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期末复习专题讲义-03-文言文(三)内容理解(考点梳理+提升训练)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期末复习专题讲义-03-文言文(三)内容理解(考点梳理+提升训练)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页
    期末复习专题讲义-03-文言文(三)内容理解(考点梳理+提升训练)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页
    期末复习专题讲义-03-文言文(三)内容理解(考点梳理+提升训练)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期末复习专题讲义-03-文言文(三)内容理解(考点梳理+提升训练)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题讲义-03-文言文(三)内容理解(考点梳理+提升训练)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答题步骤: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1)先抓住标题:一般讲,如果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2)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看看哪一部分比较特殊,就尽量抓住展开,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
    (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
    (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
    (5)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4.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
    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5.解题方法:
    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
    方法二: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方法三: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如《黔之驴》可以从老虎和驴子的角色得出不同的结论。)
    6.答题注意事项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局部理解命题主要围绕原因、结果、表现,一般是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注意不要多答也不要少答。
    (二)人物形象类解题思路
    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文章的主题。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物,首先不妨从直接描写着手,这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材料。或者从人物所作所为进行分析。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 (2)体现人物思想主张的信息(语言);
    (3)展现人物性格情趣的信息; (4)反映人物志向抱负的信息;
    (5)体现人物才智品质的信息(事件); (6)作者或外界对人物评价议论的信息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写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3.从评价性句子分析人物。
    我们还可以从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
    4.答题注意事项
    (1)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后,还应从多角度思考文中人物特性。
    (2)多用四字短语或成语回答人物特性。
    (3)应注意答题句式的完整、规范!
    例:从……(句意概括)中,可以看出(人物)是一个……的人(他具有……的品质或精神)。
    例题
    元和中,子厚得柳州①。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②,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③,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④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释】①得柳州:指被派为柳州刺史。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当时极荒凉。②设教禁:制定了教化措施并制定禁令。③子本相侔xiāng móu:利息与本金相等。④观察使: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
    【参考译文】
    元和年间,柳宗元被派为柳州刺史。到任之初,他感慨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方设法,让他们全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
    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1)是岂不足为政邪( ) (2)比一岁( )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子厚和借钱的人设计方案,全部命令他们赎回子女。
    B.子厚为借钱的人想方设法,全部命令他们赎回子女。
    C.子厚为借钱的人想方设法,让他们全都把子女赎回去。
    D.子厚和借钱的人设计方案,让他们全都把子女赎回去。
    3.选段中的“子厚”即 代(朝代)文学家 (姓名),我们初中阶段学过他的文章《 》。本文表现了他为官 的品质。(5分)
    【参考答案】(12分)
    1.(4分) 值得 及,等到 (各2分)
    2.(3分)C
    3.(5分)唐 柳宗元 《小石潭记》《黔之驴》《捕蛇者说》三选一 亲政为民、亲政奉公、(为官)清正、(正直善良)、爱民如子(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前3空各1分,第4空2分)
    【解析】
    【1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为”,值得;“比”,及,等到。
    【2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方计”方法;“悉”,都;“令”,让。翻译为:子厚为借钱的人想方设法,让他们全都把子女赎回去。故选C。
    【3题详解】
    要求学生牢记柳宗元相关的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我们初中阶段学过他的文章《小石潭记》/《黔之驴》/《捕蛇者说》。本文结合“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表现了他为官亲政为民、亲政奉公、以民为本的品质。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
    张丞相“草”书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②之。当波险处③,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④其侄曰:“胡不早来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同一类的人或同一辈的人。②录:转抄。③当波险处:在笔画波折险僻的地方。④诟:责骂。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爱好草书的一批人都讥笑(嘲讽)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于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3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为什么早上不来问?以致我忘记了这些字
    B.(你)为什么早上不来问?以致余下的都忘记了
    C.(你)为什么不早点来问?以致我忘记了这些字
    D.(你)为什么不早点来问?以致余下的都忘记了
    3.张丞相“草”书,“草”的具体表现是“ ”,其结果是“ ”且“ ”。(3分)
    4.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那类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分)
    【参考答案】(12分)
    1. (3分)(1)想到,得到(2)让(3)停止
    2. (3分)C
    3. (3分)满纸龙蛇飞动 侄罔然 不自识
    4. (3分)自己有错还责怪他人(自始至终认识不到自己错误的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2分)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柏乡知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①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柏乡,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②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注释:①推毂(gǔ):举荐。 ②疵:缺点或过失。
    【参考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浞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浞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黄浞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⑴进士及第( ) ⑵召诣行台白事( )
    2.下列对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4分)
    A.黄湜整理文书案卷,想要通过翻阅文书寻找侯蒙获罪。
    B.黄湜审阅文书案卷,想要翻开文书案卷导致侯蒙获罪。
    C.黄湜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侯蒙获罪。
    D.黄湜整理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到达侯蒙获罪。
    3. 侯蒙及第后的故事表现出他是个 、 的人。 (4分)
    【参考答案】
    1.⑴及,达到。 ⑵诣,到 2. C 3. 公正严明 正直无私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2分)
    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②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注释:①隐: 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②蜚:飞。
    【参考译文】
    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理政事,把政事托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诸侯各国一起来侵犯,齐国灭亡就在朝夕之间了,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一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这鸟是怎么一回事吗?”威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震惊。”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的长官入朝议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止王之庭 __________ (2)奋兵而出 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皆还齐侵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鸣惊人”的“鸣”在文中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淳于髡劝谏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1)(2分)停止 (2)(2分)军队
    2.(3分)(诸侯各国)都把侵占的土地还给了齐国。
    3.(1)(3分)让各地官员七十二人上朝;赏赐、诛杀各一人;重振军队 (2)(2分)说之以隐(仅回答“喜隐”得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后,衡病重而卒,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参考译文】
    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有教养的人家的)庭院里有果树,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时,(有教养的)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那是他家人的教化而所以像这样。后来,许衡病重去世,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1.解释加点的词语。(2 分)
    (1)或问之( ) (2)亦不睨视而去( )
    2.翻译句子。(2分)
    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3.许衡是一个怎祥的人? (2 分)

    【参考答案】
    1.(1)有的人 (2)斜着眼看 说明:本题2分。
    2.人们赠送的(东西),(即使)有一点儿不合乎道义也不接受。 说明:本题2分。
    3.品行方正,做事有原则,能抵得住诱感。 说明:本题2分。
    (五)文言文阅读(14分)
    跋①吕侍讲②《岁时杂记》
    [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⑤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⑥。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参考译文】
    太平无事的时候,故都汴梁的节日器物和中州的风俗习惯,人人都知道,好像不必去记录。然而自从金兵破国七十年来,遗老凋落故去没有活着的了,这样才知道这本书不可或缺。吕公(原明)的议论和著述,是在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5+4)前后9年)年间,难道是前辈有先见,本来已经知道有以后这般的时候么?然而随着岁月逝去,士大夫偏安于江南,想找一个思念故国的人,实在是不容易。抚摸着书卷无数次悲叹流泪。庆元三年二月乙卯日,笠泽(吴江一带)陆某书。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4分)
    (1)【固】A.固已知有后日耶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A.正未易得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A.本来 B.顽固 (2)A.容易 B.交换
    2.因为故都沦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遗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来人人皆知的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现在已逐渐无人知晓,这本书就变得尤为珍贵了。
    3.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4题(12分)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日,幅巾杖履,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客 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补充注释】
    王荆公介甫:王安石,字介甫,封荆国公。 退处金陵:退居金陵。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幅巾:头上用一块绢遮裹。 杖屦:拄着手杖行走。 盛谈:高谈阔论。
    词辩纷然:议论纷纷的样子。 下:旁。 莫之顾:即“莫顾之”,没有人注意他。
    徐:慢慢,此指随意。 唯唯:含糊的答应声。 俯:低着头。 其:代盛谈文史者
    【参考译文】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客人慢慢问他说:“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含糊地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地低着头离开。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退居金陵 ( ) (2)惭俯而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一个词填入文中横线内。(2分)
    有一客 (徐 怒)问公曰:“亦知书否?”
    4.这篇文章讽刺了 这一类人。(3分)
    【参考答案】(12分)
    1.(4分)(1) 居住 安居 (2)离开
    2.(3分)王安石坐在他们的下首,没有人看他。
    3.(2分)徐
    4.(3分)傲慢无礼等(意思对既可,如目中无人、自命不凡、夸夸其谈、自以为是……)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2分)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文中的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参考译文】
    起初,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器重他,把他当做朋友对待,于是就握着朱晖的手臂说:“我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救济。朱晖的小儿子觉得奇怪,问道:“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往常也不曾互通信息,我们私下对您的行为感到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上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 ) (2)子孙窃怪之 (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张堪常对我说知己的话,我因为相信而记在心里。
    B.张堪常对我说知己的话,我把这份信任记在心里。
    C.张堪曾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这份信任记在心里。
    D.张堪曾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因为相信而记在心里。
    3.张堪提出“欲以妻子托朱生”的请求,朱晖的态度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堪卒”后,朱晖“闻其妻子贫困”后的举动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从中可以看出朱晖是一个 的人。(5分)
    【参考答案】(12分)
    1.(4分,每个2分) (1)向来,一向 (2)偷偷地,暗中
    2.(3分) C
    3.(共5分)只是拱手没敢答应(1分,未写“拱手”只写“没有答应”也可) 亲自前去看望,送了丰厚的钱款接济(2分,“亲自前往”和“用钱款接济”两个举动各1分) 重情义、讲信义(2分,“重情义”和“讲信义”写出一点即可)
    (八)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2分)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遂吞之。
    【注释】①掇:抓取。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长安旱情严重,蝗虫四起。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他抓住了几只蝗虫骂道:“百姓凭借五谷赖以为生,你们却把(五谷)给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百姓即使有过错,责任也只在于皇帝一个人。你如果真有灵性,就应当只吞噬我的心,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唐太宗就要把这几只蝗虫吞下。左右的大臣立刻劝谏道:“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朕只希望把(老百姓)的灾祸转移到我的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就一口将蝗虫吞下了。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百姓有过:( ) (2)左右遽谏曰( )
    2.文中与“蝗虫大起”相照应的是“ ”,而太宗吞食蝗虫的行为反映了他“ ”的内心愿望。(4分)
    3.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位 、 明君。(4分)
    【答案】
    1.(1)过失、过错;(2)立即
    2. 见蝗虫,掇数枚, 无害百姓(或“移灾朕躬,无害百姓”)
    3.体恤民情(关心百姓),勇于担责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1一4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补充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②俯:低头。③弗得(fú):没有心得
    ④径尺:直径一尺 ⑤洼:凹陷的地方 ⑥日广:越来越大。 ⑦履:走。 ⑧日:一天天。
    ⑨中(zhòng众)人:击中、深入于人。 ⑩何……为:哪里还谈得上。 ⑪蹶然:突然。
    【参考译文】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低头苦读,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时就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的越来越大。每经过它,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一天,刘蓉父亲来到这个房间和刘蓉说话,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打理好,还能凭借什么治理国家?”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3.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参考答案】(12分)
    1.(4分,各2分)(1)得到,获得 (2)填平
    2.(4分)D (选C得2分)
    3.(4分)C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2分)
    人有片善,金忠①必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②张氏尝数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然公荐用之。或曰:“彼不于公有感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注释】①金忠:明代人。曾任兵部尚书等职。 ②里人:同乡人,邻居。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感:通“憾”,怨恨。
    【补充注释】未尝不:就是“不是不”的意思,表示“是”。具体意思是“并不是不可以”。
    【参考译文】
    (只要)某个人有微小的优点,金忠必定会颂扬他。即使本来与他有不同见解的人,有其他优点,也是称赞有加。有个同乡人曾经多次羞辱他,他当尚书时,那个人来京城作官,担心金忠不能容他。金忠仍然推荐任命他。有的人说:你难道不记恨他吗?金忠说:考虑到他的才能可以使用,怎么能因为个人恩怨来掩盖他的长处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虽有素与公异者( ) (2)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
    2.文中张氏“惧不为容”的原因是 (4分)
    3.从文中看,金忠是一个 的人。(4分)
    【参考答案】
    1.(1)向来(一向) (2)原因 (4分)
    2.过去羞辱过金忠(3分,照抄原文“张氏尝数辱公”也给分),现在自己是小吏,担心他报复,不被重用。(1分)
    3.待人宽容(2分),唯才是用(唯才是举)或公私分明(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2分)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耶?”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②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 = 3 \* GB3 ③耶?”范笑而受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范宣:晋朝人。 ②韩豫章:指豫章太守韩伯。 ③裈(kūn):裤子。
    【补充注释】①“身体”句:语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躯干。体,头和四肢。 ②洁行:品行高洁。廉约:廉洁俭省。遗(wèi):赠送。
    【参考译文】
    范宣八岁时,在后园挖菜,不小心弄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有人问:“疼吗?”他回答说:“不是因为疼,人的身体四肢头发肌肤,都是来自于父母,不该随意毁伤,因此才哭!”范宣为人廉洁简朴,豫章太守韩伯送给他一百匹绢绸,他不接受;减去五十匹,仍不接受;就像这样一半一半递减,直到剩下一匹绢,仍然不接受。后来,韩伯与范宣同车出游,韩伯便在车里撕下二丈绢绸给范宣,说:“作为丈夫难道能让妻子没有衣裤穿吗?”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宣洁行廉约( ) (2)尝遗绢百匹(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伯后来和范宣同时乘车,靠近车中和范宣扯了二丈绢。
    B.韩伯后来和范宣同时乘车,靠近车中扯了二丈绢给范宣。
    C.后来韩伯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就和范宣在车中扯了二丈绢。
    D.后来韩伯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就在车中扯了二丈绢给范宣。
    3.范宣“误伤指,大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4.从上文看,范宣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12分)
    1.品行(2分) (2)送给,赠送,馈赠(2分)
    2.D(3分)
    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2分)
    4.富有孝心 生活节俭(3分)(如写“清正廉洁”得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2分)
    尉有夜半击令之门者,求见甚急。令曰:“半夜有何事,请俟旦。”尉曰:“不可。”令披衣遽起取火,延尉入坐。尉曰:“某见春夏之交,农事方兴,百姓皆下田,又使养蚕,恐民力不给。”令曰:“然则君有何策?”曰:“某见冬间,农隙无事,不若移令此时养蚕,实为两便。”令笑曰:“君策甚善,古人不及。但冬月何处得桑?”尉瞠目久之。
    【注释】 = 1 \* GB3 ①尉:县尉 = 2 \* GB3 ②令:县令
    【参考译文】
    有个尉半夜敲县官的门,非常急着求见。县官说“半夜有什么事啊,请等天亮吧。”尉说:“不行啊。”县官披着衣服马上起来点灯,让尉就坐。县尉说:“我见这春夏相交的时候,农事正忙,百姓都要下田,又让养蚕,恐怕民力应付不来啊。”县官说:“那么您有什么办法?”说:“我见冬季,农忙的间隙无事,不如把养蚕的命令改在此时,实在让两边都很方便啊。”县官笑道:“您的办法很好,古人都不如啊。但是冬季哪里有桑叶啊?”尉瞪着眼睛半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 1 \* GB2 ⑴ 农事方兴( ) = 2 \* GB2 ⑵ 古人不及( )
    2.尉半夜急见县令为的是向他提 的建议,而他没想到的是 。(4分)
    3.尉从“求见甚急”到“ ”的表现,让我们在发笑之余,懂得了 的道理。(4分)
    【参考答案】(12分)
    1.(2+2分) ⑴ 兴起 (开始、发动) ⑵ 赶得上(赶上、达到)
    2.(2+2分) 冬间养蚕 冬月无桑
    3.(2+2分) 瞠目久之 考虑问题要周全或考虑问题从实际出发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测练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三、内容的理解(测试)(部编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测练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三、内容的理解(测试)(部编版)(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讲:课外文言文内容理解-暑假讲义(二,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

    这是一份第4讲:课外文言文内容理解-暑假讲义(二,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文件包含第4讲课外文言文内容理解-暑假讲义二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第4讲课外文言文内容理解-暑假讲义二学生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4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4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4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