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纸的发明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纸的发明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资料,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认读生字,书写指导,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板书总结,梳理全文,中心思想体悟,教学反思,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0课 纸的发明1.会认“创、携、制”等11个生字,会写“术、伟、录”等12个生字;正确认读“造纸术、伟大、文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3.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1.(重点)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2.(难点)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教师板书课题:纸的发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初读课文,处理生字。(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请学生认读。学生认读的同时,教师逐个指导,纠正字音。(2)请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在课文中的发音。教师重点强调“鲜、累”的读音,“鲜”在课文中的读音是“xiǎn”,另外一个读音是“xiān”,可组词为“新鲜”;“累”在课文中的读音是“lěi”,另一个读音为“lèi”,可组词为“劳累”。三、书写指导1.形近字辨析。“洲”和“州”“洲”有三点水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的说法。2.笔顺讲解。“录”是上下结构,第七笔是撇;“欧”是左右结构,第二笔是撇;“册”是独体字,第二笔横折钩,最后一笔的横要穿过整个字的中心。“社”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礻”不是“衤”;右边是“土”,不是“士”。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指导。4.读写新词语。(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列出的词语,指名请学生认读,指定学生领读,齐读。(2)请学生在练习本上抄写词语,巩固记忆。三、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文章主要讲了纸的发明过程。2.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因为之前人们用的纸都有很多缺陷。如:竹片做成的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不方便;帛轻便,但价格昂贵,不能普及;麻造成的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所以蔡伦吸收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既轻便又好用的纸。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术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将课后题补充完整。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3.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因为用蔡伦的方法造出的纸既轻便又好用;且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4.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因为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五、板书总结,梳理全文。 纸的发明 六、中心思想体悟。课文通过介绍纸的发明过程,让学生知道纸是中国人发明的,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强化,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在生字词学习环节,我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另外,我还会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但学生对于课文情感的把握还不够理想,这也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八、课堂练习。1.读拼音,写词语。 bǎo cún ōu zhōu shū cè jì lù yuē dìnɡ wěi dà 2.比一比,再组词。 3.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内画“√”,错的画“×”。(1)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 )(2)纸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后来传到了国外。( √ )(3)造纸术的发明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10 纸的发明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时间脉络,了解文段大意,五段,设置疑问,布置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