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专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23637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直线运动专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236378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直线运动专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236378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人教版高中物理二轮复习专题集
- 安培力重点难点易错点高频考点经典题——安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专题 试卷 4 次下载
- 弹簧问题专练 试卷 4 次下载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重点难点易错点——学习“磁通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试卷 1 次下载
- 重点难点易错点经典题目专项训练——电流电路重点题型 试卷 2 次下载
直线运动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直线运动专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夯实基础知识,解析典型问题,警示易错试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本概念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物体可作为质点。)
2.速度——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3.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4.速率——速度的大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5.注意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⑴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
⑵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外,、、、均为矢量。一般以的方向为正方向,以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和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①Δx=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xm-xn=(m-n)aT 2
②,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
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 , ,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前1s、前2s、前3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s、第2s、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m、前2m、前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④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5、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分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和竖直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解析典型问题
问题1:注意弄清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是由质点运动的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矢量。位移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箭头的指向代表位移的方向,线段的长短代表位移的大小。而路程是质点运动路线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与运动路程相等。
一个电子在匀强磁场中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转了3圈回到原位置,运动过程中位移大小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大值分别是:
A.2R,2R; B.2R,6πR;
C.2πR,2R; D.0,6πR。
分析与解:位移的最大值应是2R,而路程的最大值应是6πR。即B选项正确。
问题2.注意弄清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而平均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它们都是矢量。当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
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
A.甲先到达;B.乙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分析与解:设甲、乙车从某地到目的地距离为S,则对甲车有;对于乙车有
,所以,由数学知识知,故t甲 a2。根据这些物理量大小的分析,在同一个图象中两球速度曲线下所围的面积应该相同,且末状态速度大小也相同(纵坐标相同)。开始时a球曲线的斜率大。由于两球两阶段加速度对应相等,如果同时到达(经历时间为t1)则必然有s1>s2,显然不合理。如图8所示。因此有t1< t2,即a球先到。
问题6.注意弄清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从塔顶上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s内通过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取10m/s2)
分析与解: 设物体下落总时间为t,塔高为h,则:
,
由上述方程解得:t=5s,所以,
如图9所示,悬挂的直杆AB长为L1,在其下L2处,有一长为L3的无底圆筒CD,若将悬线剪断,则直杆穿过圆筒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分析与解:直杆穿过圆筒所用的时间是从杆B点落到筒C端开始,到杆的A端落到D端结束。
设杆B落到C端所用的时间为t1,杆A端落到D端所用的时间为t2,由位移公式得:
,
所以,。
问题7.注意弄清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
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上升阶段为匀减速运动,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它有如下特点:
1.上升和下降(至落回原处)的两个过程互为逆运动,具有对称性。有下列结论:
(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质点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经历的时间相等。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量:(1)上升最大高度: .(2)上升最大高度和从最大高度点下落到抛出点两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
分析与解:可将物体的运动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
则据,则有:
∴物体刚掉下时离地1275m。
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 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心,跃起后重心升高0.45 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 s。(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取10 m /s2,结果保留二位数字)
分析与解:设运动员跃起时的初速度为0,且设向上为正,则由得:
由题意而知:运动员在全过程中可认为是做竖直上抛运动,且位移大小为10m,方向向下,故.
由得:,解得t=1.7s.
问题8.注意弄清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1、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特点
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Δ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甲=t乙+Δt。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
2、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首先分析各个物体的运动特点,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再根据相遇位置建立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方程;最后根据各物体的运动特点找出运动时间的关系。
方法1:利用不等式求解。利用不等式求解,思路有二:其一是先求出在任意时刻t,两物体间的距离y=f(t),若对任何t,均存在y=f(t)>0,则这两个物体永远不能相遇;若存在某个时刻t,使得y=f(t),则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其二是设在t时刻两物体相遇,然后根据几何关系列出关于t的方程f(t)=0,若方程f(t)=0无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物体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
方法2:利用图象法求解。利用图象法求解,其思路是用位移图象求解,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
火车以速率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前方同一轨道上距车为S处有另一辆火车,它正沿相同的方向以较小的速率作匀速运动,于是司机立即使车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要使两车不致相撞,求出a应满足关式。
分析与解:设经过t时刻两车相遇,则有,整理得:
要使两车不致相撞,则上述方程无解,即
解得。
在地面上以初速度竖直上抛一物体A后,又以初速同地点竖直上抛另一物体B,若要使两物体能在空中相遇,则两物体抛出的时间间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不计空气阻力)
分析与解:如按通常情况,可依据题意用运动学知识列方程求解,这是比较麻烦的。如换换思路,依据作s-t图象,则可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如图10所示,显然,两条图线的相交点表示A、B相遇时刻,纵坐标对应位移SA=SB。由图10可直接看出Δt满足关系式时, B可在空中相遇。
问题9.注意弄清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
如图11所示,一平直的传送带以速度做匀速运动,传送带把A处的工件运送到B处,A、B相距L=10m。从A处把工件无初速地放到传送带上,经过时间t=6s,能传送到B处,欲用最短的时间把工件从A处传送到B处,求传送带的运行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与解:因,所以工件在6s内先匀加速运动,后匀速运动,有
,
解上述四式得,.
若要工件最短时间传送到B,工件加速度仍为,设传送带速度为,工件先加速后匀速,同上理有:又因为,,所以,化简得:
,因为,
所以当,即时,t有最小值,。
表明工件一直加速到B所用时间最短。
摩托车在平直公路上从静止开始起动,a1=1.6m/s2,稍后匀速运动,然后减速,a2=6.4m/s2,直到停止,共历时130s,行程1600m.试求:
(1)摩托车行驶的最大速度m.
(2)若摩托车从静止起动,a1、a2不变,直到停止,行程不变,所需最短时间为多少?
分析与解:(1)整个运动过程分三个阶段:匀加速运动;匀速运动;匀减速运动。可借助-t图表示,如图12所示。利用推论有:
解得:m=12.8m/s.(另一根舍去)
(2)首先要回答摩托车以什么样的方式运动可使得时间最短。借助-t图象可以证明:当摩托车先以a1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m/时,紧接着以a2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时,行程不变,而时间最短,如图13所示,设最短时间为tmin,
则,
由上述二式解得:,故tmin=5s,即最短时间为50s.
问题10、注意弄清联系实际问题的分析求解。
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v=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 ,汽车的速度是 m/s。
分析与解:本题由阅读图14(b)后,无法让人在大脑中直接形成测速仪发射和接受超声波以及两个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量值关系形象的物理图象。只有仔细地分析图14(b)各符号的要素,深刻地思考才会在大脑中形成测速仪在P1时刻发出的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经过t1=0.4s接收到信号,在P2时刻发出的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经过t2=0.3s接收到信号的形象的物理情景图象。根据这些信息很容易给出如下解答:
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
,汽车通过这一位移所用的时间.所以汽车的速度是.
调节水龙头,让水一滴滴流出,在下方放一盘子,调节盘子高度,使一滴水滴碰到盘子时,恰有另一滴水滴开始下落,而空中还有一滴正在下落中的水滴,测出水龙头到盘子的距离为h,从第一滴开始下落时计时,到第n滴水滴落在盘子中,共用去时间t,则此时第(n+1)滴水滴与盘子的距离为多少?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多少?
分析与解:设两个水滴间的时间为T,如图15所示,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得:
,
所以求得:此时第(n+1)滴水滴与盘子的距离为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
三、警示易错试题
典型错误之一:盲目地套用公式计算“汽车”刹车的位移。
飞机着陆做匀减速运动可获得a=6m/s2的加速度,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为0=60m/s,求它着陆后内滑行的距离。
错解:将代入位移公式得:288m.
分析纠错:解决本问题时应先计算飞机能运动多长时间,才能判断着陆后内的运动情况。
设飞机停止时所需时间为t0,由速度公式得t0=10s.
可见,飞机在内的前10s内做匀减速运动,后2s内保持静止。所以有:
典型错误之二:错误理解追碰问题的临界条件。
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使时,制动后40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使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使,司机立即制动,能否发生撞车事故?
错解: 设汽车A制动后40s的位移为s1,货车B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S2。据
有A车的加速度为:.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
而,两车位移差为400-240=160(m),因为两车刚开始相距180m>160m,所以两车不相撞。
分析纠错:这是典型的追击问题。关键是要弄清不相撞的条件。汽车A与货车B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和初始时刻两车距离关系是判断两车能否相撞的依据。当两车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大于初始时刻的距离时,两车相撞;小于、等于时,则不相撞。而错解中的判据条件错误导致错解。
本题也可以用不等式求解:设在t时刻两物体相遇,则有:
,即:。
因为,所以两车相撞。
典型错误之三:参考系的选择不明确。
航空母舰以一定的速度航行,以保证飞机能安全起飞,某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起飞时的最大加速度是a=5.0m/s2,速度须达=50m/s才能起飞,该航空母舰甲板长L=160m,为了使飞机能安全起飞,航空母舰应以多大的速度0向什么方向航行?
错解:据得。
分析纠错:上述错解的原因是没有明确指出参考系,速度、位移不是在同一参考系中得到的量。若以地面为参考系,则飞机的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50m/s,飞机的位移为S=L+0t,则根据匀变速直线的规律可得:,=0+at。
代入数据求得:0=10m/s.
即航空母舰应与飞机起飞方向相同至少以10m/s的速度航行。
若以航空母舰为参考系,则飞机的初速度为零,位移为L,设末速度为,则据匀变速直线的规律可得:。
所以0=-=10m/s.即航空母舰应与飞机起飞方向相同至少以10m/s的速度航行。
典型错误之四:对由公式求得“结果”不能正确取舍。
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而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它关闭发动机后通过t=37.5m所需的时间为( )
A.3s; B.4s C.5s D.6s
错解:设汽车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即0=20m/s,a=-5m/s2,s=37.5m.
则由位移公式得:
解得:t1=3s,t2=5s.即A、C二选项正确。
分析纠错:因为汽车经过已经停止运动,4s后位移公式已不适用,故t2=5s应舍去。即正确答案为A。
典型错误之五:忽视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性。
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已知其出手时的速度是5m/s,经过3s,该物体落到抛出点下某处,速度为25m/s,已知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不变,求该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
错解:由题意知0=5m/s,t=25m/s,所以加速度.
分析纠错:由于速度是矢量,处理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必须先选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取向上为正方向,由题意知:0=5m/s,t=-25m/s,所以加速度.
加速度为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a的方向竖直向下。
典型错误之六:不能正确理解运动图象。
一质点沿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16所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1s末质点的位移和速度都改变方向。
B.第2s末质点的位移改变方向。
C.第4s末质点的位移为零。
D.第3s末和第5s末质点的位置相同。
错解:选B、C。
分析纠错:速度图线中,速度可以直接从纵坐标轴上读出,其正、负就表示速度方向,位移为速度图线下的“面积”,在坐标轴下方的“面积”为负。
由图16中可直接看出,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刻是第2s末、第4s末,而位移始终为正值,前2s内位移逐渐增大,第3s、第4s内又逐渐减小。第4s末位移为零,以后又如此变化。第3s末与第5s末的位移均为0.5m.故选项CD正确。
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C、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2 力与直线运动 【讲】(解析版),共18页。
这是一份高考专题一直线运动专题检测,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直线运动专题试题,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