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浙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课件PPT+教案
-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9《纸塑》教案 教案 31 次下载
-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9《纸塑》课件 课件 32 次下载
-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10《竹》课件 课件 33 次下载
-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11《青花瓷》课件 课件 39 次下载
-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11《青花瓷》教案 教案 36 次下载
美术10 竹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美术10 竹教案,共3页。
《竹》教案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本课属于“综合_探索”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朝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的寓意。难点: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用竹子制作工艺品,掌握构图方法。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学习水墨竹子的画法并尝试制作有关竹子的手工作品。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3.让学生感受竹秀丽、挺拔的自然美,培养其赏竹及热爱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初步领会传统文化中植物人格化的内涵。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教师)表现竹的有关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资料、音乐。教学过程1.认识竹子。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2.欣赏竹子。(1)展示、欣赏课本中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讨论介绍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表示作者希望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3.竹子画法。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竿、竹叶)的过程。 4.尝试画竹。鼓励学生运用水墨形式表现竹子。5.展示评价。学生互评作品。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竹材料、胶水、剪刀等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教师)竹制品的图片。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说说竹子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2.学生分析教材上的作品,欣赏竹材料的巧妙应用及丰富的造型。3.学生讨论竹材料的加工方法。4.展示竹制品,欣赏范例并同时分析其构思和制作的技巧。(提示:学生分析与教师讲解相结合。)5.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意图并相互交流。6.学生实践,分组合作。要求以竹材料制作一件手工作品。 7.教师及时指导,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制作进行讨论并鼓励。 8.学生交流作品并自由表达制作感想,可自评、互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浙美版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学目标,重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美版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