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题练习B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3508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题练习B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3508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题练习B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3508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
展开1.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 低眉顺眼 得意洋洋 引人注目 挈而不舍
B. 微不足道 自命不凡 家喻户晓 潜心贯注
C. 大庭广众 锐不可挡 锋茫毕露 迥乎不同
D. 若有所失 人声顶沸 洁然不同 空前绝后
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项( )
A. 麻筋草鞋 人踩牛踏 宽敞阴凉 唿搭
B. 微不足道 摇来荡去 筹画材料 泥浆
C. 精力旺盛 不凑热闹 大庭广众 跨骨
D. 门槛台阶 流出涎水 低眉顺眼 嗑头
3.下列对文题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民间神话《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 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去。
C. 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 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二、语言表达
4.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要求:结合上题列举的六册中的两篇文章,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5.根据以下三则材料,说说你的见解。
材料一:一般从高速公路下来的时候,都会有一段弯路。这是为什么呢?高速路上车速太快,再怎么给你减速标志,甚至给你画骷髅头都是没有用的。所以,设计高速公路的人的想法很简单,给你设计一个大弯,你想不减速都不行。
材料二:最好的领导,对于底下的员工,不用讲,不用骂,但是会制定出一种制度,让你乖乖地去做。会领导的人就是这样,不着边际,没有任何警示,但是,他会造成那种形势。
材料三:顶尖的领导者领导员工的思维,普通的领导者看管员工的行为。
三、文言文阅读
晏子谏因鸟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6.晏子的本意是 景公,说他。但是晏子却以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7.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的人。
8.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9.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 ) ③使诸侯闻之( )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主鸟而亡之( ) ②请数之以其罪( )
③以鸟之故杀人( ) ④景公好弋( )
⑤寡人闻命( ) ⑥为吾君主鸟( )
11.指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
①诏吏杀之( )
A.招集差吏杀了烛邹 B.命令主管官吏杀他
C.诏告天下人要杀烛邹 D.告诉手下官吏杀人
②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A.派烛邹管好主人的鸟,可是鸟死了。
B.叫烛邹去喂养主人的鸟,可是鸟儿逃跑了。
C.让烛邹去管这些鸟,然而这些鸟都不见了。
D.叫烛邹去主管禽鸟,可是这些禽鸟却亡失了。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
A.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谴责。
B.便把烛邹的罪状诏告天下。
C.就把烛邹数落了一顿。
D.于是景公把烛邹召来谴责了一番。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本文选段,回答问题.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2.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13.有人对坐在新台阶上的父亲问,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为什么父亲回答错了呢?
14.父亲推开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的含义是什么?
15.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
16.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17.归纳这几段文字的思想内容。(20字以内)
课内精读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几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8.阿长来问是怎么一回事,“我” 是怎样想的?请简述我的心理。
19.“我”听说阿长买到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20.对阿长的描写采用了_________手法。
21.选段对阿长买的过程缺乏描述,请补叙。
五、作文
22.滚滚红尘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的心是不是变冷漠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同样有“老王”这样的人,拿起你的笔写写他们。(200字左右)
六、填空题
23.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
(1)公亦以此自矜( ) (2)但微颔之( )
(3)尔安敢轻吾射( ) (4)我亦无他( )
(5)惟手熟尔( ) (6)笑而遣之( )
24.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挪( )嗄叽( )( ) 门槛( )
25.根据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写出一个含有这个加点字,且意义一致的成语。(任选三题做答)
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奔走相告
(1)益习其声(更加)→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3)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凭借、倚仗)→
(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空闲)→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挈而不舍”应为“锲而不舍”;C项“锐不可挡”应为“锐不可当”,“锋茫毕露”应为“锋芒毕露”;D项“人声顶沸”应为“人声鼎沸”,“洁然不同”应为“截然不同”。
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筹画材料”应写作“筹划材料”;C项“跨骨”应写作“胯骨”;D项“嗑头”应写作“磕头”。
3.【答案】B
【解析】
4.【答案】示例1: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的种子是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追问,《故乡》中对“新的生活”的思考,都开拓了我的思想深度,对我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他让我懂得在“众口一词”中说出自己的话要有识见更要有勇气。
示例2: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鲁迅的文章总让人嚼之不尽,常读常新。如他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描写,让我看到动词传神的力量;又如他在《藤野先生》中用“标致”一词所达到的讽刺效果,显示了独特的鲁迅文字的魅力。
示例3: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我心里播下了温情的种子。当我读到《社戏》时,我常常想起儿时的伙伴,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则常常想起我的外婆、奶奶。鲁迅的冷峻给了那个时代,他的温情给了那些童年的记忆。所以鲁迅并不遥远,他写的故事也在我的生活里。
【解析】要求学生围绕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反映出的主题,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等方面进行阐述。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5.【答案】领导是一种艺术,不用警示,不用威吓,只要给下属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形势,就可以让员工遵守规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解析】材料一用比喻手法,写出领导喜欢绕弯子,二三则材料则是写出作为领导,特别是顶尖的领导者,应讲究领导艺术,不用警示,不用威吓,努力给下属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形势,就能使员工遵守规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6.【答案】指责;重鸟轻人;谴责;委婉
【解析】
7.【答案】“勿杀!寡人闻命矣。”能够接受批评,知过能改的人。
【解析】
8.【答案】因为晏子的话已经表明,烛邹犯的过失还不至于被杀头,如真杀了烛邹,那景公就是“重鸟轻人”,会失信于天下人,甚至会失掉民心。
【解析】
9.【答案】①叫、派②使得③让
【解析】
10.【答案】①死或逃走②谴责③因为④射⑤指教⑥主管
【解析】
11.【答案】①B②D③A
【解析】
12.【答案】由于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所以他就感到手有些不对劲。另外“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保护台阶就是保护自己的地位。
【解析】青石板的台阶已经不复存在,新造的高台阶意味着自己地位提高了,自己却又不习惯了。心理还有些不适应。
13.【答案】故意回答错了,这是父亲身上有着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住新房、吃饱喝足,不是显得傲慢了吗!
【解析】谦卑的农民特有的淳朴厚道、朴实善良,不骄不傲。
14.【答案】反映了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
【解析】辛苦、能干的父亲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不服输不服老。
15.【答案】“我”和母亲为了照顾父亲的自尊心,尽量不扩大父亲闪腰的影响。
【解析】不服输的父亲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值得尊敬的。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而保持平静。
16.【答案】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一旦不能劳动,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到若有所失。
【解析】勤劳善良的父亲在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像年轻时那样能干了,心里有些失落。
17.【答案】父亲把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解析】集中描述了父亲造完新台阶后的表现变化。
18.【答案】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现了我对阿长的轻视。
【解析】考查对人物心理的理解。“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19.【答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因此“我”出乎意料的惊喜。
20.【答案】欲扬先抑
【解析】考查对欲扬先抑写法的理解。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是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21.【答案】示例:阿长跑了几家店都没结果。最后她来到一家老店,问:“店家,有‘三哼经’卖吗?”店家一听莫名其妙,“没有‘三哼经’”。阿长恳求道:“再看看,有许多画儿的。”店家找了一通,“给,只有《山海经》有许多画,买不买?”阿长想,先买来再说吧。
【解析】考查学生的补写能力。根据上下文,补写内容与情景契合即可。如,话说阿长不慎让哥儿的宠物归了西,心里蛮不是滋味,哥儿又诘问起来,不好交代,只好编了个谎,搞得双方都不痛快。阿长一心想揽回哥儿的心,但苦于无计,正听哥儿日日念叨着什么三什么经,认为时机已到,便向哥儿打听了明白。不久,阿长上路了。
街上是人山人海,可惜热心肠的不多。几经碰灰,终于觅到了一家书店,遂进。
“老板,有没有卖啥三啥经的?”阿长一边寻看着书架,一边探问道。
“这里有《诗经》《佛经》《财经》《三字经》等等,不知你指的是哪本?”伙计笑道。
“哦,你把那本《三字经》拿来我看看。”阿长满怀希望,接过伙计递过来的书,大略一翻,并没有什么哥儿所说的鬼呀魂呀之类的插图,不觉有点失落。
“请问有没有那种插图的《三字经》?”阿长递回了书,又朝书架扫了几眼。
店伙计一愣,笑问道:“嗐?!有意思了,什么插图?”
阿长仰起头想了片刻。
“好像是什么鬼呀魂呀之类奇怪的东西。”
“你说的不会是《聊斋志异》吧!”店伙计有点不耐烦,掂起掸子四处拍了拍。
“不,一定不是,好像是什么经的!”阿长果断地回答。
“没有。”伙计板起了面孔,不听她多一句话,便下了逐客令。
阿长挺委屈地走出店门,四下望了望,失望地往回走。
“怎么办,怎么办?” 她暗自思忖着,不觉踱到了一个书摊前,眼前一亮。
“有没有画着奇怪动物的三什么经?”阿长俯下身子。
“有啊有啊!呃……瞧!”小贩兴奋地从书堆中淘出了四个小本,掂着一角在空中晃了晃。
阿长拿过一个小本,翻开来直起身子,忽而十分欢喜的样子。
小贩看了她一眼,乐呵呵地说:“这真是一本好书,小时候不知翻了多少遍了,上面还有狮身人面像呢!四本《山海经》,八十文。”
阿长想都没想,数出了八十文递给他,接过那四本小书,用布包好,飞也似地跑去叫哥儿去了。
22.【答案】示例:寒风呼啸的冬日街头,卖红薯老人的三轮车链条被城管人员剪断,前轮钢丝被城管踩断。城管干完扬长而去,白发苍苍的老人靠着墙坐在冰凉的水泥地上哭泣,他的破烂棉袄的棉絮翻飞,他的周围红薯、煤球滚落了一地。好心的路人纷纷向老人施以援手,大家帮他把凌乱的钱拾起来放到他的怀里。中国人是很好面子的,这个老人也有面子。他现在不要面子了,老泪纵横,必是伤心到了极致。
【解析】
23.【答案】(1)夸耀 (2)点头 (3)怎么 (4)别的〈奥妙〉 (5)罢了 (6)打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尔”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这里是“罢了”的意思。
24.【答案】nuó ɡā jī kǎn
【解析】字词注音积累,注意声调与平翘舌。
25.【答案】(1)示例:精益求精;多多益善 (2)示例:如释重负;尽释前嫌 (3)示例:有恃无恐;恃强凌弱 (4)示例:目不暇接;无暇顾及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再联想到相关的成语,书写时注意字形。如:“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是“更加”的意思。“如释重负”指像放下重担那样,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释”是“放下”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3 卖油翁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3 卖油翁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13 卖油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13 卖油翁复习练习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卖油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台阶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台阶课后复习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台阶,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文学常识填空,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