氯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纯净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氧化物
(3)补全二氧化氯发生器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5NaClO2+4HCl═4ClO2+5 +2H2O。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浓度相同时,氯气和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
B.40℃时4.0mg/L的氯气在0~20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C.这三种消毒剂都可以长期储存
D.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
(5)在次氯酸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先由紫色变为红色,后逐渐变为无色。请结合材料解释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的原因是 。
1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丁、戊五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质量守恒定律。
(1)甲组研究了反应;2H2+O22H2O,他们从该反应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
②该化学反应的条件是点燃;
③反应的生成物是水;
④ ;
⑤ 。
(2)乙、丙、丁三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①A实验中将两种溶液混合时发生的现象为 。
②B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
③C实验中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戊组同学研究了物质W的组成,一定条件下,W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其中x= ,该反应属于 (选填“氧化”“化合”或“分解”)反应。
15.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合成了单原子铂催化剂,可用于制造燃料甲醇(CH3OH)。
(1)图中表示氢分子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
(2)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3)写出制造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 ;
(4)①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是指在化学品合成过程中,把原料中的原子完全转化到最终产物中;②CO和H2可化合成不同的物质。仅用CO和H2为原料,按不同的配比,且符合“原子经济性”,不能合成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CO(NH2)2
B.C6H12O6
C.HCHO
D.C2H5OH
16.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图1)。
(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主要现象为 。
(2)小明认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烧产物的质量应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发现石棉网上的燃烧产物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3)小红按图2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一些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为Mg3N2。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如图,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 ,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
现象: 。
结论:燃烧产物中含Mg3N2
【反思交流】
①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
②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为什么呢?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
【拓展延伸】
①如果用图2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药品(足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所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2.40g镁条在某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中完全燃烧,所得固体质量最有可能是 。
A.3.33g
B.4.00g
C.3.28g
D.3.96g
17.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刚同学利用反应:CaCO3+H2SO4═CaSO4+H2O+CO2↑,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成粉末后,设计了如图Ⅰ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其他成分均不与稀硫酸反应,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1)理论计算:实验数据如图Ⅱ所示,计算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实验分析:小刚反思方案后发现,反应前后装置B质量变化值可能大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的理论值,理由是 。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化学方程式》2021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种类.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再根据其意义: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由此可知:
A、①②⑤⑥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分子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有变化,故B错误;
C、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故C错误;
D、分子的种类、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2.硝酸银通常保存在棕色的试剂瓶中,硝酸银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O2 B.SO2 C.NH3 D.NO2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硝酸银中含有银、氮、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硝酸银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不含硫元素、氢元素,不可能生成SO2、NH3,氧气没有气味,则该气体可能是NO2。
故选:D。
3.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饮用水消毒剂。该物质跟水能发生歧化反应:2ClO2+H2O═X+HClO3,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HClO B.HClO2 C.HCl D.O2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lO2+H2O═X+HClO3,推断反应中生成物X的分子构成,然后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lO2+H2O═X+HClO3,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H原子 2 1
Cl原子 2 1
O原子 5 3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生成物X的分子中含有2个O原子和1个H原子和1个Cl原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ClO2;
故选:B。
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2P+5O2P2O5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Fe+3O22Fe2O3
C.实验室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D.锌与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4P+5O22P2O5,故选项错误。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选项错误。
C、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KMnO4K2MnO4+MnO2+O2↑,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下列实验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分析】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解答】解:A、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由于通过玻璃管能与外界空气相通,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正确。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由于有空气中的气体参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值是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13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A、x=14+26+3+5﹣36﹣3﹣2=7,故A正确;
B、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故B正确;
C、反应后甲、乙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即甲和乙反应生成丁,丁是化合物,故C正确;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4﹣2):(26﹣7)=12:19,故D错误。
故选:D。
7.关于2CO+O22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B.5g一氧化碳与2g氧气参加反应一定生成7g二氧化碳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分析】从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主要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物质间质量的关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在反应中“+”读作“和”,“═”读应作“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可读作:每56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水,5g一氧化碳与2g氧气参加反应,不符合上述质量关系,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一定小于7g,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正确的是( )
A.1.0g碳与3.4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了,所以此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氢气燃烧时,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的水的体积
D.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所以物质总质量守恒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是化学变化时也要对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判断,即反应时是否符合固定的质量比,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可知,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3:8:11,故1.0g碳与3.4g氧气反应,氧气有剩余,生成的二氧化碳小于4.4g,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了,是因为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此反应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错误。
C、质量守恒定律描述的是质量守恒,不是体积守恒,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所以物质总质量守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在化学反应A+2B=2C+D中,20g A与10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g D。若反应生成24g C,则参与反应的B质量为( )
A.20g B.10g C.6g D.5g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在化学反应A+2B=2C+D中,20gA与1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gD,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C和D的质量之和,则同时生成C的质量为20g+10g﹣18g=12g。
若反应生成24gC,则参与反应的B质量为×10g=20g。
故选:A。
10.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
B.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C.该反应可表示为:2H2S+3O2=2SO2+2H2O
D.反应前后只有S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硫化氢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S+3O22SO2+2H2O;
A、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3,故错误;
B、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和水,均为氧化物,故正确;
C、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硫化氢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S+3O22SO2+2H2O,故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硫元素由﹣2价变为+4价,氧元素由0价变为﹣2价,故错误;
故选:B。
11.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C.木材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质量比原木材的小,说明固体可燃物燃烧后质量一定减小
D.化学变化中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则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分析】A、根据常见的带电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物理变化中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但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B、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某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推理正确。
C、木材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质量比原木材的小,是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等逸散到空气中,但固体可燃物燃烧后质量不一定减小,如铁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中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但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1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不同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分析】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呼出气体和空气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D、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
【解答】解: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呼出气体和空气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逸出装置,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二、填空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含氯消毒剂是现在应用广泛的高效、广谱性消毒剂。常用的常见的含氯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漂白粉[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Ca(ClO)2]等。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二氧化氯在水中直接氧化细胞里的重要物质,从而消灭细菌。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氯气和漂白粉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破坏细菌、病毒的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研究人员发现:1.0mg/L氯气与0.5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某研究小组采集了同一水源的水样,在40℃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的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上述实验表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二氧化氯的一条物理性质 黄绿色或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极易溶于水 。
(2)对二氧化氯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CD 。
A.纯净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氧化物
(3)补全二氧化氯发生器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5NaClO2+4HCl═4ClO2+5 NaCl +2H2O。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填序号)。
A.浓度相同时,氯气和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
B.40℃时4.0mg/L的氯气在0~20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C.这三种消毒剂都可以长期储存
D.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
(5)在次氯酸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先由紫色变为红色,后逐渐变为无色。请结合材料解释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的原因是 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
【分析】(1)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2)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由又因为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3)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都不变。
(4)浓度相同时,氯气不如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强;
B.40℃时4.0mg/L的氯气在0~20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C.这三种消毒剂不都可以长期储存,例如氯气、次氯酸钙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容易分解;
D.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
(5)次氯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解答】解:(1)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故填:黄绿色或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极易溶于水。
(2)二氧化氯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故填:ACD。
(3)反应前钠原子是5个,反应后应该是5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氯原子是9个,反应后应该是9个,其中5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10个,氢原子都是4个,未知物质中是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NaClO2+4HCl═4ClO2+5NaCl+2H2O。
故填:NaCl。
(4)A.浓度相同时,氯气不如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40℃时4.0mg/L的氯气在0~20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该选项说法正确;
C.这三种消毒剂不都可以长期储存,例如氯气、次氯酸钙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容易分解,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D。
(5)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的原因是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故填: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1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丁、戊五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质量守恒定律。
(1)甲组研究了反应;2H2+O22H2O,他们从该反应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
②该化学反应的条件是点燃;
③反应的生成物是水;
④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
⑤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 。
(2)乙、丙、丁三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①A实验中将两种溶液混合时发生的现象为 产生蓝色沉淀 。
②B实验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
③C实验中的现象是 左端铜线变黑色,并且下沉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O22CuO 。
(3)戊组同学研究了物质W的组成,一定条件下,W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其中x= 52 ,该反应属于 氧化 (选填“氧化”“化合”或“分解”)反应。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1)④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故填: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⑤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
故填: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
(2)①A实验中将两种溶液混合时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
故填:产生蓝色沉淀。
②B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故填:不能;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③C实验中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现象是左端铜线变黑色,并且下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
故填:左端铜线变黑色,并且下沉;2Cu+O22CuO。
(3)其中x=64+5+8+23﹣16﹣32=52,由图中信息可知,W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故填:52;氧化。
15.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合成了单原子铂催化剂,可用于制造燃料甲醇(CH3OH)。
(1)图中表示氢分子的是 乙 (选填“甲”“乙”或“丙”);
(2)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C (填字母序号);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3)写出制造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 CO+2H2CH3OH ;
(4)①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是指在化学品合成过程中,把原料中的原子完全转化到最终产物中;②CO和H2可化合成不同的物质。仅用CO和H2为原料,按不同的配比,且符合“原子经济性”,不能合成的物质是 AD (填字母序号)。
A.CO(NH2)2
B.C6H12O6
C.HCHO
D.C2H5OH
【分析】(1)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2)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C.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3)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
(4)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利用CO和H2为原料不能合成尿素;
B.C6H12O6中碳原子、氧原子个数比是1:1,仅用CO和H2为原料能够合成C6H12O6;
C.HCHO,碳原子、氧原子个数比是1:1,仅用CO和H2为原料能够合成HCHO;
D.C2H5OH中的碳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是2:1,利用CO和H2为原料不能合成C2H5OH。
【解答】解:(1)图中表示氢分子的是乙。
故填:乙。
(2)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BC。
(3)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CH3OH。
故填;CO+2H2CH3OH。
(4)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利用CO和H2为原料不能合成尿素;
B.C6H12O6中碳原子、氧原子个数比是1:1,仅用CO和H2为原料能够合成C6H12O6;
C.HCHO,碳原子、氧原子个数比是1:1,仅用CO和H2为原料能够合成HCHO;
D.C2H5OH中的碳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是2:1,利用CO和H2为原料不能合成C2H5OH。
故填:AD。
16.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图1)。
(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主要现象为 发出耀眼的白光 。
(2)小明认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烧产物的质量应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发现石棉网上的燃烧产物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 部分产物以烟的形式散到空气中了 。
(3)小红按图2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一些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为Mg3N2。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如图,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 水 ,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
现象: A烧杯中变红 。
结论:燃烧产物中含Mg3N2
【反思交流】
①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
②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为什么呢?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氮气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 。
【拓展延伸】
①如果用图2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药品(足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所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2.40g镁条在某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中完全燃烧,所得固体质量最有可能是 D 。
A.3.33g
B.4.00g
C.3.28g
D.3.96g
【分析】(1)依据镁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
(2)依据镁燃烧现象中白烟的成分分析;
【实验探究】依据资料信息和实验方案分析;
【反思交流】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
②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拓展延伸】①依据镁在空气燃烧的反应原理分析;
②依据镁与氧气,镁与氮气反应方程式,结合数据利用极值法分析。
【解答】解:(1)镁燃烧的实验现象是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热,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主要现象为发出耀眼的白光,故填:发出耀眼的白光;
(2)镁燃烧现象中白烟的成分为氧化镁,则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发现石棉网上的燃烧产物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部分产物以烟的形式散到空气中了,故填:部分产物以烟的形式散到空气中了;
【实验探究】分析资料信息可知,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实验操作为,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A烧杯产生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烧杯中变红,结论燃烧产物中含Mg3N2;故填:水;A烧杯中变红;
【反思交流】①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则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故填: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②氮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则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原因是氮气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故填:氮气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
【拓展延伸】①镁在空气燃烧的反应原理为2Mg+O22MgO,3Mg+N2Mg3N2;则镁在空气中燃烧即消耗了氧气,也消耗了空气中氮气,则如果用图2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药品(足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所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大于,故填:大于;
②设2.40g镁条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x,2.40g镁条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的质量为y
2Mg+O22MgO
48 80
2.40g x
=
x=4.00g
3Mg+N2Mg3N2
72 100
2.40g y
=
y=3.33g
则2.40g镁条在某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中完全燃烧,所得固体质量应在4.00g~3.33g之间,
故填:D。
17.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刚同学利用反应:CaCO3+H2SO4═CaSO4+H2O+CO2↑,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成粉末后,设计了如图Ⅰ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其他成分均不与稀硫酸反应,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1)理论计算:实验数据如图Ⅱ所示,计算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实验分析:小刚反思方案后发现,反应前后装置B质量变化值可能大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的理论值,理由是 装置内原来有空气,其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装置B 。
【分析】(1)根据图象分析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
(2)根据装置内原来有空气进行分析回答。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3g;
设该鸡蛋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x
CaCO3+H2SO4=CaSO4+H2O+CO2↑
100 44
x 3.3g
=
解得:x=7.5g
答:该鸡蛋壳样品中CaCO3的质量是7.5g;
(2)由于装置内原来有空气,其中的二氧化碳也能进入装置B,进而被吸收,导致反应前后装置B质量变化值可能大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的理论值。
故填:装置内原来有空气,其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装置B。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11/21 11:36:01;用户:兴义民族中学;邮箱:xymz@xyh.com;学号:4140692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练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