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断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导读《断章》《风雨吟》《统一》三首诗。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短诗五首》中的前两首,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后三首诗歌。
一、导读《断章》一诗。
(一)预习展示[来#&@源:~中*教网]
1.介绍作者。
卞(biàn)之琳(1910-2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2.了解背景。【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二)合作探究
1.提问:《断章》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这些景象。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等。
2.提问:这首诗中有四幅画面,请你说说这四幅画面之间的联系。
明确: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幅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3.追问:四幅画面相互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4.提问: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明确: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来#%源@:~中教^网]
5.提问:《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明确:示例1: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同样也影响着别人。[来源%:中~教网#@^]
示例2: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示例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示例4: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的价值的体现。
6.布置:说说你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来#~@源:&zzste*p.cm]
明确:本诗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的这里内涵: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7.提问: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
明确:(1)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2)采用“环中环、套中套”的意象结构。[中国教#&%@育出~版网]
全诗一共四句,每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事态意象:“你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第一节中,第一句“你”是事态主体,“风景”是事态的客体;而在第二句中,曾作为客体的“风景”却陡然一转,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曾作为主体的“你”却由第一句句首的位置转至第二句句末并成为客体。第二节与此相似。这种“环中环、套中套”的意象结构方式不仅仅如同中国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中的顶真歌谣“天怕云、云怕风、风怕墙、墙怕鼠、鼠怕猫……”一样,充满轻松的智慧,生趣盎然,令人玩味,更由于意象链条的串接,四个静止的事态画面有了视觉流动感,使它宛若电影画面,一幕幕涌入眼帘,使静止抽象的汉字符号变为流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不得不由衷地惊叹诗人的鬼斧神工。
板书设计[来源:zzst#&ep@%.*cm]
你——主体
你在桥上看风景[中国教育出&版^*#@网]
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主客位 赏风景的人
置调换 你——客体
断章
别人在楼上看你
被赏的风景[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明月装饰窗子:你——欣赏月景
事物并非
独立存在 你装饰人的梦:你——给人愉悦
二、导读《风雨吟》一诗。
(一)预习展示
1.介绍作者。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2.了解背景。【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二)合作探究[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1.提问: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来&源@:z*zstep^.c%m]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提问: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3.提问:诗歌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中国教*育^@出版网]
4.提问: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5.提问: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6.布置:说说你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
明确:本诗告诉人们:人生多风雨,世事多风波。诗中所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茫茫人海的方向,操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实属正常。[中国~教@%*育&出版网]
7.提问: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明确:画面感很强。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如“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板书设计
人生坎坷与遭遇[来源:zzstep%.@~c&*m]
“风”“雨”
风雨吟
中国社会的苦难
“大地”: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我”:有志向的有为青年
三、导读《统一》一诗。
(一)预习展示[来源@:zzstep.c&%*#m]
1.介绍作者。
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二)合作探究[来源#%:^中教*@网]
1.提问: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来^源:@中教网*]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他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来源:zzst%ep#.@&cm^]
2.布置: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来源:%中*&教网#~]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布置: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4.布置:说说你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
明确:本诗告诉人们:“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以“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结的一样的果,因此对立中存在统一。
5.提问: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明确:由自然现象推出哲理。本诗由人们熟知的自然界中的叶、花、树木、果实及其相关关系写起,推出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来,进而推出一个哲理。诗人在诗中通过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他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告诉人们:“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即告诉人们对立中存在着统一的哲理。这样写,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板书设计[www.^z&z@ste*p.c~m]
所有的叶:一片
所有的花:一朵
统 一 所有树木:一棵 繁多是谎言
所有果实:无异 (对立中存在统一)
整片大地:一朵花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了诗人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感悟了诗人对友人情谊的珍重情怀,领悟了诗中蕴含的哲理。但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中哲理上做得不够。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九年级下册(2018)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月夜/沈尹默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九年级下册(2018)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月夜/沈尹默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文本链接,整体感知,课文精读,文章主旨,写作特点,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月夜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月夜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读《月夜》一诗,导读《萧红墓畔口占》一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精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精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分析写作特点,归纳总结,巩固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