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句子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课内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塞(sài) 遏制(è) 秀颀(qí) 锐不可当(dǎng)
B. 踌躇(chú) 悲悯(mǐn) 不辍(zhuì) 摩肩接踵(zhǒng)
C. 滞留(zhì) 炽热(chì) 遒劲(jìn) 络绎不绝(yì)
D. 颓唐(tuí) 记载(zǎi) 翘首(qiá) 潜滋暗长(qi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祖藉 娴熟 正襟危坐 巧妙绝伦 B. 禁锢 躁热 眼花缭乱 摧枯拉朽
C. 鲜腴 蔓延 长途跋涉 无动于衷 D. 俯瞰 消逝 油光可鉴 纵横绝荡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B. 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C.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D. 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是西周时期的精品,价值非常高,热烈欢迎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到馆参观。
二、句子默写
4.古诗词默写。
(1)夕日欲颓,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杜甫在《春望》中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思家者的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田园诗在描绘田园生活、山水风光之外,常常表现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王绩在《野望》中“________,________”借用典故表达了孤独优郁、追怀先贤的情感;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悠然忘我。
三、名著阅读
5.名著阅读。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鞘翅却是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
(1)这段文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 。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选段加以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6.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人民网讯 北京时间2月22日晚,2018年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上演,中国选手武大靖一骑绝尘,没有给韩国队任何机会,以39秒584的成绩再次刷新自己刚创造的世界纪录和奥运纪录,获得冠军,为祖国拿下了本届冬奥会首块金牌。这枚金牌也是中国短道速滑选手的奥运首金。
标题:________
理由:________
(2)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会徽,请解读此会徽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
五、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图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没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1)选文中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3)选文第④段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4)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角度写,或从导游角度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叶圣陶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风中读诗的男孩
①男孩十来岁的样子,站在风口,双手努力捏住一张纸,神情专注地读着。风声太大,把纸吹得哗哗响,我听不清他在读什么。男孩这样站在风口,好些天了。
②一天清早,我看见一位老大爷站在男孩身后,欲言又止,最后无奈而不舍地离去。
③一天中午,我看见一位年轻的女子站在男孩身后,用手轻拭着眼睛。
④一天黄昏,我看见一位老太太站在男孩身后,夕阳照在她身上,她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静止成一座雕塑。
⑤一个天上飘着毛毛雨的下午,我撑起伞,走下楼,在离男孩两米的地方停住脚步。男孩的头发上,雨滴凝成的水珠闪着光,而我,除了细细的风声、细细的雨声,没有听到一声诵读,我的心里长满了疑问。
⑥“小南,下雨了,回家吧。”是那个老太太。男孩太专注,没听到老太太的话,老太太轻轻戳戳男孩手中的纸,男孩这才停止诵读,抬起了头。老太太轻轻抚去男孩头发上的雨滴,牵着他的手离开。
⑦接下来的几天,男孩不见了,我的心里挤满了失落。因为少了男孩,风口显得那么孤独。我站在风里,学着男孩的样子,无声地诵读看……忽然,男孩出现在我面前,望着我腼腆地笑。
③“你叫小南是吗?你在读什么?能给我看看吗?”我看着男孩手中的纸问。男孩点点头,把纸通给我。上面是手写的几行字: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林心夭夭,母氏劬劳……我知道,这是《诗经》中的《凯风》,赞美母亲的辛勤、劳苦、明理。
⑨男孩接过我手中的纸。嘴巴一张一合地读了起来。我依旧没听到任何声音。
“小南在给他妈妈读诗。”是那个老太太,“前几天生病了,在医院也没有停止给妈妈读。”
“小南为什么非要站在风口给妈妈读诗?”
“他告诉我,风有翅膀,能把他的声音传到妈妈耳朵里。小南的妈妈,是我的女儿。六年前查出得了癌症,就毅然决然跑到山区支教。这些年病魔好像忘记了她,她说是孩子们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可就在不久前,一场特大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她躬身护着身下的孩子,自己却被砸晕,到现在还没醒来。小南听医生说亲人的呼唤也许能唤醒地,就每天为妈妈读诗。这首诗,是我女儿教他的……”老太太说着说着泣不成声。
“那小南为什么要默读却不出声呢?”
老太太用力擦擦眼中的泪,好像要把所有的悲伤都吞到肚子里:“小南,是我女儿初到南方支教那年,收养的聋哑弃儿。”
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了。我努力平复情绪,走到小南身边,与他一起大声念着:“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1)本文写了“小南妈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分别概括。
(2)结合语境,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老太太轻轻戳戳男孩手中的纸,男孩这才停止诵读,抬起了头。老太太轻轻抚去男孩头发上的雨滴,牵着他的手离开。
②老太太用力擦擦眼中的泪,好像要把所有的伤都吞到肚子里。
(3)小南是个聋哑孩子,前文已多次伏笔,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4)文中的小南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六、课内阅读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必先苦其心志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一段,共87个字,只有两个句号,句子貌似太长,可否增加句号?说说理由。
七、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河”指银河,“帝所”指皇帝居住的地方,“三山”指的是蓬莱等三座仙山。
B.“九万里风鹏正举”的“鹏”是指大鹏鸟,孟子的《逍遥游》对它也有描绘。
C.整首词表达的主旨是:词人尽管生活美满,还是更加向往逍遥自在的理想世界。
D.这首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词人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2)“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慨?
八、作文
1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①这一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②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③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
12.作文
村上春树说:“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你的人……”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可是,我们往往拥有时却不懂得珍惜,匆匆的脚步让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温暖。那就让我们重新捡拾这些温暖,感受生活的阳光。
请以“被忽略的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A.锐不可当(dǎng)——dāng;
B.不辍(zhuì)——chuò;
C.遒劲(jìn)——jìng;
故答案为:D
【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答案】 C
【解析】【分析】A. 祖藉——祖籍;
B. 躁热——燥热;
D. 纵横绝荡——纵横决荡;
故答案为:C
【点评】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3.【答案】 A
【解析】【分析】考查病句的修改与辨析。B句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该是“只有……才”;
C词语搭配不当,“水平”不能“培养”,把“培养”改成“提高”;
D语意表述不清,去掉“可以”。
故答案为:A。
【点评】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再按要求确定答案。
二、句子默写
4.【答案】 (1)沉鳞竞跃
(2)无可奈何花落去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注意“竞、搔、簪、薇、辨”字写法。
故答案为:⑴ 沉鳞竞跃 ⑵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⑷1、相顾无相识2、长歌怀采薇3、此中有真意4、欲辨已忘言
【点评】古诗文默写包括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前者需要考生结合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后者要结合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三、名著阅读
5.【答案】 (1)瓢虫
(2)《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瓢虫鼓鼓的身体比喻为“半粒豌豆”,生动形象;对瓢虫鞘翅颜色的描写细微入至;“吓退”一词对其颜色作用的描写更是充满幽默感。
【解析】【分析】(1)本道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积累。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根据这个昆虫的外形的特点“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可知这段话描写的是瓢虫。(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这句话把瓢虫鼓鼓的身体比喻为“半粒豌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瓢虫身形的特点。“吓退天敌”则把瓢虫人格化,生动地表现了瓢虫鞘翅颜色的作用。由此看出,《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故答案为:⑴ 瓢虫 ⑵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瓢虫鼓鼓的身体比喻为“半粒豌豆”,生动形象;对瓢虫鞘翅颜色的描写细微入至;“吓退”一词对其颜色作用的描写更是充满幽默感。
【点评】⑴名著阅读中,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经典情节考生都要耳闻能详,并且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⑵《昆虫记》作为一部科普著作,本身就没有太多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因此考生更应该反复阅读,熟记每一个昆虫的生活习性特点,并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四、综合性学习
6.【答案】 (1)武大靖破记录夺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理由:从整体上概括了这一新闻的核心内容;它突出了冬奥会上我国选手武大靖所取得的成绩,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感。
(2)设计之妙:①书法“冬”字、滑雪人物、滑道巧妙结合,突显了“冬奥会”主题、展现了运动活力,彰显了中国文化魅力。②“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于2022,点明了举办时间。③“冬”字与奥运五环的组合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拟写新闻标题和拟写理由的阐述。要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旗帜鲜明;生动活泼。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发生的什么事”。可提取导语一句“2018年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上演,中国选手武大靖一骑绝尘,没有给韩国队任何机会,以39秒584的成绩再次刷新自己刚创造的世界纪录和奥运纪录,获得冠军,为祖国拿下了本届冬奥会首块金牌。”压缩整理为,(谁)武大靖,(怎么样)破记录夺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理由:这个题目突出武大靖打破记录并夺取冠军这一伟大成就,激发中国人的自豪感,给人深刻的印象,有吸引力。同时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2)此题是图文转换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的构成,然后再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本幅图除了字母之外,还有“冬”“滑道和人物形态”“2022”“奥运五环”。“冬”字为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生动自然。标识下方是国际奥委会五环标识,标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故答案为:⑴1、武大靖破记录夺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2、理由:从整体上概括了这一新闻的核心内容;它突出了冬奥会上我国选手武大靖所取得的成绩,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感。 ⑵ 设计之妙:①书法“冬”字、滑雪人物、滑道巧妙结合,突显了“冬奥会”主题、展现了运动活力,彰显了中国文化魅力。②“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于2022,点明了举办时间。③“冬”字与奥运五环的组合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
【点评】⑴拟写新闻标题,其实质就是对新闻导语的高度概括与归纳。因此,只要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新闻话语材料中的导语句(或段),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要点(或关键)可题就容易解决了。⑵图文转换的题型,一定要通读题干,明确徽标产生的背景。组织等。然后宏观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仔细观察徽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具体分析各部分所代表的寓意和设计意图,然后再进行阐述,切忌答非所问。
五、现代文阅读
7.【答案】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举例子、打比方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4)课文是从游览者的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 体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此文是课内文章,根据所学所记,仔细分析文段,此文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找到总结性,提示性的语句,即第一段的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本句中的“往往”是指“经常、时常”的意思,表示大多数是这样,但又不全部是这样,用来限定安排桥梁河道的情况,如果删去,则会使表达失去分寸,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句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盘曲嶙峋的没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中“就是”可知运用的是打比方,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列举实例和比喻,来具体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4)考查对文章写作角度的分析理解。本文主要介绍了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总特点,并以一位园林游览者的角度,条理清楚地向大家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如“绝不讲究对称”“假山池沼任其自然”“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层次多,景致深”等等。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作者游览了一次苏州园林,领略了园林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岀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⑵ 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⑶ 举例子、打比方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⑷ 课文是从游览者的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 体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察了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文中表时间、数 量、程度、范围等内容的词语上.通过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据此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回答此类问题时可借鉴的一般答题格式为:“不能去掉”+分析这个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案: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及故事在说明文中的作用.答题时,根据句子特征找相关的说明方法,注意表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回答格式: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地/具体地/生动地/清楚 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XX(特点).这句话首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次用了打比方,主要说明了第④段首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的观点.⑷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写作角度及情感的把握,通读文章,解答时要把选项与文本信息做一比较,文章中出现了“游览者”的关键词,故不难判断是从游览者的角度来写的,文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这一点学生不难体会答案: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介绍苏州园林体现了作者对苏州同林的喜爱、赞美之情.
8.【答案】 (1)①小南妈妈六年前得了癌症,跑到山区支教;②小南妈妈初到南方支教那年,收养聋哑弃儿小南;③不久前,在泥石流灾难中小南妈妈为保护山区孩子被砸晕,至今昏迷不醒。
(2)①这两处“轻轻”指轻柔地,连用叠词,音韵和谐,分别修饰了动词“戳戳”和“抚去”,表现出老太太对小南的细致的体谅和无微不至的关爱。②“用力”意为用大力气,修饰了动词“擦”,表现出老太太面对困境悲伤时的隐忍和善良,表现出她坚定地继续承担起照顾小南的责任的心理。
(3)伏笔:①“风声太大,把纸吹得哗哗响,我听不清他在读什么。”②“而我,除了细细的风声、细细的雨声,没有听到一声诵读。”③“嘴巴一张一合地读了起来,我依旧没听到任何声音。”④“男孩太专注,没听到老太太的话。”⑤“老太太轻轻戳戳男孩手中的纸,男孩这才停止诵读,抬起了头。” 作用:①让读者看到下文小南是聋哑孩子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使情节合情合理;②表现了“我”对小南的细致关注和关爱。
(4)①深爱妈妈,富有感恩之心:作为妈妈收养的聋哑弃儿,在妈妈昏迷不醒时用自己的力量“救助”妈妈;②坚强执着:不管天气如何、生病与否都坚持给妈妈读诗;③天真淳朴:坚信亲人的呼唤能唤醒妈妈,相信风能把自己的声音带到妈妈那里。
【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分别概括“小南妈妈”的几件事。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小南妈妈”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小南妈妈”六年前得了癌症,跑到山区支教,收养聋哑弃儿小南,为保护山区孩子被砸晕至今昏迷不醒这几件事。(2)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①这两处“轻轻”分别修饰了动词“戳戳”和“抚去”,表现出老太太对小南的细致的体谅和无微不至的关爱。运用叠词使描绘的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②“用力”修饰了动词“擦”,描绘出老太太面对困境悲伤时的隐忍和善良的状态,表现出她坚定地承担起照顾小南责任的情怀。答此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切忌断章取义。答作用时最好能答出对表现人物心理或情感的意义。(3)题干要求找出前文已多次暗示小南是个聋哑孩子的伏笔。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伏笔的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可提取第1段“风声太大,把纸吹得哗哗响,我听不清他在读什么”,第5段“而我,除了细细的风声、细细的雨声,没有听到一声诵读”,第9段“嘴巴一张一合地读了起来,我依旧没听到任何声音”等句作为答案。答作用时,一定要紧密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如让读者读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小南的细致关注和关爱。本文的伏笔可使情节更加严谨,并含蓄交代故事情节,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并且能和后面的内容相呼应。(4)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小南虽然作为聋哑弃儿,但在妈妈昏迷不醒时用自己的力量“救助”妈妈等情节中可概括出小南是一个深爱妈妈,富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再如从坚信亲人的呼唤能唤醒妈妈等情节,可以看出其是一个天真淳朴的孩子。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故答案为:⑴ ①小南妈妈六年前得了癌症,跑到山区支教;②小南妈妈初到南方支教那年,收养聋哑弃儿小南;③不久前,在泥石流灾难中小南妈妈为保护山区孩子被砸晕,至今昏迷不醒。 ⑵ ①这两处“轻轻”指轻柔地,连用叠词,音韵和谐,分别修饰了动词“戳戳”和“抚去”,表现出老太太对小南的细致的体谅和无微不至的关爱。②“用力”意为用大力气,修饰了动词“擦”,表现出老太太面对困境悲伤时的隐忍和善良,表现出她坚定地继续承担起照顾小南的责任的心理。 ⑶ 伏笔:①“风声太大,把纸吹得哗哗响,我听不清他在读什么。”②“而我,除了细细的风声、细细的雨声,没有听到一声诵读。”③“嘴巴一张一合地读了起来,我依旧没听到任何声音。”④“男孩太专注,没听到老太太的话。”⑤“老太太轻轻戳戳男孩手中的纸,男孩这才停止诵读,抬起了头。” 作用:①让读者看到下文小南是聋哑孩子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使情节合情合理;②表现了“我”对小南的细致关注和关爱。 ⑷ ①深爱妈妈,富有感恩之心:作为妈妈收养的聋哑弃儿,在妈妈昏迷不醒时用自己的力量“救助”妈妈;②坚强执着:不管天气如何、生病与否都坚持给妈妈读诗;③天真淳朴:坚信亲人的呼唤能唤醒妈妈,相信风能把自己的声音带到妈妈那里。
【点评】⑴概括内容的题型在解答时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对原句进行加工概括,概括要全面,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语言要简洁准确。⑵句子赏析的方法一般为“角度+内容+情感”。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⑶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考生要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去体会。⑷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六、课内阅读
9.【答案】 (1)兴起,指被任用;使……痛苦;“曾”同“增”,增加;在国外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与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证国家没有经历磨难而只有安乐享受就会灭亡;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不可以。第一段用两个长句,但每个长句内部都是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子连贯,一气呵成,使文章气势非凡,增加雄辩的力量,因此不可再增加句号。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发:兴起,指被任用;词类活用词,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通假字词,曾:同“增”增加。(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关键词:“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3)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本文第②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作者先从一个人的发展角度正面论证磨难与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接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4)本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文章特点的理解能力。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将排比、对偶,夹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对于同一论题,采用一连串整齐的句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接着又用排比句极力铺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对人们的磨练与考验,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进一步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内容;从语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情色彩;从语形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所以不可以增加句号。
故答案为:⑴1、兴起,指被任用2、使……痛苦、“曾”同“增”,增加4、在国外 ⑵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⑶ 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与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证国家没有经历磨难而只有安乐享受就会灭亡;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⑷ 不可以。第一段用两个长句,但每个长句内部都是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子连贯,一气呵成,使文章气势非凡,增加雄辩的力量,因此不可再增加句号。
【点评】⑴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⑵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⑶论证思路的概括要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分析。注意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⑷排比句子,能够形成很强的语言气势,现在不少中学生写议论文或堆砌论据,或不加分析,或(论证)从概念出发,动辄就是套话。此外语言形式就有了变化,显得灵动而活泼。考生可仔细体会。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七、诗歌鉴赏
10.【答案】 (1)D
(2)【示例1】“谩”,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示例2】“谩”,空,徒然;“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网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解析】【分析】(1)A.错误,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B.错误,《逍遥游》是庄子的作品;C.“生活美满”错误,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故选D。(2)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学诗谩有惊人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漫”有“徒然”、“空自”的意思。“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又感慨自己有才而不能用,有怀才不遇之感;还有社会动乱,国难当头,诗词文章无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故答案为:⑴ D ⑵ 【示例1】“谩”,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示例2】“谩”,空,徒然;“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网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点评】⑴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⑵诗人的情感,一方面需要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进行体会;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诗人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八、作文
11.【答案】 【参考例文】
我们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站在门口,就可以看到六排课桌整齐地排列着,每排有九张桌子。课桌前面是老师讲课用的讲台。
走进教室,坐在位子上抬头看,是一块乌亮的大黑板。它的上方,是一只喇叭,它总会在适当的时候,播送学校的通知,播送眼保健操音乐,有时也播送歌曲,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教室的后墙上也是一块大黑板,上面是同学们出的墙报《火炬》,刊登优秀作文选、周记、世界之窗、智力游戏、“每周背”、猜谜语等,真是丰富多彩。黑板的上方是一排大字标语:“遵守社会主义公德,立志成为四有新人”,它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
站在这块黑板前看教室的两边,一排排窗户洁净明亮。窗与窗之间的墙上张贴着四张宣传画,其中分别张贴着科学家哥白尼和达尔文的画像,激励我们脚踏实地学习真知报效祖国。
抬头看,六盏四十瓦的日光灯悬挂在天花板上,即使遇到阴暗的天色,我们也照常可以上课、自修。如果你再仔细一些,一定会发现,教室的东北角还有一个报夹子,有《中学时事政治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纸,让我们了解国内外的大事,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学习是和祖国的小康建设、世界形势联系在一起的。
教室的周围是一片葱绿的树林。北边隔着操场,与东红楼相望,南边是“门”字形科学楼的另一翼,仪器设备齐全的理化实验室跟我们隔路相对。
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一方池塘,它叫碧霞池。傍晚,火红的晚霞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真是美丽极了。池的南面是景色优美的道士山。我们站在道士山山顶上,俯视我们的教室,看着那洁净的玻璃窗和雪白的墙壁,不禁产生联想:在这个教室里,曾经培养出多少建设祖国的人材;现在,又一批人才正在茁壮成长。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首先确定说明对象,交代清楚说明对象及其特点:可以开门见山式;可以引用名句等引出;可以故事带出;可以由生活现象引出等。然后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注意在说明的过程中,语言的平时性,科学性。
【点评】说明文,大多数不是只用单一的说明顺序,而是多种说明顺序交错使用,因此,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好说明顺序:一要安排好全文布局顺序.二要安排好说明主体的顺序.三要安排好段落内部的顺序.说明文不是以情感人,而是客观地说明事物,它追求的是科学的真实.画蛇不能添足,画虎不可类犬.说明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必须如实地说成是怎样的.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特点.
12.【答案】 【参考例文】
被忽略的温暖
拥有是美好的,但是人生更多的还是失去。为什么会失去?因为在你逍遥玩耍时忽略了窗外小鸟的歌声,在你庆祝成就时忽略了一旁朋友的祝福,在你劳累一天时忽略了家人盼望的身影……人生走得太快,忽略的温暖也同黑夜中的星星一样,不经意的后果就是刻骨铭心。
我们总是拾到太多自认为会永远停留的东西,也正是因为想当然,排除了失去的可能性。一句话也许是友谊的破碎开始,一个表情也许是争执的导火索。人的本性就是“贪”,明明已经拥有了别人都想得到的,却又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当你追累了,想找回遗失的美好,但它已经在你的世界中消失了,无影无踪。这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拥有的东西没有了,并不代表就会回到曾经没有拥有它的时候,本来你没有忽略时,温暖是层层燃烧的火焰,让你安心,一旦你要离开它,它就会化为乌烟。即使你找得回来,也不可能再是火焰般的温暖了,于是人们又抱怨:“我已经努力让他原谅我了,可为什么他对我的态度跟以前不一样了呢?”
除了与你朝夕相处的家人,没人会有理由愿意被你忽略。摸摸妈妈织的毛衣,一针一线都是那么细致,甚至恨不得把太阳光都塞进去。我却嫌弃颜色,嫌弃款式,后来才意识到我伤害了妈妈的心,忘记了她在灯光下仔细穿针,忽略了妈妈给予的温暖,最暖心的往往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别去找绿洲,喝下朋友给你的水;别去找感动,接受父母给你的爱;别去忽略温暖,用你的感恩之心回报别人。因为,喜新厌旧是选择,而不是本能。你可以去尝试问候陪你彻夜聊天的人,他的温暖你忽略了;去看望总是以你为重的人,他的温暖你忽略了;去见见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他的温暖你忽略了……
无法做到完美,就做到无悔。来吧,重拾你忽略的温暖,趁我们还风华正茂,我们不能总是患得患失,要珍惜给予我们温暖的每一个人。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被忽略的温暖”。“温暖”是一种心里的感觉。得到他人的关爱或帮助,心里自然生发出一种温暖的感觉来。“被忽略” 点明了本文的事件中心,所谓忽略,就是不把他放在心。因为自己的不在意或其它的某些原因,让自己没有感受到这种温暖。由文章应表现“我”的内疚和悔恨之意。题目中的材料援引了“村上春树”说的话,能帮助我们打开写作思路,也能为我们拓展材料的选择。本题作文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自己曾经感受过某种“温暖”,二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自己忽略了这种温暖;三是表现自己内心的悔恨与愧疚之情。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人生感悟,表达积极健康思想。体裁上看,较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
【点评】作文题目“被忽略的温暖”。首先要明确:被忽略的是“温暖”。这是明确文章中心的关键。在某些时候,被忽略的“温暖”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而我们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对被忽略的“温暖”的重视。那么什么是“温暖”呢?“温暖”与“幸福”“感动”是接得比较近的,一般让人幸福或感动的时刻是十分温暖的。忽略了什么样的“温暖”呢?或许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或许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或许你在生活上的压力而因别人的帮助而缓解……这些温暖自己当时没有感受到,现在想想,确实很温暖,只不过被忽略了。所以说选材还是相当广泛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七下期中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答案】B, 【答案】C, 【答案】D, 【答案】示例一, 【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年河南省洛阳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情景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对比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年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性学习,情景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对比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