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共5页。
4*灯 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2.了解作者笔下关于灯笼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2.通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作者笔下关于灯笼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教学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2.通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思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录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2.知识链接灯笼,又称灯彩,是我国一种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的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灯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灯笼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焚身(fén) 溺炕(nì) 恐吓(hè)神龛(kān) 咕咕噜噜(lū) 司马懿(yì)乡绅(shēn) 争讼(sòng) 斡旋(wò)熙熙然(xī) 静穆(mù) 怅惘(wǎng)点缀(zhuì) 锵然(qiāng) 垂珠联珑(lóng)褪色(tuì) 幽悄(qiǎo) 星阑(lán)霍骠姚(piào) 裴公(péi) 燎原(liáo) (2)词语释义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争讼:争辩是非。斡旋:调停,调解。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熙熙然:形容和睦欢乐的样子。静穆:安静而庄严。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锵然: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清脆。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幽悄:幽深寂静。(3)词语辨析“静穆”和“静谧”都有“安静”的意思。“静穆”指安静而庄严,侧重于环境或气氛的庄重、严肃。“静谧”指安静,侧重于环境的寂静无声或心境的恬淡安宁。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答案示例:“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2.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由小孩子和大人对火的钟爱,引出自己对灯笼的喜爱。第二部分(3~11):作者围绕着灯笼回忆了往昔经历,叙写了乡情民俗以及历史典故等。第三部分(12):揭示本文主题,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3.文本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答案示例:第3自然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4、5自然段,接过母亲的纱灯,上下灯学;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6自然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7自然段,元宵节看灯。第8自然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9自然段,纱灯上描红。第10自然段,对宫灯的想象。第11自然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第1自然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答案示例: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答案示例: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3.本文所写的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说说本文都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答案示例:手中的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彰显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4.本文用散文的笔法写作,看似散乱,但总体上是围绕着灯笼写了文化和情感两方面的内容,请分别举例说说作者是怎样选材的。答案示例:文化方面: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感受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情感方面: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联想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第2自然段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上一组排比句一气呵成,写作者由喜爱的灯笼联想到的诸多事物。2.说说对第5自然段的理解。答案示例:这一自然段是作者由对儿时的回忆想到现在母亲的头发全白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体现了母子情深。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答案示例: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答案示例:这句话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早已衰败。(2)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答案示例: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简析本文的主旨。答案示例: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往昔经历,从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散文的笔法。答案示例: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分别叙写了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在作者的回忆中,有文化上的内容,如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感受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同时,也有情感上的内容,如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联想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2.意象富有文化内涵。答案示例:在作者笔下,那一盏盏灯笼在手中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在村口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在宅第高挂,彰显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文中的灯笼作为鲜明的意象,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学习了《灯笼》的第11自然段,你想到了谁写的哪曲宋词?请写下来,并说说这首宋词的所表达的感情。答案示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通过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其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四、课堂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灯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知识备查,学习字词和典故,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总结归纳,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写作背景,检查字词,层次结构,精读课文,探究问题,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文化常识,整体感知,疑新探究,写作特色,课文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