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3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教科书第41~42页例3、“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体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一张篮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它的长和宽,提问:你能想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问题: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启发:要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3.学生回答后,指出: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探索算法
1.怎样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后再与同桌同学交流自己的解答过程。
2.学生独立探索后同桌交流。教师通过巡视了解情况,确定全班交流的层次。
3.组织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篮球场的周长的?你能结合算式解释自己的想法吗?根据预设的层次指名汇报,并形成如下的板书:
(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
(4)28+15=43(米),43×2=86(米)。
4.组织比较。
(1)题中给出的数据只有两个,但连加算式中却出现了4个数据,这是怎么回事?
(2)你觉得第三种算法与哪道连加算式的关系更紧密一些?第四种呢?第四种算法中,“28+15”算出的是什么?把算出的结果再与2相乘算出的是什么?
(3)上面的四种算法算的都是长方形几条边的长度之和?你认为哪些算法是比较简便的?
5.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样计算呢?(出示“试一试”)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学生解答后,组织交流,并形成如下的板书:
(1)25+25+25+25=100(厘米);(2)25×4=100(厘米)。
比较:算出的都是正方形几条边的长度之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将课题板书补充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的条件,再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讨论,并引导列连加算式的学生进一步优化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明确题中的要求后,提问:你打算量出哪几条边的长度?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完成测量和计算后,进一步追问:你是怎样算的?每一步算出的结果各表示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后,提问:要求小华跑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操场的什么?学生列式解答后,追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算出的各是什么?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题后,提问:要求制作这个镜框所需的铝合金条的长度,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学生列式解答后,进一步追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用“大约”这个词表达计算结果?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28+15=43(米) 25×4=100(厘米)
43×2=86(米)答:手帕的周长是100厘米。
答:篮球场的周长是86米。
【教学反思】
纵观本课教学过程,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是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根据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的特征理解运用旧知学习新知,我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组织作用也不能忽视。
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探索交流,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第3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第3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
2020-2021学年认识周长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认识周长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