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
展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学校等。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积累(20分)
班级要开展以“诗歌颂青春”为主题的诗歌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修改主持稿】
男:我们在这汉字织成的锦绣中穿行。
女:我们在这声韵汇成的河川里徜(yáng)□。
男:诗的语言,① ▲ 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女:诵读诗歌,我们寻找四月天里的春的鲜妍,燕的呢(nán)□;诵读诗歌,我们感受饮酒高歌中的旷达,皎洁明月下的期盼。
男:②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的莅临,让我们一起用写诗的形式描绘青春,用诵读的方式歌颂青春!
合:本次“诗歌颂青春”学习活动正式开始!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2分)
徜(yáng)□ 呢(nán)□
2.填入①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恪守 B.附庸 C.蕴藏
3.划线句②有一处语病错误,请指出并改正。(2分)
【活动二:解说古诗名句】
4.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姿态,同学们在解说诗句的过程中,感受着历代诗人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请你将同学们要解说的诗句填写完整。(6分)
古诗名句
配词解说
(1) ▲ , ▲
——《行路难》
自强不息,是李白沧海扬帆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 ▲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自强不息,是刘禹锡凭借美酒振奋精神中透露出来的豁达乐观。
(3) ▲ ,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自强不息,是韩愈即使年迈苍老依旧报国之心不减的老而弥坚。
【活动三:共议创作方法】
5.就诗歌创作,同学们纷纷献策,以下建议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语:我们写诗时要注意押韵,比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中,“娇”、“腰”两字就有押韵。
B.小阳:余光中《乡愁》的每一小节结构不同,朗读时形成一种跳跃和富有变化的节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C.小文:写诗可运用意象传递情感,如《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这一意象就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背后蕴藏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赘,相反读起来亲切无拘束,更有利于诗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
D.小光:写诗可运用“语言陌生化”的手法,如 “季节燃起花朵又吹熄”中的“燃”和“熄”就是非常典型的陌生化用词。
【活动四:实践诗歌创诵】
6.你们小组想要创作诵读诗歌来赞美青春最美的姿态。这是小文还没完成的诗作《奋斗是青春的模样》,请阅读并完成相关任务。(5分)
奋斗是青春的模样
我们用奋斗的姿态 我喜欢钻进泳池 我喜欢 ▲
让青春留下最出彩的自己 让蓝蓝的池水 ▲
心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 涤荡起我奋勇向前的梦想 ▲
……
(1)请帮小文续写诗歌的第三小节,要求和前一小节风格保持一致。(3分)
(2)小文在朗读时,总是处理不好“涤荡起我奋勇向前的梦想”这一句的重音,请你告诉她哪个词应该重读并说明理由。(2分)
二、阅读(60分)
(一)名著阅读(7分)
7.在读艾青的诗歌时,我们可以关注其鲜明的特点。请从以下特点中任选一项,举例(除《我爱这土地》)分析。(3分)
①鲜明的意象及浓烈的情感表达;②诗意警策,充满哲理;③具有鲜明的色调,好似“诗中有画”。
8.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认识,判断下面两首诗中哪一首是艾青的作品,并写出判断依据。(可从内容、语言风格等角度阐述)(4分)
甲
乙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的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太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便宜的圣诞树
[英国]劳克·吉尼
圣诞节又来到了,十岁的埃里克已经可以帮父亲把圣诞树搬运到市场出售了。看,埃里克干得多起劲呀!父亲决定,那棵最好、最漂亮的圣诞树由埃里克负责卖,而且卖的钱都归他。
埃里克小心翼翼地把圣诞树摆在摊位前,这棵树的确十分漂亮,埃里克不禁吹了声低长的口哨。“卖到三十美元,或者四十美元,肯定没问题!”他想着。
突然,父亲的声音传了过来:“给老年人活动中心捐圣诞树吗……”父亲正和一个矮个子男人说话,那是布朗牧师。
“我非常愿意帮助你,但这些都是最好的圣诞树,它们很值钱。对不起了!”
埃里克看到布朗牧师的表情瞬间由高兴转为了失落。他礼貌地和父亲握了握手,走开了。
埃里克心不在焉地踢着脚边的一块石头。想到刚才发生的事,不知为什么,A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几分钟后,他耸耸肩想:算了吧,或许爸爸是对的。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好朋友米歇尔的4岁的弟弟,戴维。
“嗨,戴维,”埃里克主动打招呼,“米歇尔呢?”
“我们走散了,”B戴维回答,“我们正在这里找圣诞树呢,我们带了两美元。”
两美元?两美元也能买到圣诞树吗?埃里克忍不住笑了。
“戴维!”正说着,米歇尔从一排圣诞树的后面跑了出来,“你什么时候才能不跟丢我?”
“是你自己乱跑一通。”戴维嘟哝道。
“哈!”米歇尔对埃里克说,“我听说,你爸爸今年让你卖圣诞树!”埃里克笑着点了点头。
“太酷了!那好,我们就在你这里买了!”米歇尔说。
他兴高采烈地看着面前的圣诞树,可当他注意到标签上的价格时,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好一会他都没有说话。埃里克感觉尴尬极了。a.最后,米歇尔清清嗓子,说:“嘿嘿,我们先去货比三家。再见,埃里克”说完,米歇尔拉着戴维,快步走开了。
“米歇尔,再见!”埃里克说。米歇尔家境贫寒,而且他们的爸爸生病很长时间了。埃里克看看面前的圣诞树,它笔直高耸、枝繁叶茂。他想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地拿起地上的砍树刀,飞快地砍断了两根树枝。
“嘿,米歇尔!”埃里克大喊,“快回来看看这个!”米歇尔听到喊声,尴尬地返了回来。“埃里克,”他说,“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买你的圣诞树。”
“但它断了两根树枝,”埃里克指着圣诞树说,“我想没人会要它们的。我可以低价卖给你们,我懒得把它搬回家了。”
“多少钱呢?”米歇尔小声问。
“哦,我也不清楚,两美元你觉得如何?”
“这个价格,我想,我们能接受。”米歇尔说,“但是你确定吗?”
“当然!”埃里克响亮地回答。
“那好!我们买了!”米歇尔笑了。
埃里克目送两位男孩吃力地搬走了那棵树。他真想放声大叫或高声歌唱啊!
突然,他愣住了。他看到父亲正靠在车门上,眉头紧锁,双手抱胸。埃里克知道,父亲早已目睹了全部经过。他肯定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父亲从地上捡起被砍断的树枝,用拇指慢慢摩擦着刀痕。
“我想,这是我们卖出的最便宜的圣诞树了!”父亲说。
“要成为一个商人,我知道,我还有好多东西得学。”埃里克低着头小声说。
“那是肯定的!”父亲说完,长长地吁了口气。“但是,你刚才教给了爸爸一些东西,爸爸为你骄傲!”埃里克简直无法相信自已的耳朵。
“这样好吗?”父亲说,“我们给布朗牧师打电话,我想,我们可以给老年人活动中心捐些圣诞树。”
“爸爸,”埃里克抬头看着父亲说,“我想,这个主意非常不错!”
【梳理小说情节】
9.将图表补充完整。(3分)
【揣摩人物心理】
10.结合句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3分)
最后,米歇尔清清嗓子,说:“嘿嘿,我们先去货比三家。再见,埃里克”说完,米歇尔拉着戴维,快步走开了。
【品味精彩细节】
11.结合 A、B两处细节,联系后文,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4分)
“小说中的细节耐人寻味,它可能是人物行为的动机,也可能是使小说情节合理的关键。”
A.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几分钟后,他耸耸肩想:算了吧,或许爸爸是对的。
B.戴维回答,“我们正在这里找圣诞树呢,我们带了两美元。”
【探究小说主旨】
1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并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题。(6分)
①“要成为一个商人,我知道,我还有好多东西得学。”埃里克低着头小声说。
② “但是,你刚才教给了爸爸一些东西,爸爸为你骄傲!”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6分)
【材料一:大象迁移,引发关注】
2021年4月,17头野生亚洲象的迁徙被大量报道而引起关注。得益于发达的摄像和网络技术,大象们进入了大众视野。因其中一头象断了一截鼻子,鼻子比其他野象短,所以这个象群被大家称为“断鼻家族”。上图是根据航拍路线绘制的“断鼻家族”的迁徙图,截至2021年6月2日,“断鼻家族”的迁徙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云南省,它们将要去哪里我们还未可知。【材料二:保驾护航,减少冲突】
“断鼻家庭”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外界的关注。途经地的人们都翘首以盼,为野象可能途经自己的村子而激动不已,但大家又担心象群会破坏房舍、糟蹋庄稼,甚至伤人。人们调侃地说道,“我们是既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因为象群对沿途的农作物造成了一定破坏,农民的损失以百万来计算。尽管这样,象群经过的一路上也没有人生气,更没人去伤害它们,不仅有专人对它们的动向进行跟踪观测,还有专人对它们定期投喂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断鼻家族”能够一路畅通无阻,与当地政府一路为沿途居民和亚洲象“保驾护航”密不可分。云南省林草局处长说:“我们采取地面人员与无人机跟踪相结合方式,分析象群活动的轨迹,
九年级语文 第5页 共8页
提前研判象群动向,对亚洲象可能经过的区域进行交通管制,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此举为减少人象冲突提供了保障,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材料三:发表观点,探寻原因】
很多专家认为,大象数量的增加、栖息地被压缩是“断鼻家族”迁徙的根本原因。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近25万公顷,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断鼻象群”生活的勐养子保护区周边生活着90头大象,它们至少需要3600平方千米的生存面积,而勐养子保护区的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千米。
有人认为保护区外的群众种植橡胶、茶叶经济林破坏了大象栖息地的质量。西双版纳科学研究所郭教授则表示,对此观点我们需辩证看待,他说:“从国家层面来说,保护区是我们法定界限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但整个西双版纳州并不能全部认定是栖息地。在保护区之外,群众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生产种植经济作物被认为是破坏亚洲象的栖息地,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比较极端的。”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陈教授认为,近年来西双版纳的保护区保护力度加大,森林郁闭度非常好,这导致了亚洲象林下可采食的植物减少,森林边缘农户种植的玉米、水稻对亚洲象产生了吸引力,促使他们离开保护区。亚洲象喜食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同时需要有天然的“硝糖”补充盐水分,然而保护区内森林保护得很好,导致树木高大茂密,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过少。
13.对于以上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图片清晰地展现了象群不同时间的迁移路线以及象群成员数量变化的过程。
B.材料二引用官员的话表明了当地政府对亚洲象迁徙“保驾护航”的具体措施。
C.划线句有力论证了栖息地面积减少可能是亚洲象迁徙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
D.郭教授认为民众在保护区外承包地里种植经济作物的行为应该得到大力支持。
14.请提炼材料三中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陈教授的主要观点。(3分)
15.小语想将以上三则材料组合成专题文章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下列哪个标题更适合作为文章的题目?请选择并说明理由。(4分)
A.“呆萌”大象,去向何处?
B.一路“象”北,故事精彩。
C.大象出走进行时,人类如何自处于地球?
16.环保社的同学将要参加“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主题交流会,下面是他的发言思路,请你根据材料,帮助其完成一段150字左右的发言稿。(6分)
思路
撰写
第一步:表明观点
我认为人与动物应该和谐共处。……
第二步:根据材料,寻找正反论据
第三步:组织语言,先反面论证、再正面论证,做到条理清晰,言之有据。
(四)古诗文阅读(21分)
【甲】《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乙】《扬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熹
广汉张侯敬夫①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②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飘然有出尘之想。①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④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A.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B.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以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⑤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释】①敬夫:张栻,字敬夫,号南轩,理学宗师,“湖湘学派”代表人物,朱熹好友。②晻: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汲汲然:焦急迫切的样子。⑤次第:逐一陈述。
17.按要求填空。(4分)
(1)阅读甲乙诗文及注释可知,甲诗中故居的主人贾谊,乙文中提及的 ▲ ,都曾被贬官,甲诗中的 ▲ 字,就是降职远调贬官的意思。
(2)乙文中提及的“范公之书《岳阳》”指北宋文学家 ▲ (人名)所写的《岳阳楼记》,划线句①表述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 ▲ ”一句相近。
18.联系所学,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3分)
课文内容
选文内容
释义
政通人和
岁丰人和
① ▲
属予作文以记之
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② ▲
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知兹楼之胜
③ ▲
19.对乙文中划“ ”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九年级语文 第7页 共8页
理解:朱熹的这篇《扬江陵府曲江楼记》和范公的《岳阳楼记》一样,都是受到好友嘱托才写成的,且两者都写了自己登楼所看到的景象。
B.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理解:(朱熹)想和张敬夫一起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张九龄的风采来满足自己平素里的心愿。这表现了朱熹对张九龄的追思与认可。
20.文人诗者常触景生情,请结合诗文,完成以下探究。(7分)
诗文
所见之景与特点
抒发的情感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诗人看见贾谊的古宅里秋天的枯草,寒肃的树林和西斜的落日,所见之景具有① ▲ 的特点。(1分)
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
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②张敬夫看见 ▲ (3分)
③ ▲ (3分)
21.结合本文后两段和《岳阳楼记》内容,分析朱熹的写作目的与范公写《岳阳楼记》的目的有何不同?(4分)
三、写作(40分)
22.面对初三的学习生活,部分同学有些焦虑。以下是三位同学的对话。
“初三的学习生活更紧张了,每天学习都忙不过来,我都焦虑了!做事效率也更低了。”
“你是不是太浮躁了?可能需要让自己静一静,静下来后,做事会更专注、更有效。”
“嗯,有时候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心声,我们的行动会坚定而有力量。”
以上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字数600~800。(3)不得抄袭、套作。(4)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学校等。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积累(20分)
班级要开展以“诗歌颂青春”为主题的诗歌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修改主持稿】
男:我们在这汉字织成的锦绣中穿行。
女:我们在这声韵汇成的河川里徜(yáng)□。
男:诗的语言,① ▲ 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女:诵读诗歌,我们寻找四月天里的春的鲜妍,燕的呢(nán)□;诵读诗歌,我们感受饮酒高歌中的旷达,皎洁明月下的期盼。
男:②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的莅临,让我们一起用写诗的形式描绘青春,用诵读的方式歌颂青春!
合:本次“诗歌颂青春”学习活动正式开始!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2分)
徜(yáng)□ 呢(nán)□
2.填入①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恪守 B.附庸 C.蕴藏
3.划线句②有一处语病错误,请指出并改正。(2分)
【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徜yáng”写作“徜徉”,“呢nán”写作“呢喃”。可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恪守”是严格遵守的意思,放在此处语义不通畅。“附庸”含贬义,不适合。只有“蕴藏”恰当。
故选:C。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这一句错在词语运用不当。“莅临”指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不适用于本校的老师和同学,应改为“到来”。
【解答】答案:
(1)徉 喃
(2)C
(3)词语“莅临”使用不当,改为“到来”。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活动二:解说古诗名句】
4.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姿态,同学们在解说诗句的过程中,感受着历代诗人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请你将同学们要解说的诗句填写完整。(6分)
古诗名句
配词解说
(1) ▲ , ▲
——《行路难》
自强不息,是李白沧海扬帆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 ▲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自强不息,是刘禹锡凭借美酒振奋精神中透露出来的豁达乐观。
(3) ▲ ,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自强不息,是韩愈即使年迈苍老依旧报国之心不减的老而弥坚。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重点字:畔)
(3)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重点字:弊)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活动三:共议创作方法】
5.就诗歌创作,同学们纷纷献策,以下建议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语:我们写诗时要注意押韵,比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中,“娇”、“腰”两字就有押韵。
B.小阳:余光中《乡愁》的每一小节结构不同,朗读时形成一种跳跃和富有变化的节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C.小文:写诗可运用意象传递情感,如《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这一意象就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背后蕴藏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赘,相反读起来亲切无拘束,更有利于诗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
D.小光:写诗可运用“语言陌生化”的手法,如 “季节燃起花朵又吹熄”中的“燃”和“熄”就是非常典型的陌生化用词。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乡愁》的每一小节结构相同,朗读时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
故选:B。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活动四:实践诗歌创诵】
6.你们小组想要创作诵读诗歌来赞美青春最美的姿态。这是小文还没完成的诗作《奋斗是青春的模样》,请阅读并完成相关任务。(5分)
奋斗是青春的模样
我们用奋斗的姿态 我喜欢钻进泳池 我喜欢 ▲
让青春留下最出彩的自己 让蓝蓝的池水 ▲
心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 涤荡起我奋勇向前的梦想 ▲
……
(1)请帮小文续写诗歌的第三小节,要求和前一小节风格保持一致。(3分)
(2)小文在朗读时,总是处理不好“涤荡起我奋勇向前的梦想”这一句的重音,请你告诉她哪个词应该重读并说明理由。(2分)
【分析】(1)本题考查仿写诗句。观察例句,句式是“我……,让……,(动词)……”,仿照此句式,围绕“奋斗”进行拟写即可。
(2)本题考查朗读重音。重音是朗读者要强调的意思,这一句重在强调“奋勇向前”,宜重读“奋勇向前”或“向前”。
【解答】答案:
(1)示例:我喜欢站上跑道/让崭新的起跑线/见证我努力追逐时滴落的汗水。
(2)示例:重读“奋勇向前”或者“向前”,因为梦想要有向前的姿态才能实现,重读“向前”,突出强调“奋斗”和“青春美的姿态”。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60分)
(一)名著阅读(7分)
7.在读艾青的诗歌时,我们可以关注其鲜明的特点。请从以下特点中任选一项,举例(除《我爱这土地》)分析。(3分)
①鲜明的意象及浓烈的情感表达;②诗意警策,充满哲理;③具有鲜明的色调,好似“诗中有画”。
【分析】《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本书收入了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五十余首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艾青诗歌特点的赏析能力。艾青的诗歌有以下特点:①鲜明的意象及浓烈的情感表达。如《黎明》一诗中,“黎明/为了你的到来/我愿站在山坡上/像欢迎/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你张开两臂——/因为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在诗中,采用意象“黎明”象征着光明,诗人借助“黎明”表现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光明的期待与渴望。②诗意警策,充满哲理。如《镜子》一诗,诗人托物喻理,揭示人心世态。诗人借镜子说世事人情。镜子的特点是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和直率(“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然而,人们面对这“深不可测”的平面,面对它的忠诚与真实,却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情态:或喜欢,或躲避,或打碎世界是复杂的,镜子也许太天真了,但它却是认真的,一丝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丑,诗意警策,充满哲理。③具有鲜明的色调,好似“诗中有画”。如《刈草的孩子》一诗中,“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诗人运用鲜明的色调,营造了一种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割草孩子的渺小,从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慨、心疼。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1:鲜明的意象及浓烈的情感表达。如《黎明》一诗中,“黎明/为了你的到来/我愿站在山坡上/像欢迎/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你张开两臂——”在诗中,采用意象“黎明”象征着光明,诗人借助“黎明”表现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光明的期待与渴望。
示例2:诗意警策,充满哲理。如《镜子》一诗,诗人托物喻理,揭示人心世态。诗人借镜子特点“决不隐瞒缺点”和直率“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来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情态:或喜欢,或躲避,或打碎世界是复杂的,镜子也许太天真了,但它却是认真的,一丝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丑。
示例3:艾青的诗具有鲜明的色调,好似“诗中有画”。如《刈草的孩子》一诗中,“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诗人运用鲜明的色调,营造了一种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割草孩子的渺小,从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慨、心疼。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8.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认识,判断下面两首诗中哪一首是艾青的作品,并写出判断依据。(可从内容、语言风格等角度阐述)(4分)
甲
乙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的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太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分析】《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解答】本题考查诗人风格。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所以可以判断甲诗是艾青的作品。
答案:
甲诗是艾青的作品,因为艾青在她的作品中礼赞太阳、黎明、火把,礼赞黎明、光明、希望。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便宜的圣诞树
[英国]劳克·吉尼
圣诞节又来到了,十岁的埃里克已经可以帮父亲把圣诞树搬运到市场出售了。看,埃里克干得多起劲呀!父亲决定,那棵最好、最漂亮的圣诞树由埃里克负责卖,而且卖的钱都归他。
埃里克小心翼翼地把圣诞树摆在摊位前,这棵树的确十分漂亮,埃里克不禁吹了声低长的口哨。“卖到三十美元,或者四十美元,肯定没问题!”他想着。
突然,父亲的声音传了过来:“给老年人活动中心捐圣诞树吗……”父亲正和一个矮个子男人说话,那是布朗牧师。
“我非常愿意帮助你,但这些都是最好的圣诞树,它们很值钱。对不起了!”
埃里克看到布朗牧师的表情瞬间由高兴转为了失落。他礼貌地和父亲握了握手,走开了。
埃里克心不在焉地踢着脚边的一块石头。想到刚才发生的事,不知为什么,A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几分钟后,他耸耸肩想:算了吧,或许爸爸是对的。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好朋友米歇尔的4岁的弟弟,戴维。
“嗨,戴维,”埃里克主动打招呼,“米歇尔呢?”
“我们走散了,”B戴维回答,“我们正在这里找圣诞树呢,我们带了两美元。”
两美元?两美元也能买到圣诞树吗?埃里克忍不住笑了。
“戴维!”正说着,米歇尔从一排圣诞树的后面跑了出来,“你什么时候才能不跟丢我?”
“是你自己乱跑一通。”戴维嘟哝道。
“哈!”米歇尔对埃里克说,“我听说,你爸爸今年让你卖圣诞树!”埃里克笑着点了点头。
“太酷了!那好,我们就在你这里买了!”米歇尔说。
他兴高采烈地看着面前的圣诞树,可当他注意到标签上的价格时,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好一会他都没有说话。埃里克感觉尴尬极了。a.最后,米歇尔清清嗓子,说:“嘿嘿,我们先去货比三家。再见,埃里克”说完,米歇尔拉着戴维,快步走开了。
“米歇尔,再见!”埃里克说。米歇尔家境贫寒,而且他们的爸爸生病很长时间了。埃里克看看面前的圣诞树,它笔直高耸、枝繁叶茂。他想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地拿起地上的砍树刀,飞快地砍断了两根树枝。
“嘿,米歇尔!”埃里克大喊,“快回来看看这个!”米歇尔听到喊声,尴尬地返了回来。“埃里克,”他说,“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买你的圣诞树。”
“但它断了两根树枝,”埃里克指着圣诞树说,“我想没人会要它们的。我可以低价卖给你们,我懒得把它搬回家了。”
“多少钱呢?”米歇尔小声问。
“哦,我也不清楚,两美元你觉得如何?”
“这个价格,我想,我们能接受。”米歇尔说,“但是你确定吗?”
“当然!”埃里克响亮地回答。
“那好!我们买了!”米歇尔笑了。
埃里克目送两位男孩吃力地搬走了那棵树。他真想放声大叫或高声歌唱啊!
突然,他愣住了。他看到父亲正靠在车门上,眉头紧锁,双手抱胸。埃里克知道,父亲早已目睹了全部经过。他肯定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父亲从地上捡起被砍断的树枝,用拇指慢慢摩擦着刀痕。
“我想,这是我们卖出的最便宜的圣诞树了!”父亲说。
“要成为一个商人,我知道,我还有好多东西得学。”埃里克低着头小声说。
“那是肯定的!”父亲说完,长长地吁了口气。“但是,你刚才教给了爸爸一些东西,爸爸为你骄傲!”埃里克简直无法相信自已的耳朵。
“这样好吗?”父亲说,“我们给布朗牧师打电话,我想,我们可以给老年人活动中心捐些圣诞树。”
“爸爸,”埃里克抬头看着父亲说,“我想,这个主意非常不错!”
【梳理小说情节】
9.将图表补充完整。(3分)
【揣摩人物心理】
10.结合句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3分)
最后,米歇尔清清嗓子,说:“嘿嘿,我们先去货比三家。再见,埃里克”说完,米歇尔拉着戴维,快步走开了。
【品味精彩细节】
11.结合 A、B两处细节,联系后文,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4分)
“小说中的细节耐人寻味,它可能是人物行为的动机,也可能是使小说情节合理的关键。”
A.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几分钟后,他耸耸肩想:算了吧,或许爸爸是对的。
B.戴维回答,“我们正在这里找圣诞树呢,我们带了两美元。”
【探究小说主旨】
1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并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题。(6分)
①“要成为一个商人,我知道,我还有好多东西得学。”埃里克低着头小声说。
② “但是,你刚才教给了爸爸一些东西,爸爸为你骄傲!”
【分析】本文通过写埃里克帮助父亲卖圣诞树,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米歇尔要买圣诞树但是钱不够,埃里克低价卖给了他,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给予他们帮助。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埃里克看到布朗牧师的表情瞬间由高兴转为了失落。他礼貌地和父亲握了握手,走开了。埃里克心不在焉地踢着脚边的一块石头”可以概括出①:父亲做法让自己不舒服但未细想;结合“我想没人会要它们的。我可以低价卖给你们,我懒得把它搬回家了”可以概括出②:砍掉圣诞树两根树枝将其低价卖给米歇尔;结合“我们给布朗牧师打电话,我想,我们可以给老年人活动中心捐些圣诞树”可知③:决定给老年人活动中心捐圣诞树。
(2)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把握。结合“米歇尔清清嗓子,还说‘嘿嘿’两声”,有种维护自己的自尊和面子的心理;“我们先去货比三家”,说自己要货比三家,一方面是为了化解一开始说“要在这里买圣诞树”但却因为没钱的尴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化解埃里克的尴尬,不想让好朋友为难。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A“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几分钟后,他耸耸肩想:算了吧,或许爸爸是对的”,此处写埃里克心里有些不舒服,“或许”一词也表明他只是暂时思考不清这个问题,这表明他并没有认可爸爸的行为,使得后文他帮助同伴这一行为显得更为合理。
B“我们正在这里找圣诞树呢,我们带了两美元”,这里由米歇尔4岁的弟弟来交待他只有2美元,这是后文“埃里克最后卖圣诞树定价两美元,米歇尔却不觉得刻意”这一情节合理的关键。
(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①“要成为一个商人,我知道,我还有好多东西得学”,这里的“东西”是学问的意思,也就是指的是商人追求利益优先,利益的最大化。
②“但是,你刚才教给了爸爸一些东西,爸爸为你骄傲”,这里的“东西”指的是他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帮助别人的品质,也就是告诉我们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给予他们帮助。
答案:
(1)①父亲做法让自己不舒服但未细想;②砍掉圣诞树两根树枝将其低价卖给米歇尔;③决定给老年人活动中心捐圣诞树。
(2)米歇尔清清嗓子,还说“嘿嘿”两声,有种维护自己的自尊和面子的心理;说自己要货比三家,一方面是为了化解一开始说“要在这里买圣诞树”但却因为没钱的尴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化解埃里克的尴尬,不想让好朋友为难。
(3)A处写埃里克心里有些不舒服,“或许”一词也表明他只是暂时思考不清这个问题,这表明他并没有认可爸爸的行为,使得后文他帮助同伴这一行为显得更为合理。
B处由米歇尔4岁的弟弟来交待他只有2美元,这是后文“埃里克最后卖圣诞树定价两美元,米歇尔却不觉得刻意”这一情节合理的关键。
(4)①第一个“东西”指的是商人追求利益优先,利益的最大化。
②第二个“东西”指的是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给予他们帮助。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6分)
【材料一:大象迁移,引发关注】
2021年4月,17头野生亚洲象的迁徙被大量报道而引起关注。得益于发达的摄像和网络技术,大象们进入了大众视野。因其中一头象断了一截鼻子,鼻子比其他野象短,所以这个象群被大家称为“断鼻家族”。上图是根据航拍路线绘制的“断鼻家族”的迁徙图,截至2021年6月2日,“断鼻家族”的迁徙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云南省,它们将要去哪里我们还未可知。【材料二:保驾护航,减少冲突】
“断鼻家庭”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外界的关注。途经地的人们都翘首以盼,为野象可能途经自己的村子而激动不已,但大家又担心象群会破坏房舍、糟蹋庄稼,甚至伤人。人们调侃地说道,“我们是既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因为象群对沿途的农作物造成了一定破坏,农民的损失以百万来计算。尽管这样,象群经过的一路上也没有人生气,更没人去伤害它们,不仅有专人对它们的动向进行跟踪观测,还有专人对它们定期投喂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断鼻家族”能够一路畅通无阻,与当地政府一路为沿途居民和亚洲象“保驾护航”密不可分。云南省林草局处长说:“我们采取地面人员与无人机跟踪相结合方式,分析象群活动的轨迹,
九年级语文 第5页 共8页
提前研判象群动向,对亚洲象可能经过的区域进行交通管制,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此举为减少人象冲突提供了保障,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材料三:发表观点,探寻原因】
很多专家认为,大象数量的增加、栖息地被压缩是“断鼻家族”迁徙的根本原因。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近25万公顷,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断鼻象群”生活的勐养子保护区周边生活着90头大象,它们至少需要3600平方千米的生存面积,而勐养子保护区的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千米。
有人认为保护区外的群众种植橡胶、茶叶经济林破坏了大象栖息地的质量。西双版纳科学研究所郭教授则表示,对此观点我们需辩证看待,他说:“从国家层面来说,保护区是我们法定界限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但整个西双版纳州并不能全部认定是栖息地。在保护区之外,群众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生产种植经济作物被认为是破坏亚洲象的栖息地,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比较极端的。”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陈教授认为,近年来西双版纳的保护区保护力度加大,森林郁闭度非常好,这导致了亚洲象林下可采食的植物减少,森林边缘农户种植的玉米、水稻对亚洲象产生了吸引力,促使他们离开保护区。亚洲象喜食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同时需要有天然的“硝糖”补充盐水分,然而保护区内森林保护得很好,导致树木高大茂密,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过少。
13.对于以上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图片清晰地展现了象群不同时间的迁移路线以及象群成员数量变化的过程。
B.材料二引用官员的话表明了当地政府对亚洲象迁徙“保驾护航”的具体措施。
C.划线句有力论证了栖息地面积减少可能是亚洲象迁徙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
D.郭教授认为民众在保护区外承包地里种植经济作物的行为应该得到大力支持。
14.请提炼材料三中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陈教授的主要观点。(3分)
15.小语想将以上三则材料组合成专题文章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下列哪个标题更适合作为文章的题目?请选择并说明理由。(4分)
A.“呆萌”大象,去向何处?
B.一路“象”北,故事精彩。
C.大象出走进行时,人类如何自处于地球?
16.环保社的同学将要参加“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主题交流会,下面是他的发言思路,请你根据材料,帮助其完成一段150字左右的发言稿。(6分)
思路
撰写
第一步:表明观点
我认为人与动物应该和谐共处。……
第二步:根据材料,寻找正反论据
第三步:组织语言,先反面论证、再正面论证,做到条理清晰,言之有据。
【分析】本题是关于“大象迁移”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第二题考查材料观点的提炼概括能力,第三题考查材料标题的理解能力,第四题考查发言稿的拟写能力。
【解答】(1)这是一道选择题,根据材料内容逐条判断辨析即可。
ABC.正确。
D.有误,郭教授认为对民众在保护区外承包地里种植经济作物的行为应该辩证看待。
故选:D。
(2)根据“近年来西双版纳的保护区保护力度加大,森林郁闭度非常好,这导致了亚洲象林下可采食的植物减少”“亚洲象喜食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同时需要有天然的‘硝糖’补充盐水分,然而保护区内森林保护得很好,导致树木高大茂密,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过少”可得:森林郁闭度高会导致亚洲象林下可采食的植物减少,促使它们离开保护区。
(3)三个标题各有各的特点,只要能够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标题的赏析即可。比如,我认为C标题更合适。C标题前半部分“大象出走进行时”概括了材料一大象离开自己的家园向北迁徙这一事件,后半部分“人类如何自处于地球”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与材料三中推测思考大象离开家园的原因,反思人类活动相符。所以我选C。
(4)拟写发言稿,要围绕“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主题,首先明确观点“我认为人与动物应该和谐共处”,然后根据材料,寻找正反论据,组织语言,先反面论证、再正面论证,做到条理清晰,言之有据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
(1)D
(2)森林郁闭度高会导致亚洲象林下可采食的植物减少,促使它们离开保护区。
(3)我认为C标题更合适。C标题前半部分“大象出走进行时”概括了材料一大象离开自己的家园向北迁徙这一事件,后半部分“人类如何自处于地球”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与材料三中推测思考大象离开家园的原因,反思人类活动相符。所以我选C。
我认为A标题更合适,A标题“呆萌”大象,点出了两则材料的写作主体是大象,用“去向何处”提问,既表明了大象会去向何处的结局是未知的,也引发人们思考大象的命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认为B标题更合适,一路“象”北,巧妙化用了谐音,“象”点出了本文写作主体为迁徙的大象。“象”谐音“向”,也点出了大象向北迁徙的事实。故事精彩可以概括大象向北后一路上发生的故事。
(4)示例:我认为人与动物应该和谐共处。如文中人类种植经济作为等生产活动,就可能会不断蚕食大象的栖息地,导致大象被迫迁徙,入侵人的领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反之,我们也看到,当象与人产生冲突后,政府保驾护航的举措,处处以动物为先的理念,有效地减少了人象之间的冲突。综上,我们人类要及时反思,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如若践行在平时,可能就不会有大象迁徙的事情发生。
【点评】解答信息提取并概括的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
(四)古诗文阅读(21分)
【甲】《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乙】《扬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熹
广汉张侯敬夫①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②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飘然有出尘之想。①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④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A.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B.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以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⑤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释】①敬夫:张栻,字敬夫,号南轩,理学宗师,“湖湘学派”代表人物,朱熹好友。②晻: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汲汲然:焦急迫切的样子。⑤次第:逐一陈述。
17.按要求填空。(4分)
(1)阅读甲乙诗文及注释可知,甲诗中故居的主人贾谊,乙文中提及的 ▲ ,都曾被贬官,甲诗中的 ▲ 字,就是降职远调贬官的意思。
(2)乙文中提及的“范公之书《岳阳》”指北宋文学家 ▲ (人名)所写的《岳阳楼记》,划线句①表述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 ▲ ”一句相近。
18.联系所学,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3分)
课文内容
选文内容
释义
政通人和
岁丰人和
① ▲
属予作文以记之
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② ▲
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知兹楼之胜
③ ▲
19.对乙文中划“ ”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九年级语文 第7页 共8页
理解:朱熹的这篇《扬江陵府曲江楼记》和范公的《岳阳楼记》一样,都是受到好友嘱托才写成的,且两者都写了自己登楼所看到的景象。
B.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理解:(朱熹)想和张敬夫一起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张九龄的风采来满足自己平素里的心愿。这表现了朱熹对张九龄的追思与认可。
20.文人诗者常触景生情,请结合诗文,完成以下探究。(7分)
诗文
所见之景与特点
抒发的情感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诗人看见贾谊的古宅里秋天的枯草,寒肃的树林和西斜的落日,所见之景具有① ▲ 的特点。(1分)
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
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②张敬夫看见 ▲ (3分)
③ ▲ (3分)
21.结合本文后两段和《岳阳楼记》内容,分析朱熹的写作目的与范公写《岳阳楼记》的目的有何不同?(4分)
【分析】《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根据“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飘然有出尘之想”以及注释可知乙文中提及的被贬官的人是曲江公或者说张公、张九龄。“三年谪宦此栖迟”意思是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谪”字就是降职远调贬官的意思。
②根据我们的积累,可知乙文中提及的“范公之书《岳阳》”指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与《岳阳楼记》中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一致。
(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①“政通人和”句意为: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人和:人心和顺。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句意为:嘱咐我写一篇文章记叙这件事。属:同“嘱”,嘱托。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句意为:我观看那巴陵郡美好的盛景。胜:美好。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A.有误,朱熹和范仲淹写的都不是自己登楼时所看到的景象。
B.正确。
故选:B。
(4)本题考查诗文的理解。①“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诗人看见贾谊的古宅里秋天的枯草,寒肃的树林和西斜的落日,所见之景具有萧瑟、冷清的特点。②“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意思是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一目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蒙,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所见之景具有朦胧晦暗的特点。结合“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可知,朱熹想和张敬夫一起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张九龄的风采来满足自己平素里的心愿。这表现了朱熹对张九龄的追思与认可,对其不在朝廷时仍然迫切地担心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的感慨。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结合“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以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可知朱熹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合乎实际地辨别是非是稳固不变的天理”这个道理,用以自反观自身,也供世人观看。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为了本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心胸和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答案:
(1)张九龄/张公/曲江公 谪 范仲淹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①人心和顺;②同“嘱”,嘱托;③美好。
(3)B
(4)①萧瑟、冷清
②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蒙,隐约在水天之外,所见之景具有朦胧晦暗的特点。
③对张九龄被贬的伤感,对其不在朝廷时仍然迫切地担心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的感慨。
(5)朱熹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合乎实际地辨别是非是稳固不变的天理”这个道理,用以自反观自身,也供世人观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为了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译文:
长沙过贾谊宅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扬江陵府曲江楼记
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而感到不快,于是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蒙,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那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张公距今已很久了,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写作(40分)
22.面对初三的学习生活,部分同学有些焦虑。以下是三位同学的对话。
“初三的学习生活更紧张了,每天学习都忙不过来,我都焦虑了!做事效率也更低了。”
“你是不是太浮躁了?可能需要让自己静一静,静下来后,做事会更专注、更有效。”
“嗯,有时候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心声,我们的行动会坚定而有力量。”
以上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字数600~800。(3)不得抄袭、套作。(4)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根据材料,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三个学生的对话围绕一个“静”字,静下来后,做事会更专注、更有效。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心声,我们的行动会坚定而有力量。我们可以把这个材料作文转换为以“静”为话题的作文。这样,可以立意的角度就明确了。可以是“静水流深”,也可以是“宁静以致远”等等。此篇作文要以“静”为思维基点,以“静的魅力”即“静”所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和净化心灵、提升心灵为主旨下笔行文。
【解答】静的魅力
静水流深,不显不露。静,以外观默默无闻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
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修行者身静入定,诵经冥想。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荨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思得佛门真谛,成为一代高僧。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
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放松精神。而到了更高层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之前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
于是不难理解嵇康在面对前呼后拥,大讲排场来拜见他的钟会时,仍旧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炉火和铿锵的锤声中默默忙碌的举动。圣贤的静,岂容俗世的嘈杂来打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年前的智者从深邃的静水中悟出了禅意。这禅意并非不可言传,只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呢?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的悲哀。
【点评】本文作者审题准确,文章的观点比较深刻,特别是结尾的一段文字,把古圣先贤静的心态与现代世俗之人浮躁庸俗的心态加以对比,巧妙发问,引人思考,使文章主旨得以深化和升华。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共19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共21页。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选择题,语言表达,句子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